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物理滑轮组知识点总结优秀名师资料.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393398 上传时间:2018-12-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初中物理滑轮组知识点总结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初中物理滑轮组知识点总结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初中物理滑轮组知识点总结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初中物理滑轮组知识点总结优秀名师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初中物理滑轮组知识点总结优秀名师资料.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初中物理滑轮组知识点总结篇一:初中物理知识总结-滑轮 篇二:初中物理机械与功知识点总结 第十一章 总结 一、杠杆 1、 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说明:?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 ?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如:鱼杆、铁锹。 2、 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 表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1 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2 表示。 (说明: 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 1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

2、母l1表示。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 3、画力臂方法:一找支点、二画线、三连距离、四标签 ? 找支点O;? 延长力的作用线(虚线);? 画力臂(实线双箭头,过支点垂直于力的作用线作垂线);? 标力臂 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平衡是指:杠杆水平静止或匀速转动。 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 的是: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 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成公式F1l1=F2l2 也可写成:F1 / F2=l2 / l1 解题指导:分析解决有关杠杆平衡条件问题,必须要画出杠杆示意图;弄清受力与方

3、向和力臂大小;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确定如何使用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如:杠杆转动时施加的动力如何变化,沿什么方向施力最小等。) 解决杠杆平衡时动力最小问题:此类问题中阻力阻力臂为一定值,要使动力最小,必须使动力臂最大,要使动力臂最大需要做到?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动力方向应该是过该点且和该连线垂直的方向。 4、应用: 2 说明:应根据实际来选择杠杆,当需要较大的力才能解决问题时,应选择省力杠杆,当为了使用方便,省距离时,应选费力杠杆。 二、滑轮 1、定滑轮: ?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

4、力的方向。 F?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 1 1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 = 重物移动 的距离SG(或速度vG) 2、 动滑轮: ?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 动) ?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a) 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 b) F=G/ 2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 拉力F= (G物+G动)/2; c)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是2倍重物移动的距离S(或vF)=2 h(或vG) 3、 滑轮组 3 ?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特点:使用

5、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G/ n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G物+G动)/n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是nSF(或vF)=nhG(或vG) ?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n=(G物+G动) / F求出绳子的股数。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 三、功: 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 巩固:?某同学踢足球,球离脚后飞出10m远,足球飞出10m的过程中人不 做功。(原因是足球靠惯性飞

6、出)。 3、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W=FS 4、功的单位:焦耳,1J= 1N?m 。把一个鸡蛋举高1m ,做的功大约是0.(来自:WwW.xltkwJ.cOm 小龙 文档 网:初中物理滑轮组知识点总结)5 J 。 5、应用功的公式注意:?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4 时F就是这个力;?公式中S 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 功的单位“焦”(牛?米 = 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四、功率: 1、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 2、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P=W,t 4、单位:主单位 W 常

7、用单位 kW mW 马力 36换算:1kW=10W 1mW=10 W 1马力=735W 某小轿车功率66kW,它表示:小轿车,s 内做功66000J 五、功的原理: 1、内容: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说明:(请注意理想情况功的原理可以如何表述,) ?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 ?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 ?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我们做题遇

8、到的多是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5 重力)理想机械: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FS)= 直接用手对重物所做的功(Gh) 六、机械效率: ,、有用功: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 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W总,W额=W总 斜面:W有用= Gh 2、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W额= W总,W有用=G动h(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 斜面:W额=f L 3、总功: 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公式:W总=W有用,W额=FS= W有用, 斜面:W总= fL+Gh=FL 4、机械效率:?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公式: W有用 = 总 Gh = 斜 面:

9、Gh Gh G = = = 定滑轮: Gh Gh G = = = 动滑轮: Gh Gh G 滑轮组 = = = ? 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通常用 百分数 表示。某滑轮机械效率为60%表示有用功占总功的60% 。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6 5、机械效率的测量: W有用 Gh = = ? 原 理: W总 FS ?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F、绳的自由端移动 的距离S ?器 材:除钩码、铁架台、滑轮、细线外还需 刻度尺、弹簧测力计。 ?步骤:必须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目的:保证测力计示数大 小不变。 ?结论:影响滑轮组

10、机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A动滑轮越重,个数越多则额外功相对就多。 B提升重物越重,做的有用功相对就多。 C 摩擦,若各种摩擦越大做的额外功就多。 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 篇三:初三物理人教版简单机械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简单机械知识点总结 杠杆 一、杠杆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1)“硬棒”不一定是棒,泛指有一定长度的,在外力作用下不变形的物体。 (2)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任何形状的。 7 2、杠杆的七要素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用字母“O”表示。它可能在棒的某一端,也可能在棒的中间,在杠杆转动时,支点是相对固

11、定的。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F1”表示。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F2”表示。 (4)动力作用点:动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 (5)阻力作用点:阻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 (6)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用“l1”表示。 (7)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用“l2 ”表示。 注意:无论动力还是阻力,都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但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正好相反。一般情况下,把人施加给杠杆的力或使杠杆按照人的意愿转动的力叫做动力,而把阻碍杠杆按照需要方向转动的力叫阻力。 力臂是点到线的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的,其力臂为零,对杠杆的转动不起作

12、用。 3、杠杆示意图的画法:(1)根据题意先确定 支点O;(2)确定动力和阻力并用虚线将其作用线 延长;(3)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并用l1和 8 l2分别表示动力臂和阻力臂。如图所示,以翘棒为例。 第一步:先确定支点,即杠杆绕着哪一点转动,用字母“O”表示。如图甲所示。 第二步:确定动力和阻力。人的愿望是将石头翘起,则人应向下用力,画出此力即为动力用“F1”表示。这个力F1作用效果是使杠杆逆时针转动。而阻力的作用效果恰好与动力作用效果相反,在阻力的作用下杠杆应朝着顺时针方向转动,则阻力是石头施加给杠杆的,方向向下,用“F2”表示如图乙所示。 第三步: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将力的作用线正向或

13、反向延长,由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并标明相应的“l1”“l2”, “l1”“l2”分别表示动力臂和阻力臂,如图丙所示。 1、杠杆的平衡: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 2 1 (1)首先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所示,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力臂l1和l2恰好重合,这样就可以由杠杆上的刻度直接读出力臂食物大小了,而图甲杠杆在倾斜位置平衡,读力臂的数值就没有乙方便。由此,只有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我们才能够直接从杠杆上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因此本实验要求杠杆在水平9 位置平衡。 (2)在实验过程中绝不能再调节螺母。因为实验过程中再调节平衡螺母,就

14、会破坏原有的平衡。 3、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1l1=F2l2。 杠杆如果在相等时间内能转过相等的角度,即匀速转动时,也叫做杠杆的平衡,这属于“动平衡”。而杠杆静止不动的平衡则属于“静平衡”。 三、杠杆的应用 1、省力杠杆:动力臂l1,阻力臂l2,则平衡时F1,F2,这种杠杆使用时可省力(即用较小的动力就可以克服较大的阻力),但却费了距离(即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大于阻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并且比不使用杠杆,力直接作用在物体上移动的距离大)。 2、费力杠杆:动力臂l1,阻力臂l2,则平衡时F1,F2,这种杠杆叫做费力杠杆。使用费力杠杆时虽然费了力(动力大于阻力),但却省距离(

15、可使动力作用点比阻力作用点少移动距离)。 3、等臂杠杆:动力臂l1=阻力臂l2,则平衡时F1=F2,这种杠杆叫做等臂杠杆。使用这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即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 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时不存在的。 10 (一)基本方法 对于滑轮或滑轮组的拉力(F)或机械效率(),一般分为三种状态: a. 理想状态:即不计滑轮的重()、绳重()、摩擦力(),此时,拉力,机械效率 。b. 半理想状态:只计,不计,此时拉力,机械效率。 c. 实际状态:只计G动、G绳、Gf,此时拉力,机械效率。 (二)滑轮组打捞问题 如图所示,设动滑轮对重物的拉力为T,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F,(半理想)则 (1)物体在水

16、中,有 (2)出水前有 (n为动滑轮上绳子的股数)出水后,有 2 (3)物体在水中拉力做的有用功 (4)机械效率:(其中是绳自由端移动的距离,h为物体上升的高度) (三)“倒下”的滑轮 1. 使用动滑轮,要搞清谁是动力,谁是阻力。当使用动滑轮拉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设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力为f,若拉力作用在绳的自由端,有 轴上,有,则可省力一半,如图(a)所示;若拉力作用11 动滑轮 ,如图(b),这时反而费力。可见,对水平使用动滑轮是否省力,一定要注意动力作用在何处。 2. 绳子的自由端和动滑轮移动的距离关系和速度关系为:的距离、速度,其中分别指绳的自由端移动分别指动滑轮或物体移动的

17、距离、速度,是指动滑轮上绳子的股数。 3. 当滑轮沿水平方向拉物体时,可忽略动滑轮重。 4. 求机械效率时,有用功一般指克服摩擦阻力做的功,即。 5(在使用滑轮组的整个过程中拉力做功的功率是平均功率。 (四) 根据要求设计滑轮组 (1)根据要求确定动滑轮上绳的段数。 (2)根据绳的段数,确定动滑轮的个数:一个动滑轮可拉2段绳,还能改变用力方向;但也可以拉三段绳,但就不能改变用力方向了。 nn个动滑轮和个定滑轮。穿绳组装时,绳的固定端要固定在滑22 n?1)个定滑轮。 轮下的挂钩上(这叫做“偶定”),若不改变力的方向,还可少用一个定滑轮,即(2 n?1如果n为奇数,则需要个动滑轮和同样数目的定滑

18、轮,穿绳时,绳的固定端要拴在动滑轮上方的挂钩上2 8、加强作业指导、抓质量。n?1(这叫做“奇动”),这不能改变用力方向,如果还想改12 变用力方向,就应再加一个定滑轮,即个定滑轮。 2设想如果需要n段绳(n为偶数)那么就需要 说明:根据垂径定理与推论可知对于一个圆和一条直线来说,如果具备:上述方法叫“奇动偶定”。 对称轴:x=3 4.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图 6 图7 5.方位角:从某点的指北方向按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的水平角,叫做方位角。如图3,OA、OB、OC的方位角分别为45、135、225。例5.如图8所示,某打捞队的工人用滑轮组把底面积为 点在圆

19、内 dr;体的密度为,水的密度为、高为2m的实心圆柱体从水下提起,已知圆柱,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70%。(g取10N/kg,滑轮和绳子的重力忽略不计)求: (二)教学难点(1)圆柱体在水中所受的浮力。 (二)教学难点(2)若圆柱体从H,16m深处被缓慢地匀速提起,到刚露出水面时,绳子自由端拉力F所做的功。 (3)如果绕在滑轮组上的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400N,则物体被提到露出水面多高时,绳子恰好被拉断, 图8 3、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开展一帮一活动,与后进生家长经常联系,及时反映学校里的学习情况,促使其提高成绩,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与决心。图9 4 1、认真研读教材,搞好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向课堂要质量。充分利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和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数学活动中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