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耳针技术操作规范2018.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920226 上传时间:2022-01-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2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院耳针技术操作规范201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医院耳针技术操作规范201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医院耳针技术操作规范201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医院耳针技术操作规范201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医院耳针技术操作规范201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院耳针技术操作规范201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院耳针技术操作规范2018.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医院耳针技术操作标准2021耳针技术是用特定针具或丸状物在耳郭相应穴位实施刺激以诊 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技术.本技术依据中医学中耳郭与人体各部存在着 一定联系的理论,以及望耳的形态、色泽可以辅助诊断疾病等原理, 通过刺激耳部穴位来防治疾病.其治疗范围较广,临床上常用于治疗 各种疼痛性疾病及某些功能紊乱性病症.一、常用针具及根本操作方法一常用针具常用的针具包括15mms柄毫针、图钉形揪针及王不留行、莱旅 子等丸状物.二选穴方法穴位分布见图1、图21 .根据所患疾病部位选穴:如胃痛选胃穴,肺病选肺穴,肩痛 选肩穴等.2 .根据中医理论选穴:如皮肤病选肺穴,是根据“肺主皮毛 的理论;耳鸣选肾穴,是因

2、“肾开窍于耳;偏头痛选胆穴,是因 胆经循行“上抵头角循行于侧头;目赤肿痛选肝穴,是因“肝开 窍于目等.3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选穴:如月经不调选内分泌,失眠选神门, 心律失常选心穴,高血压病选降压沟等.4,根据临床经验选穴:如目赤肿痛用耳尖穴等.图1标准耳穴定位示意图正面图2标准耳穴定位示意图反面三刺法在耳穴上确定穴位或寻找反响点后常规消毒.根据需要选用 15mms柄毫针或用特定之图钉形揪针.进针时以左手固定耳郭,右 手进针,进针深度以穿破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1530分钟.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预防出血.必要时再涂以乙 醇或碘伏,预防感染.揪针那么需外敷胶布,留针 12天.如采用

3、耳穴压丸法,那么用一手固定耳郭,另一手用镣子夹取耳穴压丸贴片贴 压于耳穴并适度按揉,根据病情嘱患者定时按揉.宜留置24天.二、常见疾病的耳针治疗技术一头风原发性头痛本病是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可由各种外感及内伤 因素导致头部经络功能失常、气血失调、经络不通或脑窍失养所致. 本病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治理局公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进行诊断.本技术适用于原发性头痛的急性期.【治那么治法】通络理气止痛.【操作方法】以揪针埋于脑、额、枕、胆、神门耳区穴位.每周12次,每次留针12天,2周为一疗程.二痛经原发性痛经凡于月经期间或前、后发生在下腹部的疼痛及不适,以致影响 正常生活或工作

4、者称为痛经.多由情志不调,气滞血瘀;或外感寒 湿之邪客于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或肝肾缺乏,精血亏虚,胞宫失 养所致.本病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治理局公布的?中医病证诊断 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那么治法】通调冲任,活血止痛.【操作方法】选用短柄毫针或图钉形揪针,刺子宫、肾、屏间、 卵巢耳区穴位.短柄毫针留针 30分钟,揪针留针12天.每周2 次,1月为一疗程.三不寐原发性失眠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或见入睡困难,或睡眠不实 而易醒,或早醒,甚那么彻夜不眠为特征的病症.本病多因情志不遂 或思虑劳倦,内伤心脾,心神失养;或心肾不交,心火独炽;或宿 食停滞,胃不和那么卧不安.依据1994年国家

5、中医药治理局公布的?中 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那么治法】养心安神利眠.【操作方法】以揪针埋于皮质下、心、肾、肝、神门、垂前、耳 背心耳区穴位.每周2次,每次留针12天,1月为一疗程.四便秘功能性便秘本病是指大便秘结不通,粪质枯燥、坚硬,排便艰涩难下,常 常数日一行,甚至非用泻药、栓剂或灌肠不能排便的病症,多因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与脾胃及肾脏关系密切,可分为虚秘和实秘 两类.根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治理局公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 准?进行诊断.【治那么治法】润肠通便.【操作方法】以揪针埋于直肠下段、大肠、脑耳区穴位.每周治 疗2次,每次留针12天,2周为一疗程.三、禁忌症1 .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2 .年老体弱、严重贫血、过度疲劳者.3 .耳局部皮肤破溃、感染者.四、考前须知1 .耳针治疗疼痛类疾病及功能紊乱性疾病通常作为辅助技术, 临床上须根据病情与各专科治疗方法相结合,以防延误病情.2 .严格消毒,预防感染.耳郭冻伤或有炎症的部位禁针.假设见针眼发红、耳部胀痛,应及时用 2%碘酒涂擦,或口服消炎药.3 .耳针亦可发生晕针,需注意预防处理.4 .对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的病人,进针后待耳郭充血发热后, 宜嘱其适当活动患部,或在患部按摩、加灸等,可增加疗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