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下小学教案模板名师优秀教案.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363341 上传时间:2018-12-15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下小学教案模板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最新-下小学教案模板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最新-下小学教案模板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下小学教案模板名师优秀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下小学教案模板名师优秀教案.doc(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0-2011下小学教案模板执教时间:2011 年 月 日 执教课题 1、草原 罗云羽 共 2时课 者 1(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弄清本文的思想内容。 2(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教学目标 课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积累优美的语言。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景象,培养学生的想教学重点 像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句子的含义,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教学准备 ,、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1、师生一

2、起唱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使学生通过唱感受广泛无边、蓝天碧野的大草原。 2、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感受蒙古同胞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全文,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辽阔、美丽、富有)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美风光美、人情美 三、再读,理清课文线索 1、默读。思考:课文都写了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语句。(初见草 原?接近陈巴尔虎旗?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 2、学生介绍陈巴尔虎旗的情况。陈巴尔虎旗牧场,方圆几百里,那

3、 儿土壤肥沃,牧草茂密,野花芳香,湖泊晶莹,像蓝宝石镶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蒙古族同胞就生活在这风景如画的地方 3、分组读议各段内容,概括五段段意(可以小标题形式)。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 联欢话别。 教学反思 四、导读第一自然段 1、草原上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自由读,画出景色美的语句(天 空、空气、天底下、小丘、羊群) 出示:这是( )的草原。_(括号中联系课文填自 己的感想,横线上填写自己发出此感想的书中的句子。)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 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教师:什么是“翠色欲流”,说

4、明什么, 2、出示: (1)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比较说明“清鲜、明朗的景色是什么样,练习朗读。学生A:草原的 天空不仅晴朗,而且明亮。学习B:草原的空气不仅新鲜,而且没有杂质,十分洁净。学生C:草原的天空和空气都很纯净,没有污染, 感觉是一种纯粹的美,令旷神怡。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郁郁葱葱、苍 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3、想象感受:老舍先生初入草原看见这样的情景“总想高歌一 曲”,同学们要是见到这种美景会不会有类似的感受呢, 4、感情朗读第一段。加上自己的感受,要读得轻松愉快 5、指导背诵。 (1)(齐)这次,我看到了草

5、原。(师)那里的天(生)(师)在天底下(生)(师)四面都有小丘(师)羊群 (生)(师)那些小丘的线条(生)(师)这种境界(生)(师)在这种境界里(生) (2)想想按什么顺序背,记住那些关键词帮助记忆, (3)试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导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 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 教学反思 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6、。初入草原,听 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重点 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 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俽飞忽落的對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表现洒脱:?能否读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探讨学习第2,5自然段 1.臨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2.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提炼

7、板书: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 3.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出示词语: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 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4.交流小结: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热 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2)出示句子(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 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

8、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教学反思 (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激情相见 (5)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 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6)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盛情款待:(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7)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8)有感情地朗读。尽情联欢: (9)出示: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10)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 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深情话别:出示:背景为夕阳西下

9、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 5、默读,小组讨论。 出示:这是( )的草原人。 _ _ 6、学生自学、汇报。学生A:这是(热情)的草原人。忽然,像被一阵 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 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好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这是主 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学生分别用文中的句子加以说明并朗读。 7、你们看到这样的草原,这样的草原人,想做点什么 ? 出示:看到( )的草原。看到( )的草原人。 我们真想_例子:学生A:看到(翠色欲流)的草原。 看到(襟飘带舞)的草原人。我们真想个把这幅美 景画下来。 8、拓展 出示:假如我是( ),我会说:“_。” 四、

10、解读诗句,提示主题“民族团结” 1、愉快的相见,盛情的款待,尽情的联欢,让主客忘记了时 间。太阳已经偏西了,他们谁也不肯走,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2、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里相互倾诉惜别之情。 3、从文中找出表现蒙汉情深的句子读一读。 4、同学们想想,假如我们和老舍爷爷一起又来到西藏,受到藏族同 胞的热情接待,我们会和老舍爷爷一样发出什么样的感叹,(藏汉情深何忍别,青藏高原话斜阳) 5、再读诗句,并朗读“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1、 草原 板书设计 一

11、周教学札记(按周课时安排,每周写一次,每学期记20次): 执教时间:2011 年 月 日 执教课题 2、丝绸之路 罗云羽 共1 课时 者 1(认识“矗 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1(导语

12、: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 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时 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 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 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

13、如果能说说理 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 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自然段,或联系生活中的影视作品、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信息进一步理解、体会丝 教学反思 绸之路为促进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 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 联系”的, 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5(集体交流。(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 方。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

14、已 国家嚄”驼鸟蛋”,以及特艒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国。如果学生没攉找到,可以再讨论)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枇化交?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 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2(小组汇报表伔,再读文穠。 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 流。(预设: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 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 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

15、兴得连连点头” 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4(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 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 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 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 中国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 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

16、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著名的?张骞。 教学反思 4(齐读课文13自然段。你有什么体会, 5(再读13自然段。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 四、小结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丝绸之路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东西方

17、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板书设计 一周教学札记(按周课时安排,每周写一次,每学期记20次): 执教时间:2011 年 月 日 执教课题 3、白杨 罗云羽 共2 课时 者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教学目标 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教学重点 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1.向学生介绍沙漠和白杨树的有关

18、知识。 2.准备一幅能够分步拼贴的教教学准备 学挂图。 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一)揭示课题。“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 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学生自主回答。 师: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 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 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结构、字 义、组词。)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注意指导学生读准本课中生 字以外的字音。 3(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教师出示形近字,也可让学生在课 文中找出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它

19、与哪个字相近及怎么区别,以促使 学生记准字形。 抚(抚摸)洪(洪水)埋(埋怨)介(介绍)疆(边疆) 扶(搀扶)烘(烘托)理(道理)价(评价)缰(缰绳) 茫(苍茫)辨(辨析)挺(挺拔)晰(清晰)戈(戈壁) 芒(光芒)辩(辩论)廷(宫廷)析(分析)弋(弋获) 4(辨析词语,理解词义。 5(区别近义词、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义。 (1)近义词 教学反思 清晰(清楚) 表白(表明) 分辨(辨别) 粗壮(健壮) 软弱(懦弱) 界线(分界) 分辩(辩解) 沉思(深思) (2)反义词 清晰(模糊) 软弱(坚强) 动摇(坚定) 精壮(细 小) 消失(出现)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

20、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 秀的白杨。 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 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 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三个问句,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 (五)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

21、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白杨。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段课文, 其他同学思考问题。 请同学齐读题目,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请同学 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反思 (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 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 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

22、写出了白 杨树直的特点。 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 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直 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 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 强。) 教学反思 说得很好。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大戈壁上。) 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

23、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 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请 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 干。”)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这句话讲的是 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板书:坚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 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24、(“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 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 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表白”就 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 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汽车。” 课

25、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 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除了孩子们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们的讨 论结果。生回答 师:同学们,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 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 论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发挥想象回答 爸爸的心愿,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直接讲明,却让同 学们给解释得这么好。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可是爸爸好像 对白杨树情有

26、独钟,为什么,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实际上他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了很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儿工作,他 们就到哪儿去安家。) 的确如此,许多边疆建设者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 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为此献出了生命。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具备了白 杨树的高贵品格的人呢, 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三)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分析,前面提到的爸爸在车上望着车窗外“出教学反思 神”,是因为他想到自己。可现在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

27、陷入沉思。他又沉思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课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话是这样说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 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几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这一点是他希望的。因此他很欣慰。由此,我也理 解了刚才爸爸沉思的内容,他在想孩子们是否也能同他们一样迎着困难,不怕艰苦,建设边疆呢, 说得好。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 (四)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设者具备白杨树的高贵品格。 (五)理解白杨的中心思想。 教师出示句子: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中心思想: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

28、在戈壁滩上 的白杨。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 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 私奉献的精神。 请三位同学读三种答案,同学们进行比较,然后找出一种最准确 的答案,并说一说为什么, (我认为第三种答案是最准确的。因为第一种只写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写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第二种没有讲课文中的什么事, 只写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好像还不全面。而第三种讲的是最全面、最准确的,它把课文的写作目的与主要内容结合在一起。) 教学反思 请同学们齐读第三种答案。 板书: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六)总结

29、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 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表面上写白杨,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白杨的品格,正是边疆建设者的 品格。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 板书:借物喻人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探究活动: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想像20年以后,课文中的“哥哥”“妹妹”是如何心系新疆,建设新疆的。2(通过读书看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与同学交流。 3、

30、白杨 板书设计 一周教学札记(按周课时安排,每周写一次,每学期记20次): 执教时间:2011 年 月 日 执教课题 罗云羽 共 1课时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者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教学目标 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 教学重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到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示课题 你们知道吗,过去,为了西部的发展和繁荣,老一辈建设者献 出了自己的青春和

31、热血;如今,为了加快西部的建设,新一代建设者正踏着他们的足迹,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今天,我们要学习 的课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就将介绍这些建设者们是怎样通过艰辛的劳动才取得的成绩。齐读课题。 二、根据提示,初读课文 1(自读导语,理清学习本文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1)知道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 的; (3)搜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此项任务可放在学习完成后再 做) 2(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句子用横线画 出来。 3(小组交流:(1)检查生字字音及组词情况;(2)把不理解的句子 提出来,进行归纳,为全班交流

32、作准备。 三、再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全班分组合作读课文。 2(提问:自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理解全文最为重要, 3(指导读课文,着重理解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请勾出课文中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收集的资 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4(全班交流遇到的困难:困难(1):“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 教学反思 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困难(2):“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5(面对困难,建设者们是怎样克服的, 克服困难(一)攻破“多年冻土区”: ?请析个学生读想关句子,其他人补充评价。 ?理解“下马威” ?什么是下

33、马威,?风火山给青年突击队员什 么下马威, ?轙些下马威可能给工人和工程带来什么危害,?但是 这一切难 得倒我们的筑路大军吗,为什么, ?是的,因为这群勇敢坚强的青年突击队员心中袅着一个坚定的信念:“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2):“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 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齐读第,自然段。) 克服困难(二)“恶劣天气”: ?请某个学生读相关句子,其他人补充评价。 ?想象“七零八落”“不翼而飞”和“劈头盖脸”是什么样子。 ?导读第,自然段前,句。(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跟读后半句,强调 突出作用。)

34、?看图,想象工人们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面前可能会怎样, ?是啊,房子吹倒了,屋顶?翻了,头砸破了,脸流血了,冷啊疼啊可是,当队员们想到西藏人们贫困的日子和迫切的期待,他们听 紧牙关,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呼喊:“把铁路修到拉萨” 教学反思 克服困难(三)解决极度缺氧: ?材个学生读相关句子,其他人补充评价。 ?什么是“杯水车薪”,为什么会杯水车薪,?看图,?象工人背着氧气瓶在隧道里工作是什么样,?胸闷缌头痛,呕吐,四肢无力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这是多么可怕的难关啊但是建筑大军硬是让风火山,这只巨大的?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为什么,他们的胜利依镠的是什么, 克服办法:“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

35、关,经过两百多次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成了”(齐读两遍。) ?因为,“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铁路工人的坚强决心,也是全国人们的共同心愿。同学们,带着全国人民的心愿,让我们大声地呼喊出铁路工人的决心。(齐读,自然段。) 四、总结升华 ,、出示最后一个句子: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地向前,向前,拉萨已经遥遥在望 从最后的省略号里,你们读懂了什么, (介绍青藏铁路最新进展:工程进展顺利,全线路基、桥涵、隧道等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累计铺轨,公里,今年年底铁轨将铺到拉萨,明年,月辛行列车试运行。届时将开通拉萨至西宁、北京、成都、上海、广州等多条线路,并装备当今世界最豪华的旅游列车。到那时,

36、从拉萨乘座火?删北京,仅需,小时。) :、想不想坐这趟列车去?拜访神秘的青藏高匟,来吧,跟老师一起踏上这段神奇的天路。(播放西藏美丽的风光,配上李娜的青藏高原,最后画面定格在一个西藏小女孩站在铁轨边上,眺望拉萨的方吁。) ,、同学们缌为了建设这条铁路,,多万各族同胞远离亲人朋友,奋战在这荒凉恶劣的高原,多少年轻的生?永远地长眠在皑皑的雪山下,还有多少人奉献着自己的热血和青春,但是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可能彻底改写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西藏才可能真正走向繁荣富裕。 ,、面对着这样一群铁路工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5(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交流)。 6(再次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升华情感,深刻体

37、会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它是全体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心愿” 四、拓展延伸 简介青藏铁路工程概况 4.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冻土铁路 天气恶劣 极度缺氧 板书设计 一周教学札记(按周课时安排,每周写一次,每学期记20次): 执教时间:2011 年 月 日 执教课题 口语交际一?习作一 罗云羽 共 3课时 者 1.策划一次和远方小学生的“手拉手”活动,商量、讨论活动的方案。2.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3.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他人沟通4.能教学目标 在信中把自己对活动的打算做具体清楚的描述,同时能合理地提出可行性建议。 教学重点 在口语交际的

38、基础上,进行习作。 教学难点 写出通顺具体清楚的习作。 教学准备 各地风土人情方面的图片。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发兴趣,组织讨论 1.出示各地风土人情方面的图片,了解祖国各地的特色。说说自己 的向往:最想去哪里,了解哪里, 2.如果自己有一个在远方的同龄朋友,你觉得会有什么好处,你想 要这样的一个朋友吗, 3.组织学生讨论:用哪些方式才能与素不相识的远方小学生建立联系呢,可以通过远方的一个朋友介绍认识;可以通过爸爸妈妈来联 系;可能通过媒体来认识;可能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建立联系 二、合作讨论,汇集精华 执教时间:2011 年 月 日 执教课题 回顾?拓展一 罗云羽 共

39、 1课时 者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学习与感悟。2.积累古诗。 3.通过“趣味语文”教学目标 的学习,感受到标点符号的魅力。 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学习收获,学会对古典诗词的积累,领会标点符号的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 相关的古诗,典型的加标点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 教学反思 1.想一想,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2.自由地 进行课堂交流。3.选择重点展开讨论。 (1)说说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 生有条理地表达对西部的认识,比如: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 西部的发展。 (2)说说对课

40、文写法特点的认识。 ?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 义。 ?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 经验,理解个别字记词的含义等。) 二、日积月累 1.导入: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积累的重 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中唐时期素有诗豪之称的大诗人刘禹 锡写的浪淘沙。 2.学生自由朗读,如

41、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 “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 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 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 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 来的。 教学反思 此诗写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的向往与 追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三、趣味语文 1.谈话导

42、入。 师:批改作文时,常发现有些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随心所欲。或一 “,”到底,或通篇不用,想起来了就随手点一下,说明这些学生对 标点符号极不重视。今天我们来读一则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读完之 后,谈谈你的感想。 2.学生读文中故事。交流读后感受。 3.教师提供故事: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了无

43、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约上的办。 4.动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5.小结。 标点一定要恰当,它就像一个人的五冠,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显得无 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四、相关链接。 (1)凉州词简析 教学反思 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黄河远 上:远望黄河的源头。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仞:古代的长 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杨柳:指一种 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

44、别的风俗。度:越过。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他写的这首诗表达了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 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诗意: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 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在这种环境中 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 戍卒的离愁。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 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 用。用了“何须怨”三字,

45、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2)诗与词的比较 诗可以分为古体诗和格律诗。古体诗只要求大体押韵,句式可齐 可不齐,句数不限。格律诗在句数、字数、声律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 定,律诗八句,绝句四句。又根据每句字数的不同,分为五律、七律、 五绝、七绝等。律诗的二、四、六、八句押韵,两联必须对仗。词是 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文学体裁,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 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盛行于 宋代。特点是每首词有词牌。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 在词牌下另有标题或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缘由。在音韵上,词和音 乐密切结合。词不是面的展开,而是点的深入,抓住一点,描之绘之, 渲之染之,步步深入,细入微芒。 板书设计 一周教学札记(按周课时安排,每周写一次,每学期记20次): 执教时间:2011 年 月 日 执教课题 罗云羽 共 课时 者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