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 (3).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991867 上传时间:2022-01-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想 (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想 (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想 (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我想 (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想 (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想 (3).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我 想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13个生字,并能理解“花苞、汲取、柔软、篷帐”等词语的意思。2.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使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4.鼓励学生大胆想像、仿照课文第三节再续编一段。 5.对学生实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老师请同学们先听一段录音,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一边听一边想,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上课伊始,教师用一段“鸟语花香”的录音来反映大自然的美好,把学生带入一种轻松愉快的思想境界。来激起学生展开想像的欲望,为新课开了一个好头。) 师:那你们能不能幻想一下在生活中没有发生

2、过的事情呢? (这个问,再次激起学生想像的热情,使学生的思维开始拓宽,达到一种幻想的境界) 师:同学们的想像力可真丰富,想像和幻想能够说就是你的愿望,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课文我想并板书课题。 (教师巧妙地导入,使学生轻而易举地明白了幻想和想像的意思,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理解字词 1.自己先独立读文,一边读一边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不理解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2.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你又学会了什么? 3.大屏幕打出重要的词所在的句子,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意。 (1)带着一串花苞,随着风儿悠荡。 (2)伸进湿软的土地,汲取甜美的营养。 (3)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4)看白云多柔软

3、,瞧太阳多明亮。 (教师用测试理解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字、词已知情况,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这样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教给了学生理解词意的方法。) (三)细读课文、理解意思 1.四人小组读课文,讲一讲自己读懂了什么?读时想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2.全班交流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 (1)遥远的地方会是哪里?飞到那里干什么? (2)为什么还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 (这一环节目的是继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习惯。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能自己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去多讲,让学生自读自悟;对于疑难问题,教师只是给予引导、点拨,更大程度上是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发散思维,体现了课改新理

4、念) (四)品读课文,加深理解 1.师生分别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有感情地朗读,师生互相评一评哪些地方读得好?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2.学生练读。说一说每小节写的是什么? 3.尝试背诵。 (这一环节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使课堂气氛更加浓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同时又注重培养学生概括段意的能力,使学生从读、背中得到自悟。) (五)发挥想像拓展延伸 1.师:你的愿望是什么?你们想不想仿照本文第三小节续编一段,把你的愿望也表达出来(比如画出来、朗读出来、写下来都可以) 2.个别学生上台表演朗读,展示自己的愿望 (这篇课文前4小节句式整齐,结构相同,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内化其表达方式。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

5、,让学生发挥想像续写一段,而且形式不拘一格,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新奇感。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很愿意去创造的情感。注重了不同兴趣的培养,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在展示作品的同时使学生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六)欣赏图片、渗透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的愿望真好!老师也被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所感动,老师也画了两幅图画我们来欣赏一下,说一说你看后的感觉。 1.大屏幕展示做好第一幅图(美丽的家园,大自然)2.学生看完后谈感觉。3.展示第二幅图(中国的名胜古迹、取得的科学成就)4.师小结:这两幅图代表着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正是我们的先辈们用想像之笔为祖国勾画出了美丽的蓝图,他们精心研究、探讨、实践,创造出了我们这

6、个美丽、丰富的大千世界,说不定你的愿望也能实现呢?鼓励鼓励自己吧!(我行、我行、我能行!) 教学反思我想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体现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一是让学生在独立阅读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鼓励学生认真对待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二是通过初读、细读、品读、背诵这种梯度读的设计,让学生在读中质疑,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积累来内化文章的思想情感。再通过自己的多种表达方式把它真诚地表露出来。使文章的情感得以深化升华,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三是注重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互动,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使每个学生能正确接受学生与教师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