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教育模式(理论篇).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867544 上传时间:2022-0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意教育模式(理论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诗意教育模式(理论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诗意教育模式(理论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诗意教育模式(理论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意教育模式(理论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意教育模式(理论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诗情校园诗意教育枣碧中心校诗意教育模式构建-理论篇素质教育是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素质教育是全面落实教育方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也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 更是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 使人的适应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教育, 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有特殊要求的体现。落实素质教育,需要找准切入点,只有找准切入点,才能有力地推进素质教育战略的全面落实。近年来,阆中市枣碧中心校就以“营建诗情校园,打造诗意教育”为切入点,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诗性教育别拘一格 。他们认为:企业需要企业文化,民族需要民族精神,而培养一代新人的

2、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又落实在学校。 为此,枣碧中心校把 “营建诗情校园, 打造诗意教育” 作为该校的办学特色,并做了大量探索工作。 其目的想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对孩子进行文化知识教育、道德品行塑造和民族精神培养, 逐步形成一种“诗性教育”模式。诗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 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诗歌也是我国最早的文学体裁, 传唱歌谣更是儿童的最爱。通过研究发现:“诗教”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伟大的教育宗师孔子亲自删定“诗三百”作为诗教的基本课程,把学习如何做人界定为学诗的根本性目的。孔子曰: “小子何莫学乎诗?

3、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 .阳货)如果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智育的话,那么“事父”、“事君”、“群”(团结群众,和谐相处)、“怨”(恰当的讽刺批评)则属于德育畴。而“兴”(想象力)、“观”(观察考究力)则是美育的容。诗词歌赋既是情感的精灵、生命的涌泉,也是点燃师生共同追求崇高、向往善美的火把,更养育高尚志趣、文雅精神的催化剂。诗歌的道德教化功能早已为人们所熟悉。当前,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何启发教育学生做一个有理想追求的人, 有生命精神的人; 一个高尚的人,有生活品味的人;尤其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民族自豪感、

4、有生命价值感、有诗意情愫的人,肯定都离不开诗情画意的熏。诵读古诗文的过程, 其实就是以典雅的语言和优美的文字去开辟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思维空间的过程; 也是用理想的形象和真诚的情感去敲击学生心扉的过程;更是用饱含智慧的哲理塑造学生心灵的过程;尤其能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道德熏和人格塑造的过程。他们通过诵诗活动,把文化教育、品行培养、人格塑造、伦理教化和智力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孔子认为诗性文化是治理国家、施行教化的基本途径, 还提出了诗教的具体容。 孔子在其诗教实践中还总结出一套诗教的理论体系: “兴于诗, 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恭伯)意思是:由学诗开始激发志趣;以学礼为核心,站住脚跟;再

5、学音乐等完成学业,才能全面塑造人的素质。以儒家伦理道德和政治理论为核心的“礼”仍然闪烁着历史的光芒,与时俱进。同志提出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又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识荣知耻,根本在于人的情操。用诗教的传统来加强人的情操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瑰宝, 它将文艺形式美和政治道德美融为一体。构思精巧,语言优美,感情充沛,音韵铿锵。“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勰文心雕龙)可见诗是最能激活人的感情世界、 开发人的形象思维的。 少年时期正是培养情感、开发思维的最佳时段。因此,枣碧中心校将诗性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最佳选择,是具

6、有一定教育远见的。诗意教育匠心独运 。枣碧中心校在开展“诗性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言颇具深意:“人,诗意地栖居于之上。 ”著名教授肖川博士也曾在他的著作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中指出:“人性的教育呼唤诗意。教育中如果没有诗意和激情, 就没有召唤和启示,就没有美感, 没有情性的冶和净化, 没有灵魂的飞升和投入生活的热忱。”他们豁然开朗: 诗意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一种理想,一种境界,一种追求。况且教育是为人生幸福奠基的工程,何不让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也充满诗情画意?能让我们教过的孩子,他们一生都充满诗情画意多好呢?于是枣碧中心校就决定把自己的办学特色重新界定为“营建诗意校园,打造诗意教育”。

7、诗意教育不仅仅是以诗词歌赋为容的形式上的特色教育, 她是要求教育的过程和教育的方法都具有诗情画意。 更重要的是她应该使教育过程中的人更加和谐、灵动、激情四射、生机勃发,使人的一生都能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诗意,生命的诗意。为了打造富有枣碧特色“诗意教育”,他们迅速成立了校长为组长、骨干教师参与的课题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聘请地市教育专家作“诗意教育”的技术指导,通过理论学习、业务培训、艺术熏,提高了全校老师的文化品味。 诗意教育要求教师们不仅要充满朝气与活力,博学多才,超凡脱俗,有智慧,有思想,有激情,更要有般的心态。唯有如此,课堂才会富有诗意,才会“成为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殿堂”;才会成

8、为学生质疑问难寻求希望的场所、平等对话探索真理的地方。 他们通过网络寻求名家指点, 组织全体老师收看视频,如大学王财贵老师的经典诵读的重要性、 儿童经典诵读的理念;电视台诵读经典,德润合川经典诵读晚会;中央电视台新年新诗会等。让老师们在指导诗情画意中增加灵性,减少随意性;增强针对性,减少盲目性。促使教师对诗意文化产生兴趣,开阔视野,提高素养,为方案实施提供师资准备。诗意校园冶情操 。枣碧中心校为了营造富有诗情画意的优美自然环境与和谐宜人的人文环境,充分利用汶川震后维修加固的历史机遇,对校园改扩建工程进行了总体规划。他们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增添了浓郁的诗意氛围。教学楼“同享阅读,共沐书香”八个金

9、色大字熠熠生辉。松竹掩映的休闲地和鸟语花香的芳草坪矗立着两块石,一块碑前镌刻“诗意人生”四个大字,解读了创建诗意校园、打造诗意教育的根本宗旨,让所有学子的人生都充满诗意,诗意伴随人生;背面刻有 “诗韵华章, 浸润心灵。文采风骨,澡雪精神” 十六个小字,道明学校的诗意教育将以“诗韵华章,浸润心灵”为手段,达到“文采风骨,澡雪精神”之目的。另一块石碑刻有“砺志”二字,意在鼓励学生通过诵诗吟赋, “砺志”图强,凸显出诗意文化的主旨。走廊过道,悬挂着一幅幅精美画图, 她们是学生用自己的生活彩照和选录、创作的诗词佳句巧妙组合而成的。 在绿树成荫的林间书苑, 层层石板小道,翠柏倾覆,恭迎学子;处处石桌凳,

10、清风送爽,播送书声。他们的学生寝室也别有洞天, 大都以历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的骚人墨客的名号命名:“稼轩居”、“诗圣居”、“太白居”、“ 易安居”等,寝室的粉墙上挂着配有古典诗词的精美画轴。 即使是学校开辟的劳动实践基地, 其基地打造也错落有致, 美丽如画。学校师生从学习、工作到饮食、起居,无不与诗词为伴,与妙语结缘。身心时时沐浴着清凉的书香、 处处浸润着芬芳的诗情。 莘莘学子在诗意盎然的优美环境中欣赏着美、感受着美、升华着美。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冶。他们自然就会暗下决心:一定要维护美、创造美。诗意文化浸润心灵 。诗,她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首屈一指的。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其源为诗诗经为五经

11、之首。诗歌从诞生开始就是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中国历史无论怎样改朝换代,沧海桑田,诗歌始终支撑着民族精神的大厦, 闪烁着民族精神的光芒。每逢法定庆典日和纪念日,枣碧中心校都要组织师生诵诗、品诗、赛诗,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经典的感情,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怀。当他们读到“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诗句时,谁不为在汉文化倍受歧视的元代诗人的高尚气节而动容?当他们读到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时,谁不为“穷年忧黎无”的诗圣之大爱精神而动容?诗是心灵的艺术。 诗教的实质原本是情感淘养。写诗诵诗的过程就是培养爱心、砥砺情操的过程。他们通过主题班会、队会与团队活动,选

12、读品味爱心乐群的诗歌,培养学生对外部世界富有同情心、悲悯心;对心世界不断地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志趣。“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谁怜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海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大家读着这些真情挚爱的篇章时,每个人都会牵动着爱国家、 爱人民、爱父母、爱朋友、爱亲人、爱邻里、爱自己、爱生活、爱环境的赤子童心。在这种诗意爱心的熏下, 学校师生们逐渐拥有一颗高尚灵敏的诗心。他们不断地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美;他们对纷纭复杂的社会,不再怨天尤人;他们学会了淡泊明志,敬

13、业求道;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亮点,不再勾心斗角,能够和谐相处了。领导与群众,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会了沟通交流,关系十分融洽。大家感悟到生活的诗意,精神得到升华,能在喧嚣浮躁的世事中获得心的宁静和欢愉。诗意课程砥砺人生 。枣碧中心校为进一步发挥诗情画意的教育功用,让诗词走进课堂, 砥砺人生。他们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选读不同风格的古典诗词,并作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有的但求朗诵,激发兴趣;有的背诵感悟,不求甚解;有的直面经典,受益终身。各班级都建立了学生阅读卡,详细记录着背诵诗词的篇目,班级之间经常开展诗词联诵比赛。 每逢庆祝集会, 他们就将音乐舞蹈和诵读诗词融合在一起, 编排成

14、文艺节目:春晓、明月几时有、长歌行、关雎、春江花月夜等,受到师生、社会朋友和各级领导的普遍赞誉。学生们通过背诵名篇,摘抄名句,抒写心得,积累感情,锤炼语言,扩展意境,放飞想像,大大提高了双基水平。在传统经典中有不少田园诗词与劳动颂歌。 他们为让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真切地感受劳动美,就把诗教与劳动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对学校劳动基地的精细耕作、精心管理、积肥选种、翻土锄禾,雨剪春韭,露滴甘蓝,霜渍瓜果,让学生体悟盘中美味,“粒粒皆辛苦”。他们还将运动场边石坡, 划成图案,垒石挑土,平整成畦,种上蔬菜,四季葱翠,既美如花园,又别有诗趣。学校还办起了养猪场,让学生提食喂养,除粪扫圈,汗湿衣衫,品味甘苦。诗

15、意管理如沐春风 。枣碧中心校的日常管理充满诗意, 处处以人为本,师生员工如沐春风。学生主播“红领巾之声”诗文广播。在校园里你能时时听到诗文朗读、佳作欣赏、学生习作和师生在诗意校园建设中的点滴感悟,从而调动了所有参与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校诗画长廊,定期更新;个人诵诗档案,丰富新颖。阅览室、图书室,借阅踊跃;班级图书架,诗意盎然。“春苗”、“蓓蕾”等学生诗社“诗意兴隆”。辅导老师定期举办诗词讲座;经常带学生外出采风,习作诗词。诗意教化精神隽永 。该校创建诗意校园,推进诗意教育,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激发了教师的生活激情。 枣碧中心校的一位老师曾在她的 QQ 空间里写道 “诗意教育让我感受到教育

16、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它让我的生活充满了浪漫的诗意, 即使在职业倦怠时也能重新燃起激情,明确我在职业圈应当努力的方向。 诗意教育需要学生学习, 更需要教师努力学习。听课、读书、写作,品味生活都是学习。你可以从学习中洞明世事,可以从生活中捕获益人心智、怡人情性、滋养人生的知识与信息。她使你的思想愈加成熟,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纵横驰骋。就像诗人、哲学家、学者,那饱含诗意的点评、生动如花的导语、幽默婉转的过渡,无不让你的学生如沐春风, 受到潜移默化的熏。 经过冷静的沉思、潜心的创造、执着的追问、从容的表达,从中感受到理性之美、科学之美、智慧之美,心灵就变得纯粹而充实、澄明而润泽。诗意教育让学生和教师同时

17、进入人生的浪漫之旅, 让课堂充满鲜活的生命力。在诗意教育的课堂里,既有教师收放自如的漫游,又有细密精致的婉约; 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与柔情, 又有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乐观。娓娓动听的引领,深情鼓励的目光,饱含善意的提醒,充满温柔的手势 教师的一举一动, 一颦一笑都牵动着学生的神经,启发着学生的思维;师生彼此分享着思考的快乐,顿悟的惊喜,激情的燃烧,真情的涌动,灵性的焕发,情感的交融,心灵的碰撞。那是一种心灵的融通, 一种配合的默契。 漫步于这温暖而百感交集的精神之旅,师生收获的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激发,心的敞亮。流畅而和谐的教育过程,流淌着起承转合的韵味,蕴涵着曲径通幽、起伏跌宕、峰回路转的芳香

18、,难道这不是一幅充满诗意的教育画卷么?诗意教育需要教师充满工作和生活的激情。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他的教育生活怎么可能充满诗意?这正如肖川博士所说, “教育者应该是一个性情中人, 各种教育现象都会在他心中掀起喜、 怒、哀、乐的波澜,孕思考于胸中,遣激情于笔端,指点教育,激扬文字,敏锐而犀利,从容不迫而又掷地有声。”诗意教育也促进了学生发展, 一位学生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 “学校推行诗意教育, 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使我们感到汉语精妙,她更让我们的心得到充实,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丰富,思维更加活跃,创造能力更强。”枣碧中心校的诗意教育促进了学校环境面貌彻底改善, 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

19、升学校先后荣获市 “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现代教育技术师学校” ;阆中市“教学工作先进集体” 、“教学质量优胜奖” 、“特色工作奖”和“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先进集体”、“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师大学的肖川博士曾经为理想教育设想了一个美丽的蓝图: 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 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 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 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枣碧中心校的“诗意教育”正在为这一蓝图增色添彩。然而,他们却认为:晓华追寻教育的诗意中一段话更能表达自己探索诗意教育之路的感受“我们始终是一个在教育路途中迷惘的探索者,我们始于迷惘而又终于更高境界的迷惘。登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而路却没有尽头。平芜尽处是青山,教育更在青山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