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doc名师优秀教案.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356658 上传时间:2018-12-14 格式:DOC 页数:122 大小:3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doc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doc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doc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doc名师优秀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doc名师优秀教案.doc(1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doc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1课时(P2P4)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表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棱台、球,并能用自已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棱台、球,并能用自已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教学难点:用自已的语言准确地描述一些几何图形的某些特征。 教学方法:观察、讨论、归纳法。 教学技术与教具:几何画板、电脑课件、实物投影、实物教具。 活动准备:1、让学生回忆小学学过的几何图

2、形(立体图形):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棱台、球等。并展示实物教具和第3页下图,让学生系统回忆这些几何体的形状。 2、就是由这些基本图形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空间,下面是一幅城市一角的 街景照片,你能从中发现哪些熟悉的几何体,(实投)从而引出新课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板书) 教学过程: 1、课件展示一些建筑物照片和一些邮票(有建筑画面),让学生感受立体 几何图形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同时让学生观察每幅图中,能找到哪些熟悉的几何体(让学生上台说明,看谁能找到最多和最准确,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 2、展示课本第2页各图(实投),让学生仔细观察回答又有哪些熟悉的几何体, 培养学生敏捷

3、的观察力。 3、展示第3页上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分小组讨论,再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类似, (2)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圆柱、圆锥类似, (3)请找出上图中与笔筒形状类似的物体。 (4)请找出上图中与地球形状类似的物体。 4、课件展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棱柱、棱台、球的几何透视图, 1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图形的特征。 5、课件展示棱柱和圆柱,分组讨论这两个几何体具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分组讨论交流中形成对棱柱比较全面的认识。 6、练习: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棱柱、圆柱、圆锥和球。 分组比赛,看哪一组举的例子多。(如:机器零件的

4、六脚螺母的形状类似于棱柱,圆桶开头茶叶盒,茶杯的开头类似于圆柱,有些冰琪淋的开头类似于圆锥,蓝球,足球等的开头类似于球,台灯的灯罩的开头类似于圆台。 7、练习:将下列的几何休分类,并说明理由。 小 结:提问: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认识了什么图形,你发现了你的周围都存在着数学吗, 作 业: 1(动手做一做,想一想: ?画一个半径为5cm的圆,从圆中剪下一个扇形,(扇形要大些才好) ?把扇形的两条半径对齐,卷成一个几何休。 ?你能说出这个几何体是什么吗, 2(做一个边长为3cm的正方体。(注:做好后请保留) 教学后记: 学生对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感兴趣,气氛极好,能认识圆柱、圆椎、正方体、长方体、棱柱、

5、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也能分别举出生活中的物体哪些是属于圆柱、圆椎、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 通过观察比较实物棱柱与圆柱,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它们的不同点和共同点,但对于给几何体分类,却不会分,学生不知根据什么分,只有通过指点按平面与曲面分或按柱、椎、球分,则大部分同学会分。 第一章 第一节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第2课时 (P5P7) 教学目标: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主动思考,体会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进一步认识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 教学重点:体会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教学难点:体会点、线、面之间的关系,知道“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

6、事实。 教学方法:观察法、总结归纳法 教学工具:扇子、笔、常见的立方体 2 准备活动: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常见的几种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 1(通过创设情景引出面和曲面(学生常见的高速公路和海浪),并由此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图形例子。 2(拿出具体的模型让学生观察立体图形除了面以外,还有那些组成部分,从而引出线和点,由此让学生得到这样一种认识,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3(先让学生想象面面相交,线线相交会得到什么,再板书画出,面面相交得到线,线线相交得到点。 4(思考:平面与平面相交得到什么线,曲面与曲面呢, 5(让学生找找具体模型的面和线,顶点,(例如长方体,正方体等)让学生得到面与面

7、相交得到线,线线相交得到点的初步认识,通过笔来演示加深这个认识。(做相应的课本上的练习议一议 ) 6(通过动画演示,举例下雨,水笼头,以及扇子的展开,几何画板的演示让学生得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初步认识。并通过举例进一步加深这种认识,做课本上相应的习题。 7(练习:课本P7第2题 小 结: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作 业:1 P7:1 2 为明天上课准备做课本上的几个平面图形。 教学后记:先让学生想你线线相交,面面相交会有什么结果,再通过示范,线线相交即得到点,面面相交则得到线,举点动成线的例子。再让学生举例: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学生能

8、积极思考,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说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能初步想像出某一个平面动会得到什么几何体。 第一章 第二节 展开与折叠第1课时(P8P10) 教学目标:1、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征。 3、了解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3 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教学重点:在实践操作的活动中观察、发现棱柱的特性,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通过先实践后观察,总结棱柱的特性,由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过渡到形成规范的语言表达。 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实践活动

9、证明猜想,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增大教学密度。 教学用具:实体模型,自制的教具及多媒体电教平台。 活动准备:1、布置学生剪课本第8页的图1-2;第9页图1-3及第10页第一题的图形 2、创设一些引导问题,为新课做好准备:你自做的第8页图能否折叠成棱柱,能折叠成棱柱的同学是怎样剪的,若不能,发现了什么问题,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学生动手折叠已准备好的图1-2,不能够折成棱柱的,发现什么问题,那里出错了,学生思考。再针对情况逐一分析。通过讨论,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棱柱。 2、可能的情况:(1)底边的边和对应的长方形的宽不相等; (2)长方形的个数与多边形的边数不相等; (3)两底面相等,但是没

10、有对应起来。 提出问题:长方形的长与棱柱的底的周长之间的关系, 多边形的边与折痕的关系, 回忆前几节课我们学过的棱柱的性质: (1) 上下两个底相同,都是多边形。 (2) 侧面都是长方形。 二、新课 3、学生用尺子度量各自棱柱的各条边,发现了什么? 相等的棱我们给它一个名字:侧棱。 观察棱柱,那些棱是侧棱?它们是由哪些面相交得到的? (叫学生做小老师,上讲台讲。让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得到满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得到侧棱的概念:相邻的两个侧面相交得到的棱叫做侧棱. 4、这个侧面和底面的区分,同学们会吗?是不是在底下的面就是底面呢? 学生思考(学生看到会判断,但是要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怎样判

11、断是需要一定的锻炼的.) 用正六棱柱来展示不同的放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想法. 可能的情况(1)两个一样的面就是底面.把正六棱柱横放让学生观察,肯定有学生反对该说法 4 (2)还要两个面平行.,8,并且学生以绝对值的读法和写法还不习惯。 第二章 第四节 有理数的加法 第1课时 (P44P47) 教学目标: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能熟练进行运算。 教学重点:加法法则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难点:利用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教学方法:学生探索,教师引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平台、课件。 活动准备:1、学生分组准备课上讨论。 2、课件的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先复

12、习正数、负数的意义。 2、填空: (1) 向东走2米记作,2米,那么向西走4米记作 (2) 10分表示加10分,则,10分表示 二、新课: 1、课件展示表格: , 强调加法是“相继”活动的合并。 2、正、负数的意义的应用: 如果用正数表示加分,负数表示扣分,0表示不扣分,也不加分。填好表。(投影) 可以让学生上来做,并展示给大家看。(予以适当的表扬,鼓励学生) 我们可以用一些式子表示: (,2)+2 = 0 (+2)+(,2)=0 (+2)+(+3)=5 (,2)+(,3)=,5 18 (,2)+(+3)=1 (+2)+(,3)=,1 3、我们还可以利用数轴表示加法的运算过程:以原点为起点,规

13、定向东为正方向。(课件展示并板书下面的式子) (+3)+(+5)=8 (,3)+(-5)=,8 (,3)+(+5)=2 (+3)+(,5)=,2 4、观察黑板上的式子,找规律: (1) 两个加数的符号之间的关系,加数的符号与和的符号的关系。 (2) 和的绝对值与两个加数的绝对值的关系。 小组观察讨论,根据上面的提示,可以分几类来看, 5、学生发言,大家讨论,辨析。 (课件展示加法法则的分类) 对各中类型进行归纳,得出加法法则(课件) , 注意:有理数加法运算的步骤: (1) 先定符号。 ) 再定和的绝对值。 (26、讲解例一 (1)180+(,10) (2)(,10)+(,1) 3)5+(,5

14、) (4)0+(,2) (注意要求学生的书写格式。 7、练习:课本P47:1(让学生回忆加法法则,练习应用) 可以用比赛的方法激励学生,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件中的巩固练习(口算) 小 结: 1、复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分三种情况. 2、书写的格式要强调. 作 业: 课本P48:1,2。 教学后记: 由探索练习经学生的讨论及引导,学生能总结出部分有理数加法法则,能熟练地对同正号两数相加及一个数和零相加,但对两负数相加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不等时,容易搞错,不能准确地确定符号。在教学中对有理数加法法则讲得不够透,下一课时应再次强调有理数加法法则。 第二章 第四节 有理数的加法第2

15、课时(P48P51) 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和运算. 2、能熟练进行整数加法运算,并能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解决由实际背景组成的问题。 19 教学重点:加法运算律的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加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用大量的实例让学生得出规律。 教学用具:常规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 教学准备: 1 复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 同与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 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不要求学生能背出这个法则,但一定要求会灵活运用) 2 口算: (,25),(,7)(,13),5(,25),0(,25),25教学过程: 1、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交流、归纳,自主得出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计算下列各组数的值,并观察寻找规律。 ,2,(,3),(,8)2,(,3),(,8)(,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