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地低产柿园树形改造技术及改造效果.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626404 上传时间:2022-01-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94.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丘陵地低产柿园树形改造技术及改造效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丘陵地低产柿园树形改造技术及改造效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丘陵地低产柿园树形改造技术及改造效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丘陵地低产柿园树形改造技术及改造效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丘陵地低产柿园树形改造技术及改造效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丘陵地低产柿园树形改造技术及改造效果.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丘陵地低产柿园树形改造技术及改造效果- 园林丘陵地低产柿园树形改造技术及改造效果济宁市丘陵地柿子园低产、低效制约着本市柿果业生产的发展,为使济宁市柿树提质增效、 果农增收, 让柿树真正成为绿化丘陵荒山、致富果农的产业,从 2012年起济宁市以微山岛镇为试点,对丘陵地低产柿子园进行了试验性的树形改造,总结了一套可靠的技术措施。1 园地概况我们选取了微山岛镇两处柿子园进行了试验性改造。谢楼柿子园(试验园一)1.5 公顷,李村柿子园(试验园二) 1.8 公顷,2 个果园均建于 1986年,树龄近 30 年,实施低改措施面积3 公顷,对照面积 0.3 公顷。栽植密度 6 米 5 米,栽植品种牛心柿 6

2、0% ,磨盘柿 30% ,其他品种 10% 。树形为不规则的主干疏层形,果园无水利灌溉设施,肥水管理水平较差。 1990 年开始挂果,自1995年后,由于放任生长,管理粗放,留枝太多,果树内部郁闭,光照恶化,落果严重,产量和品质逐年下降。改造前平均每亩产量1 570 千克。改造前,柿树的树形存在以下问题:(1 )树体高大,树高一般在5 米左右,管理难度较大,95% 以上的柿树采取的是粗放型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不适应现代果树果品优质化和风景区树形美化的要求。(2 )树势呈现“偏势”现象。由于老柿园的放任生长和粗放管理,大部分柿树出现上强下弱、下强上弱、左强右弱、右强左弱、外强内弱等不同类型的“偏

3、势”现象。(3 )由于管理上枝组只留不疏,各类枝组随意伸展,造成骨干枝数量多,枝组多而乱,内膛光秃,结果部位外移,树形不美观。2 改造方法2.1 减层压高,落头开心老柿子园采用的是乔化稀植栽培模式,疏层形整枝,具有较好的骨架结构,但树冠高大,一般都在5 米以上,妨碍了柿树的精细管理,影响了树冠内部的通风透光, 制约了柿子果实品质的提高, 不适应现代矮化密植树形的管理模式。因此,整形的首要任务就是落头开心,降低树高。改造方法是先在树头上找到合适的部位将中心干的头连同主枝一齐落掉,将树体高度降下来,减少主枝的层次与数量,使树冠的上部形成开心形。树高控制在34米,主枝 56个,呈两层分布。2.2 收

4、缩外围,清理内膛树体延伸到外围的大、中型骨干枝,已无生长空间或行间已经郁闭,可在中上部较好的分枝处适量回缩。冠径控制在3.54米,下层主枝轴长控制在1.52米,每一主枝留 3 个侧枝,第一侧枝距中干3040厘米,第 2 侧枝在第一侧枝的对面,距第一侧枝3040厘米,第 3 侧枝在第 2 侧枝的对面,距第一侧枝 80100厘米。上层主枝的轴长控制在11.2米,每一主枝留12个侧枝,第一侧枝距中干50 厘米左右,并注意不要使其发展太大,以免影响下层光照。侧枝的留置位置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上下层主枝的层间距保持在11.2米。老柿子园由于管理粗放,内膛枝过量生长,主枝数目过多,伴随而来的是侧枝、辅养

5、枝等中型骨干枝充满树膛,致使树冠内骨干枝交错重叠,结果枝组老化衰弱。因此,有必要对树冠内重叠交错的大中型骨干枝进行疏除。保留 57个结果枝组,配置位置适当及对称性好的骨干枝,其余全部疏除。2.3 控制冠外枝、培养内膛新枝对树冠外围过密枝条彻底疏除,同时树冠外围不应配置大型结果枝组,以免内膛光照不足形成大量的无效枝条,造成主枝后部光秃和结果部位外移等问题。具体改造措施是: 在骨干枝的中下部缺枝部位进行环剥、环割或涂抹促发枝的药剂,促使潜伏芽形成新枝。 对于内膛新生的枝条, 通过生长季节摘心、 扭梢、拿枝等修剪方法减缓枝条长势,促其成花, 待结果后回缩, 培养成中小型结果枝组,充实树体内膛的结果枝

6、,达到树体内外都有结果枝组的目的。2.4 复壮结果枝组结果枝组随着枝龄的增加,生长势逐渐衰弱,需要及时更新复壮。对延伸过长、长势衰弱的大型结果枝组回缩至壮枝处,并对壮枝进行短截, 重回缩部分果枝群,营养枝适量短截,促发新枝,保持应有的结果能力。对于中型结果枝组,光腿枝可芽前环割, 促进上部结果下部发枝; 结果枝组较多时, 可适量回缩,疏掉一部分果枝, 促发新枝更新复壮。 在大中型结果枝组结构合理的基础上,应重视对小型结果枝组的更新复壮,小型结果枝组具有数量大、长势缓、成花易、易衰老的特点, 因此小枝组的更新复壮是长期性的。对于小型结果枝组, 单轴枝组的宜采取见花回缩轻型回缩的方法,防止过度伸长

7、维持结果和促发新枝,多轴枝组的应稍重回缩更新。3 改造效果3.1 树形改造对柿树生长的影响改造后枝量和树冠透光率调查表明,通过一系列改造措施, 亩枝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如试验园一 2013年每亩枝量 10.8 万条,到 2015 年下降到 6.7 万条,每亩减少了4.1 万条,达到了丰产优质园的标准;改造后树冠内透光条件逐步改善,两个试验园的透光率分别由7%8% 提高到23%25% (表 1 )。透光条件的改善以及主干的提高,也明显改善了冠下和内膛的通风条件。改造后树冠内膛叶面积及单叶重2014年 10 月份,我们调查了试验园一中改造树及对照树内膛叶片的大小及质量,结果见表2 。从表 2 可以

8、看出,柿子园改造后改善了树冠内膛的光照及通风条件,内膛叶片的干、 鲜质量和叶面积均有显著增加。其中,单叶平均干重比对照增加了27.1% ,内膛叶片的光合能力明显增强。3.2 改造后对柿树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改造后对柿树产量的影响从表3 可看出,改造当年的产量受影响较大,如试验园一2013年比 2012年产量降低 390 千克,但随着树冠结构的逐步优化和结果枝的比例及质量逐步提高,产量逐年上升。 2014年的产量已接近改造前, 2015年的产量已达到 2 530千克,较 2012年增长了 960千克,增幅达 61.1% 。改造后对柿树品质的影响从调查结果(表4 )看出,柿子园改造后果品品质发生了显著

9、变化, 平均单果质量有显著的提高, 如试验园一的平均单果质量比改造前提高了45.7% ;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了10.9% ;优质果率达到87% ;病虫果率明显下降。可见,柿子园由密闭状态经过改造后改善了全园的通风透光条件, 增加了内膛光照, 果实受光时间及面积增加, 提高了优质果率,同时,由于降低了树冠内的空气湿度及温度,也减少了病虫害的滋生蔓延,降低了病虫果率,果实外观和内在品质均有了显著的提高。此外,由于改造后树冠缩小,枝叶量减少,改善了通风透光条件,病虫发生的严重程度逐年降低, 因而每年的喷药次数逐年减少;用药量逐年下降; 叶片尤其是内膛叶片的受药均匀程度提高,提高了防治效果。 在用工方面, 由于全年喷药次数和喷药量减少, 果园内操作空间变大, 使喷药作业变得容易, 也提高了工效,降低了劳动强度, 即改造后不仅降低了病虫害防治成本,也提高了防治效果。4 结论与建议通过树形改造,再辅以土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使丘陵地柿子园的产量增加,品质改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建议产量低、品质差的丘陵地老柿子园可参照上述方法进行低改,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作者联系电话: 0537-82913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