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一透镜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物理教案名师优秀教案.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370237 上传时间:2018-12-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一透镜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物理教案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一透镜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物理教案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一透镜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物理教案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一透镜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物理教案名师优秀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一透镜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物理教案名师优秀教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透镜 (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 ?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1、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2 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焦点、焦距的定义。 重、难点: 2、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 激光源、透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3 一、前提测评: 1、完成光路图: 4 水 空气 5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 用, 进行新课: 6 1、

2、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7 (图示) 2、透镜的做法: 8 3 试验: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9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 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单位是什么, 达标练习:完成课时方案中的本节内容。 10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 2、 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11 教学后记: 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 会聚

3、、发散的结论。 二、生活中的透镜 (1课时) 1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3 ?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1、 照相机的原理。 2、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14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 2、 3、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15 二

4、、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 胶卷 16 快门 图3.2-1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3.2-4示 17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习:完成课时方案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 18 完成课本练习。 2、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9 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课时)

5、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 20 ?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 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试验。 重、难点: 1、 2、 试验的过程。 21 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 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22 1、 2、 3、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23 凸透镜

6、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学生猜想(引导“可能与距离有关) 1、演示试验:如图示 24 25 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1) 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 (2) 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 (3) 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26 (4)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对照电脑模拟) 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 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习:完成课时方案中的本节内容。 27 小 结:根据板书,

7、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 完成课本练习。 2、 写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8 教学后记: 注意几个概念的讲解物距、焦距、2倍焦距等 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最清晰的位置, 如何确定虚像、实像, 29 四、眼睛和眼镜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情感、态度、价值观 30 ?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难点: 1、 眼镜怎样矫正视力。 教学器材: 近视眼镜、远视眼镜 31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完成光路图: 32 33

8、水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 为什么有的人会近视, 进行新课: 1、眼睛: (1)、眼睛的结构:图3.4-1示 34 各部分的作用 (2)、眼睛如何看到物体:课本示 总结:眼睛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改变透镜焦距(厚度)的高档 照相机 2、近视眼与远视眼的产生原因: 35 (1)、近视眼:图3.4-3示 眼球前后方向太长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2 眼球前后方向太短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 36 探究:如何调整, 3、眼镜: (1)、近视眼镜:让光线发散凹透镜 (2)、远视眼镜:让光线会聚凸透镜 37 4、眼镜的度数: 度数越大,折光能力越强。 远视眼镜(凸透镜)正数 近视眼镜(

9、凹透镜)负数 38 达标练习:完成课时方案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 完成课本练习。 39 教学后记:实物眼睛凸透镜 比较 总结规律:眼睛是可调的凸透镜 可以播放动画说明近视眼、远视眼及调整方法 40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41 2、过程与方法 ?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42 重、难点: 1、 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教学器材: 显微镜、电脑平台 43 教

10、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时,成 44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时,成 二、导学达标: 45 引入课题: 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进行新课: 1、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图3.5-1示 46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 (作光路图说明) 47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 另一个做放大镜。 2、望远镜:图3.5-2示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48 对圆的定义的理解:圆是一条封闭曲线,不是圆面;物镜: 即;(

11、2)、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 (作光路图说明) (6)直角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49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 1、认真研读教材,搞好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向课堂要质量。充分利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和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数学活动中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另一个做放大镜。 3、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六单元“加与减(三)” 在“加与减”的学习中,结合生活情境,学生将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包括不进位、不退

12、位与进位、退位)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根据具体问题,估计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达标练习:完成课时方案中的本节内容。 50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 104.305.6加与减(二)2 P57-602、 完成课本练习。 我还想知道, 教学后记: 51 5.方位角:从某点的指北方向按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的水平角,叫做方位角。如图3,OA、OB、OC的方位角分别为45、135、225。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最后总结它们的结构 9.直角三角形变焦关系:和原理,然后复习本章知识。 tanA的值越大,梯子越陡,A越大;A越大,梯子越陡,tanA的值越大。52 115.75.13加与减(二)2 P61-63 数学好玩2 P64-67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