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优秀名师资料.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409683 上传时间:2018-12-16 格式:DOC 页数:103 大小:4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最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最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亲,该文档总共10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优秀名师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优秀名师资料.doc(10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说明第一单元 沁园春长沙 诗两首 大堰河 中外短诗五首 第二单元 兰亭集序 赤壁赋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游褒禅山记 第三单元 记念刘和珍君 小狗包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金岳霖先生 第四单元 短新闻两篇 包身工 寻找时传祥 飞向太空的航程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 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 朗诵 优美的汉字 奇妙的对联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说明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是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相配套的,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和使用教科书,提高教学质量。编写这套教师教学用书的指导思想是:1在继

2、承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编写传统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充分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指导思想,为一线教师教学服务,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2力求做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教师把握教科书的内容,解决备课中的实际困难;有利于教师发展教学个性,充分激发和调动教师钻研教科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课内外的联系,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念。3力求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4注意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的衔接,以实现人教版两套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互动效应。这套教师教学用书“阅读鉴赏”部分包括以

3、下几方面内容:1单元说明:简要说明本单元的编排意图,教学时应注意的一般性问题。2课文研讨:包括“整体把握”“问题探究”两部分,“整体把握”是对课文的整体解读,“问题探究”引导对重点、难点的深入研究。3关于练习:主要说明“研讨与练习”的设计意图,提供可供参考的答案,力求从多个角度提示解题思路。4教学建议:一般包括预习指导、教学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注意启发性、实用性和灵活性。5有关资料:包括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文体知识、有关图表、课文鉴赏与评价、作者写作体会等,选材时力求具有时代性和权威性。“表达交流(写作、口语交际)”“梳理探究”部分均设有“编写意图”“教学建议”和“有关资料”栏目。鉴于有些学校工

4、具书、参考书不足,“有关资料”较为丰富,但只供教师参考,不要求一一教给学生。这套教师教学用书配有备课光盘,以方便教师使用。参加本册教师教学用书编写工作的有:温立三、聂鸿飞、刘真福、朱于国、孙移山、顾振彪、黄伟、程翔。责任编辑:赵晓非。审稿:李世中、王本华、熊江平、吕达。第一单元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主要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选编的7首中国诗歌,2首外国诗歌,大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这9首诗的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错误中闺中思妇对“归人”的怨情情感“风

5、景”可谓丰富多样。教学时,用“情”这根线串起这些看似各不相关的诗歌“珍珠”,学生必收获情感,启迪思想。鉴赏诗歌有多种方法,如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尽可能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要知人论世,注意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况,但又要避免用时代背景去简单地印证作品的思想内容,不以特定的政治事件或诗人的政治遭遇与作品内容一一对应;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当代翻译家辜正坤提出了中西诗歌鉴赏的十个角度:时间角度、空间角度、作者角度、作品角度、读者角度、年龄角度、性别角度、社会文化角度、阐释者角度和译者角度。这些

6、角度可供教学时参考。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情感与意象,既是指单元鉴赏重点,也可以说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下面分别说说这两个方面。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即使是叙事诗,也把抒发感情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在中国这样诗的国度里,抒情诗极为发达,“情”是诗的内核。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钟嵘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众多论述表明,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感情是诗歌的

7、内容,人们可以把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个剧本的内容复述得头头是道,但是,要复述一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却非常困难,你只能说它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思想。感悟力差的读者,读一首稍微晦涩一点的诗,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可以说,诗歌的思想情感就相当于小说散文剧本叙写的内容。有诗评家说,诗歌内容是“诗中生活的大海蒸发出的纯净、美丽的云霞。读者从诗中所得到的是感情上的满足、启示与享受”。正因如此,教学这个单元的诗歌,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以丰富心灵,陶冶性情。如何体会诗中的情感呢?尤其是如何把握比较含蓄甚至隐晦的诗歌如雨巷断章风雨在一个地铁车站等表达的思想情感呢?可主要从了解诗

8、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欣赏技巧是重要的,但须提醒学生要有意识地增加生活阅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尤其要广泛阅读中外名诗,培养对诗的感受力和读诗的趣味。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欣赏一首诗,外行眼中只是词语与词语的连接,内行眼中却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这些组合担负着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任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表面看是“鸡声”“茅店”“月”“人

9、迹”“板桥”“霜”六个词语的连缀,六种似乎不相干的物象的拼凑,而从诗歌艺术角度看,是六个意象的组合,而这六个意象又是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是为表达诗人心中的情感服务的。人们所熟知的古代诗词中常见意象如“春草”“杨柳”“梅花”“明月”“秋风”等,早已不是仅指客观事物本身,而是饱含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感情,读者一看到它们,就会引发丰富的情感联想。具体教学中,要注意区分诗中的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称为实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描述性意象或实生活意象,在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两首诗中用得较多,如前一首诗中的“云彩”“金柳”“波光”“水草”“星辉”“夏虫”等,后一首诗中在对大堰河辛苦劳作的生活场景的描写中,

10、诗人用了集束描述性意象群,渗透了诗人对大堰河悲惨身世和凄苦命运的深切同情。而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风雨中的“风雨”“舵手”等,则为比喻性意象或象征性意象,我们初中学过的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的“土地”“黎明”“河流”“歌唱”等,也属于这类意象,它们表达的诗人思想情感丰富深刻,更吸引人,因而更值得揣摩、品味。诗歌创作要用形象思维,创造艺术形象,所以诗歌的情感表达,一般都要借助意象。鉴赏诗歌的情感,可从分析诗中意象入手,才能深入而全面。补充几点单元教学建议:1中外好诗不可胜数,这里的9首诗仅为举例性质的,无法反映中外诗歌的全貌,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延伸拓展,指导学生举一反三,阅读更多的中外名诗

11、,提高诗歌鉴赏力。2结合这个单元的表达内容,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比赛,朗诵的诗歌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自定,如:课文中的诗、扩展读本中的诗、课外自选的诗、自己创作的诗,还可把中国古典诗歌改写成新诗进行朗诵。3组织学生将自己在这个阶段阅读、创作、翻译或改写的诗歌结集,可以是个人专集,也可以是多人合集。为诗集起一个有诗意的名字,写出序、跋,自己设计封面、插图、版式等。沁园春长沙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12、,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抒情主人公在深秋时节,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一个“看”字,总领七句。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木遍染红色。近看湘江,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仰望天空,雄鹰有力地翱翔。俯视水中,鱼儿欢快地畅游。宇宙万物都在这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这几句,诗人描绘了在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

13、沉浮?”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千,不禁发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橘子洲曾是诗人与众多革命同志聚会的地方,它见证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旧地重游,自然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个“恰”字,总领七句。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

14、般。这几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高浪急,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这里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二、问题探究1在这首写秋景的词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

15、思想情怀?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如“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而这首词写的虽是寒秋景物,诗人的情感却是豪迈昂扬的。在诗人笔下,秋虽然给人“寒”的感觉,但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为“寒秋”景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这值得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借鉴、学习。2这首词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物皆著

16、我之色彩”(王国维语),而不是写景和抒情“两张皮”。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这首词的语言极富表现力,具体表现在哪里?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摹出了群山叠嶂之态,“遍”字绘出了红色的彻底,“漫”字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争

17、”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 关于练习 一、反复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注意把握情感和节奏。设题意图:积累名篇,提高朗读水平,深入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朗读指导:朗读前可先划分节奏,标出停顿、重音和韵脚,再尽可能把自己想像成站在橘子洲头的青年诗人,面对大好秋色,然后吟诵这首词。这就可能更深入地把握这首词的感情基调,理解诗人的情怀,从而更准确地读出这首词的意蕴。二、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词的

18、下片转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设题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这首词中的主要意象,把握词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表达。参考答案:上片通过寒江、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霜天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下片写了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击水中流、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表现了“同学少年”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三、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课外欣赏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心得。设题意图:进行扩

19、展阅读。通过阅读毛泽东其他的诗词,欣赏他的书法作品,从文艺角度体会这位伟人的思想情操。活动指导:毛泽东创作的诗词,大多有他自己的书法手迹留世,这就便于把他的诗词和书法结合在一起来欣赏。欣赏时,要使学生感受到毛泽东诗人的豪情、书法家的狂放和政治家的浪漫是如何高度统一的。当前许多学校都开通了校园网,可以组织班上同学在网上发起专题讨论,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毛泽东的诗词艺术和书法艺术。同时,不妨动员学校语文老师参与其中的讨论,并以此为契机,让校园网进一步成为学生语文学习和交流的园地。 教学建议 一、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毛泽东的词的内容是现代的,但形式是传统的,在这一点上与本单元其他课文有本质的区别。形式

20、上,传统诗词押韵、字数、平仄都有讲究,韵律性强,因此本课教学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使学生加深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二、适当介绍创作背景。通过背景介绍,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题,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欣赏时不必字字对照,句句落实。如“粪土当年万户侯”,在当时有许多事件可以印证,如1915年袁世凯称帝,毛泽东曾印发反袁小册子,开展斗争;1916年直接组织和领导了驱逐军阀张敬尧出湖南的运动等,这些都不必讲得太落实,否则就变成了政治图解而不是文学鉴赏了。三、要注意扩展阅读。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学生并不陌生,但作为诗人和书法家的毛泽东,学生未必十分清楚,因此可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更多的毛泽东诗词

21、,欣赏他的狂草书法,体会其诗人和书法家的风采。有关资料 一、沁园春长沙赏析(向明)1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泽东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这首词上半片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22、,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

23、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2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首词的下半片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携来百侣曾游。忆

24、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当年曾和同学、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

25、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

26、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的光芒。3中流击水,一腔拿云心事“少年心事当拿云。”(李贺致酒行)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 ”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

27、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我倾向于“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

28、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前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片的抒情乐章。下半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

29、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选自毛泽东诗词鉴赏,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有删节)二、沁园春长沙艺术赏析(刘志刚)诗人公木用“重在写景,景中有情”和“重在抒情,情中见景”分别概况上下篇的艺术特色。上片,开篇便点出“独立”二字,这就是说,那一派山红江碧、鹰击鱼翔的寒秋景色,都是经过一个焦点而集中起来的,

30、这个焦点便是独立在橘子洲头的诗人。其次,诗篇中所描绘的这一派色彩鲜明的秋景,并不是纵目所及,顺手涂抹,而是经过艺术的概括,所以才把这些特征性的景物,联成为一个生气活泼的有机体,意趣盎然,全无肃杀之气。最后,决不是为景而景;诗人从“万类霜天”中以力透纸背之笔揭示出“竞自由”的自然奥秘,并从而向之发出“谁主沉浮”的哲理性诘问,这是对宇宙,也是对社会的挑战,这就造成了不仅是美丽的,而更是深刻的诗的意境。至于下片,乃是“重在抒情,情中见景”,情主景宾。不过,仍然存在着一个情与景的关系问题。既然是往事的追忆,自然是抒情,为什么还要见景呢?因为:第一,这追忆是由今游引起的,当年“携来百侣曾游”,正是同在眼

31、前这一特定环境,眼前景物就不能不同当年往事联系起来。其次,今日“独立”,当年“携游”,时间变了,情况不同,指点江山,击水飞舟,正是往昔的具体景象。第三,有了这些具体景象,又通过这些具体景象,才得显现出当年的豪放气概和战斗精神,并从而反映了现实,又评价了生活。此所谓“融景入情,寄情于景”。(选自毛泽东书法诗词鉴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三、沁园春长沙书法艺术赏析(刘志刚)此幅作品大约书写于1954年,是毛泽东书法的代表作,书家认为这是毛泽东诗词墨迹中最晚的作品,也是最成熟,最高的作品,也是我们所见墨迹中最后的丰碑。诗墨写在两页红界信笺上,共15行。毛泽东笔势飞动,迅疾便捷,但字字独立,整

32、篇冲和淡雅,疏朗流畅,字字珠玉,起下承上,左顾右盼,尽得自然之美;脱尽剑拔弩张之势,却筋骨老健,艳美洒落,结字小疏,字间多不连,但气脉通畅,墨润有余,瘠肥合宜,无奇大奇小之字,无奇重奇轻之笔,无欹斜取势之墨,如百侣少年,风华正茂,风度翩翩,漫步缓行于湘江之岸,却胸怀大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字字润美,飞逸奇雄,骖鸾跨鹤,飘飘欲飞。此幅作品圆笔兼用方笔,藏锋为主,兼施露锋,结体用笔潇洒古淡,极尽江左风流,囊括北碑筋骨,精能疏淡,典雅悠然,处处含蓄,耐人寻味。布局疏密有致,有行无列,行间紧密,几与字间空白相当,结体用笔外柔内刚,“标拔志气,辅藻情灵”。全幅一百多字,笔势和墨色随着书情而变化,时而

33、高昂,时而舒缓,使整幅书作气韵贯通又结构完美。(选自毛泽东书法诗词鉴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诗两首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雨巷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雨巷就是这样。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

34、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果然,梦幻般的姑娘出现了。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中。走近时,“我”看到她是那样地哀怨、忧愁,投出的目光“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她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一般,飘过“我”的身旁。姑娘最终消失在雨巷尽头“颓圮的篱墙”边。雨巷里又只剩下“我”一个人,孤独地行着,继续渺茫地希望着、期待着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

35、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再别康桥1920年,25岁的徐志摩“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衔的引诱”,从美国动身,横渡大西洋,来到英国留学。第二年,进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1922年学成回国。这一段的留学

36、生活,特别是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性灵。”(我所知道的康桥)为此,他在1922年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共7节。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正见

37、出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她的宁静与和谐,只想悄悄地与康桥作依依惜别。这里,诗人的感情温柔细腻,诗歌节奏轻缓、徐舒。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第25节着意描写康桥迷人的风光。第2节写康河岸边的柳树在夕阳中倒映河中的景象,将柳树比喻成“新娘”,独具匠心,表现了诗人极度迷恋的感情。康河的美景,留住了诗人的心,他乐而忘返了。第3节写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仿佛在向诗人点头致意,“招摇”二字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在这样的诗情画意里,诗人醉了,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甘心”二字写出了他对康桥永久、热烈的爱恋。第4节写潭水及由此引发的联想。这里的“

38、榆阴下的一潭”指拜伦潭,那里榆阴蔽日,非常清凉,诗人留学期间常去那里读书、乘凉、遐思。“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虹与梦,奇异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表达了诗人对拜伦的仰慕与追怀。这里融情入景,营造出难以言传的优美意境。第5节紧承上节诗意,对“梦”加以引申,向诗意纵深处开掘。这里的“梦”,是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第6节,诗人的思路急转,把读者从梦境拉回到现实,别情缕缕,离绪重重,现在哪有心思歌唱呢?诗情达到高潮。但这个高潮却以情绪的低落和基调的抑郁作为标志。惟其如此,才表达了诗人对母校的离情。诗的最后一节照应开头,写诗

39、人悄悄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康桥却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谈不上什么现实内容或时代精神,但各个时期的读者对它都有强烈的共鸣,认为它给人带来了巨大的审美享受。原因在于它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即对逝去的美好往事,人们总是充满怀念。二、问题探究1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两个主要意象?雨巷中有两个意象非常美。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

40、么?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2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

41、“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全诗每节第3、6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3如何解读“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几行诗?这几行诗是再别康桥一诗的高潮所在。承上一节“寻梦”的奇想,诗人在此思路急转,由梦境回到现实。“放歌”是不可能的,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我”现在只能悄悄地只身离去。别离的笙箫响起来了,夏虫也为我的离别而沉默不语。离情别绪越来越浓。“悄悄是别离的

42、笙箫”一句匠心独运,将“悄悄”比做“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效果。4再别康桥一诗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这首诗体现了“新月派”提倡的“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音乐美,表现为这首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由二至三个音步构成,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建筑美,表现为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金

43、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做是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 关于练习 一、从课文中选出一两节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朗读,体会其音乐性,并背诵这两首诗。设题意图: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音乐性、韵律感,积累经典诗篇。无论是旧诗还是新诗,一般都注意音乐性,讲究韵律。辨识诗歌韵脚对尝试写诗也有指导意义。参考答案:如雨巷: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再如再别康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其实雨巷选段中“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虽

44、然分行,却是一句,那么,押韵的是2、4、5句。本诗为人称道的地方不少,音节的优美就是其一。全诗从头至尾没有换韵,大约每节押韵二至三次,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有意使一个音节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五四以后,有的新诗一点也不讲韵律,可谓完全的“自由”,许多人接受不了。而戴望舒一方面冲破了中国古典诗歌在外在形式上的禁锢,又抓住了诗的韵律的本质,让韵律在字里行间时时回荡,悠远而绵长。再别康桥选段中押韵的是2、4句。音乐美,是对音节而言的,琅琅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主要表现在: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

45、;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往复。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非常同意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再别康桥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地。二、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设题意图:一方面,通过

46、引导学生讨论“姑娘”的含义,以进一步理解这首诗的主题;另一方面,使学生从中领悟诗歌欣赏中“诗无达诂”的特点,即文学欣赏中允许有不同的理解。参考答案:“姑娘”当然是有象征意义的。那么“姑娘”象征什么呢?“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姑娘”理想了吗?“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著但“道阻且长”,“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如果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寤寐思服”的佳人吗?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这巷子经过,谁知道呢?读者尽可以展开想像。有时候,抒情

47、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补充。从这一角度说,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层面的“我”。三、再别康桥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这两节在节奏上则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设题意图:整体感知诗歌思想美、情感美、意象美、语言美和结构美,重点体会诗歌的形式美。参考答案:一般说来,一首诗能否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首先在于它外在的韵律,继而透过文词感知其优美的意境。徐志摩的诗,字句

48、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像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具有鲜明的个性。这是初读就能把握的。结构形式上,这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向来为人所称道。优美的音乐般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诗中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像,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建筑美,指的是诗节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都表达一种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