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教案新部编本3.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740561 上传时间:2022-01-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9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节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教案新部编本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二节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教案新部编本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二节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教案新部编本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二节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教案新部编本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二节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教案新部编本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节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教案新部编本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节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教案新部编本3.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案20 -20学年度第一学期任教学科:任教年级:任教老师:xx市实验学校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第二节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运用“东北地区人口分布”图和“东北地区的面积与人口统计”表,归纳东北地区人口的分布特点。2运用“东北地区主要民族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主要民族的分布特点。3运用“东北地区城市与铁路分布”图,归纳东北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4掌握本节教材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所对应的课标内容是“运用地图和

2、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本条“标准”的意思十分明确,这里主要针对“运用地图学习”的教学要求进行说明。地图并不仅仅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直观呈现,它还包含着地理判断。本条 “标准”要求学生会从地图中获取一个区域的更深入的信息,即能够读懂地图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因果关系,如人口分布与城市、地形区分布之间的关系,城市分布与交通线分布之间的关系等。我们在教学中常说的“以文释图”,是指将在地图上所作的地理判断用文字表述出来,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能够根据地图叙述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二是能够根据地图进行分析,得出有规律性的知识;三是能够把地图中有联系的事物,经过分析加以归纳和总结,并

3、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按照 “标准”的设计思路, 在“人口分布”这部分内容中,教材安排了一组 “前活动”,要求学生结合“东北地区的面积与人口统计”表和“东北地区人口分布”图,来了解东北地区的人口增长情况,以及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的状况。在学生进行上述探究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简短的正文,归纳出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教材的这种编排方式,是基于课堂教学思路来考虑的,从知识生成的角度来看,要求学生联系已学的人口密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人口密度图的读图方法、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等相关知识和技能,通过阅读教材提供的图表资料,来生成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相关知识;从转变学习方式的

4、角度来看,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有利于落实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为了让学生了解近代史上东北地区人口的变化情况,加强地理、历史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教材安排了一则 “闯关东”的“阅读”材料。此外,教材安排了一幅“东北地区主要民族分布”图和一段简短的正文内容,介绍了东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及其分布情况。为引导学生了解东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教材安排了一组相关“活动”,要求学生读图找出鄂伦春族、赫哲族的分布地区,结合这两个少数民族的生活特点和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解释导致这种分布的主要原因。这组“活动”强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融合,引导学生打通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提

5、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为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材安排了一则“旗袍与旗装”的“阅读”材料。在“城市分布”这部分内容中,教材安排了5 个段落的正文内容,前 2 个段落介绍了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状况和城市的分布特点,后3 个段落分别介绍了哈尔滨、长春、沈阳3个省会城市的主要特点。配合正文内容,教材安排了1 幅 “东北地区城市与铁路分布”图和“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车间”、“沈阳故宫博物院”2 幅照片,并用简洁的文字对照片进行了说明。最后, 教材安排了一组 “活动” , 引导学生读图归纳东北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通过阅读教材提供的图文材料,了解哈尔滨、大连在自然地理和

6、人文地理方面的主要特点,并简要分析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教材这样来安排内容的先后顺序,是受到了版面的限制,因为“东北地区城市与铁路分布”图太大,如果将这幅图连同P.35 “活动”第1题移到正文前面就不好排版。为了确保 P.35 “活动”第1题的结论是学生自己探 究出来的,而不是不加思考地直接从正文内容中获取的,教师应对教材顺序做出相应调整, 灵活来使用教材。三、教学提纲一、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不均匀( 1)中部和南部平原地区人口多,工业和交通运输发达的地区人口多,其中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人口较为稠密( 2)山区人口偏少,属于人口相对稀疏的地区2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 1)

7、主要少数民族: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满族分布较广,是东北地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2)主要少数民族分布:满族分布广泛;蒙古族分布在西部;回族主要分布在中部;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长白山两侧;鄂温克族分布在西北端;鄂伦春族分布北部山区;赫哲族分布在三江平原二、城市分布1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纵横交错的铁路连接着全区各主要城市和工矿中心2我国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集中在交通干线沿线地区,特别是哈大线、滨洲线、滨绥线沿线地区3主要城市( 1)哈尔滨:东北地区北部的中心城市( 2)长春:东北地区中部的中心城市( 3)沈阳:东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

8、交通枢纽四、教学建议新课导入:方案:照片导入:展示反映东北地区人文景观的照片,让学生对东北地区的人口和城市有一个初步认知。方案:话题导入: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经过剪辑的闯关东电视剧短片或东北地区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等,来营造教学情境,再顺势切入课题。方案:谈话导入:关于东北地区的人口和城市,你了解哪些内容?通过师生的对话,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再顺势切入课题。方案:教材内容导入:利用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如“闯关东”的“阅读”材料或P.33“活动”中的材料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顺势导入课题。【人口分布】教学过程:教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过许多与人口分布相关的内容,如世界人口的分布,以及大

9、洲、地区、国家的人口分布等。那么,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我们怎样来归纳一个区域的人口分布特点呢?学生讨论后回答: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地理位置(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如气温、降水)、河流、交通运输条件、工业与城市分布、经济发达程度、资源分布状况等方面。归纳一个区域的人口分布特点,往往要借助于这个区域的人口密度图。教师:其实,认识东北地区与世界、大洲、地区、国家人口分布特点的方法是相通的,只是区域范围的大小不同而已。那么, 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具有怎样的特点呢?东北地区有哪些主要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又是怎样分布的呢?下面,我们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课堂活动:1出示“东

10、北地区的面积与人口统计”表、“东北地区人口分布”图,组织学生完成教材P. 31“活动”。2引导学生归纳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特点:东北地区人口分布不均匀;中部和南部人口多,其中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人口较为稠密;北部和东部人口少。3引导学生结合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析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原因:东北地区中部和南部多平原,工业和交通运输发达,因此人口稠密;北部、东部山地多,工业和交通运输条件较差,因此人口稀疏。4阅读教材中的“闯关东”材料,了解东北地区近代史上东北地区人口的变化情况。如课堂导入中讲到了这个内容,则可以省略这个环节。5出示“东北地区主要民族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东北地区是中

11、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主要少数民族有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其中满族是东北地区分布最广、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6出示“东北地区地形分布”、“东北地区主要民族分布”图,引导学生完成P. 33“活动”。7据图归纳东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8阅读教材中的“旗袍与旗装”材料,了解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9教师对上述活动过程进行点评、小结。【城市分布】教学过程:教师: 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发达,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网中,铁路占主要地位,纵横交错的铁路连接着全区各主要城市和工矿中心。我们通过下面的课堂活动,来探

12、讨东北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以及主要城市的特点。课堂活动:1出示“东北地区城市与铁路分布”图,找出东北地区的主要铁路干线京哈线、哈大线、滨洲线、滨绥线。2引导学生完成P. 35“活动”第1 题,归纳东北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东北地区是中国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集中在交通干线沿线地区,特别是哈大线、滨洲线、滨绥线沿线地区。3引导学生完成P. 35“活动”第2 题。4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提醒学生阅读 “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车间”、“沈阳故宫博物院”两幅照片及图下文字说明,并归纳出哈尔滨、长春、沈阳三个省会城市的主要特点。5教师对上述活动过程进行点评、小结。课堂检测: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最好能给出一个学生没有学习过的区域,通过提供相关地图,引导学生归纳该区域人口和城市分布的特点,这样能更好地检测学生对本节所渗透的方法的掌握程度。相关练习题请参考与教材配套的助学读本。课堂小结:教师小结时,除总结本节所学的知识外,应侧重对本节内容中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进行系统梳理。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