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摘录读书与思考.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876522 上传时间:2022-01-2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书摘录读书与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读书摘录读书与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读书摘录读书与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读书摘录读书与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书摘录读书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摘录读书与思考.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读书摘录 教育工作者须有两项基本功:读书与思考9 月份实施的义务教育法已经把素质教育写进了法律。所以实施素质教育已经不仅仅是政府倡导的行为,而且已经变为了国家的意志,代表了人民的长远利益。从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来看,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要一起努力,扎扎实实做好两项基本功,这就是“读书”与“思考”。人之患在不好读书目前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正在转型,市场经济体制带来了经济繁荣,但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表现在几个倾向性的问题上,如 个性浮躁化倾向 、思想浅薄化倾向 、教育功利化倾向 、文化市井化倾向 、趣味低俗化倾向 、语言缩减化倾向 、精神贫困化倾向 ,等等,这些倾向性的

2、问题无时无刻不在构成对教育事业的冲击和干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来应对这些冲击和干扰,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科技工作者都应当深刻思考的问题。现在急功近利的倾向可以说近在眼前,前不久,某个新闻记者炮制纸箱肉馅包子的新闻,就是典型案例 ! 应对这些干扰和冲击的方法是多方面的。 我们要采取各种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应对。我认为,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方法:一个是读书,一个是思考。一要读书。我国有句古话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针对如今的现实,我觉得,应是 “人之患在不好读书 ”。人生活在文化中,生活在语言中,生活在历史中。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现在是由过去发展而来的,没有昨天,也就没有今天,更不会

3、有明天。今天的一切,都来自昨天的吸纳和积累。 而今天以前人类的宝贵经验和痛苦教训,都保存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之中。在现代社会里,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缺乏获取新知识能力、缺乏发展潜能的学生 ;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文化内涵浅薄的平庸家庭 ;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呆板沉滞的令人窒息的学校 ;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必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如今,当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而来之际, 阅读却与我们渐行渐远。 据第 4 次国民阅读调查,中国国民阅读率 6 年来持续走低。 我国识字的人每年每人阅读图书大约是 4.5 本,而俄罗斯是 55 本,美国是 50 本,世界上许多国家早就开展了 “全民阅读活动

4、 ”。而我们的许多家庭,甚至是许多学校,为了应试采取种种手段禁止学生读书。有的学校竟宣布不准看课外书。所以有人质问: “当读书成为违纪,那么学校变成了什么 ? 当读书成为违纪,那么教育剩下什么 ?”。有的同志现在发出了 “书山有路题为径,学海无涯考做舟 ”的感叹。 学校成为训练答题技巧的集中营,教育只为一个终极考试做准备。变态的学校,制造了畸形的考生。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科技工作者都应当给予认真的关注。所以我觉得现在是应当提倡一下读书的时候了。首先是要对 “读书 ”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 清华附小 窦桂梅老师 就讲得很好。她说: “热爱读书是超越功利的。 我们爱李商隐,

5、并不是指望靠他的诗来换钱糊口 ; 我们爱康德, 也并不指望康德哲学能帮助我们炒股致富。 ”“一个真正爱书的人能在文字中体会到难言的满足、幸福和富有。 ”“对于珍视生命的人来说,只活一生是不够的,我们要在那些优秀的作品中再活一次,甚至是再活 10 次 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 ”前不久国家语委对语言现状的情况进行了新闻发布,从发布的信息中我看到,我们语言的纯洁性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文字现象现在相当混乱,除了一些小学老师,包括专家、学者很关心以外,其他人大都不很关心。其实,人是通过拥有语言的方式来拥有世界的,语言的极限,就是认知的极限,语言之外的世界对于人来讲,是一个未知世界。谁的语言掌握得多,谁

6、的世界就更深沉、更广阔。所以为什么要提出多读书呢 ?我觉得多读书,与一个人自身的修养及知识和品行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正如 林清玄 所说的,读书的目的就是 “使我们今天比昨天更有智慧,今天比昨天更慈悲,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爱,更懂得宽容,更懂得生活的美好”。当然,除了要认识读书的意义之外,我们要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种工作方式。在座的有不少是校长,我介绍两位校长。一位是四川成都高新区试验小学校长陈光前,一位是河南焦作许衡中学校长张璧宏。这两位校长的治校方法就是倡导读书。他们要求自己也要求教师每人每周每月多读一点书,大家一起看,读完以后都写读后感,读后感要进行交流,交流方式有会上演讲、发表文章

7、,校长对每位教师的读后感都阅读,而且写评语。他们正是用阅读的方式,架起了全校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这两个学校用读书的方式把学校办得很好。陈光前校长说: “决定一个人品位和境界的,是他的胸怀和内涵,而影响一个人胸怀和内涵的,则是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 ”只有读的书多了,人格内涵丰富了,品格高尚了,情感充实了,生产出的精神作品才会有强大生命力,才会为受众所欢迎、所喜爱。学思学问是最大学问读书重要,但只读书不思考,还是不够的。所以一要读书,二要思考。 对于 “思考 ”的重要性更要有深刻的认识。我们要把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培养教师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作为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提上议事日程

8、。现代物理学之父 爱因斯坦 十分强调思考的重要性。 他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 他还说, “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法国作家 巴尔扎克 说:“一个能思考的人, 才是一个真正的力量无边的人 ”。恩格斯 也讲过: “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维着的精神 ”。思维这么重要,但是在我国教育应试倾向束缚下,存在的严重问题就是重视传授而不重视思考能力的培养。 举办的 “世界物理年在中国 ”活动期间,杨振宁、李政道、彭桓武、冯端、张杰等世界著名物理学大家都来了,分别作了精彩报告,每场报告都留出 10 分钟给听众们提问,但场场报告都没有人

9、提问。学者们不仅感到诧异,而且伤心。又如中国的新闻发布会,往往是新闻发布完了就散会了,而在国外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争相提问。为什么没有人提问 ?我们的习惯就重在你发布了多少,我接受多少,至于你发布的新闻对不对,什么背景,合理不合理,有什么矛盾,没有多少人思考。有则笑话,可以看作是对我们的教育当中缺乏思考能力培养的批评。这则笑话是这样说的:美国有个国际班,有一天老师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们当中有谁思考过世界上 其他国家粮食紧缺 的问题吗 ?这个班本来是很喜欢发言的, 但是这回安静了, 没有一个人举手, 为什么呢 ?因为非洲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叫做 “粮食 ”,欧洲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叫做 “紧缺 ”,美

10、国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叫 “其他国家 ”,而中国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叫做 “思考 ”。这当然只是一个笑话,但是这个笑话抓住了一些特点。 一个人、几个人不会思考,不会影响全局 ; 如果一代人、一个民族缺乏思考能力,那后果就只好是落后挨打了。对于青少年来说,知识当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思考能力的培养。 我到山西平遥孔庙参观, 看到孔庙牌匾上的字非常漂亮, 其中就有“学思 ”两个字, “学思 ”就是既要重 “学”,也要重 “思”,强调要学会思考,可见中国古代也是重视思考的。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最大的弊病就在于不是学思学问,而是“学答 ”学答问题。 我们聘请了很多老师、很多专家去设计题库,去炮制答案,然后把它拿

11、给学生,让他们死记硬背。要是把这些题目中的答案都掌握了,你考试就容易了,你就能拿高分了,你就可以进重点学校了,甚至你就可以进清华、北大了。这样,我们的教育模式在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一个 “学答模式 ”。李政道有几句话我觉得讲得非常好,他说 “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 ”。做学问就是要学会提问题。学问,思考就在其中。学答,只是记忆在其中。把人家炮制好的答案再答一遍,只能说明掌握了这个知识,意义有限。学答学得再好,也只能是 “青出于蓝而止于蓝 ”。能够会提问,才能够做到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要想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除学思、学问之外是没有别的办法的。 有人说中国的传统就是学答,其实不然

12、,从孔夫子开始,一部论语就证明了当时不是学答的模式,而是学问的模式。孔子的学生向孔子提出问题,孔子根据自身的知识能答的就回答,回答不了的就讨论,讨论解决不了再去请教有专门知识的人。从古代起,教育就是采取 “学问 ”的模式进行,到科举制盛行时,就变成主要是读经学答的模式了,科举制的负面影响,至今仍未肃清。教育模式变成了学答的模式,而且很多都是把答案炮制好,然后死记硬背。这种学答的模式在当代中国,尤其是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后更趋严重。 现在美国已开始抛弃标准化考试了,而我们却把标准化考试发展到了极致,只有一个唯一的答案,即使学生的答案比标准答案更合理、更正确、更好,也判为错答。为什么 ? 因为不符

13、合标准答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学生培养思考能力呢?孔子就是 “每事问 ”的倡导者。 “每事问 ”的精神是非常宝贵的,至今我们仍然需要提倡。其实,中国古代的学人都是喜欢思考问题的,屈原写天问,一口气提出了 138 个问题,天上、地下、人间、自然、社会全问到了。但没有作答,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直到唐朝,思想家柳宗元写了天对,才对屈原提出的 138 个问题逐一解答。引起了当时学问家的极大反响,于是天论、天说等作品相继产生。现在国家正在加大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大考试改革的力度,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不是要建设创新型的国家吗 ? 创新从哪里开始呢 ? 创新应当从提问开始。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则前途光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