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避BOT、PPP项目风险.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741180 上传时间:2022-01-2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规避BOT、PPP项目风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规避BOT、PPP项目风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规避BOT、PPP项目风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规避BOT、PPP项目风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规避BOT、PPP项目风险.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规避BOT、PPP项目风险 政府和企业只有达到最优风险安排时,才能使项目建筑效率最高,使项目总成本降到最低 在国际建筑工程市场上,以BOT (Build-Operate-Transfer,建筑-经营-移交)、PPP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合伙关系)承包工程的模式已成为主流,虽然这些模式对建筑企业来讲存在着很大的建筑风险,但却被诸多国家政府看好。近年来,个别中国对外承包企业先后采用这些国际流行的工程承包模式来承建国际工程项目,然而到目前为止,大部分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面对“BOT、PPP”国外工程项目,仍旧是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中企应当如何彻底规避以BOT

2、、PPP模式承建工程出现的各种风险呢? BOT、PPP等项目融资模式在全球国际工程市场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其存在投资大、建设运营时间长、参与者多、潜在风险较大等特点。由于“BOT、PPP”模式的特点,以及项目各方特殊是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目标和动身点不同,会存在很大风险,大大增加了工程项目交易成本。 导致“BOT、PPP”项目成本高的原因就是公共部门和工程企业对项目风险的安排难以达成全都。总的来说,影响“BOT、PPP”项目风险安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个是“BOT、PPP”项目本身的特点。由于“BOT、PPP”项目投资大、时间长、合同复杂,使工程企业和公共部门对风险均持特别谨慎的态度。其次,

3、双方对“BOT、PPP”项目融资模式的理解也存在误区。 公共部门采用“BOT、PPP”模式的主要动机是利用工程企业资金、管理和技术的优势解决政府财政预算不足、基础设施短缺问题,通过工程企业的介入提高项目的效率并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但是公共部门往往错误地认为:采用“BOT、PPP”模式就是把项目中存在的全部风险都转移给工程企业;而工程企业也往往错误地认为“BOT、PPP”项目较长的合同期会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这些错误的理解导致双方在安排项目风险时不能持有合理和公正的心态,从而影响项目谈判的进程。项目所采用的详细“BOT、PPP”方式不同,公共部门和工程企业参与项目的程度和所担当的风险也不同。但不

4、管哪一方,风险安排的目的是要达到最优、最合理的公正风险安排。一种错误的熟悉是:以为采用“BOT、PPP”模式就是要把尽量多的风险转移给工程企业,以及担当较多的风险就可以获得较多的回报,从而把担当风险看成是获得高额回报的机会。事实上,无论是工程企业还是公共部门,担当其无法担当的风险时,都会缺乏掌握能力,必定会降低自己供应公共设施或服务的效率,增加掌握风险的总成本。政府和企业只有达到最优风险安排时,才能达到效率最高、总成本最低。 那么,使公共部门和工程企业双方对风险安排达成最抱负程度的因素有哪些? 主要是要看双方担当风险的意愿。双方担当风险的意愿将直接影响双方就“BOT、PPP”项目谈判的进程。主

5、要因素首先是对风险的一般态度,即双方对“BOT、PPP”风险的态度是厌恶还是迎头而上,这取决于双方决策者的主观意识和性格等;其次,还要看双方对“BOT、PPP”项目风险的熟悉程度,假如一方对风险的诱因、发生概率、后果以及可采取的措施有足够的熟悉,则可能愿意担当较多的风险;再次,就是双方担当风险后果的能力。这主要取决于各方的经济实力、管理风险的能力、管理风险的经验、技术、人才和工程施工力气等。 与此同时,在合同的实施阶段,项目的某些风险可能会比之前估计的要大得多。出现这种状况时,不能让某一方单独担当这些接近于无限大的风险,否则必将影响那些风险担当者管理项目的积极性,因此应当遵从“担当风险要有上限”的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