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专题15+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历史试题精析优秀名师资料.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406805 上传时间:2018-12-16 格式:DOC 页数:80 大小:1.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专题15+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历史试题精析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最新专题15+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历史试题精析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最新专题15+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历史试题精析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亲,该文档总共8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专题15+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历史试题精析优秀名师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专题15+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历史试题精析优秀名师资料.doc(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三年高考历史试题精析2013,2015年三年高考历史解析分类汇编(精编版) 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2) 考点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 2015年高考 (2015年高考未涉及) 2014年高考 01(2014年重庆文综10)“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 A(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 B(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 C(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 D(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 02.

2、(2014年江苏单科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梭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是调节各阶层的政治权利。阅读下列材料: 1 材料一 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改革以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然而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 材料二 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 美波默罗伊等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 材料三 (梭伦)仍然把保卫法律的职责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议会(长老会议),这个议会仍旧是宪法的监察人,它监督最大多数的

3、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惩处罪人尤其有最高的权力,无论是罚金或是判刑。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为实现“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所采取的措施。(3分) 2)材料二中的“新贵”指的是哪个阶层,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享和转移的角度,指(出梭伦是如何缓释他们的“耿耿于怀”的。(5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配的角度,说明后世“民主制度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拥戴梭伦为鼻祖”的理由。(2分) 2 第(2)中第一小问结合所学从雅典当时出现的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来回答;第二小问从材料三中“监督最大多数的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惩处罪

4、人学科网尤其有最高的权”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围绕梭伦改革措施从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以及设立四百人会议等角度思考作答。 第(3)问属于历史论述题,回答时围绕材料观点从支持和反对两个视角去分析,“支持者”主要肯定梭伦改革的积极意义,“反对者”主要点明梭伦改革的局限性来思考作答。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内容及影响。 【名师点睛】雅典民主政治背景:(1)旧氏族贵族实行专横统治。 (2)新兴工商业者阶层对此非常不满。 (3)普通民众更是苦不堪言,很多人沦为债务奴隶,社会矛盾尖锐。 2013年高考 01.(2013年福建卷文综41题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

5、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

6、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6分)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10分) 【答案】: (1)指导思想:?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 (2)危害: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理解: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1)依据材料可以比较容易得出重农抑商和农商并重;(2)“事商贾”即重商带来的危害,从材料“众力不足”“

7、粟得无少,兵得无弱也国之无富。”可以归纳出影响3 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材料二中“农业高利贷、土地集中受到节制”可以看出是原来的旧贵族。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梭伦改革商鞅变法、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措施的背景及影响。 【名师点睛】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雅典的国家管理大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里。所有合扶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和其他军事、行政机关的人员构成及运转原则,都是这一特征的充分体现。?轮番而治。所有公职人员都实行任期制。所有公民轮流统治与被统治。公民内部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人人有权参政议政。一个

8、人统治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统治。在具体运作上,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都用抽签方式决定。这最能体现轮番而治的原则。 考点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 2015年高考 01(2015年重庆卷文综历史1)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提出了“使私不害公,馋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的主张。此主张旨在( ) (废除世卿世禄制 B(整顿官场风气 AC(削弱王室的特权 D(废除分封制 02.(2015年山东卷文综47)(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徒

9、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4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10分) 【答案】 2014年高考 01(2014年安徽文综12)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变法措施 结果 商鞅变法:户籍什伍制、连坐法、奖“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A 励耕织和奖励军功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B 王安石变法:市易法。 “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 C 戊戌变法:设立农工商总局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 明治维新:殖产兴业

10、 没有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变法的这些条款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强化了法律意识,另一方面严刑峻法学科网也有消极作用,A的对应关系符合题意,B的结果指的是实施市易法的原因,与措施不合,C结果“迅速发展”5 表述不合史实,D结果表述不合史实,故选A。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明治维新、明治维新商鞅变法措施、市易法、设立农工商总局、殖产兴业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准确理解及分析推理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什伍连坐制的实行,形成“山无盗贼”,奖励军功则形成“民勇于公战”。实施殖产兴业政策之后,日本在短短15年内大大改变了

11、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实现了资本主学科网义工业化,从封建的农业国初步变成一个资本主义农业工业国,为达到完全的民族独立和产业革命的新阶段创造了条件 02(2014年四川文综01)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A(商鞅变法 B(汉武帝改革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03.(2014年浙江卷自选模块)“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 材料一: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要观点有:“商君之法,使民务本而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

12、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 据中国古代史改编 材料二: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而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6 战国策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5分)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5分) 【答案】 2013年高考 (2013年福建卷文综41题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

13、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7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

14、策的主要指导思想。(6分)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10分) 考点三: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 2015年高考 (2015年高考未涉及) 2014年高考 01.(2014年广东文综1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买卖”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 B(分封制恢复 C.均田制受到破坏 D.“市”突破空间限制 【答案】C 8 【解析】 试题分析:“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说明当时是有相关的“章程”

15、(规定)的,而且是不允许“恣行吞并”的,再结合“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可以推断学科网出是在唐代中期出现的均田制被“违法买卖”(兼并),受到破坏的现象。故选C。 而ABD三项并非唐代的历史现象,被排除。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 【名师点睛】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不同:(1)背景:商鞅变法:是战国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孝文帝改革: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 (2)内容: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

16、,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3)实质:商鞅变法: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 02(2014年上海单科07)古代有一位汉族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儿子学习鲜卑语、弹琵琶。儿子通晓这些技能之后,以此侍奉达官贵人,深得他们宠爱。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在 (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北齐 A03(2014年海南单科0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9 生,产生大

17、量荒地,令朝廷能利用这些荒地对农民进行授田。但随著经济之壮大,荒地越来越少,朝廷能用来授田的亦逐渐不多,加上朝政的逐渐日趋腐朽黑暗,均田制在武周末年形同虚设,与此非无关系。 2013年高考 01.(2013年江苏卷历史24题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

18、,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0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

19、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4分)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分)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3分) 【答案】: (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2分)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2分)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1分)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2分) (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20、1分)基本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和比较辨析能力。(1)根据材料信息,“条件”主要从经验借鉴、习俗束缚角度分析;“特点”主要从制度创新、变法功效上归结。(2)“作用”主要从移风易俗角度分析;“原因”从社会习俗改革需求、对汉文化的仰慕等方面归结。(3)“问题”据材料“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中归结。“基本因素”主要从改革者、外来文化等方面分析。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的原因、特点、作用、效果因素等分析。 【名师点睛】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 ?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改革必须符

21、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考点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 2015年高考 01(2015年福建卷文综第41题A题)【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移、丁口隐瞒、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簿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

22、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11 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6分) (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10分) 【答案】 (1)法令:方田均税法。 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答对其中2点即可) (2)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 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的局

23、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答对其中2点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得出12 2014年高考 01(2014年上海单科08)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 A(募役法和保甲法 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 C(将兵法和均输法 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与生产有关的是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青苗法使农民的种子有保障,农田水利法使土地面积扩大,可灌溉的水源增加,有利于农业增产

24、,选B;其他各项都有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作用,但与生产无关,13 故排除。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主张 【名师点睛】保甲法推行的作用:?加强了农村的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的社会治安。保甲法在京城附近实施一年多后,官员向宋神宗回报说,地方治安大有好转,“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 ?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并节省了大量训练费用。保甲法的实施,寓兵于农,实现了兵农合一,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至宋神宗末年,军队总数由原来的110万减少至80万。 02(2014年安徽文综12)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变法措施 结果 商鞅变法:户籍什伍制、连坐法、奖“行之十年,秦民大悦

25、,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A 励耕织和奖励军功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B 王安石变法:市易法。 “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 C 戊戌变法:设立农工商总局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 明治维新:殖产兴业 没有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 14 2013年高考 01(2013年大纲全国卷文综14)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 ) A(增加赋税 B(澄清吏治 C(培养人才 D(充实边防 15 02(2013年山东卷文综35)(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

26、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6分)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4分) 【答案】: 16 03(2013年新课标?卷文综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中国

27、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一一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

28、8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6分) 17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9分) 考点五: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欧洲的宗教改革 2015年高考 01(2015年上海卷历史31)根据所学知识及右侧示意图,以下表述最准确的是( ) A、西欧封建制度与西周的封建制度本质相同 B、在西欧封建制度中一个人可能既是封君又是封臣 18 C、庄园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经济单位 D、西欧封建制度体现了基于土地的领主与附庸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2014年高考 (2014年高考未涉及) 2013年高考 (2013年浙江卷自选模块

29、09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 16世纪上半期欧洲掀起宗教改革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丁路德说:“世俗的世界,由宝剑统治,能够被眼睛看到;精神的世界,由恩典统治,并宽恕罪。” 材料二 恩格斯说:“在路德遭到失败的地方,加尔文却获得了胜利加尔文的教会的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依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当19 德国的路德教变成诸侯手中的驯服的工具的时候,加尔文教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 (1)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一中马丁路德原意的是(3分,答案序号写在答题纸上) A(上帝建立了两个世界:精神的和世俗的 B(精神的世界归上

30、帝统治 C(世俗的世界与上帝无关,归世俗统治者统治 D(上帝用恩典统治,世俗统治者用强权统治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加尔文对“人间的王国”的贡献。(4分) (3)比较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的局限性。(3分) 考点六: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阿里改革 2015年高考 (2015年高考未涉及) 2014年高考 01. (2014年北京文综22)19世纪以来,一些阿拉伯国家进行了近代化改革,其中以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最具代表性,这两次改革相同之处有 ?废除哈里发制度 ?进行军事改革 ?建立近代工业 ?实行教育改革 20 A.? B.? C.? D.? 2013年

31、高考 (2013年高考未涉及) 考点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俄国农奴制改革 2015年高考 (2015年高考未涉及) 2014年高考 01(2014年上海单科17)“依附于土地的农民在法律确定的期限内将被授予自由耕种者的一切权利”,此法令的颁布者是 A(林肯 B(明治天皇 C(威廉一世 D(亚历山大二世 21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依附于土地的农民”到“自由耕种者”,是一种身份转化的过程,从农奴到农民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在法律确定的期限内,要缴纳一定的赎金,才能获得土地,反应的是亚历山大二世主导的俄国农奴制改革,D正确,其他各项排除。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农奴

32、制。 【名师点睛】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宗旨:化解统治危机,重振大国威望。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面临着及其严峻的形势。他意识到,只有通过改革,废除农奴制,才能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当时俄国资产阶级十分软弱,对沙皇政府有较大的依赖性;无产阶级也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 02(2014年福建文综41)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 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

33、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度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 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材料一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家,如何理解这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绝望的搏斗。”(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10分) 【答案】 (1)英国、法国。落后的农奴制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延缓:废除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序上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沙皇统治

34、。不能消除: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答三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22 点”可知“几个拥有现代生学科网产的民族”是指与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中的交战国,即英国、法国。“原始生产形式”对“现代生产”凸显了交战双方的实力悬殊,即落后的农奴制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说明了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作用的两面性,“延缓了革命”凸显的是其积极影响,即废

35、除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序上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沙皇统治。“不能消除革命”指出了学科网其局限性,即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名师点睛】俄国农奴制改革阶级意义1.维护贵族和地主的利益2.防止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运动的发生3.维护和巩固动摇的沙皇专制统治4.促进资产阶级壮大.发展5.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2013年高考 01(2013年北京卷文综21)俄国在19世纪曾与西欧国家发生过两次大的战争。在这两次战争中,“俄国的士兵在1855年和在1812

36、年时一样勇敢地作战”,但战争的结局大为不同,并对俄国和欧洲的历史造成了很大影响。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1812年战争的胜利挫败了拿破仑称霸欧洲的野心 ?1812年战争巩固了十二月党人对现存制度的信念 ?1855年战争前赫尔岑等人提出了解放农奴的主张 ?1855年战争的失败迫使沙皇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A(? B(? C(? D(? 02(2013年上海卷历史20)这个国家刚刚与英国和法国打了一仗,输得一败涂地,以致民怨沸腾。人们甚至可以在每个劳动者的前额上看出那些情感的外在表现,而矛盾焦点直指该国最棘手的问题。据此推断,这个国家将要发生( ) 23 A( 明治维新 B(农奴制改革 C(洋务运

37、动 D(南北战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1853-1856年,俄国与英国、法国、土耳其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03(2013年上海卷历史37)“他们”(12分) 他们不可以被买卖,但他们仍旧是不自由的,没有主人的同意不能离开土地,如果变更给新主人,他们也随之被转让。他们有权耕作自己的数英亩土地,作为其一生劳作的回报,他们每星期要在主人的辖地上劳作数日,还得修缮主人的道路、桥梁和围墙。当他们结婚、继承父辈的田产或使用当地的磨坊时,要向主人纳税,到了圣诞节和复活节,也得付些钱款。他们用粮食、水果、蜂蜜、鸡蛋、家禽等实物按比例支付一年的收成。在和平无事的安宁岁月里,他们常常经

38、营市集。 问题: (1)材料中的“他们”是指哪一种人,说明判断的理由。(8分) (2)结合材料概括“他们”所处时代的经济形态特征。(4分) 【答案】: 37(1)水平1:基于材料的信息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8分) 农奴,他们与主人之间有人身依附关系,如他们不可以被买卖,人身不自由;主人不同意不能离开,随主人转让。他们与主人之间是依靠权利与义务(契约、法律关系)来维系的;如有权耕作自己的数英亩土地,但要在主人的辖地上劳作;或有权继承父辈的田产、使用当地的磨坊,但要向主人纳税。 水平2:能从材料中提取部分信息,或判断理由不准确(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 其他答案。(0分) 24 (2)水平1:做出

39、的概括与材料中的信息一致,且概括正确完整。(4分) 他们有权耕作自己的土地;使用当地磨坊时,但要向主人纳税;他们常常经营市集。据此可知,庄园有农考点八: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明治维新 2015年高考 01(2015年北京卷文综23)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忠孝精神;与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生存的实际教育。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 ) A(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 B(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 C(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 D(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 【答案】D 【解析】:材料说的是在明治维新期间,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

40、忠孝精神反映的是效忠观念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弘扬,“施以生存的实际教育”表明日本关注培养臣民的现代技能,故选D。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强调全面学习西方,所以A与题意不符;B不符合史实,C与明治维新史实不符;故排除ABC。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内容 【名师点睛】选修部分知识的考查在选择题里就体现在这一题中。这一题是对选修一中改革知识的考查,25 关键在于解读信息要完整和准确。考生只有对明治维新有总体的把握,再结合具体的材料进行准确解读才可以做对。所以提醒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关键的概念的准确把握。这一题与我们今天改革深入进行密切相关,以史为鉴功能明显。 02.(2015年上海卷历史1

41、8)1868年日本改元“明治”推行新政,新政的首要举措是( ) A(展开“修约运动” B(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 C(实行“殖产兴业”政策 D(推行教育改革 03.(2015年江苏卷历史第24题A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米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成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

42、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 (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 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 请回答: 26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4分) (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米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

43、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5分) (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1分) 2014年高考 (2014年高考未涉及) 2013年高考 (2013年高考未涉及) 27 考点九: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 2015年高考 (2015年高考未涉及) 2014年高考 01(2014年全国大纲卷文综16)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 A(19世纪70年代 B(19世纪80年代 C(19世纪90年代 D(20世纪20年代 28 02.(2

44、014年高考新课标1文综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答案】B 29 03(2014年重庆文综07)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 (康熙帝 B(乾隆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A战后兴起的变法维新运动高潮“百日维新”,

45、是从光绪皇帝发布的明定国是上谕开始的,这已为众所公认。从而可以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和领导的变法维新运动,从宣传组织30 和发动到进入实际推行阶段,又是通过光绪皇帝实现的。在推行变法新政期间,光绪依据康、梁等改良派人士的意见和要求,通过发布上谕的方式,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都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这对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具有历史性的进步意义。 04(2014年山东文综)(10分)【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

46、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宣示诸臣实力讲求西学 材料二 近者设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水师堂洋操、船厂,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 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等 据康有为(1)在改革问题上,光绪帝和康有为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2分) (2)根据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8分) 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31 2013年高考 01(2013年安徽卷文综13)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

47、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答案】:A 【解析】:B项“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以验”,说法错误,因为材料中有“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这说明其实借鉴了外国的以验的。C项“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实际上是依靠了光绪帝这个朝廷的帝党核心人物的,因此C错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发动群众,因此D错误。A项答案可以从材料中“故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看出,“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