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地理教案+3&amp#46;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500字名师优秀教案.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361101 上传时间:2018-12-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地理教案+3&amp#46;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500字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高中地理教案+3&amp#46;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500字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高中地理教案+3&amp#46;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500字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地理教案+3&amp#46;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500字名师优秀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地理教案+3&amp#46;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500字名师优秀教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中地理教案 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 (500字)高中地理教案 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 (500字) ok3w_ads(“s004”); ok3w_ads(“s005”);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选自高一新课程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 水是生命之源,本章是以地球上的水循环开始,以水资源的开发结束。整篇以人水关系为主线。分别讲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环及其过程与意义,世界表层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以本课在本章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的

2、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我围绕以下三个教学纬度,建构了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1、知识与能力: ?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会运用相关图形解释并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小实验,让学生从实际感受中去理解地理现象;使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去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自主探究和案例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读图能力及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学习,让

3、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从而形成学生的爱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依据:依据大纲规定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 响”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确定其为重点。 2、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 依据:该部分的知识点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存在知识缺陷,故确定其为难点。 二、学情分析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自然地理的学习,更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实践体会和调查研究,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学生很少有实际考察的机会,因而在课堂上应重视通过小实验启发学生,通过他们对所做实验的亲身体会,把知识有感性认识

4、逐渐提升到理性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养成自主学习和动手参与的习惯。 三、教法分析 1、依据新课标的规定,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内涵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学为主线的“三主”原则,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故而本课将采用实验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自主讨论法、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进行授课。例如: ?、以传统教学法与实验教学法等教学手段相结合,引导学生分析绘制出简图解释洋流的成因来突破重点。 ?、采用情境教学法、自

5、主讨论法、图表导学法,进行分组活动,通过讨论完成并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2、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好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多媒体课件并准备好实验小器材。 ?学生:每人分发一张参考资料(内含图1全球风带模式图和洋流分布空白模式图、图2世界地理空白地图) 四、学法分析 1、实验教学法 通过做一个课堂小实验,培养其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和展示自我的能力。 2、师生互动学习法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绘制理想洋流模式图,逐步培养其动手能力。 3、探究性学习法 在课堂时间要提供平台给学生讨论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因此准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讨论法、探究性学习法等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教学过程 【导入

6、新课及教学实施】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做一个小实验。下面请大家认真思考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老师取出盛着水的玻璃器皿,水面放一块塑料泡沫,代表表层一定区域内的水体。要求学生探讨:有多少种方法可以让这一区域内的水体运动呢, 学生1:吹气使塑料泡沫运动 学生2:用勺子把水槽一端的水轻轻舀掉 教师调控 <教师提示,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根据第一位同学所说的,泡沫运动的原 因是什么呢,那么,根据第二位同学所说的情况导致泡沫运动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做实验证明学生的这两种猜想 <教师归纳提升>在海洋当中也存在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我们把海洋表层 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7、,叫洋流,又称海流。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以小见大,在海洋中会同样出现不同成因的表层海水的运动,即不同的原因形成的洋流。对应这个实验的探究结果,分别命名为:风海流、补偿流 教学手段:实验教学法。 预期目标:创设实验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理解风海流、补偿流形成的原因,并为自己分析洋流的分布规律的成因做好铺垫。 ?承转过渡:在实际当中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我们知道地球上有六个风带,那么,在这六个风带的作用下形成的洋流流动方向你能画出来 吗, 一、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1、洋流的形成 动手、讨论、探究: 通过做图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洋流的成因,为分析洋流的分布规律做好铺垫。 学生活动:读 “全球风

8、带模式图”,认真下列各题的要求。 ?在全球风带模式图中,填写六个风带的名称。 ?在第二个图上画出在六个风带的作用下形成的风海流的流向。 学生上讲台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说明原因 <教师引导>在海水的运动当中除了受风力作用以外还受什么力,(地转偏向力)在海水的运动中如果受到大陆阻挡,海水运动会发生什么现象,(转向)在世界洋流的模式图中,圈内代表海洋,圈外代表陆地,那么你能不能根据对补偿流的理解和洋流流动时在陆地的阻挡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把世界洋流模式图补充完整, 学生上讲台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说明原因 本部分内容总结 结合课件让学生说出世界洋流模式形成的原因。 教学手段:图表导学法

9、、传统教学法 与多媒体教学法相结合 重点突破:首先让学生结合实验,自学洋 流的形成,并对比“全球风带模式图”自 行画出洋流模式图。当学生完成这项工作 后(插图1),学生就已经能够深刻的理解 并会分析洋流的成因了。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进而增强学生分析、 归纳及动手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 识。 预期目标:学生动手做一遍后,能容易理 插图1 解各洋流的成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在 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下一个层次“洋流的 分布规律”。 ?承转过渡:刚才大家所画的世界洋流模式图是在理想的状态下考虑的,那么如果给你一幅真实的世界地图你会画吗,下面我们分成四个小组

10、,每个小组承担一个该海域的洋流研究,探究实际当中的洋流分布规律。 2.洋流的分布规律 动手、讨论、探究: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来完成活动,第一小组完成“太平洋”部分,第二小组完成“大西洋”部分,第三小组完成“印度洋(冬季)”部分,第四小组完成“印度洋(夏季)”部分。参照下图,完成下列步骤: 教学手段:自主讨论法、图表导学法、对比教学法 (5)直角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难点突破:结合课本第57页读图思考,分组活动讨论完成。 设计意图:洋流的分布规律非常抽象,结合活动及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逐渐从感性认识过渡到对理性的归纳分析,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过程化,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点评总结】 老师根据学生完

11、成情况作适当点评,并给予鼓励肯定,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结合课件引领学生回顾总结本部分教学内容,让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 弦和直径: 弦: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 直径: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承转过渡: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洋流呢,这主要是因为洋流对地理环境有深远的影响。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 1、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内容,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设计意图:通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实施过程:通过四个案例,完成本部分的教学内容。 案例

12、一:给出学生一幅亚洲地图,让学生理解俄罗斯境内有两个世界著名的港口:一是北冰洋流沿岸的摩尔曼斯克港,虽然位于北极圈以内(约68?N)却终年不冻,并且空气比较湿润;而在其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港,虽然位于43?N附近 ,却有长达半年的结冰期,并且空气比较干燥。通过对案例的理解和分析,让学生对“洋流对大陆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案例二:让学生读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图,通过分析四大渔场的分布规律,让学生对“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有显著的影响”,有一个清楚的认当a越大,抛物线开口越小;当a越小,抛物线的开口越大。识。 6 确定圆的条件:案例三

13、:南极大陆被认为是一块洁净的大陆,但是在南极大陆附近的海域中,科学家对死亡的企鹅进行解剖,发现了DDT农药成分。通过对这则案例的阅读和引导,让学生清晰的知道洋流还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携带到其他海域,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是,其他海域也可能因此受到污染,使污染范围扩大。 1.正切:案例四:通过分析哥伦布两次横跨大西洋时间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到洋流对航海也有影响。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横跨大西洋到美洲西印度群岛,共花(5)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37天的时间;1493年,他第二次到美洲西印度群岛,却只花了20天时间。 教学手段:案例教学法、图表导学法、思维引导法 如果圆的半径为r,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则预期目标: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洋流是怎样影响地理环境的,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从而形成学生爱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板书进行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洋流的分布规律以(3)当0时,设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为A、B,则这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 七、课堂巩固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