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三个代表”—方向的辨析.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369283 上传时间:2018-12-1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三个代表”—方向的辨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习“三个代表”—方向的辨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习“三个代表”—方向的辨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习“三个代表”—方向的辨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三个代表”—方向的辨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范文最新推荐- 学习“三个代表”方向的辨析 刚刚接触到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论述的时候,我感到很兴奋,有一种冲破混沌、登高望远之感;同时,也难免有一种久违了的感慨。特别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一句,更是有如电光石火,照亮了我的心灵,也激发了我的思索。 其实,“三个代表”的论述,既然是“总结我们党70多年历史”得出的“一个重要的结论”,那么,它的基本思想,应该说早已存在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中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我们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论著里,这些基本思想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都以不同的理论语言不止一次地表述过,可谓

2、三复斯言,其旨明矣。只要肯留心阅读和聆听的同志,对此都是耳熟能详,长存于心的。 但是,“三个代表”的论述一出,思想文化界和文艺界的许多同志,又确实和我一样,有空谷足音之感,甚至有“此调不弹久矣”之叹。这又是为什么呢? 很长一个时期以来,在思想文化界、文艺界,学术流派、艺术品种风格的多样化,似乎与文化思想、文艺思想的多元并存、多元互补混为一谈,而谈所谓多元并存、互补者,又大抵讳言不同的文化、文艺思想之间有先进与落后、神奇与朽腐、文明与愚昧之分,更不必提它们之间的较量、交锋,此消彼长,有塞有流,有进有退了。结果自然是文化界、文艺界的实际存在着的六神无主,莫衷一是,混沌一片的状况,这是令人气闷的。

3、当然,即使是在这种似乎有点是非混淆、美丑杂糅、进退失据的困难情况下,由于我们党始终提倡的先进的文化、文艺思想久在人心,根须深广,也由于处于深刻变革中的生气勃勃的社会主义的现实生活的制约和推动,我们社会主义的文化、文学仍然存在着、发展着,优秀的文化产品、文艺作品不时出现,文化、文艺思想评论中扶正祛邪、思理朗润之作也不绝如缕地存在着,这也是大家都看得见的事实,是我们立论时不能偏废的。 大家都承认,文艺工作是文化工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翼。文艺作品以形象的显现力和感染力影响着广大人民,特别是影响着感觉敏锐、感情充沛的青年人的精神生活,对提高人的素质、塑造人的心灵有着特殊的功能。作家历来被称

4、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优秀的、杰出的作品被誉为人生的教科书,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伟大的作家被民众推崇为时代的良心、民族魂,这都不是偶然的。因此,我们的创作和批评,应该提到党性的高度来要求,来自律。“三个代表”的论述,抓住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的关键,也应视为我们整个文艺队伍建设、创作思想和批评理念建设的圭臬。也就是说,牢记“三个代表”,尤其是牢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自觉地使自己的创作实践和批评实践归趋于这个方向,这应该成为我们创作思想、批评理念中支撑全部的思想支柱。这也是我们每一个党员作家,每一个愿意热忱地为中国人民服务,时时想到中国的未来的作家发自灵魂深处的呼唤,是中国作家的使命

5、感、责任感、道义和良心之所在。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一个意识到自己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的斗争中肩负着神圣的理论导航使命的党,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遇到新的挑战的情况下给自己提出的鲜明的要求。提出文化的先进性问题,提出文化的前进方向问题,就意味着提出用什么理论指导文化建设的问题。列宁在回答机会主义者关于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就是“强制束缚思想”,就是“僵化”的责难时说:“所谓反对思想僵化等等的响亮词句,只不过是用来掩饰人们在理论思想发展方面的冷淡和无能”;他指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读者如果想要稍微具体地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请回想一下

6、俄国社会民主主义的先驱者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以及七十年代的那一群光辉的革命家;就请想想俄国文学现在获得的世界意义;就请只要想想这些也就足够了!”而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要领会先进理论对先进文化的指导作用,要领会理论基础对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决定作用,则只要想想“五四”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在社会科学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的所向披靡的辉煌战绩吧;就请想想在这支崭新的文化生力军中担任主将并成为文化战线上“空前的民族英雄”的鲁迅的战绩吧;就请想想“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的论断的深远含义吧!我国“五四”以来的新文化学和建国以来的社会

7、主义文学之赢得世界性的声誉和意义,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屹然自立,享有尊严,不也正因为它在思想血缘上,是和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相联系的;在生活实践上,是和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的伟大斗争联系的吗? 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低潮,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不能不承受的周期性的攻击演出了新一轮颇为“壮观”的场面。毋庸讳言,在我们这个马克思主义已经由偷运进来的军火变成了居于指导思想地位的公开的武器的国家里,在某些角落,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声音实际上从来也没有停止过。有些人正如列宁所描绘过的那样,“对马克思主义连听都不愿听,就宣布马克思主义已经驳倒,已经被消灭。无论是借

8、驳斥社会主义来猎取名利的青年学者,或者是死抢住各种陈腐体系的遗教不放的龙钟老朽,都是同样尽心竭力地攻击马克思”。在我国思想文化界、文艺界,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冷淡、贬抑、攻击,还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有意无意地从贬抑、攻击鲁迅下手。他们或者无视鲁迅后期思想发展到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的种种事实,或者干脆重复鲁迅“思想过激”的谰言,或隐或现地把毛泽东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角度对鲁迅作出的高度的也是科学的评价视为什么极“左”的“话语霸权”。他们有时从否定其思想正面进攻,有时从贬抑其艺术迂回侧击,总之非动摇鲁迅作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的代表的历史地位不可。这也是我们在进行文化前进方向的辨析时

9、不能不深长思之的现象。事情是很清楚的,对鲁迅的评价问题,不仅仅是对一个中华民族旷古耀今的伟大作家进行评价的学术问题,而且是关系到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代乃至几代中国先进的文化人由民主主义进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具有普遍性的思想发展道路的评价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思想的领导地位是承认还是颠覆的问题;是对在马克思主义影响、指导下形成的我国革命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是继承之发展之还是贬斥之断裂之,甚至埋葬之的问题,说到底,是坚持还是放弃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问题。 其实,关于我国“五四”以来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作为其重要一翼的革命文学、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道路、光辉实绩、优良传统和经验

10、教训,关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中华民族新文化的界定,关于我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的前进、发展、繁荣的根本方向和方针,这些都是有定论,有范轨,可查考,足征信的。有一些轻浮的无知的论者,轻率地试图颠覆之,断裂之,埋葬之,我看是徒劳的。陆游有两句诗:“万事不如公论久,诸贤莫与众心违”,质之时流“诸贤”,不知以为然否? 新千年伊始,从西方老牌媒体路透社、bbc那里, 传来马克思被有关专家和读者投票评为过去一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的消息。这真是发人深思的。事情正如列宁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每次被资产阶级官方的科学“消灭”之后,“反而愈加巩固,愈加坚强,愈加生气勃勃了。”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1、,只能走马克思的路,走鲁迅的路,这是历史的必由之路;只能沿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开拓的历史大道坚定地前进,这是时代的伟大召唤。   在19世纪末,最后一位俄罗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曾经为寻找文化的前进方向、寻找创作的远大目标而艰苦地探索、探索、再探索。他借自己小说没意思的故事里的一位把毕生的才华和精力奉献给医学教育事业并赢得了很高的社会声望的老教授的口,诉说了自己的欲望和追求里缺乏一种“叫做中心思想或者活人的主心骨”的东西,他痛苦地说:“可是如果缺乏这个,那就等于什么也没有”。这种灵魂的焦灼感,这种智慧的痛苦,反映了契诃夫作为一个不断在自己的作品中呼吁“不能够再这样生活下去了”

12、的旧制度的伟大的抗议者探索前进方向的热情。由于历史的局限,契诃夫在马克思主义的门槛前停住了。但他仍然拒绝关于创作不必考虑方向,不必高悬目标的看法,驳斥了所谓“生活的目标这就是生活本身”的空话,指出:“谁真诚地认为,崇高和遥远的目标对于人来说就像对牛一样很少需要,而我们的全部不幸又在于这些目标,谁真诚地这么认为,谁就只好吃吃、喝喝和睡觉了,而一旦这些也都使他厌烦了,他就只好先跑上几步,然后一头撞在大箱子的角上。”契诃夫不顾病弱之身,到库页岛去考察,把他从俄罗斯生活底层获得的印象、素材,写成创作晚期的一篇篇佳作。这些作品都“像浸透了浆汁似地浸透着目标感”。有目标感的作家,总是探索着、辨析着自己创作

13、的前进方向的。目标决定方向,方向决定作家的品位,这是不能不如此的。诚如契诃夫所说的那样:“文学家不是糖果制造者,不是美容师,不是解闷人,而是被自己的责任感和良心所约束着的人。”对于创作的目标感的思考,对创作的前进方向,乃至对整个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探索和辨析,选择和坚持,这都是发自作家内心的要求,是出于良心的自律啊!我想,在我们思索怎样才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自觉地把自己的文学工作隶属之、服务之的时候,真诚的契诃夫也好,热忱的鲁迅也好,他们服膺真理的精神,都是能对我们有所启示的。这两个不同国度,在创作生涯上似乎前后相继,在创作风貌上有诸多相似之处的伟大作家,好像是在我们前头领路的两个文

14、学巨人,他们用自己坚实、自觉的脚印启示我们:向着人类进步文化前进的方向,继续探索前行吧。 1 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应当把自己的宣言写在旗帜上,凝聚、激励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为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主导社会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高举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旗帜,使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历史革命,由一个自在的阶级变为一个自为的阶级。列宁、毛泽东高举武装夺取政权的大旗,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使无产阶级由被统治阶级变为统治阶级。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之后,共产党举什么样的旗帜团结工人阶级和广大民众,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领导社会发展,对此,各国共产党都经过了反复而曲折的探索,既积累经验,更有惨痛的教训。江泽民

15、同志通过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求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使中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使广大人民成为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富有者。 我国的文化国情是注重整体价值,讲究伦理道德,追求理想信念。这种文化底蕴与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科学的理想信念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实践体系,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成为增强党的战斗力和民族凝聚力的基础。理想信念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在我们党的发展、执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代社会条件下,中

16、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的大党,领导着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面临着经济、信息全球化和剧烈的国际竞争;面临着科教、文化国际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面临着社会发展多样、多变的复杂局面。因而,需要赋予理想信念以时代特征,团结、武装全党,增强党的战斗力和民族凝聚力,面向世界竞争,主导社会发展。 一、“三个代表”思想坚持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赋予理想信念以时代特征 随着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新的形势下显示其巨大的导向、凝聚作用。 “三个代表”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7、关系的原理,对社会发展的趋向作出了合乎规律的判断,重申了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继承了党的根本宗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谋利益、求解放的阶级本性。因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所指示的发展方向、目标,同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是一致的。同时,“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赋予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以新的时代特征。 首先,“三个代表”思想,强调了先进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反映了当代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把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作为头等重要的任务和目标,提到全党面前,使全党和全国人民能够正确把握时代主题,顺应历史发展

18、的潮流,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这一思想,丰富了我们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认识,即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美好的制度,更重要的是,这种制度是建立在先进生产力和发达经济基础之上的。如果我们仅仅把共产主义理想理解为一种社会制度,特别是把它主要归结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这不仅与我们所进行的改革相矛盾(即当前我们允许、支持私有制经济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共产主义理想的形成,而且也容易使共产主义理想因为缺乏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支撑而显得空泛而遥远,也不利于共产主义理想的巩固。因而,强调发展生产力,把它作为共产党的任务和目标,就使共产主义理想具有现实的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三个代表”思想,把生产力发展与文化

19、发展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提出来,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和文化热潮的兴起相契合,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性特点。“冷战”结束后,全世界出现了越来越激烈的经济竞争。与经济竞争同时并起的是文化热潮。文化热潮的出现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经济为文化发展提供基础和条件,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世界范围内,经济和文化是协调发展的“两个轮子”,犹如我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的道理一样,世界的发展不可能只是经济的单方面发展。所以,“三个代表”思想,在强调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强调文化的发展。这样,这一思想回应了世界发展的趋向,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以开放性特

20、征,指导我们面向世界、走向世界。 最后,“三个代表”思想,强调了生产力和文化的先进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超越性特征。生产力和文化都有传统和现代、先进和落后之分。共产党所代表的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这种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既是传统生产力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先进性就是发展性、创造性。而发展性、创造性既是国际范围内激烈竞争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同时,先进性是没有止境的,先进性只有表现为发展性、创造性才能实现;否则,先进就会变成落后、保守。因而,“三个代表”思想强调生产力和文化的先进性,表明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强调发展、创造,

21、不断实现对社会、对自身的超越,并始终朝着远大的发展目标前进。 二、“三个代表”思想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明确了理想信念的现代指向 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社会科学化,科学社会化,即社会的一切领域都纳入到科学技术发展的范围,科学技术也渗透到一切社会领域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最集中表现在生产力和经济上。现代社会经济、文化价值的实现,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既是建立在科学论证基础上的,又在实践中不断实现其价值。过去,它唤醒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鼓舞、凝聚广大工人和人民群众,使工人阶级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由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由被统治阶级变为

22、统治阶级,实现了既是阶级的、也是人类的巨大价值。当中国工人阶级取得政权,在国内消灭了剥削阶级之后,共产党应当主要通过研究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的价值。如果不在认识上、目标上实现这种转变,我们就会固守过去的观念,不重视、甚至忽视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或者把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仅仅看作是具体业务问题、手段问题,而不是作为新时期的政治问题、目标问题来对待。这种思想,既不符合新时期的规律性,也不可能实现现代社会的价值。如同在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要遵循革命战争的规律,才能实现革命的价值一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必须遵循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才

23、能实现现代经济和文化的价值。 “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观点,作为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不仅把共产党的执政和建设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而且还把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现代管理)、现代经济,发展现代文化,作为方向和目标。这就要求共产党既要遵循现代社会的科学性、规律性,又要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文化的价值,这是摆在全党面前艰巨的历史使命。如果这一历史使命不能有效实现,我们面向国际竞争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空话。所以,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特别是发展现代科学技术

24、、现代管理而努力。或者直接投入推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的发展过程,起模范带头作用,或者为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文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思想、物质条件,这是保持共产党先进性的关键所在。因此,“三个代表”思想,丰富、充实了理想信念的新内容,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形成和坚定。同时,也为共产党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加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政治、思想、作风、队伍、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好,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也好,其显著特征是实践性。它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只有在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显示出来。社会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理想信念也要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

25、理论和理想信念,如果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它就会失去其科学性与价值,成为空洞抽象的教条和没有作用的概念。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教条主义曾经多次危害过党的事业,我们也曾经多次纠正教条主义的错误。苏东发生剧变,也与前苏联、东欧国家的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政治装饰品”,以实用主义、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直接相关。当前,在党内和我国社会中,教条主义倾向依然存在,其表现一是一些党员干部在口头上,在公开场合,宣称自己信仰马克思主义,向往共产主义;但在行动上,在私下里却干着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的勾当。这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谋私手段的行为,是新形势下一种恶劣的教条主义、实用主义倾向,它不仅给党的形象造成损

26、害,而且直接影响党员和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共产党的信任。二是有些党员面临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敢大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分析和解决,不愿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和发展,或者讲理论头头是道,面对实际问题却无能为力;或者回避新矛盾、新问题,消极等待上级指示。这种怕犯错误,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必将使一些单位的实际问题、思想问题越积越多,从而导致发展缓慢、贻误时机。“三个代表”思想,明确了我国社会当前的最大实际,明确了每个共产党员应当遵循的准则,因而,既是我们在新形势下解放思想,勇于实践的指针,也是我们反对腐败、克服教条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价值性统一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三

27、个代表”思想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突出了理想信念的中心内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多种所有制格局的形成和多种分配制度的实施;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规模与范围的扩大,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的相互激荡;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社会参与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的出现,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呈现出纷繁复杂、多样多变的特点。这种特点,既与我国社会的转折发展有关,也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多样化特征。 过去,我国社会的理想信念是相对单一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居于社会主导地位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文化大革命的全局性错误,使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受到巨大冲击,苏东剧变更使马克思主义

28、理想信念面临严峻挑战,加上新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和受新的环境、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国社会理想信念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一是一些人迷恋金钱、沉溺享乐,忽视甚至否定理论的指导和精神的作用,陷于商品拜物教;二是一些人面对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和由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所形成的地位、利益上的差距,不善于或不愿意正视与正确对待,自发而盲目地陷于相信命运、封建迷信和宗教的境地。这种倾向,在我国社会中仍有扩展的趋势。这些信仰,虽然有其产生的现实条件,我们不可能对其进行压制、禁止,但这些信仰的发展,特别是其向党内的侵袭,必定会影响和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那些认为只有物质、金钱是实在有用的,马克思

29、主义信仰是空的、不起作用的“无用论”思想;那些认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只能解决政治问题、阶级斗争问题,不能解决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过时论”观点;那些认为社会主义前途渺茫,马克思主义能否坚持下去的“怀疑论”倾向,都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形成与坚定,并走向相信金钱、迷信和宗教,甚至会出现背离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人群的自发集结,形成冲击我国社会主义政权的政治势力,“法轮功”邪教组织就是突出一例。 面对如此多样、复杂的信念倾向和信仰危机,中国共产党既没有采取放任不管,回避矛盾的态度,也没有运用过去群众运动的大批判方式,而是本着相信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精神,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站在全局

30、的高度,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采取“三讲”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高屋建瓴地进行正面引导,已经和正在对社会的理想信念发挥主导作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强调了要相信和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强调要发展现代经济,这是现代社会科学的、唯物的正确导向,与非科学的、唯心的信仰划清了界限。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强调了思想意识、文化观念、价值取向的发展性和现代性,强调了现代文明和现代精神风貌,从而与迷信、偏见和腐朽落后的思想意识、文化观念划清了界限。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包括通过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的内容,也包括了发展先进文化不断满足人们高尚的精神追求的内容

31、。因此,“三个代表”的思想,是最能为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相信和接受的思想,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以“三个代表”的思想作为全党和我国社会理想信念的中心内容,我们就能有效地统一全党,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号召力;我们就能有效团结人民,增强民族凝聚力;我们就能有效地以“三个代表”思想为主导,引导、感化、影响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和信念追求,使之朝向我国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和大目标,从而使主导性成为多样性基础上的主导性,使多样性成为主导性指导下的多样性。这样既可避免过去曾经在理想信念上“一刀切”、“一律化”的简单方式,也可防止各种错误的理想信念淹没、冲击乃至取代马克思列宁主义理想信念。为此,我们要大力宣传、坚持“三个

32、代表”的思想,充分发挥它在理想信念上的主导作用。 四、“三个代表”思想坚持人的主体性与社会化的统一,深化了理想信念的现代功能 “三个代表”思想,不仅对社会发展具有理想信念的导向、凝聚作用,而且对人的发展具有新功能。“三个代表”思想的社会作用,归根结底要通过广大党员、群众的作用显示出来。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三个代表”思想是符合现代社会特征的理想信念,其社会作用的发挥已不同于过去时代,那么,它作用于人的发展也会具有新的特点。 要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个人的准则和信念,在当前,就必须崇尚科学,向往文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力求

33、发展,服务人民。这是“三个代表”对人的发展的现代指向,也是时代对党员和群众的要求。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越来越依靠知识,即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学习科学,追求文明,创造知识和财富,对个人来说,已经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现代人无法回避的,必须具备的生存、竞争条件。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市场竞争,把每个人都推向了发展的大舞台,我们再不能指望像过去时代那样,凭经验、体力、关系来求发展,而只能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学习、创造,对现代文明的追求、提高,从而在竞争中发展自己。 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创造,对现代文明的追求、提高,同过去时代人们主要依靠增强体力不同,也同过去时代靠

34、长期曲折的经验探索不同,它需要人们既要充分发挥、发掘主体性,又要实现社会化。所谓发挥、发掘人的主体性,就是要不断发展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减少依赖性、从众性;就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减少消极被动性;就是要增强开拓、创造性,克服僵化、保守观念。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是发展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的主观因素,是现代人生存质量的标志,舍此,就不够资格做一个现代人,更谈不上做一个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成员。所谓实现人的社会化,就是要做一个开放、开明的人,而不是一个封闭、狭隘的人;就是要做一个合作共事的人,而不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就是要做一个与自然、社会、他人协调发展的人,而不是一个污染环境、与社会和他人

35、格格不入的人。人的社会化是开放社会、市场体制的客观要求,是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人生存质量的标志,舍此,同样不够资格做一个现代人,同样谈不上做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成员。 因此,人的主体性与社会化,是现代人全面发展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主体性发展要以社会化发展为条件,社会化发展要以主体性发展为基础。对主体性的发掘越充分,对社会化的条件要求就越高;而社会化发展程度越高,对主体性的质量要求也就越高。离开人的主体性发展和离开人的社会性一样,只能使人陷于片面的、缓慢的发展。因此,人的主体性和社会化发展就是要全面地发展人,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

36、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料的开发,这已经把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问题提到了全党面前。“三个代表”思想,则进一步指明了提高人的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方向和途径。只要我们坚持“三个代表”的思想,并以这一思想指导我们的实践,就能充分发挥、发掘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就能适应并驾驭现代社会的发展,站在时代的前列,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论述,意义深邃。中国共产党倡导民主监督,其意义内蕴于“三

37、个代表”的意义之中。深入探讨两者的内在联系,无疑可看出一种新向度和新意蕴。 从“三个代表”看民主监督新意蕴,我们要有“胸怀全局、与时俱进”的理性视野。要充分认清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把握世界大转变中的深刻性与特殊性,由此可把握这一“新意蕴”的历史深沉性。 世界大变动中的深刻之处主要是: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世界科技突飞猛进,西方“第三条道路”的出现,苏联东欧剧变、特别是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解体。当代中国大变动中的深刻性和特殊性主要是:中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本质上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深刻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深刻转型的过程;利益多样化到价值多元化的嬗变使社会成员、社会组织发生了

38、特殊变动;不同的思潮文化碰撞加剧了价值观念的冲突和融合。 因而,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给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的挑战。质言之有三:一是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中国共产党更安全、更坚定地承担起执政使命;二是“第三条道路”的兴起和苏共的解体,要求中国共产党以更理性的战略眼光对待世界“民主化”浪潮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三是科技文化全球化要求中国共产党整合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积极应对网络信息科技发展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这三个方面的挑战也必然表现在多党合作的问题上。因而,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面对世纪之交的社会转型,我们党要不断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情况、新问题,要看到社会转型对我们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39、提出的新的更加具体、更加深刻的新要求、新意义。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理论无疑为这种新意义指出了一种新向度。 其一,“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中的民主监督新向度。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生产力不但是社会生产中最具生命力的革命性因素,而且是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因素;而民主是世界走出愚昧黑暗的中世纪之后的历史潮流,是人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以充分发展的重要支柱。民主化的程度是衡量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尺度。因而严格地说,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在本质上是包蕴民主化进程于其中的。民主监督是我国民主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和主要内涵。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

40、重要组成部分。民主监督是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我国制度伦理建树的实践品格。而这一建树在本质上却是融贯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之中的。也就是说,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在根本上是与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相一致的。离开生产力的发展、不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向度,就不可能获得科学意义上的民主监督(制度伦理的表现)的实践效果。正如邓小平所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8页。)。同理可得,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就没有民主和民主监督;所谓“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定包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而其本质上就是以生产力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根本的前提和保障的

41、。因而,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民主监督,也将作为与代表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相一致的重要内涵和本质规定,而民主监督的成效与否也应取向于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上。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代表”性,充分体现在民主监督上,给予民主监督以新的实践向度。只有代表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民主监督、制度伦理建树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有效性。 其二,“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的民主监督新视域。所谓“先进文化”,应当包括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明成果。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民主监督,本质上就是继承和发展这些优秀文化之所为,也是代表着这种优秀文化成果的结晶。我国的民主监督,可以说是德治和法治的结

42、合。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德治精神,它是我国政治思想传统中的一份有价值的政治理念。孙中山先生指出:“中国有一段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在外国的大政治家还没有见到,还没有说到那样清楚的,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段话。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的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注: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84页。)这是一条“内圣外王”的道路,它强调立政治国平天下,根子在正心修身的道德修养上,从而推出以德治国(德治)。但是,仅以德治还不够,还得加上以法制治国(法治),而这一点恰在中国传统中做得很不够。法治文明是以西方文明为渊源的。倡导民主监督,就

43、是融合德治与法治为一体。正如中共十三大提出的:“通过改革,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步一步走向制度化、法律化。这是防止文化大革命(对民主监督的彻底否定)重演,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8页。)任何权力都不能是无限的,权力应当要有所制约。倡导民主监督,一方面主要是针对因执政党地位而造成的部分政府官员缺乏德性滥用权力进行监督,并使其成为一种制度,从体制和机制上制约绝对的权力。另一方面,就根本而言,是贯彻德治加法治的政治文明精神。民主监督作为一种制度伦理,它象征的正是一种人类历史中的优秀文化成果,它代表的正是一种先进文化的价

44、值体现。德治和法治,是构成文明社会制度生存的内在机制,法治是制度的伦理品质,德治是制度伦理的内生效果,而制度伦理本身又需要法治(法制)保障;只有坚持在德治加法治的条件下,我国政治制度中的民主监督,才可能贯彻和实现。 我们还应看到,“利在为民”可具体表现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过程中。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决非一种抽象口号。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是必须考虑的。在当代中国,出现了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也随之出现了新变化,由此而产生了新的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社会矛盾。这一经济形势新变化必将成为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妥善处理好这些矛盾,正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 23 / 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