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624938 上传时间:2022-01-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I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一泓(h6ng)莽莽(mang)溢出(yi)镶嵌(xi ang)鱼鳖(bie)青苔(tdi) 静谧(mi)红桧(gui)孕育(ytin)风靡(mi)山岚(I如)堪称(kan) 2 解 释词语接风洗尘:设宴欢迎刚从远道来的人。风靡一时:形容事物在一个时期里极其盛行,像风吹倒草木一样。恍如隔世:好像隔了一世。多用来形容对时间的变迁、事物的变化的感慨。庞然大物: 外表上庞大的东西。人迹罕至: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3-精读课文3-9段。思考:作者怎样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风光? 课文第3段是过渡段。这一段先用设问句承

2、接上段,然后交代进入神木的经过;第4 段,写谭水清澈;第5段,写林区的宁静;第6段,写山间的青苔路;第7段,描写无 边无际的森林;第8段,描写看到的神木;第9段,写“神木”经历一次巨创。4.根据括号中的意思写出合适的词语。(1)台北市的一家酒店里,一批台湾学者为我“(设宴欢迎刚从远道来的人)”。(接风洗尘)(2)穿过(形容无边无际的样子)林海,不断爬高、上升,山下还是阳光灿烂,山上渐渐 地云雾浓稠。(莽莽)(3)这或许是台湾人搞旅游的一种独特方式,使人(好像隔了一世。多用来形容对时间的 变迁、事物的变化的感慨),以满足现代人所需要的古典文化感觉。(恍如隔世)(4)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眼

3、前(突然;忽然)一亮,出现一泓水潭。(骤然) 5在下列横线上填进恰当的叠词。1 )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濠濠的2)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3)树干 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6-给下面一段文字的方格里点上恰 当的标点。席上一位美学家的夫人对我说:“台湾人最喜欢唱的大陆歌曲是大海啊,大海, 就像妈妈一样:有些重要的活动还作为合唱的歌曲。” 7改写画线的句子,使全句 连贯、简洁。脚下是深绿的草地,蔚蓝的天空在高高的头顶,身旁是清澈的小溪,溪边有五彩的花 朵,茂密的丛林,翩翩起舞的蝴蝶,这是多么美的意境啊!答:头顶上是

4、高高的蔚蓝的天8 仿句。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答:不到泰山,何以能说到了泰安?不到玉皇顶,又何以能说到了泰山? 9-佳句赏析。(1 )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而在 穿肌透骨的力度。这一句运用 对比手法,写出了山下与山间的巨大温差,从作者 感觉 的角度,突出凉气穿肌透骨的力度。(2)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写树躯、树身,突出树木的“大”和“高”。(3)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作者以拟人化的比喻描写树木排列之整肃。如诗如画的比喻,感受深切的联想,使森林、古树成了富有

5、审美价值的情境。10.快速浏览课文,参照标明作者行踪的语句,填写完善下列解说词。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游览阿里山,宴会结束后,我们将从(台北的松山机场)乘飞机到达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3个小时的运行后我 们会到达(阿里山站),从这里开始我们需要步行上山,穿过一片(林区),我们会 看到(姊妹潭),迈过(原始森林)间的(曲径幽路),最终将会欣赏到阿里山的标 志和灵魂 (神木) 、阅读理解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眼前骤然一亮,出现一泓水潭,它叫姊妹 潭,传说曾有两姊妹一起在此投水殉情而亡。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 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

6、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满眼是未加采伐的 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评听、分辨、捕 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静悄悄 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 去,不再吐出来。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蒙蒙的。这是浓阴 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 青苔。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森林恰 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

7、躯有多 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 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时分,正是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 光来。我们的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 亦沾衣”吗?在树身之间穿行了一阵,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 “精”,成了 “神”。其树龄大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 “神木”的原因吧。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 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1 第段描绘的阿里

8、山林区有什么特点,请用一个双音节词加以概括:(宁静或静谧);作者写“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对表现以上特点有何作用?答:这里写若有若无的声音,反衬了林区环境的宁静,会使人感觉更加宁静。2仔细品读文章,根据第段中划横线句分析人们的思想感情。答:划线句子流露出人们对林区环境的浓浓爱意,因为爱,所以不忍大声;因为爱,所以要“深深的吸气” “仿佛吸进去以后不再吐出来” 。3 请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比较下面一组句子在语言运用和表达效果上的不同: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万树,离开了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

9、、这么厚的青苔。答:两句话的区别是第一句话在描写中运用叠词“森森”来修饰“万树”,用叠词“浓浓”来修饰“团阴”,叠词的运用不仅突出了树木之多、团阴之浓,体现了环境的清幽,而且使语言节奏鲜明,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4请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段中划波浪线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语言效果。答:这段文字用了 6个比喻,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生动活泼地写出了森林之广和盘曲排列之势,引发人的丰富联想和审美体验。5 .选文每一段都写出了阿里山的某一景点之美。请你用最简洁的文字概括每段的内容。(依次写在下面的题号里)答:(1 )潭水的清澈(2)林区的宁静(3)山间的青苔路(4)无边无际的森林(5)

10、神奇的神木。6 .选文中写深山水潭、曲径青苔、古桧林海等景致,都恰当地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请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品味品味,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答:(1 ) “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品味:用“明镜”来比喻“水潭”,突出了水潭清澈透亮的特征。(2) “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品味:把曲径青苔比作“一条条绿地毯”,写出了青苔的厚度和密度。7 .选文中引用了一句唐诗“入云深处亦沾衣”,你能把这首诗的题目、作者、内容都默 写出来吗?答:山中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朗无雨色,入云 深处亦沾衣。8 .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请你拟写两句广告语或宣传语,向外界介绍 阿里山。

11、答:人间仙镜一一阿里山。9选文作者通过移步换景,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请你根 据提示,概括每幅画面的内容。答:宁静的林区、青苔染绿的曲径幽路、无边的森林、拔地参天的神木。10 选文第一 段中的划线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请从下面的诗句中选出与之写法不相同的一项(C )A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 -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D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11 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答:因为神 木巨大,历史悠久,遭受巨创依然八面威风,雄踞山间。12 第4段运用“明镜”和“水墨画”这两个比喻来写潭水的

12、清澈透亮和林区的迷人 风光。这段文字的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这是一种融情于景的手法。13 “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 却又没有了。”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写若有若无的声音,以声反衬静。14 -“那是静谧 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作者采用反复手法,运用流畅而节奏 鲜明的文字,强调林区宁静。15 第5段文字以有声反衬无声,营造一个“静谧的世界”,收到了 “此地无声胜有 声”(填一诗句)的艺术境界。16 选文语言典雅、凝练,极具美感。请从文中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从修辞角度进 行赏析。答:句子: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

13、,如古寺宝塔。赏析: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写树躯、树身,突出树木的“大”和“高”。17.选文的 几个小节,分别写了森林中的潭水、气氛、青苔、树木。请分别用一个词或短语概括它 们各自的特点:清澈、宁静、碧绿、高大。18 ,选文主要表现了作者对阿里山怎样的感 情?答:表现了作者对阿里山浓浓的爱意。19 -你认为文中哪些词句用得好?请将其抄下来,并说说其妙处。答:句子:那是静谧的 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妙处:作者采用反复手法,运用流畅而节奏 鲜明、富有音乐美的文字,强调林区宁静。20 .神木为什么被称之为“神木” ?答:神木体形巨大,历史悠久,所以被冠名为“神木”。21 .你怎么理解划

14、线句“潭无鱼鳖,林无鸟兽”,那些鱼、鸟、兽到哪里去了呢? 答:人们连说话都是悄悄的,没有去打扰这些鱼、鸟、兽,它们也没有必要出来四散逃 窜,所以它们就在游客身边,说明游客的环保意识很强,在这里,人与自然是融洽的、和 谐的。22 .结合划线句“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评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 了”,说说作者当时的感受。答:作者可以感觉到山林的幽静,“如蝉、如蝇、如蚊”三个比喻写出了山林里若有若 无的声音,以声反衬静。23 .作者没有见到阿里山的姑娘,他遗憾吗?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哪里呢?答:作者领略 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如同见到了一位美丽的阿里山姑娘,他也坚信阿里山的山水可以养 育出如

15、山水般清新脱俗的阿里山姑娘,他并不遗憾,这个姑娘已被他装在心里了。(或:作者不会感到遗憾,阿里山姑娘只是一种美 的象征,作者在美丽的阿里山山水中已 经看到了阿里山的姑娘,并把她永远放 在了心里。)(二)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 大物。大就成了 “精”成了 “神”。其树龄大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近一个世纪了。 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 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两段横卧地

16、上,一段还站着。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 阿里山的标志、灵魂。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 游程却 没有看到一位阿里山姑娘。山中人少树多,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 方。树密、阴厚, 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1 用四个字概括台湾著名的红桧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答:香、高、粗、老。2 -文中加点的“大约”和“或许”能否删去,为什么?答:“大约”和“或许”都是表示 估计,不确定。说明树龄三千年、被称为“神木”的原因并没有经过精确的考证,不是精 确的数字与实际相符,体现

17、了语言的准确性。(不能。用约数表示其不确定性,去掉后不 精确。)3 -“神木”已遭雷劈,为什么“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答:因为即 令受此巨创,但还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 雄踞山间,无可匹敌。他那“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 可匹敌”的精神依然存在,所以它 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但是他“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 敌”,其无畏不屈的精神仍可以作为阿里山的标志,灵魂。)4.于神木“巨创”中,作 者发现了丰富、深邃的内涵,你是怎样理解的?答: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在遭受 巨创之后他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那种不

18、怕挫折,百折不挠的 精神得以充分的体现,这正是神木的丰富、深邃的内涵。(神木遭到巨创后体现出的不屈 不挠的大无畏精神,正是阿里山丰富,深邃的内涵)5前文提到“不到神木,又何以能 说到了阿里山”,联系全文内容,你认为选文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答:神木是阿里 山的标志、灵魂,而阿里山又是台湾的标志性风景区,最后一段揭示了神木的不怕挫折, 百折不挠的深邃内涵,所以也揭示了全文的思想内涵。(通过对神木的描写,体现出阿里 山的精神,表达了对阿里山的赞颂之情,突出了文章的中心。)6 . “不知谁哼起高山青” 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这一句与文章开头唱高山 青相呼应,以歌起,以歌结,首尾呼应,浑然一体。7

19、 .“整个游程”是指游阿里山。8 . “仿佛能揉出浓汁”中的“仿佛”是好像意思。这一句是不是比喻句?为什么? 答:不是比喻句,“仿佛”在这里表示想像。9 .作者在整个游程中并没有看到“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为什么还要赞美“阿里 山的风光美如画” ?答:(1)作者游阿里山不尽然是为了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言外之意,也 是为了欣赏阿里山的美丽风光;(2)作者在整个游程中,确实看到了如画的阿里山风 光,并为之陶醉,他的赞美出于肺腑;(3) “一方山水育一方人”,看到了山水之美, 也等于看到了阿里山姑娘之美。10 .选文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举一例谈谈)答:比喻、拟人、夸张。“我

20、 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一句运用 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神木体形巨大的特点。11 .你一定有置身户外、野外的经历,看到过不少如诗如画的美景,请把你印象最深的风 景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来。答:万绿园独具热带海滨特色和生态风景园林特色,将蓝天、绿水、原野、现代化高楼融 为一体,徜徉于万绿园中,蓝天白云,绿草茵茵,碧海波光粼粼,让你在都市喧嚣之中享 受一隅寂静,体会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美好情趣。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这倒不尽然是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 娘”。从台北松山机场搭机,仅四十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 车进山

21、。这种小火车我们只有在祖国东北的深山老林子里才能见至【J。不过,它经过了改 装,变成了纯粹的旅游性小火车,颇有古式小火车的模样和情调。也是那样的牵引机,也 是那样的口光当哓当声,它使我们觉得时空倒退,引发了我们的思古幽情。穿过莽莽不尽 的林海,不断爬高、上升,山下尚是阳光灿烂,上山渐渐地云雾浓稠。山岚云气漫人车 窗又溢出车厢而去。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 温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那也是一个颇有古式 风味的森林小火车站。售票和入站检票的方式都使人有一种瞬间感受一一像是在另一个时 代。这或许是台湾人搞旅游的一种独特方式,使人恍

22、如隔世,以满足现代人所需要的古典 文化感觉。1 .文中方框中应加入的动词依次是:穿、漫、溢。2 .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A.阿里山是台湾的一个 部分。B.要到台湾必须先到阿里山。C.阿里山是台湾的代表和象征。D.不到阿里山,没人承认你到过台湾。3 .这一段写森林小火车以及森林火车站,主要突出了古朴的特点。4 .这一段文字简略描写了上山途中所见的景物是林海和云雾。5 . “山下尚是阳光灿烂,上山渐渐地云雾浓稠。”主要是从 视觉角度写景;“山下尚是 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主要是从 触觉角度描写了,这两句描 写的主要作用 是什么?答:山下山上温差极大,突出

23、阿里山非常高大。6 . “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而在穿 肌透骨的力度。”这一句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山下与山间的巨大温差,从作者感觉的 角度,突出凉气穿肌透骨的力度。7 . “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一句作者以拟人化的比喻描写树 木排列之整肃。如诗如画的比喻,感受深切的联想,使森林、古树成了富有审美价值 的情境。8 .课文开头陈述两岸人民各自最喜爱的歌曲,说明什么?答:说明两岸人民的心是相通 的。9 .本文描写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物?字里行间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阿里山风景 如画,山高林深,无比幽静;原始森林无边无际,形态万千;

24、青苔密实浓厚,“神木”坚 韧挺拔。作者不仅充分抒发了对如诗美景的赞叹之情,还表达了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同胞 之情。10 .课文第7段中引用的唐诗“入云深处亦沾衣”是出自哪位诗人的哪首诗?答:张旭的 山中留客。11 .歌曲高山青在本文中起什么作用?答:歌曲高山青是本文的内在线索,起到 彩线穿珠之效。三、探究练习(一)“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 ” “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如 果你置身阿里山中,你对阿里山和阿里山的神木有哪些认识和感受?答:阿里山是台湾著 名的风景区。阿里山有着“莽莽林海”,林海内“云雾浓稠”,再加上“古典文化”的 氛围,确实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神木巨大无比,历史悠

25、久,它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有着一种丰富而深邃的内涵。(二)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具有音乐美和 情韵美。反复诵读课文,并仔细品味下列句子,体会课文的语言美。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 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 破山间的安宁。答: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 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循声得情”,通过反复诵读,我们 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静谧、洁净、禅的世界的独特体验。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

26、,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 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答: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第一个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 塔”,作者一连用三个比喻,描写树木的盘曲之势。这里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 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两个比喻兼拟人古色古香,写出了森林 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给森林以人格化。3.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 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答:这段文字在全文带有总结性,“

27、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文 中的短句“人少树多” “树密”阴厚”的描述方式,是作者化用姚鼐登泰山记中诸如,多石,少土” ,少杂树,多松”而来的,以高度凝练的短句集中了高密度的信息,收到 7 以少胜多,情貌无遗”的效果。(三)课文一开头就引用大陆学者和台湾同胞各自喜欢的对方的歌曲。你认为作者这样安 排结构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答:课文一开头就引用大陆学者和台湾同胞各自喜欢的 对方的歌曲,说明海峡两岸人民的心是相通的,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一线贯通,首 尾呼应。四)课文描写深山水潭、曲径青苔、古桧林海等景物,语言生动、形象、优美。建议你 把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摘录在笔记本上,并

28、体会这些语句对表达两岸人民融会的感情的作 用。1 -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 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答:以“明镜”来比喻潭水,写出了潭水“清澈透亮”的特点,以“水墨画”比喻水木相 映的美景,写出了水潭的美。2-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答:把曲径 青苔比作“一条条绿地毯”,写出了青苔的厚度和密度。3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答: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森林的汪洋无边和姿态各异的特点,显示出了树多,树大,树高。4 .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答:用比喻写出了树木的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氛。同时“之”使句子完整,音节整齐,富有节奏感。5 .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如云深处亦沾衣”吗?答:活用唐诗使文章 富有古典情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