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名师优秀教案.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349795 上传时间:2018-12-14 格式:DOC 页数:73 大小:2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名师优秀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名师优秀教案.doc(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本学期教材分析 一、教材格局 本套教材的单元布局改变了以往按文体安排单元的形式,教材符合新课程的不再强调语文的文体知识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体验。以下是单元安排: 第一单元:人与自我之一:生命体验 第二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理想信念 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之一:自然美景 第四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科学世界 第五单元:人与社会之一:家庭亲情 第六单元:人与社会之二:想象世界 1、这本教材力图构建语文综合实践体系。按人与自我(人类、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与社会(社区、群体、家庭、民族、国家等)、人与自然(自然环境、生态等)三大板块组织教材,每个板块分若干单元(主题),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口

2、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采用这种编排体系,注重教材的实践性,自始至终把语文学习置于实践活动之中;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整合在一起。 2、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过程中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3、积极倡导和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3、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阅读部分,选文的练习和提示,都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文本意义,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理解。以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是获得信息、汲取知识、而且是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写作、口语交际部分,注意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写作和口语交际,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 4、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申学习语文,使学生学习的

4、过程,变成读写听说的不断实践的过程,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二、教学任务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七年级(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的教学,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抓实书写,从书写方式方法、书写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指导和督促他们写好每一个字。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章的主

5、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第一单元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阅读这些课文,可以体味人生、关爱生命,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山的那边中,诗人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为实现远大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回忆性文章,叙写了作者由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经历而感悟到的生活哲理。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一步,定能战胜困难。蝉和贝壳两篇短文,作者都是从细小的生命现象写起,于观察与思索中感悟出深刻

6、的道理,抒写理性的思考,表达积极的人生态度。紫藤萝瀑布描写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又由藤萝花的盛衰,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生应该豁达、乐观、积极进取。语言细腻,文意含蓄而深远。童趣则是一篇带有抒情性的回忆录,表现了孩子天真的特性和超凡的想象力。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在阅读方法上,要注重提高朗读能力,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1 在山的那边一、教学目标: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4、树立理想,并培养

7、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二、教学重点:1、朗诵课文。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四、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自学内容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在文中的意思,并将它们积累到作业本上。2、熟读诗歌,思考一下问题:诗中的“海”和“山”有什么深刻内涵?教学内容导语设计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一、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二、朗

8、读诗歌1、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指导怎样把诗歌读好。2、朗读诗歌一读诗歌,读准字音。自由朗读,再指名朗读,注意字音。二读诗歌,读准节奏。小组合作朗读,教师指导节奏的停顿。三读诗歌,读懂内容。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并思考:第一、二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山”与“海”在两节分别指什么?四读诗歌,读出情感。(1)了解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对“海”的向往和追求。(2)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坚定自信乐观兴奋惊喜(3)齐读诗歌。三、品读诗歌诗中哪些语句给你的感触最深?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好?说说你的理由。活动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组内交流。在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涉及到的问题:“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

9、想。”“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4、 拓展迁移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感悟到了什么。教学反思:学生好朗读,在朗读中正音正字,划分节奏。也能抓住一些字词进行初步的赏析。能做到这一点是不错的。学生在质疑这一环节提出的问题也不少,可见学生还是动脑思考了。但是怎样把课堂的节奏能紧凑一些,容量大一些,目标更明确一些,需要再琢磨。 2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

10、关的字词。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4、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三、教学准备: 1、通过预习初步掌握字词的含义,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 2、品味文中优美语句,领悟其深刻含意。 3、借助于投影仪、小黑板、图片等辅助性教学用具。四、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自学内容1、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里的字词,并把它们积累到作业本上。2、熟读

11、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样一篇文章。一、把握内容 1、自由泛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2、 复述课文内容。活动形式:小组合作复述,教师指导方法。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来复述。小组代表复述课文,其他学生点评,再复述。2、 把握主旨。

12、1、 父亲是怎样教“我”脱险的?分角色朗读16-22自然段。指导:注意抓住父亲指导我的关键语句来理解。2、 由这个故事你得出什么道理?3、 结合文章,谈谈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三、拓展阅读:冠军的智慧第二课时导入:由概括、复述课文内容导入第二课时分析人物1、找出描写“我”的句子并加以体会。指导:按“爬悬崖蹲在石架上爬下悬崖”来找。明确: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

13、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2、 你认为父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语句进行分析。活动形式:学生自由发言,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和看法,允许学生争辩,但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对父亲人物角色的正确理解。3、 如果杰利叫来的是母亲,会怎样?想象一下,进行描述。父爱如山,山硬朗;母爱如水,水温柔。拓展阅读:悬崖

14、下的一课教学反思:我在引导学生归纳中心后,向学生提出探究问题:此文除了中心思想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可探讨的问题呢?学生兴趣很高,在文中不断的找啊,找啊,在老师的适时点拨下终于有了结果,那就是:第一个问题,作为父亲,应该怎样教孩子脱险?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课文中父亲的做法相同吗?你更喜欢哪一种?说出你的想法及理由。第二个问题,你们喜欢杰利吗?说出你的意见及理由。第三个问题,你们怎样评价4个孩子?大家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既活跃了课堂,又对课文加深了理解,岂不是两全其美吗?这样做有利于挖掘出课文的深意,有利于多角度的理解作者的思想

15、,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短文两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过程与方法: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情感与价值: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二、教学重点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2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三、教学难点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

16、刻的哲理的特点。自学内容1、查找有关作者的背景2、熟读短文两篇回答以下问题积累课后字词两篇文章都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课文导入:以席慕蓉的一首诗导入,引起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兴趣。 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一篇虚幻的神话 任它/绿草如茵 花开似锦/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在坠落的昏眩里/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摘自无怨的青春距离)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掌握生字词。2配乐朗读课文或教师范读,思考两篇课文的主旨。二、比较阅读,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从内容、主题、写作手法等角度进行比较。明确:相同之处:(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

17、、认真。(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不同之处:(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三、品读课文,揣摩字句,讨论交流。1、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小组合作学习:找出你们组不理解的语句或是你们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进行交流。(1)蝉中的“想起

18、秋风颜色”,“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2)贝壳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教学反思:教完这一课,有几个感触:1、多媒体只是一个辅助教学的作用,并不是必用不可。有时,多媒体反而会束缚了教学。2、 对于初一新生而且是平行班的学生来说,对课文内容的讲解不能面面俱到,不能过深过广,学生理解不到,而且浪费时间。所以课堂教学应打实基础,突出重点。 4 紫藤萝瀑布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19、2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3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4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二、教学难点: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加深对人生的理解。三、教学方法:导、学、练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五、课时安排:两课时自学内容1、积累课后字词,并写到作业本上2、熟读课文,划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分析抒了怎样的情? 3、利用早读时间熟悉课文,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语。精心导入:大屏幕出示紫藤萝花的画面,放一首轻音乐。1、 朗读课文。1、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2、教师范读课文。 3、朗读比赛:自由朗读,大组朗读,指名朗读。二、理清思路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0、本文内容。哪部分是“看花、忆花、悟花”?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简单的内容归结:看花一一繁花似锦 忆花一一思绪万千 思花一一生命的永恒2、 读第7-11段,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自由朗读,注意文中表达情感的词语。交流明确:焦虑和悲痛宁静和喜悦振奋精神3、 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花美在精神,精神是要人用心去感受的。以前的紫藤萝是什么样子的?现在的紫藤萝美在什么精神?前后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以前的紫藤萝是枯萎的、稀落的,现在的紫藤萝开得繁茂、旺盛,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而前后形成对比引发作者思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4、如何理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21、,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 第二课时1、 赏析语句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你的理由。出示赏析语句的方法:1、 推敲句子中的用词。2、 分析句子运用的修辞。3、 揣摩有深刻含义的语句或饱含思想情感的语句。2、 学习写法:1、为什么以“瀑布”比喻“紫藤萝”?形态相似、颜色相似、意义相似2、作者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紫藤萝?色、形、态、味2、 作者描写紫藤萝的写作顺序是什么?一树一穗一朵,从整体到局部。总结写景方法:(1)抓住景物特征,全面观察。(2)注意写景顺序(3)运用恰当的修辞(4)情景交融三、口头表达:出示一组图:紫藤萝、小草、梅花、荷花、蒲公英、喇叭花、菊花

22、等,请以“我喜欢 ,不仅喜欢 ,更喜欢它 的精神。”句式写话。教学反思:我在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中设定的目标是学会品味文章的优美语句,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课后能够模仿课文写描写景物的小文章。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把课堂的主动权给学生,我采取了合作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教学方式: 在学习课文前,先让学生预习解决生字词,扫清教学障碍,这样才能让学生上课专注品味文章的语言,做到有的放矢。扫清文章生字词障碍,对于整堂课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学生可以通过课文生字词的自习,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这样也就达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个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 5 童趣一、教学目标1、准确划分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

23、读并背诵课文。2、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3、学习积累重点词语。二、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2、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3、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三、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正确停顿,疏通文意。四、教学工具:多媒体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自学内容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3、借助古汉语字典,初步疏通文意。教学内容: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

24、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一、朗读课文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第五遍:指名朗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藐(mio),项为之强(jing),鹤唳(l),怡(y)然,

25、凹凸(ot),为壑(h),癞(li)虾蟆二、疏通课文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活动形式:1、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2、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3、小组代表翻译课文。三、当堂训练: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项为之强(脖子、颈项)果如鹤唳云端(果真)以丛草为林(树林)兴正浓(兴趣)方出神(正)驱之别院(赶、驱逐)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四、整理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导入:齐读课文,男女

26、生比赛、背诵课文。1、 研读品趣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明确: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观蚁成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 3、三件趣事中,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4、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5、读了此文,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学生讨

27、论明确:热爱生活,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热爱自然,保持一颗童心;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和想像,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作者简介及作品介绍。二、童年话趣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教学反思: 初一学生初接触较深的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还是较差,字词翻译不准确,句子不通顺,需要在指导学生翻译上再有耐心,必要时手把手的教给学生怎样翻译古文,怎样整理文言知识。再进行课后的巩固和训练。对于这课我感受很深的有两点:一、我这次采用的教学方式依然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大家已经有目共睹,但还是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在实行,这与新课改的精神是违背的,也

28、是不科学的。在课堂是我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文言文好学吗?喜欢学吗?”结果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告诉我“不好学,不喜欢”。我想这是学生心里真正的呼声,但是我们教师却是经常忽略了他们的心声,依然按照我们自己的意念来教学。这里面可能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但是我觉得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才是最关键的,要让他们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这样我们的教学就算是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课堂上,我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导语的设计,图片的展示,提出一些问题,讲一些故事,对学生的回答积极肯定等等。但还是觉得这样不够,因为一旦涉及到知识点的时候,我就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因为我无法让知识点的讲授变得更为生动,更为形象,

29、我想这是我个人的问题。二.这是一篇充满趣味和想象的文章,应该可以让学生成为主角,让学生去体验文章里面的乐趣,因为他们才刚刚度过自己的童年,对于自己童年时的一些趣事还是记忆犹新的。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趣事谈谈童年的一些感受,再让他们去体验作者当年的乐趣,或许效果会更好。但是实际上这堂课我们大都是在传授文言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觉。这实际上也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所以我们的课堂应该尽量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 第二单元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从内容上看主要是讴歌理想、阐述信念、论说人生修养;从文体上看有诗歌如理想,有散文如短

30、文两篇、我的信念,有寓言如人生的寓言,有文言文如论语十则。理想是一首结构工整而意蕴深远的哲理诗,阐述了理想之于人生的决定性意义。短文两篇中的行道树表达了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第一次真好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体验。人生寓言中白兔和月亮告诉我们拥有巨大的财富可能会带来无穷的得失之患,落难的王子说的是厄运会使脆弱的人坚强起来。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向世人敞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示了她的人格魅力。论语十则都是人生格言,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品德修养。在学习本文时,要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对本单元的教学,应以讴歌人生理想、树立正确人生观为主线,结合不同的文体特征多角度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语

31、文素养,最终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6 理 想一、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1)、理解诗歌含义(2)、掌握课后生字词(3)、体会本诗中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分层次的朗读中,掌握朗读的技巧并逐步深入理解诗歌含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诗歌优美的语言特点(2)、感悟理想的重要二、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让学生理解作者在本首诗歌中富于理想的深刻含义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含义较深的诗句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2、揣摩体味法: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朗读,并对其妙点进行分析。五、教学工具:多媒体六、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自学内容:1

32、、搜集有关理想的名言名句2、查找作者背景资料3、朗读诗歌,理解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并把它们积累到作业本上。 4、熟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完成以下问题。挑选你喜欢的诗句,理解其意思,并赏析其妙处。通过这首诗歌,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教学内容:导语设计投影出示穆旦的理想 没有理想的人像是草木, 在春天生发,到秋日枯黄 对于生活它做不出总结, 面对绝望它提不出希望。 没有理想的人像是流水, 为什么听不见它的歌唱?原来它已为现实的泥沙,逐渐淤塞,变成混浊的池塘。没有理想的人像是空屋,而无主人,它紧紧闭着门窗,生活的四壁堆积着灰尘,外面在扣门,里面寂无音响。 读完了这首诗,我们感受到

33、了理想对人生的重要作用,那么究竟理想是什么?理想会为我们带来什么?今天我来学习一首流沙河的诗歌理想,也许他会为我们揭开理想的面纱。一、初读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意 1、学生轻声练读,熟悉诗歌内容和语气节奏。教师点拨:理想是一首哲理诗,共分为12节,每节诗的形式整齐统一,同时节与节之间显现出一种参差的美、和谐的美,朗读中要感情饱满,语调适当高亢一些。2、学生放声练读,充分感受诗歌洋溢的积极昂扬的情感。小组展示朗读。3、学生集体朗读 (集体朗读可模仿合唱交响乐的形式) 二、研读理解诗句1、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诗句,小组进行交流,再在全班交流。2、由学生挑选一节诗进行朗读,并谈谈自己对这节诗的理解。大家进

34、行点评、交流。用“我喜欢 这几句,因为 ”进行说话练习。学生自由挑选与大家赏析。(提示:可以从修辞、语言表达等角度进行赏析。)三、体验拓展1、仿照第一节诗,以“爱心、青春、友情”等为内容写几句话。2、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请同学们模仿诗作,用很美的话来概括、赞美理想。教学反思: 学生喜欢朗读,喜欢表现,但是不喜欢分析,不喜欢赏析,这可能还是因为他们肚里没词,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词语来表达心中所想,所以简单的赏析尚可有话说,稍难一点的就不知道该怎么分析了。另外,学生缺少结合实际,结合现实生活,也可看出学生的课外积累还是不多。 7 短文两篇本课共选了两篇

35、文章,第一篇行道树是教学重点,第二篇第一次真好可以让学生下去以完成作业的形式自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生字词(2)体会并感悟行道树的形象内涵,正确对待人生中的美好的第一次2、过程与方法目标:重点学习第一篇行道树,第二篇学生以作业的形式自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如行道树般的奉献者,和奉献精神二、教学重点:通过对文章关键词句的理解,感悟行道树的形像内涵三、教学用具:多媒体四、教学课时:一课时自学内容: 1、熟读文章,理解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在文章中的意思,并积累到作业本上。 2、熟读文章,完成以下题目。你觉得行道树中哪些词语或语句很关键,圈画出来,并写上自己的理由

36、。读完了行道树,你认为这是一棵怎样的树?请从文章找出理由。读完了行道树,你觉得作者通过写行道树,主要想表达什么?教学内容:导语设计出示行道树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行道树的认识。2、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难读难写的字词,初步感受文章内容。(1)交流你认为应该重视的字词。(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2、教师范读,学生思考:文章哪句话是文章的主旨句,即表明哲理的句子?二、研读赏析,把握主旨 1、找出本文的哲理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这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2、思考:(1)行道树为什么认为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 (2)神圣的事业为什么又是“痛苦”的?

37、(3)“深沉”如何理解? 活动形式:小组组讨论发言。 指导:引导学生注意一些关键词语:居然、堕落、被安排定了。行道树并不愿意站在这里,但是为了人们的需要,这个城市的需要,他们牺牲自己个人的幸福,甘愿站在这里献上浓阴,所以是“神圣”的。“痛苦”表现在两个对比上。与原始森林的同伴比较,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唯一的装饰,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与城市里欢度夜生活的人相比,他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在苦熬”,而且他们的存在是一种“悲凉的点缀”,所以痛苦。正因为是为了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了自己的幸福,为了大家而舍弃了个人,为了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着痛苦,所以行道树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这种幸福不是简单

38、的自我愿望的实现而带来的幸福,而是一种深沉的幸福。三、 质疑问难,深入探究 补充被删掉的部分,全文完整地朗读,谈谈自己的理解。 每天,每天,我都看见它们,它们是已经生了根的在一片不适于生根的土地上。 有一天,一个炎热而忧郁的下午,我沿着人行道走着,在穿梭的人群中,听自己寂寞的足音,我又看到它们,忽然,我发现,在树的世界里,也又那样完整的语言。 我安静地站住,试着去了解它们所说的一则故事:文末也有两处较大的删除: 落雨的时分也许是我们最快乐的,雨水为我们带来故人的消息,在想象中又将我们带回那无忧的故乡。我们就在雨里哭泣着,我们一直深爱着那里的生活虽然我们放弃了它。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

39、而快乐的树。 故事说完了,四下寂然,一则既没有情节也没有穿插的故事,可是,我听到它们深深的叹息。我知道,那故事至少感动了它们自己,然后,我又听到了另一声更深的叹息我知道,那是我自己的。 引导学生理解: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棵行道树,没有完美的人生,也不可能事事如愿,但是,只要你选择了这份事业,就要像行道树那样努力做好每一件事,为自己的事业而奉献。四、 小结“奉”,即“捧”,意思是“给、献给”;“献”,原意为“献祭”,指“把实物或意见等恭敬庄严地送给集体或尊敬的人”。两个字和起来,奉献,就是“恭敬的交付,呈献”。 “奉献精神”是一种爱,是对自己事业的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对个人而言,就是要在

40、这份爱的召唤之下,把本职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热爱和完成,从点点滴滴中寻找乐趣;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善待每一个人。教学反思:行道树结束了,但我的思考却没有结束。这篇课文我们一贯会把行道树理解为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去赞美它的奉献精神。固然,在这篇课文里行道树让我们看到了它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精神品质,行道树是伟大的,它们为了神圣的事业牺牲了自己舒适的环境,移居到城市,并深深地扎根于这片本不属于自己的土地。它们顶着一身的烟尘在人们不被了解不被重视的境遇中固执地制造着清新的空气,无怨无悔地耗尽自己的青春年华,承受着常人无法理解的痛苦。但是,是不是这篇课文到这里就停止了呢?它留给我们的是不是只

41、有这些表层的理解?行道树的形象到底应该是什么?在这堂课上,我给学生补充了行道树的删节部分,试图让学生去读懂,行道树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高、大、全的人物,它们也有自己当初的梦,它们也怀念曾经生养过它们的大森林,它们也在睡梦里思念过故乡。因此,当雨水拂过它们的头顶,散落在它们的肩膀上,给它们带来久违的清新的泥土气息时,它们就会想起家人。这片刻的落雨时分成了它们在城市里寂寞而孤独生活中唯一快乐的插曲。这段内心独白分明是它们至情至性的体现啊!其实行道树就是我们每一个平平凡凡的人普普通通的人,它像我们每个人一样有着自己的梦想,但现实它的生活改变了,它选择了站列在道路两旁,它梦想的生活无法实现了。怎么办?行道

42、树告诉了我们:既然选择了,就踏实地做好事情。我们每个人不也是这样吗?我联系了自身,当年我也并不喜欢做老师,但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那么抱怨是无用的,只有认真踏实地做好这份工作。我又联系了同学们,也许同学会抱怨作业多,学习重,休息少,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多,但是既然我们要做一名学生,就好好地学生的事情做好。我想这就是行道树告诉我们的道理。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有丰富的情感世界,在我们明确自己应执著的事情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他们是一个人。 8 人生寓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掌握本课字词(2)、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

43、力。(3)、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2、过程和方法目标理解寓言含义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寓意,培养学生应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二、教学重点:诵读,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2、自读与点拨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自学内容1、查找资料,理解什么是寓言?2、朗读课文,理解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字词在文章的意思,并积累到作业本上。3、熟读课文,完成以下题目白兔得到月亮前后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心态,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说明。并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复述两则寓言的故事情节,结合你的理解归纳两则寓言的寓

44、意。一、导入: 讲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引入对本文两则寓言的学习。二、复述故事。指导学生深情朗读白兔和月亮,请一位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其他人补充。三、再读文章思考白兔得到月亮前后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心态,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说明。并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四、总结归纳总结本文的寓意,请同学自由发言,谈自己的看法。分角色朗读落难的王子,并分析这则寓言的寓意,请同学自由发言。五、拓展训练让学生上台,给大家讲提前准备的寓言故事,大家分析寓意。教学反思: 这两则故事寓意好把握,但是引深一点学生就不好把握了,比如白兔和月亮中如何让学生能理解“审美和功利”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这是比较费力的,因为学生没有太多的人生阅历,所以我在想,是不是较深一点的理解就不要给学生讲了,还是讲了学生能理解多少算多少?讲了会不会给学生一种误导,会让学生记住了这是正确的寓意?也许简单的表层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