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及翻译.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612635 上传时间:2022-01-20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8.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及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及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及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及翻译.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道德经第十六章作者:李耳古之善悬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悬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微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道得经第十六章注释:致虚极,守静笃: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 致虚 和守静 ,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顶点。作:生长、发展、活动。复:循环往复。芸芸:茂盛、纷杂、繁多。归根:根指道,归根即复归于道。静日:一本作是谓。复命:复归本

2、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常:指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即守常不变的规则。明:明白、了解。容:宽容、包容。(11)全:周到、周遍。天:指自然的天,或为自然界的代称。道得经第十六章翻译: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 公正就能周全, 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 “道” , 符 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道得经第十六

3、章解读:以往人们研究老子,总是用“清静无为” 、 “恬淡寡欲”这几句话概括老子的人生态度。但从总体上看,老子比较重视清静无为,主要是就治国治世而言的政治用语,不完全指修身的问题。这一章并不是专讲人生,而是主要讲认识世界,当然也包括认识人生。但无论是认识人生哲理, 还是认识客观世界, 其基本态度是 “致虚” 、“清静”、 “归根”和“复命” 。先说“致虚” 。虚无是道的本体, 但运用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 “致虚极” 是要人们排除物欲的诱惑, 回归到虚静的本性, 这样才能认识 “道” , 而不是为争权夺利而忘了“道” 。 “致虚”必“守静” ,因为“虚”是本体,而“静”则在于运用。司马迁说:“李耳

4、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史记太史公自序 )这是很扼要的概括。 “静”与“动”是一对矛盾,在这个矛盾中,老子着重于“静”而不是“动” ,也不否定“动”的作用。再说“归根” 。根是草木所由生的部分,有根本、根源、根基诸义,是一切事物起点。在老子看来,对立是过程,是相对的,统一是归宿,是绝对的。这就是归根的哲学含义。不过,老子哲学带有循环论的色彩。任继愈说“老子主张要虚心,静观万物发展和变化,他认为万物的变化是循环往复的,变来变去,又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 ( 归根 ) ,等于不变,所以叫做静。既然静是万物变化的总原则,所以是常( 不变 ) ,为了遵循这一静的原则,就不要轻举妄动,变革不如保守安全。把这一原则应用到生活、政治各方面,他认为消极无为,可以不遭危险。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