教师――教学问题的设计者与启发者-2019年精选文档.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472949 上传时间:2021-12-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2.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教学问题的设计者与启发者-2019年精选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师――教学问题的设计者与启发者-2019年精选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师――教学问题的设计者与启发者-2019年精选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师――教学问题的设计者与启发者-2019年精选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教学问题的设计者与启发者-2019年精选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教学问题的设计者与启发者-2019年精选文档.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教师教学问题的设计者与启发者一、教学问题的设计者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教师要设计出学生探究的问题,以使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究过程中,体验过程与方法, 并获得知识。因此,教师是问题的设计者。作为问题的设计者,教师主要要把握所设计问题的基本特征:第一、了解什么是问题。问题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要求人们去完成一个任务, 而对于这一任务, 由于人们知识与经验的局限,没有一个现成的、可供使用的完成任务的策略。因此,问题没有现成的、固定的解决模式,它要求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类比、抽象、转化等思维方法,获得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一般说来,教学中的“习题”,只能称作“常规问题”,解决这些“

2、常规问题”也只能称作“练习”。 因此,这些习题并非我们通常所说的问题。第二、掌握构成教学问题的条件。从教学的角度的说,问题必须是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力图弄清楚、搞明白的东西。一个教学问题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是它必须是学生尚未完全明确或未知的, 要能够在学生通往目标的过程中, 让他们发现不能很快地或直接地达到这个目标, 从而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 心理上的疑惑和精神上的紧张; 二是它必须是学生想力图弄清楚的或搞明白的, 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并愿意投身到探究的过程中, 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付出努力; 三是它必须略高于学生现有的水平, 既不能过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 也不能低于学生现有

3、的水平,要使学生能“跳一跳,摘桃子”。第三、掌握构成一个好问题的条件。一个好问题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一是问题具有趣味性,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二是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包含着明显的相关概念或技巧;三是问题具有多种解决方法, 各种方法最好涉及多个领域;四是问题必须能加以推广,举一反三。一般说来,好问题一般是复杂的问题。 复杂问题含有许多未知的、摸棱两可的或混淆不清的成分。需要说明的是,用于学生探究的问题, 必须是文本覆盖面大的问题, 而不能局限于具体细节和琐碎、零散的问题。二、问题解决的启发者学生在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与障碍,以至于问题无法得到解决。这时,就需要教师对

4、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因此,教师是问题解决的启发者。作为问题解决的启发者, 教师在启发学生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掌握启发的含义。什么是启发呢?在论语中孔子已对此做过精辟的论述。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三不反,则不复也”。据朱熹四书章句的解释:愤,心欲通而未通;悱,口欲言而未能。启,开其意;发,达其言。据此,上述一段话可解释为:学生不到苦思不解的时候,我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诱导他。如果在学习中不能作到举一反三,那么,教学活动就无须再进行下去了。由此可见,启发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 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愤”、“悱”的心境,使其心欲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

5、,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点拨诱导,让学生“开其意”、“达其言”,最后让学生自求得之, 自己得出结论, 获得对问题的解决。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作到举一反三。第二、把握启发的阶段。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启发有三个关键阶段: 一是在初始阶段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一个“愤”、 “悱”的心境, 创设这样的心境的目的既在于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心理趋向, 强化内在的心理动机, 也在于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材料或方法、 角度等。二是在学生的“愤”、 “悱”心境形成以后, 教师就要注重对学生的点拨诱导,点拨诱导不是把答案告诉学生, 它需要教师在分析学生形成“愤”、“悱”心

6、境的原因的基础上,针对原因找对策,做到有的放矢。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点拨诱导的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开意”、“达言”的过程,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将答案和盘托出。三是在上述过程结束后,要注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所谓举一反三即要使学生形成迁移能力, 使其能够由此及彼, 由浅入深,触类旁通,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在启发诱导的过程中, 注重教给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注意创设相似的问题情景, 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和方法, 通过必要的练习活动, 使学生确实能够作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第三、掌握点拨诱导的方法。在学生形成“悱”、“愤”的心境后,当学生无法自己获得

7、对问题的解决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诱导点拨,以使学生“开意”、“达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掌握点拨诱导的方法。点拨诱导的方法很多,主要有:补充知识在学生没有解决问题的相应知识重视的情况下,教师需要给学生必要的知识提示或知识补充,以引起学生相应的知识重视, 为学生解决问题打下基础。教给方法在很多情况下,学生不能解决问题主要是不掌握方法,因此,教师必须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或者思维的方法。原型启发在学生思路发生阻塞的情况下,教师需要疏通学生的思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原型启发,也即通过一个与问题情境相通的、学生易于理解的原型, 引起学生由此及彼的联想活动,以获得对问题的解决。 变换角度当学生对问题感到无所适从、难以回答时,教师可以变换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设问,从而展开学生的思路。问题分解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时文本覆盖面较大、 答涵较深,学生对这样的问题一时摸不着头绪,教师可以把问题分解,从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入手,逐步展开。这样,既可以获得对问题的解决,也可以让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