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词“的”的语法功能述评.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069977 上传时间:2022-02-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助词“的”的语法功能述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助词“的”的语法功能述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助词“的”的语法功能述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助词“的”的语法功能述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助词“的”的语法功能述评.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助词“的”的语法功能述评现代汉语中的“的”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虚词, 它的用法比 较复杂,分布也很广泛,在北京大学语料库中检索“的”,发现 竟然有 1889595 例,可谓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虚词了。至今为止, 助词“的”一直是语法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其 中学界悬而未决的问题是: 现代汉语中究竟有几个“的”, 是多 个还是只有一个?“的”复杂用法的背后是否有统一的规律支 撑着?综观现代汉语语法学界几十年对现代汉语助词“的”的研 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从 20世纪 60 年代到 80 年代末是对 助词“的”研究的基础阶段, 在这个时期, 语言学家运用结构主 义的观点和方法对现代汉语助词“的”的语法功

2、能进行归纳和 分类,对助词“的”进行深入细致地描写, 为后来的进一步研究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是对助词“的”研究 的发展阶段,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 语言学家从认知的角度对 助词“的”作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他们不断挖掘语言事实, 运 用功能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助词“的”的语法功能作了论述, 从 理论上对助词“的”的句法和语义予以阐释。本文就试图对助词“的”的研究作简要的回顾, 并对近些年 来学界提出助词“的”在语法功能上具有同一性的观点进行简 单的评论,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思索。一、助词“的”语法功能的分类从 20 世纪 60 年代到 80 年代末是

3、对助词“的”研究的基础 阶段, 在这个时期, 语言学家注重运用结构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 现代汉语助词“的”的语法功能进行归纳和分类。1. 朱德熙在说“的”( 1961)一文中对现代汉语助词 “的”作了全面详尽的分析, 他运用的方法是比较不带“的”的 语法单位在不加“的”和在加上“的”之后语法功能上的差别, 来此来区分“的”的性质。根据朱德熙的考察,现代汉语中的 “的”可以分为三类:(1)副词性语法单位的后附成分,记作“的1”,例如:忽然的,简直的,渐渐的。(2)形容词性语法单位的后附成分,记作“的2”,例如:瘦瘦的,甜甜的,胖胖的。(3)名词性语法单位的后附成分,记作“的3”,例如:白的,吃的,

4、昨天的。除此,朱德熙“的”字结构和判断句 (1978)一文中还 有语气词“的”的提法,例如“我昨天来的”。同时,朱德熙在 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之、所”的语法功能 和语义功能 (1983)一文中认为“的”是名词化标记,其语法 功能是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即加在谓词性成分VP之后,造成一个名词性的形式“ VP 的”。以上对助词“的”的分类和进一步的分析有助于加深我们 对“的”语法功能的认识,但朱德熙( 1961)在给“的”字分类 的同时,还是将三类格式里的“的”字看作同一个语素,“把 的 1的 2的 3归并为一个词,比较容易为人接受, 因为三者的意义是什么,三者的区别只表现在语法功能

5、上, 而这 种功能上的差别不是一眼可以看出来的。”同时,他认为“把 的 1的 2的 3归并为一个语素,这种分析方法在一 般人的心理上也是有一定地位的。”2. 黄国营在“的”字句的句法、语义功能 (1982)一文 中将助词“的”放在名词、 动词、形容词和并列式短语后面的用 法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同时他还讨论了“的”的形象化作用、 “的”作为伪定语标记以及“的”配合“是”时的指示语义作 用等等。他把助词“的”分为两个:(1)能够使“的”前的词或短语的词性发生根本改变的,记作D1,例如:你一你的,吃一吃的,红一红的。(2)不能够使“的”前的词或短语的词性发生根本改变的,记作D2,例如:渐渐习惯一渐渐的

6、习惯,洗得干干净净一洗得 干干净净的,大白天一大白天的。因此,D1有句法上的结构作用,而 D2则可看成是SD2自身的一部分,只是有时可省略罢了。黄国营对“的”的这种分类, 可以看作是对“的 1”“的 2”“的 3”进行某种程度上的归并, 表现在对“的 1”和“的 2”的合并上。二、助词“的”语法功能的同一从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是对助词“的”研究的发展阶段, 随 着语言学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 语言学家从其他的角度对助 词“的”作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他们不断挖掘语言事实, 运用 功能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助词“的”的语法功能作了论述, 从理 论上对助词“的”的句法和语义予以阐释,提出了关

7、于助词 “的”的语法功能同一性的思考。1. 胡裕树、范晓在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和“名词化” (1994 年)一文中认为现代汉语中的“的”是动词形容词性词 语名词化的主要标志, “的”作为名词化的标志有粘附和插加两 种形式。粘附形式即是粘附于动词形容词性词语之后构成的名词 性词语,这种短语有代替某个名词语的作用,如:住的、吃的; 跌倒的、洗菜的;红的、老的;最可怜的、富的流油的;我们反 对的、她们关注的。 插加形式是指“的”插加于动词性或形容词 性的短语中间,如:我的笑、他的讽刺;吃的饭、穿的衣;书的 出版、问题的解决。汉语中的“的”字的语法功能是多方面的, 除了上面说到的 作为动词形容词名词

8、化标志的“的”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用 例,如“红的花”“木头的房子”“上了他的当”“今天我的主 席”“破铜烂铁的, 堆了一屋子”等。 胡裕树、范晓就提出了“以 上众多的的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这是很值得细致讨论 的。2袁毓林在谓词隐含及其句法后果:“的”字结构的称 代规则和“的”的语法、语义功能( 1995)一文中对朱德熙 (1983)提出的“的”的语法功能是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这一观 点作了补充,袁毓林认为“的”不但可以出现在谓词性成分后 面,还能出现在名词性成分之后, 并且出现在名词性成分之后的 “的”与出现在谓词性成分之后的“的”的语法功能是一致的: 使“的”前面出现的成分名词化。首先

9、凭借谓词隐含( implying predicate )的观念,袁毓林 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概括“的”字结构称代中心语的规 则:在“X啲+丫中,只有作区别性定语的“ X啲”可以称代从 X中提取出来的中心语 Y,但在具体语境中,如果“ X+的”能明 确指示Y,那么“ X啲”可以称代Y。同时,袁毓林归纳了“的”的语法和语义功能。 从分布上看, “的”是一个后附性的粘着语素, 只能出现在谓词性和体词性成 分的后面。当“的”在谓词性成分 VP后面时,其语法功能是名 词化,使谓词性的VP转变成体词性的“ VP+勺”。当“的”加在 体词性成分NP后面时,袁通过运用谓词隐含的观念,证明了加 在体词性成

10、分后的“的”的语法功能与加在谓词性成分后的“的”的语法功能是一致的。他认为,“ NP+勺”中隐含了一个 谓词,“NP+勺”的潜在形式是“ NP+VZ +的”或“ VC +NP啲”。 由于“ NP+VZ ”或“ VC +NP是谓词性的(=VP),而“ NP+VZ + 的”或“ VC +NP啲”是体词性的(=NP ,因而从“ NP+VC +的” 或“VC +NP啲”中删除谓词 VC生成的“ NP的”中,“的”的语法功能仍然是名词化。因此,通过引进谓词隐含的观念, 最终可以用名词化理论来 给“ VP啲”和“ NP的”中的两种“的”的语法功能作出统一 的解释,这也为今后学者对助词“的”语法功能同一性的

11、研究作 了有益的思考。3. 沈家煊在“有界”与“无界” (1995)一文中认为“有 界无界”的对立是人类“一般认知机制”的一部分, 是人类最 基本的认知概念之一, 这种认知上的对立在语言系统中也得到了 具体的反映:人们感知和认识事物,事物在空间有“有界”和 “无界”的对立, 在语法上的典型反映就是名词有可数和不可数 的对立; 人们感知和认识动作, 动作在时间上有“有界”和“无 界”的对立,在语法上的典型反映就是动词有“持续动词”和 “非持续动词”之分; 人们感知和认知性状, 性状在“量”或程 度上也有“有界”和“无界”的对立, 在语法上的典型反映就是 形容词有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之分。在讨论

12、性状在“量”或程度上也有“有界”和“无界” 的对立时,涉及到为什么“白一件衣服”和“雪白衣服”不成 立,而“白的一件”(如“这儿后两件衣服,我要白的一件”) 和“雪白的衣服”都能成立呢?沈家煊认为“的”的作用是可 以将无界概念变为有界概念。而正是因为“的”的这个语法功 能,所以要使“白一件衣服”和“雪白衣服”变成实际能说的有 界名词,加上“的”,使它变成“白的一件”(如“这儿后两件衣服,我要白的一件”)和“雪白的衣服”。 因此,沈家煊从人类认知上“有界”与“无界”的角度提出“的”的基本语法功能是使有关成分“有界化”的观点, 对助词 “的”的进一步研究是具有启迪意义的。4. 张敏的认知语言学和汉

13、语名词短语 (1998)从“距离 象似动因”出发认为“的”具有增加定语跟核心名词之间认知 距离的功能。 张文通过说明带“的”与不带“的”两类结构的意 义差别平行于其表层形式差别, 因而“的”字在定中结构中的隐 现可以从能独立论证的基本原则距离象似原则得到解释, 同时他 认为带“的”的定语一定在不带“的”的前面以及表领属的定 语必须在最前面的原因也是由于距离动因的促动。文中指出,戴浩一认为距离象似动因在汉语句法里没有明显 的体现,这首先就体现在汉语定中结构之间“的”字的隐现上。 但通过张敏的论证, 他认为汉语领属结构中“的”字的隐现规律 绝不是语言普遍现象的一个“令人困惑的例外”, 而是普遍的距

14、 离象似原则的一个“令人惊喜的证实”。因此,“的”字隐现的一般规律是:“的”能否隐去,要看 属性构造中的定语在语义上是否可以充任规约的分类指标, 领属 构造中的定语是否可以充任规约的确认指标。 在这样一个总的认 识下面去看领属构造里“的”字的隐现, 可以说, 普遍体现在各 种语言的领属结构中的距离象似原则在汉语里的表现相当特殊, 又可以说,共相里又有汉语的殊相。5. 郭锐在表述功能的转化和“的”字的作用 (2000)一 文中不赞同朱德熙把“的 3”看作名词化标记并把“X 的3”看 作名词性结构的处理方法, 认为“的”作为名词化标记存在着一 系列的问题,诸如:“X的”能做定语,但并不都能做主宾语

15、, 只能自指的“X的”不能做主宾语,甚至有些转指的“X 的”也 不能做主宾语;名词做主宾语的比例远远高于做定语的,但“X 的”做定语的比例却远远高于做主宾语的等等。把“X的”看作是饰词性成分就可以对以上把“的”看作是 名词化标记所存在的问题做出很好的解释:“X的”是饰词性的,完全可以做定语, 而作主宾语则需要指称化, 要受各种条件的限 制,不符合指称化条件的就不能做主宾语, 正如作为饰词的区别 词都可以做定语,但只有部分可以转指做主宾语;“X的”是饰词性成分,做定语是“本职”功能,属于无标记的关联,比例肯 定要高于有标记关联的主宾语等等。所以,可以对自指的“X的”和转指的“X的”作出统一的 解

16、释:实际上不存在自指的“X 的”,定语位置上的“X的”是 饰词性成分,是修饰性成分,不是指称,而一旦要作主宾语,就 一定是转指。可见“的”字是饰词标记、 修饰标记, “的”字结构作主宾 语是饰词性成分的零标记转指, 是句法层面的名词化, 它在词汇 平面是修饰性的,在句法平面上才具有指称性。6. 陆丙甫在“的”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 ( 2003)一文 中同意助词“的”字的各种用法的同一性, 陆文通过对“的”的 分布的详细分析, 特别是在可用可不用的情况下, 用和不用的意 义区别, 来论证“的”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 因此进一步得出 结论:“的”本身的基本功能是作为语义平面的描写性标记, 而 区别

17、性或指称性标记功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派生出来的语用功 能。三、助词“的”语法功能的认知解释 从以上现代汉语语法学界几十年对现代汉语助词“的”的 研究来看,从 20 世纪 60 年代到 80 年代末的基础阶段,通过对 助词“的”的语法功能进行归纳和分类以及深入细致的描写, 着 重于对助词“的”的语法功能的描写。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到至今 的发展阶段, 通过对助词“的”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从理论上 对助词“的”的语法功能的同一性予以阐释,着重于对助词 “的”的语法功能的解释。现今“的”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的”自身语法功能 的同一性,另一是其所搭配的词语或者出现的句法位置的差异 性。

18、石毓智就在这两个方面作了很好的探讨, 这都有助于人们对 这些现象的深入认识。石毓智在论“的”的语法功能的同一性 ( 2000)一文中 认为助词“的”与数量词的关系很密切, 两者在功能上有可替代 性,都能够使不合法的结构合法化, 如“好好衣服”结构上不合 法,但“好好的衣服”和“好好一件衣服”中加入助词“的”和 数量词“一件”就可以使结构合法化。 个体量词是指示一类事物 的成员数, 根据个体量词的用法来推断助词“的”的功用, 助词 “的”与量词在功能上的相似性以及在定语位置上的互相排斥 性,石毓智归纳助词“的”的基本语法功能为:确立某个认知域的成员(一个或者多个)。人们的认知活动主要是在三个基本

19、空间物质、 时间和性 质中进行的。 这三个认知空间的概念反映在语言中, 就是名 词、动词、形容词三大类。而助词“的”在这三个基本词类内部 的应用也都体现出了语法功能的同一: “的”是从各种各样的 特征方面确立某个认知域的成员(一个或者多个)。虽然近年来不少研究者从多个视角去研究助词“的”字, 很 好地揭示了“的”的许多以往被忽视的重要功能, 但是我们认为 在“的”各种功能中,应该有一个最基本的、初始的功能。在进 行多视角研究时, 必须突出一个主要视角, 这样理论推导才能有 一个初始的核心出发点。 而上述石毓智对助词“的”的语法功能 从认知上做出的解释,我们认为是符合人们认知思维的。因此,用法错

20、综复杂的助词“的”的语法功能是具有同一性 的,即是确立某个认知域的某类成员。 “的”字短语所确立的某 类成员, 是小于或者等于其所在的这个认知域的; 在一个既定的 认知过程中,认知域和成员的地位是很明确的,不可相混的。例 如:I a. 上海的商店 历来的习惯 昨天的问题 科学的春天 后边的花园b. 伟大的祖国 聪明的孩子 幸福的家庭 干净的教室 雪白 的裙子c. 买的中文书 吃饭的费用 看书的桌子 召开的会议 谈论 的话题以上第I大类中的a类、b类和c类的认知域都是名词,确 立认知域的成员分别是名词、形容词和动词。a 类的举例都是用典型名词来划分三维空间认知域的成员, 其中“上海的商店”中的“

21、的”在这里就是选取“领有者”作 为划分某个认知域的标准, 而“上海的商店”就是从“商店”这 个认知域中确立出来的属于“上海”的成员。b 类的举例是从性质上来确认认知域的类,我们来看“伟大 的祖国”, 认知域是“祖国”, “伟大”是这个认知域中的一种 性状,也就是这个认知域中的某一类情况, 而正是借助“的”来 确立“祖国”这个认知域中“伟大”这一类的成员的地位。c 类的举例是从动作行为进行分类来确认认知域的成员的, “买的中文书”中的“中文书”是认知域, “买”是动作行为的 一种方式方法, 通过“的”来确立成为认知域“中文书”的一类 成员,用以区别“卖”“借”“偷”等其他的动作行为方式。II a

22、. 城市的发展 节目的播出 会议的召开 时间的流逝 老 板的责难b. 狐狸的狡猾 妈妈的善良 世界的和平 老师的仁慈 孩子的快乐以上第 II 中的两类例句的认知域是动词和形容词, 确立 认知域的成员是前面的名词, 前面的名词和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 组成主谓结构,例如“城市发展、会议召开”,“狐狸狡猾、世 界和平”, 前后两部分中间插入助词“的”, 使原先的主谓短语 转变为具有指称性的体词性短语。 a 类是确立行为动作认知域的 成员,其中的名词大都是受事,如“城市”是“发展”的受事, “节目”是“播出”的受事。 b 类是确立性状认知域的成员,这 部分的认知域是形容词, 前面的名词是确认这种性状的成

23、员, 如 通过助词“的”把“狐狸”这类成员从“狡猾”这一个认知域 中确立下来, 来确定“狡猾”这一个认知域中的某类性状是属于 “狐狸”的,而并非“豺狼”“大象”“猎豹”的。III 我早上八点进的城。 他坐飞机来的。 根据助词“的”是“确立某个认知域的某类成员”的概念, 第 III 中“的”所确立的是行为认知域中的时间、地点、方式、 结果、工具等。如“我早上八点进的城。”中“进城”是由行为 事件构成的一个认知域,而“早上八点”这个时间轴上的点是 “进城”这一事件认知域中的某一类成员, 而助词“的”就确认 了认知域中作为时间的成员。 “他坐飞机来的。 ”中“来”是一 个由行为事件构成的认知域, “

24、坐飞机”是“来”这一行为事件 认知域中的某一类成员, 助词“的”就确立了这个认知域中作为 方式的成员。综上,助词“的”是从各种各样的特征方面确立某个认知域 的某类成员,所确立的成员具有离散性和确定性。如“看书的桌 子”明确区别于其他用途的桌子,具有离散性,即具有明确边界、 可以分离的一个个单位;同时“的”又指出一个既定认知域中的 某个或某类对象,所指具有确定性。四、结语汉语语法研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在描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 成就,使我们对汉语语法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而如今人们不约而同地思索着如何去分析和解释语法中的各种各样的“为 什么”。本文就是在借鉴前贤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运用普遍的科 学研究方法,以寻求对汉语语法中助词“的”的合理解释, 即用 法和分布错综的“的”具有语法功能的同一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