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6140122.doc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1402330 上传时间:2018-12-1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614012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614012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614012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614012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启东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6140122.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启东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齐民要术载:“(汉)武帝以赵过为搜栗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材料所指的农具()A方便除草培土,保持土地肥力B用于开沟播种,提高劳动效率C便于深耕碎土,节省人力畜力D可以防旱排涝,增加粮食产量2明代谢肇浙五杂俎记载:“山东之市谓之集,每集则百货俱陈,四远竞凑,大至骡、马、牛、羊、奴婢、妻子,小至斗粟、尺布,必于其日聚焉。京师朔望,及二十五,俱于城隍庙为市,它时散

2、处各方,而至此日皆合为一市者,亦甚便之。”由此说明草市()A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B分散经营和集中交易相结合C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D已经孕育着新的经济因素3 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中国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下表是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 年份(年) 1684 1689 1701 售价(荷盾) 80 775 232 A商业革命不断发展B中国自然经济解体C价格革命来势汹汹D世界市场基本形成4 1796年,一位美国医生发布了曼彻斯特儿童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该报告指出,大纱厂所雇用的童工很容易遭受烈性热病的传染,这类传染

3、疾病一旦发生,会迅速感染封闭空间中的密集人群。材料表明()A圈地运动使得城市中人口剧增B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C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未顾及儿童D工业化进程带来新的社会问题5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不止是技术上的,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卢卡斯教授的话说,历史上第一次人们开始无所畏惧,“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作者主要想说明工业革命()A促进人们思想解放B带来技术突飞猛进C增强改造自然能力D促使科学奖项设立6下图为民国时期一则女鞋广告,从广告语中反映了当时() A民国教育商业色彩较浓厚B国货运动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C实业救国已成为社会共识D民族资本家具有强烈教育情怀7

4、下表反映了民国21年2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占的比重。对表格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国别 进口 出口 21 22 23 24 21 22 23 24 美国 2566 2217 2664 1945 1347 1937 1858 2150 英国 1740 1670 1616 1450 1199 1279 1358 1211 日本 1456 1139 1387 1584 2727 2361 2216 1679 德国 675 795 899 1109 605 340 358 502 A中美友好通商互助条约签订,美国对华出口贸易总体呈攀升趋势B英国逐步丧失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对华进出口贸

5、易所占比重日趋下降C国内群众反帝爱国运动不断高涨,日本对华出口贸易占比逐渐下降D德国加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进出口贸易所占比重增长颇快8下图是民国初年“剪辫子”的历史场景,两幅照片中主人公的服装、神态和动作反映出() 新派人士接受剪辫 路人被警察剪辫 A国人普遍认同剪辫易服B西式生活成为国民共识C剪辫易服运动一呼百应D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并存9小说白鹿原产生于以追求历史、改写历史为宗旨的新写实历史小说思潮盛行的年代,白鹿原做为皇权制度下的一个典型的自然村落,自清末民初以来随着现代国家的兴起,诸如耕织、家政、祭祖、婚礼、认干亲、伐神取水、治丧、迁坟等礼俗都遭到了破坏。对此解读的史观角度是()A文

6、明史观B社会史观C近代化史观D整体史观10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当天即发布改用阳历令,废帝王纪年而为国家纪年,又推举阳历为国历,然阴历仍占据民国初年社会主流。1928年后南京国民政府强力推行国历运动,但与阴历有关的民俗文化仍然支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政府只好在国历与阴历之间进行调适。这种现象说明了()A政府主导社会习俗B传统习俗根深蒂固C中国社会仍然止步不前D西方文明不适应中国111925年,苏联的一位农妇马秀拉给农民报写信说:“共产党好像竭力要使所有的农民变穷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它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材料表明

7、()A农民对战后继续实行余粮收集制的不满B新经济政策并没有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C新经济政策导致农民成为了政权的敌人D农民对经济状况改善后政治地位的担忧12以下数据摘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的1928年和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项目 1928年 1940年 增幅(%) 钢(万吨) 430 1830 326 煤炭(万吨) 3550 16600 368 棉织物(亿米) 2678 3954 48 谷物(万吨) 7300 9550 31 对该表反映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农业集体化运动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B五年计划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C新工业化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重要途径D以指导性计划促进人民生

8、活水平提升13 1935年,一份由美国商人联合签署的反对新政的宣言写道:新政就是一帮异想天开的神经质和野心家的恶作剧,它葬送了我们先辈所创造的繁荣,让无功者不劳而获,由此毁掉了我们对于未来创造的进取心。该宣言主要针对的是()A紧急银行法B全国工业复兴法C社会保险法D全国劳工关系法14 19291933年,在胡佛担任总统期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是1900年以来到1929年总和25亿美元的近3倍;在此期间37000英里的公路在联邦政府的资助下建成、国家公园增长40%、国家森林面积扩大了250万英亩、亚利桑那州的胡佛水坝于1930年动工等等。胡佛总统的这些做法()A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政

9、策B在新政中得以延续和扩大C体现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D赢得了美国民众广泛认可15联邦德国总理艾哈德在谈到本国经济发展模式时说:“国家的任务不在于直接干涉经济政府只要在需要支持竞争机械论的时候插手到市场里去就好了,或者在不可能实现全面竞争的时候,出面监督这些市场就好了。”以下表述符合材料观点的是()A联邦德国政府明确反对干预经济B凯恩斯主义不适合德国国情C“模式”体现“混合经济”特征D德国大力推行自由放任政策161960年英国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遭到拒绝,1961年、1967年英国又两次申请加入遭拒。直到1973年,英国成为欧共体第7个成员国。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一改早前支持英国加入欧共

10、体的态度,在后来欧共体都柏林峰会上豪言:“把我的钱还给我!” 2016年6月,英国公投382个投票区计票最终结果显示,519%的民众选择支持脱离欧盟;481%的民众投票反对英国脱离欧盟。这最能表明()A欧洲一体化不符合民意B英国一贯推行维持欧洲大陆均势政策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D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着斗争与争议17下图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一种现象,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经济矛盾丛生B发展中国家无缘高科技C经济区域集团化增强D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18当前,人们提到或使用“全球化”一词时,往往没有将“全方位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进行明确区分,而是将特定和有限度的“经济全球化

11、”省略为“全球化”。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A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逻辑混乱B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C全球化的政治意图被刻意淡化D全球化的经济意义被刻意彰显19我国现行的1982年宪法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有过四次修正,涉及市场经济的修改内容如下表,从中可以看出() 修宪年份 修改内容(部分) 1988年 私营经济首次进入宪法, 1993年 “实行计划经济”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9年 称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 对非公经济由“引导、监督和管理”改为“鼓励、支持和引导” A国家的重点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B改革开放有利于非公经济地位

12、上升C频繁修宪不利于市场经济理论完善D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20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制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条例,要求国有企业打破“三铁”,即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建立能高能低的分配机制,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双轨制”,给予企业充分经营自主权。这说明当时()A国有企业改革拉开帷幕B从供给端重新优化配置C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D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21(12分)中国古代是以农为本的国家,然而自宋代开始,农业中出现了“今之农与古之农异”的现象。阅读材料: 材料一 今农夫五口之家,春耕,夏耘,秋获,冬藏,

13、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摘自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秋成之时,百逋丛身,解偿之余,储积无几,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 (宋)王柏鲁斋集 材料三 一般说来,兼业的农户能比纯农业户向市场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商品,也能比纯农业户更多地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大量兼业的农民还成为工商业经营的主体队伍中的成员。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农民兼

14、业从一开始就是与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联系在一起的,个体小农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实现收支平衡,不仅减少了对纺织品、农具等一般手工业品的市场需求,而且生产出大量同类手工业品,对专业化生产构成了顽强的抵制。 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晁错认为农民“勤苦如此”的原因是什么?政府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的对策是什么?(4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出现了何种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负贩佣工”可以谋“朝夕之赢”的有利条件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的“两面性”含义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你如何看待农民兼业的现象?(4分)22 (12分)随着工业革命进

15、程的不断推进,核心国与外围国的贸易关系不断变化,世界市场也在不断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革命的原料是煤、铁矿石、棉花和羊毛,粮食则是小麦,所有这些,核心国都可以丰富地生产出来说核心国的工业革命不依赖外国,这绝不是夸大其词。到19世纪将近结束时,形势发生了变化,新技术需要电线用的铜,自行车和汽车车轮用的橡胶,内燃机用的石油。人口的扩大,收入的成倍增长增加了对茶叶、咖啡,可可等的需求。 一一阿瑟刘易斯增长与波动 材料二 到19世纪末,英国消费的五分之四的小麦和五分之二的肉类都是进口的。另一方面,不少亚非拉国家已经习惯于满足欧洲某一特定国家,有时是某一特定工业的需求,到1913年时它们已

16、经无法与其他国家、其他产业,甚至无法与自己的近邻打交道了。 卡M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 材料三 一个名符其实的世界市场业已创立起来,货物、劳务、金钱、资本和民间往来,差不多不再顾及国界,商品买卖的价格是世界一致的,比方说,在小麦买卖中,商人们每天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了解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价格;然后根据各地的行情将自己的价格加以调整,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责的地方去卖,从这一点来讲,世界小麦的供应干脆就是根据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分配的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这个世界出现一个统一的经济体制,与此同时,第一次把远方地区带进竞争之中。 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7、(1)据材料一,指出核心国与外围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部分亚非拉国家丧失经济独立的原因。(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国际商品价格调整的因素。(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核心国与外围国之间贸易关系的特点。(2分)23 (12分)全球化进程中,英国的选择影响了世界,也影响了英国自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英帝国的领土扩张有所缓和,“自由帝国主义”理论甚嚣尘上。多数英国人认为,自由贸易是英国最大的利益所在,与其保护帝国,不如保护海上通道。在这种思潮影响下,英国实行“炮舰政策”,强制推行“自由贸易”,迫使全

18、世界为英国的商品打开门户。 钱乘旦等著英国通史 材料二 二战后,由于其与英联邦的经济联系,对廉价进口食品的依赖,以及不愿接受超国家权威的心态,所以无论是工党还是保守党政府都不加入共同市场(即欧洲经济共同体)。但是英国的经济增长持续落后于其他欧洲大国之后,促使英国政府在1963年寻求加入共同市场。然而英国的请求遭到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否决,因为英国本身及其公认的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对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领导权构成威胁。直到1969年戴高乐退出政坛,英国才获准加入。 【美】RR帕尔默著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推行“炮舰政策”的原因。(3分)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

19、知识,评述“全球化进程中英国的选择”。(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9分)24 (12分)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使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当一部分人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的时候,总会有一批生产者被抛出生产之外,成为多余的人。据那个时候西方人的观察,“中国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盖该口工价已较内地丰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徙,离家不计也”。面对这种情况,因西方势力楔入而产生的经济变化只能像水面波纹一样层

20、层翻出,缓缓荡开。新的生产方式在取代着旧的生产方式,并因此而造成了城乡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具有两重意义。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买办是近代中国一个特殊的经纪人阶层,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是外国人可以直接影响的一部分中国人。按照相关统计,18721913年中国共开办145家新式企业,已知投资人202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地主和官僚,有113人;其次即是买办,有50人。“买办不仅在数量上、投资的规模上极力侧身于近代工商企业,而且获利颇丰。买办的这些活动,给社会的各个阶层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国人投资近代新式企业的

21、热情,有利于近代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扩大”。买办对普通人的生活也产生很大影响,农村通过他们才用上了物美价廉的煤油、洋布和其他棉织品。 摘编自金普森、易继苍在买办与中国近代社会阶层的变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和改组”的表现,概括指出其“两重意义”。(5分)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买办”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1分)25(12分)抚今思昔,研究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

22、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列宁文稿 材料二 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材料三 改革必

23、须是全面的、深刻的,绝不能像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那样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也不能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左右摇摆、朝三暮四。改革要有目标、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 整编自苏联兴亡史论 (1)材料一中的公式蕴含什么深意?该深意在经济领域付诸实践的表现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有什么不同主张? (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苏联改革的成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2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B 【解析】“(汉)武帝以赵过为搜栗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

24、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材料的农具是耦犁,耦犁不能方便除草培土,保持土地肥力,故A项错误;耦犁是用于开沟播种,提高劳动效率,故B项正确;便于深耕碎土,节省人力畜力是曲辕犁,故C项错误;可以防旱排涝,增加粮食产量的是灌溉工具,不是耦犁,故D项错误。2【答案】B 【解析】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是在唐朝,故A项错误;“京师朔望,及二十五,俱于城隍庙为市,它时散处各方,而至此日皆合为一市者,亦甚便之”表明分散经营和集中经营相结合,故B项正确;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是宋朝的市,故C项错误;已经孕育着新的经济因素是指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材料的内容是草市分散经营和集中交易相结合,故D项错误。3【答案】A

25、 【解析】荷兰将茶叶从中国经过爪哇运往欧洲,反映商品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虽然价格变化较大,总的来说这是商业革命的表现之一,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耕织分离谈不上自然经济解体,故B项错误;价格革命是指欧洲物价猛涨,故C项错误;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到19世纪中后期,故D项错误4【答案】D 【解析】材料中“1796年,一位美国医生发布了曼彻斯特”“大纱厂”表明工业革命使得城市中人口剧增,故A项错误;材料中“曼彻斯特儿童健康状况”,并没有涉及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故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加强社会保障措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使“福利国家”发展起来,与材料中“1796年”不符

26、,故C项错误;材料中“1796年”“曼彻斯特”“大纱厂”表明是工业革命,而材料中“这类传染疾病一旦发生,会迅速感染封闭空间中的密集人群”表明是新生的社会问题,故D项正确。5【答案】A 【解析】促进人们思想解放与材料中“不止是技术上的”“思想日益增强”相符,故A项正确;带来技术突飞猛进与材料中“不止是技术上的”“思想日益增强”不符,故B项错误;增强改造自然能力与题中作者主要想说明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科学奖项设立,故D项错误。6【答案】B 【解析】材料是女鞋广告借用了课堂的场景,不是民国教育商业色彩浓厚的表现,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学生纷纷表示要使用国货的场景描述,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提倡国

27、货运动是一场群众性爱国运动,故B项正确;从材料可知群众对国货的支持,但实业救国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不能成为社会共识,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商人用课堂的一个场景来做广告,不能反映民族资本家对教育的支持,故D项错误。7【答案】C 【解析】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故A项错误;英国对华进出口贸易所占比重日趋下降与上表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民国21年24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引发国内反帝爱国运动不断高涨,导致日本对华出口贸易逐渐下降,故C项正确;德国对华进出口贸易所占比重增长颇快与表格的数据不符,故D项错误。8【答案】D 【解析】路人被警察强行剪辫的不情愿的态度说明国人没有普遍认同

28、剪辫易服,故A项错误;路人被警察强行剪辫的不情愿的态度说明国人没有普遍认同剪辫易服,西式生活更没有成为国民共识,故B项错误;路人被警察强行剪辫说明剪辫易服没有一呼百应,故C项错误;新派人士接受剪辫,路人被警察强行剪辫的不情愿的态度,两者表明当时的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并存的特点,故D项正确。9【答案】B 【解析】材料中“诸如耕织、家政、祭祖、婚礼、认干亲、伐神取水、治丧、迁坟等礼俗”表明是社会史观,故A项错误;故B项正确;近代化史观与材料中“耕织、家政、祭祖、婚礼、认干亲、伐神取水、治丧、迁坟等礼俗”不符,故C项错误;整体史观与材料中“耕织、家政、祭祖、婚礼、认干亲、伐神取水、治丧、迁坟等礼俗”不符

29、,故D项错误。10【答案】B 【解析】“1928年后南京国民政府强力推行国历运动,但与阴历有关的民俗文化仍然支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政府只好在国历与阴历之间进行调适”表明政府想主导社会习俗,但没有成功,故A项错误;“但与阴历有关的民俗文化仍然支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政府只好在国历与阴历之间进行调适”表明传统习俗对民众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故B项正确;政府在国历与阴历之间进行调试表明尽管传统习俗根深蒂固,但社会在缓慢进步,故C项错误;国历的使用表明西方文明被中国接受,西方文明适应中国,故D项错误。11【答案】D 【解析】1925年实行的是固定的粮食税,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并没有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与史

30、实不符,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C项错误;“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它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表明农民对经济状况改善后政治地位的担忧,故D项正确。12【答案】C 【解析】材料图表反映出1940年苏联工业原料和农业产品都有所增长,尤其是工业原料成倍增长,故农业集体化运动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不是对材料的全面理解,故A项错误;从材料工业与农业的增幅,可知从1928年到1940年苏联农业与工业的发展速度和程度差距很大,不能体现出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故B项错误;从材料工业与农业的增幅,可知苏联从1928年

31、开始优先发展重工业,使俄国迅速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先进的工业化国家,故C项正确;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实行的是指令性计划,不是指导性,故D项错误。13【答案】C 【解析】紧急银行法是恢复银行信誉,克服金融危机,不是让无功者不劳而获,故A项错误;全国工业复兴法是规定各行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不是让无功者不劳而获,故B项错误;社会保险法是规定社会福利政策,会让无功者不劳而获,故C项正确;全国劳工关系法是调节劳资关系,不是让无功者不劳而获,故D项错误。14【答案】B 【解析】“在胡佛担任总统

32、期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是1900年以来到1929年总和25亿美元的近3倍”表明政府实行有限的干预,但没有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在胡佛担任总统期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是1900年以来到1929年总和25亿美元的近3倍”表明政府实行有限的干预,这些措施在新政中得以延续和扩大,故B项正确;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故C项错误;胡佛总统的做法没有赢得美国民众的广泛认可,故D项错误。15【答案】C 【解析】从材料“政府只要在需要支持竞争机械论的时候插手到市场里去就好了,或者在不可能实现全面竞争的时候,出面监督这些市场就好了”,可知联邦德国政府有干预

33、经济的举动,故A项错误;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大力干预经济,从材料中联邦德国政府对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可知国家干预经济适应德国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德国既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同时又坚持市场经济为主体,体现了混合经济的特征,故C项正确;自由放任政策是反对政府对经济进行监管,与材料“政府只要在需要支持竞争机械论的时候插手到市场里去就好了,或者在不可能实现全面竞争的时候,出面监督这些市场就好了”不符,故D项错误。16【答案】D 【解析】“481%的民众投票反对英国脱离欧盟”表明欧洲一体化不符合民意错误,故A项错误;英国一贯推行维持欧洲大陆均势政策是指英国希望欧洲大陆出现强国对峙的格局,便于自己插手

34、欧洲事务,材料的内容是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故B项错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是指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材料的内容是欧洲一体化的曲折发展进程,故C项错误;英国开始加入欧共体遭拒,后来加入欧共体成功,现在又脱欧,反映了欧洲一体化的曲折进程,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存在争议,故D项正确。17【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全球化中发达国家间的合作,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飞机制造材料供应链的全球化,不等同于发展中国家无缘高科技,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经济区域化,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飞机制造材料供应的全球化,表现新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故D项正确。18【答案】B 【解析】“而是将特定和有限度的经济全球化省略

35、为全球化”合乎逻辑,故A项错误;把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是说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在经济方面,故B项正确;全球化的意图是经济上的,无法实现政治全球化,故C项错误;全球化主要是经济方面的,“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没有彰显全球化的经济意义,故D项错误。19【答案】B 【解析】国家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重点扶持的是国有企业,故A项错误;从上图可知,1988年以后,非公有经济地位显著上升,故B项正确;频繁修宪有利于市场经济理论完善,故C项错误;公有制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故D项错误。20【答案】C 【解析】国有企业改革拉开帷幕是从1984年,故A项错误;从供给端重新优化配置是在21世纪,故B项错

36、误;90年代国有企业打破“三铁”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故C项正确;到21世纪初,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故D项错误。21【答案】(1)原因:生产艰辛,赋税徭役沉重;自然灾害;債务盘剥。(任答2点,2分) 对策: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重农抑商)。(2分) (2)现象:农民兼业(农民利用农闲经营农业之外的产业)。(1分) 条件: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政府放松对市场的管理;农民经营观念的转变。(3分) (3)合义:一方面,可以增加商品流通,扩大消费,提供充足劳动力,促进工商业经济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造成国内市场狭小,不利于专业化生产。(2分) 看待: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依

37、旧属于小农经济的范畴,不能促进社会变革与转型。(2分)【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一“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可归纳晁错认为农民“勤苦如此”的原因;第二小问对策,从材料一“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可知政府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的对策是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重农抑商)。 (2)第一小问现象,从材料二“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可知材料二反映的出现的新现象是农民兼业(农民利用农闲经营农业之外的产业);第二小问条件,结合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状

38、况,可总结“负贩佣工”可以谋“朝夕之赢”的有利条件。 (3)第一小问含义,从材料三“兼业的农户能比纯农业户向市场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商品,也能比纯农业户更多地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农民兼业从一开始就是与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联系在一起的,个体小农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实现收支平衡,不仅减少了对纺织品、农具等一般手工业品的市场需求,而且生产出大量同类手工业品,对专业化生产构成了顽强的抵制”,可总结“两面性”含义;第二小问看待,结合农民兼业现象出现的意义,以及其所处的封建社会的影响,可说明对农民兼业现象的看法。22【答案】(1)变化:核心国从不依赖到依赖外围国的原料。(1分) 原因:前者原因:核心国可以

39、自我供给工业革命所需的原料。(1分) 后者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需要新的原料;核心国的人口增加;核心国的消费力增长。(3分) (2)原因:政治上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经济上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分) (3)因素:新型交通工具的运用、新型通讯手段的推动、世界市场发展的需求。(3分) (4)特点:核心国掠夺外围国;外围国从属于核心国;双方的贸易关系不平等。(2分)(任答两点,得2分)【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说核心国的工业革命不依赖外国,这绝不是夸大其词。到19世纪将近结束时,形势发生了变化”得出核心国从不依赖到依赖外国的原料;第二小问原因,前者原因:据材料一“工业革命的原料是

40、煤、铁矿石、棉花和羊毛,粮食则是小麦,所有这些,核心国都可以丰富地生产出来”得出核心国可以自我供给工业革命所需的原料; 后者原因:据材料一“新技术需要电线用的铜,自行车和汽车车轮用的橡胶,内燃机用的石油。人口的扩大,收入的成倍增长增加了对茶叶、咖啡,可可等的需求”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需要新的原料;核心国的人口增加;核心国的消费力增长。 (2)可以从政治上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经济上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方面回答即可 (3)据材料三“商人们每天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了解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价格;然后根据各地的行情将自己的价格加以调整,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责的

41、地方去卖,从这一点来讲,世界小麦的供应干脆就是根据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分配的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这个世界出现一个统一的经济体制,与此同时,第一次把远方地区带进竞争之中”得出新型交通工具的运用、新型通讯手段的推动、世界市场发展的需求。 (4)特点可以从核心国掠夺外围国,外围国从属于核心国,双方的贸易关系不平等等方面回答。23【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完成;自由主义(自由帝国主义)思潮的影响;英国需要扩大世界市场,推行自由贸易。(3分) (2)分数等级与评分准则 89分论点方面:明确论点“英国经济政策的选择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全球化进程又影响了英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学生围绕论述主题和视角,提出类似观

42、点的,也可得分(2分) 论据方面:能结合材料和所学,论据充分,从以下两个层面论证,要点齐全(5分) 层面一:英国经济政策的选择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工业革命后,英国推行“炮舰政策”和自由贸易政策,积极扩展海外市场,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和全球化进程。 层面二:全球化进程又影响了英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二战后,英国因其自身原因拒绝加入共同市场(或欧洲经济共同体);六七十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英国的经济增长持续落后于其他欧洲大国,促使英国政府调整政策,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 论证方面:关联性强;层次分明;史论结合;表达流畅(2分) 57分论点方面:隐含论点“英

43、国经济政策的选择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全球化进程又影响了英国经济政策的调整”。(2分) 论据方面:论据较充分,能从以上两个层面展开,涉及其中多数要点(4分) 论证方面:层次较分明,但关联性不够;史论结合(1分) 34分论点方面:片面论点,只谈“英国经济政策的选择推动了全球化进程”,或只谈谈“全球化进程影响了英国经济政策的调整”。(01) 论据方面:论据不充分,能从以上一个层面展开,涉及其中少数要点(3分) 论证方面:非要点式列举;层次缺少关联性(0分) 12分论点方面:缺少论点(0分) 论据方面:涉及一个要点(12分) 论证方面:要点式列举;逻辑混乱(0分) 0分论点方面:缺少论点(0分) 论据方

44、面:要点无关或无要点(0分) 论证方面:逻辑混乱、没有论证(0分)【解析】(1)据材料一中“19世纪中叶,英帝国”结合所学得出工业革命完成,据材料一中“自由帝国主义理论甚嚣尘上”得出自由主义(自由帝国主义)思潮的影响,据材料一中“强制推行自由贸易,迫使全世界为英国的商品打开门户”得出英国需要扩大世界市场,推行自由贸易。 (2)可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分析论证。据材料中“全球化进程中,英国的选择影响了世界,也影响了英国自己”,得出论点“英国经济政策的选择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全球化进程又影响了英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层面一:英国经济政策的选择推动了全球化进程,据材料一中“英国实行炮舰政策,强制推行自由贸易,迫使全世界为英国的商品打开门户”,结合所学得出工业革命后,英国推行“炮舰政策”和自由贸易政策,积极扩展海外市场,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和全球化进程。层面二:全球化进程又影响了英国经济政策的调整,据材料中“无论是工党还是保守党政府都不加入共同市场(即欧洲经济共同体)。但是英国的经济增长持续落后于其他欧洲大国之后,促使英国政府在1963年寻求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