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连云港市防灾避难场所布局规划(2020-2035)一、规划目的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增强连云港市防灾减灾能力,指导连云港市防灾避难场所的建设,保障灾后市民快速有序疏散、减少人员伤亡,提高连云港市应急救灾能力和灾后安置能力,编制连云港市防灾避难场所布局规划(2020-2035)。二、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修订)(2009.5.1)3、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11.1)4、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1996.10)5、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1995)6、国务
2、院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25号)7、中国地震局关于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意见(中震发救2004188号)8、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9、江苏省防震减灾条例(2011.12)10、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2018.01)11、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12、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51143-2015)13、防灾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DB32/3709-2019)14、防灾避难建筑设计标准(DB32/T3809-2020)1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16、
3、江苏省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工作方案(苏减办(2020)4号)17、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连云港市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实施意见的通知(连政办发(2014)148号)18、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2015调整版)19、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省厅备案稿)20、连云港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2013-2030)21、赣榆城区抗震防灾专项规划(2012-2030)22、连云港市中小学布局规划(2018-2030)23、连云港市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布局规划(2017-2030)24、各片区已编制完成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三、规划范围与用途本规划范围与连云港市城市
4、总体规划(2015-2030)(省厅备案稿)中心城区范围一致(包括赣榆城区),总规划用地面积约为1137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范围300平方公里。本规划避难场所主要用于地震及次生灾害应对,并兼顾其他突发事件应对。四、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20-2035年。其中,近期为2020-2025年,中期为2026-2030年,远期为2031-2035年。五、规划目标通过科学规划,结合城市建设,逐步建立适应连云港市实际需求的安全、高效、布局合理的防灾避难场所体系;配套指挥服务系统和应急保障基础设施支撑系统;健全应急管理机制;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统一规划,分步建设,协调发展。1、适应连
5、云港实际需求合理预测需求和规模,结合连云港组团型城市的特色,建立合理的中心、固定、紧急三级防灾避难场所体系。2、规划布局具有可操作性根据连云港市地形地貌特点、山海城市特点,结合地质灾害、港口和核电站等危险因素,选择具有可操作性的防灾避难场所。3、做好承上启下衔接承接上位规划,遵循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纳入详细规划,为防灾避难场所的施工建设做出指导。六、防灾避难场所需求预测1、受灾系数与受灾人口预测本次规划按照防灾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DB32/3709-2019)中的规定,确定中心城区的综合受灾系数为0.15o预测2025年、2030年、2035年受灾人口分别为20.26万人、29.26万人、39
6、36万人。2、防灾避难场所设置标准紧急避难场所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为1平方米/人,固定避难场所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为3平方米/人、中心避难场所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为4.5平方米/人。3、防灾避难场所需求预测防灾避难场所需求量预测公式:避难场所需求量=人均避难面积X人口规模,其中固定避难场所需求量预测中的人口规模为受灾人口,紧急避难场所需求量预测中的人口规模为常住人口减去受灾人口。紧急避难场所需求量:2025年、2030年、2035年紧急避难场所需求量分别为114.74万平方米、160.74万平方米及220.64万平方米。固定避难场所需求量:2025年、2030年、2035年固定避难场所需求量分别为60.
7、78万平方米、87.78万平方米及118.08万平方米。避难场所需求总量:2025年、2030年、2035年避难场所需求总量分别为175.52万平方米、248.52万平方米、338.72万平方米。七、防灾避难场所布局规划规划布局156个避难场所。其中,中心避难场所7个,固定避难场所37个,紧急避难场所112个。1、中心避难场所服务城市分区,按30-50万人口配置1个中心避难场所,必须设置城市级功能区,且城市级功能区面积不小于15-20公顷。2、固定避难场所按照1-1.5KM疏散距离,就近避难原则,以中期避难为主。3、紧急避难场所选择那些满足抗震要求或经过简单安全改造就可以满足抗震要求的场所,具
8、体可由城市防灾主管部门统一安排,协助各区、街道完成。4、中远期规划待建的避难场所位置可根据上位规划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实际建设需求等原因,对位置和建设时序进行调整,保持避难场所总数量不变。表1避难场所分布一栏表中心城区功能板块中心避难场所(个)固定避难场所(个)紧急避难场所(个)海州片区31852开发区1619连云片区1615徐坪片区102赣榆片区1724合计7371125、避难建筑规划本次规划的中心和固定避难场所共承担避难容量为39.36万人,其中避难建筑所承担的避难容量占32.25%0(1)避难场所内的避难建筑本次防灾避难场所布局规划主要利用公园绿地、中小学(含幼儿园)、场馆三种类型
9、的资源建设避难场所,涉及的避难建筑类型有校舍、体育馆、展览馆、会展中心和避难场所内用于应急避难的永久建筑工程。其中校舍、体育馆、展览馆、会展中心需按要求对建筑进行鉴定和抗震加固,可以与新建工程、抗震加固改造规划统筹安排,避难场所内用于应急避难的永久建筑工程包括应急指挥中心、监控室、物资库等以建筑为载体的设施,该设施在避难场所建设时应按照防灾避难建筑设计标准(DBT32/3809-2020)的要求进行建设。(2)其他避难建筑除避难场所内的避难建筑外,在人口密集市区内设置一定数量的避难建筑,在高层建筑物(高于100米)内设避难层(间),避难建筑的数量、规模、布局,及其疏散场地和道路的配置可根据城市
10、实际需要与可能合理安排。人防工程作为避难建筑,应在经过主管部门灾害评估后决定是否列入使用范围。八、近期规划近期规划期限为20202025年。按照区分轻重缓急的原则,近期规划实施内容重点考虑城市已建成区及近期发展区域的避难场所建设。近期规划中心避难场所6个、固定避难场所17个、紧急避难场所51个。近期规划主要是对已经建设完成的避难场所进行日常维护和功能设施完善,提高避难场所建设质量,另外新建中心避难场所4个,固定避难场所12个,紧急避难场所51个。1、中心避难场所近期规划中心避难场所6个,其中现状已建2个,分别是苍梧绿园、徐坪中心避难场所;待建4个,分别是连云港市体育中心、开发区、连云区文体中心
11、赣榆体育馆中心避难场所。表2中心避难场所近期建设一览表片区编号名称位置占地面积(万平方米)有效面积(万平方米)避难人口(万人)备注避难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场地有效面积(万平方米)小计海州片区Z-Ol苍梧绿园中心避难场所苍梧路南侧,郁洲路西侧27.140.008.148.141.50已建Z-03连云港市体育中心中心避难场所花果山大道西侧,霞辉路北侧31.371.603.004.601.002023年开发区Z-04开发区中心避难场所创智绿园和工业展览中心33.740.003.833.830.772021年连云片区Z-05连云区文体中心中心避难场所(含海州湾小学)阅海路南侧,溪云山路东侧20.95
12、1.883.004.881.002022年徐坪片区Z-06徐用中心避难场所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灭火救援应急中心、医疗救援应急中心、连云港生物工程中等专业学校徐坪校区26.560.003.903.900.65已建赣榆片区Z-07赣榆体育馆中心避难场所(含赣榆四馆)盛世路西侧,时代东路南侧26.171.136.307.431.002023年合计6/165.934.6128.1732.785.92/注:避难场所的名称可根据实际建设情况调整。2、固定避难场所近期规划固定避难场所17个,其中现状已建5个,待建12个。表3固定避难场所近期建设一览表片区编名称位置占地面积(万平方米)有效面积(万平方米)避难人
13、口(万人)备注3层以下校舍面积(万平方米)场地有效面积(万平方米)小计海州片区H-O1胸阳门广场固定避难场所(含海州实验小学)东风路北侧,幸福南路西侧8.841.132.653.780.802021年H-O5海州公园固定避难场所海宁路北侧,新孔路西侧12.730.002.502.500.602021年H-O6建宁小学固定避难场所(含北侧体育公园)海宁路北侧,建宁路南侧3.180.97L132.100.702025年H-O8解放路小学固定避难场所海连中路北侧,通灌北路西侧3.431.770.892.660.802024年H-O9郁洲公园固定避难场所郁洲路西侧,人民路南侧14.100.005.84
14、5.841.00已建H-I1滨河小学固定避难场所茅口路北侧,紫金山路东侧3.751.610.922.530.802022年H-I4景观大道固定避难场所市行政中心景观带9.450.002.102.100.502021年H-I5星海湖公园固定避难场所花果山大道东侧,凌洲路北侧30.100.003.203.201.00已建开发区K-O2昌珏湖公园固定避难场所环湖路与跃湖路围合区域3.710.001.501.500.50已建K-O4开发区高级中学固定避难场所松花江路北侧,泰山路西侧20.310.682.703.380.542021年连云片区L-O3新丝路零点公园固定避难场所大港西路与连霍高速交叉口东南
15、角8.590.001.801.800.502021年L-O4北岗山生态公园固定避难场所大港西路北侧,海棠北路西侧6.780.002.642.641.50已建1.05新城商务公园固定避难场所天津路南侧,西安路东侧8.330.002.502.500.702023年赣Y-O青口生态公园青口河南侧、204国20.780.006.236.231.80已建榆片区1固定避难场所道东侧Y-O2赣榆中等专业学校固定避难场所香港路北侧,青年南路西侧26.891.443.805.240.802021年Y-O4赣榆高级中学固定避难场所金海西路北侧,文昌路东侧24.243.604.468.060.802025年Y-O7
16、赣中教育集团附属实验小学固定避难场所滨海路西侧,黄海东路北侧22.956.414.0510.461.002021年合计17/228.1617.6148.9166.5214.34/注:避难场所的名称可根据实际建设情况调整。3、紧急避难场所近期规划紧急避难场所51个,均为待建。表4紧急避难场所近期建设览表片区编号名称位置占地面积(万平方米)有效面积(万平方米)海州片区1海州第二实验小学新海路西侧,秦东门大街北侧2.281.472海州实验中学秦东门大街辅路南,幸福南路东6.203.423连云港市师专二附小(东校区)振海路西侧,秦东门大街北侧4.423.624海州区政府南广场海州区政府南,秦东门大街南
17、3.111.565师专二附小教育集团孔望山小学玉带河北,惠苑路西2.713.286海州中等专业学校朝阳西路与幸福北路交叉口西侧3.132.197海庆中学大庆西路南侧,富强路西侧2.971.908大庆路小学朝阳西路北侧,西苑路西侧1.170.909海宁中学西校区建康南路西侧,健康路北侧2.701.5210江苏海洋大学通灌校区江苏海洋大学通灌路16.455.2011市民广场瀛洲北路与海连路交叉口1.960.9812新浦公园海连路北侧,南极路西侧6.052.0613火车站站前广场人民路与盐河路交叉口1.470.7414建国路小学建国路南、南极北路西侧2.701.3115连云港市外国语学校龙河南路东侧
18、苍梧路北侧4.393.3916师专一附小(龙河校区)龙河北路东侧,陇海东路南侧2.381.2117连云港市新浦中学通灌北路与人民东路交叉口5.393.13南侧18连云港师专一附小东沿河路西侧,苍梧路北侧2.021.2719苍梧小学西校区建设东路南侧,巨龙南路西侧2.492.1520瀛洲公园瀛洲路西侧,秦东门大街北侧6.032.8021连云港市苍梧小学建设东路南侧,凤凰大道西侧3.944.6222市政府北广场市政府北2.811.4123解放路教育集团高新校区九龙路北侧,花果山南路东侧8.222.5924连云港市实验学校青峰路北侧,银杏路西侧10.586.0325连云港市花果山中学环云台山大道西
19、侧,迎曙路北侧5.431.3626连云港市大村中心小学霞辉路南侧,郁林路西侧3.472.1627江苏海洋大学宋跳校区宋跳立交西侧17.283.80开发区28连云港市猴嘴中学港城大道与花果山大道西北角1.952.6229连云港市猴嘴中心小学文明路东侧,通园路北侧1.451.9730台北盐场小学湖西路西侧,镜湖路南侧2.880.5931开发区管委会广场开发区管委会4.171.2532连云港市中云中学松花江路北侧,泰山路东侧3.462.0133西入口广场开发区西入口4.102.0534连云港东站站前广场连云港火车站站前5.932.37连云片区35连云港市海滨中学天津路南侧,天水路西侧4.283.71
20、36胜利湖公园胜利湖13.253.9837碱厂生活区游园碱厂生活区1.650.8338院前小学院前路东侧,大港西路南侧4.573.0939西苑中学西小山路北侧,西园路西侧7.304.0140西小山公园西小山16.533.3141国展中心海棠北路与海滨大道交叉口北侧6.982.16徐坪片区42连云港市徐坪小学徐坪大道南侧,徐坪线西侧4.081.97赣榆片区43金三角公园烟沪线与华中南路交叉口北侧5.971.7944赣榆初级中学镇海路南侧,镇南路东侧3.593.3845河滨公园繁荣路南侧,华中路东侧4.902.4446青口镇中心小学跃进路北侧,义塘南路东侧5.502.3647智贤中学徐福路北侧15
21、534.3148规划院南小学青龙路西侧,文化路北侧3.672.4749沙汪河新城段绿地沙汪河新城段15.904.7750赣榆第一中学金海东路南侧,银滩路西侧14.698.6851和安湖湿地公园和安湖20.674.13合计51/304.75136.32注:避难场所的名称可根据实际建设情况调整。九、实施保障措施1、法律保障制定和完善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重点加强应对灾害事故和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的法律法规建设,针对人员防护、防灾避难场所建设工作中的需要,制定相关的法规与规章,为规划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2、规划保障防灾避难场所布局规划应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避难场所建设应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在旧
22、城更新改造、学校(含幼儿园)建设和城市公园绿地、大型广场、大型公共设施建设时,融入避难场所功能,以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3、资金保障防灾避难场所建设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防灾避难场所的建设资金应列入社会发展计划以政府投入为主,同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入保障机制,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投入的功效,以最少的成本投入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目标。4、应急保障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推进应急管理的基层基础工作,推行防灾避难场所的科学管理。5、宣传保障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市民的忧患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宣传教育要面向社会,采用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多种形式进行防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和人员防护技能训练,提高市民的防灾意识和防灾能力,锻炼和提升市民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6、物资保障防灾避难场所的物资与能源保隙是应对灾害,实施人员防护的重要要素之一。应急物资的需求量大、种类多、时限性强,要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现有物资储备和流通体制,构建应急物资的储备网络和救灾物资综合保障体系,建立快速、高效的应急物资保障机制。中DW蜡脂 施/津场所 中心豳界处il云港,住房IQllS我Al故O年*急通场垢图中心闻g界处例建云港由住房Iat多建我局o*近期建设规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