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目标..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135574 上传时间:2022-02-0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目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目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目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目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目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目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目标..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目标一、教材内容分析 :九年级(上册)数学共安排了五章内容:即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旋转、 圆、概率初步。下面对教材分析如下: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 本章主要内容是二次根式的概念、 性质、化简和有 关的计算。 本章重点是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 及二次根式的化简和计算。 本章的 难点是正确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第二十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本章主要是掌握配方法、 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 解一元二次方程, 并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重点是解一元二次方 程的思路及具体方法。本章的难点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第二十三章 旋转:本章主要是探索和理解旋转的性质, 能够按要求作

2、出简 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本章的重点是中心对称的概念、 性质与作图。 本章的 难点是辨认中心对称图形,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第二十四章 圆:理解圆及有关概念,掌握弧、弦、圆心角的关系,探索点 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 对圆周角的特点,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之间的关系,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0 本章内容知识点多,而且都比较复杂,是整个初中几何中最难的一个教学内容。第二十五章 概率初步:理解概率的意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0 本章的 重点是理解概率的意义和应用, 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0 本章的难点是会用列举法 求随机事件的概率0二、各章教学总

3、目标:知识技能目标:21章、二次根式掌握本章概念、性质、化简和有关的计算; 22章、一元二次方程掌握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 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3章、旋转是探索和理解旋转的性质,能够按要求作出简朴平面图形旋转后 的图形;24章、圆是理解圆及有关概念,掌握弧、弦、圆心角的关系,探索点与圆、 直线与圆、 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 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 直径所对圆周 角的特点,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之间的关系,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025章、概率理解概率的意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0过程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推理、归纳的能力,发展学生合情 推理能力、逻辑推理

4、能力和推理认证表达能力,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情感态度目标: 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 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三、课时安排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21.1 二次根式 221.2 二次根式的乘除221.3 二次根式的加减3数学活动小结与章节复习 2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22.1 一元二次方程 222.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722.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2 数学活动小结与章节复习2第二十三章旋转23.1 图形的旋转223.2 中心对称 323.3 课题学习 图案设计 2 数学活动小结与章节复习 1 第二十四章圆24.1 圆 524.2 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5、24.3 正多边形和圆 224.4 弧长和扇形面积 2 数学活动小结与章节复习 2 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25.1 随机事件与概率425.2 用列举法求概率425.3 用频率估计概率325.4 课题学习 键盘上字母的排列规律 数学活动小结与章节复习 2共 9 课时课时课时课时课时共 13 课时课时课时课时课时共 8 课时课时课时课时课时共 17 课时课时6 课时 课时 课时课时共 15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2 课时课时三、各章小节教学目标: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课题: 21.1 二次根式 教学目标:1、理解二次根式的定义,会用算术平方根的概念解释二次根式的意义2、 会确定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知道

6、、a(a 0是非负数,并会运用会进行二次根式 的平方运算,3、 会对被开方数为平方数的二次根式进行化简通过探究(ja2和JO7所含运算、运算 顺序、运算结果分析,归纳并掌握性质教学重点:1. a有意义的条件.2. a00寸a的应用.3. . a ?和、a2的运算、化简教学难点:当a0, b0进行二次根式乘法运算 教学难点:被开方数的最优分解因数或因式的方法教学课题:21.2二次根式的乘除(第 2课时)教学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会运用二次根式除法法则进行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2会利用商的算术平方根性质化简二次根式3理解最简二次根式概念,知道二次根式的运算中,一般要把最后结果化为最简二次根式4通过例题

7、分析和学生练习分母有理化方法进行二次根式除法教学重点:双向运用兰=但 (aO、b王0)进行二次根式除法运算亞Vb教学难点:能使用分母有理化方法进行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教学课题:21.2二次根式的加减(第 1课时)教学目标:1. 知道在有理数范围内成立的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仍然成立2. 能熟练将二次根式化简成最简二次根式3会运用二次根式加减法法则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教学重点:二次根式加减法运算方法教学难点:二次根式的化简,合并被开方数相同的最简二次根式教学课题:21.2二次根式的加减(第 2课时)教学目标:1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及整式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 以前所学知识的

8、关系,在比较中求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2对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整式的混合运算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作比较,注意运算的顺 序及运算律在计算过程中的作用并感受数的扩充过程中运算性质和运算律的一致性 以及数式通性.3在运算中运用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和整式的乘法公式,体会二次根式的运算与整式的运 算的联系.教学重点:混合运算的法则,运算律的合理使用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律、乘法公式等技巧,使计算简便教学课题:第21章小结教学目标:1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从知识生成的本质和思想方法的本质养成学习数学的能力2通过解决典型的题目,抓住本章要点;解决易出错的题目,找出错陷阱和错因3联系实数,整式,勾股定

9、理等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教学重点:深化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熟练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的合理性第二十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22.1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整式方程的定义2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3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表达式以及各种特殊形式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22.2 解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直接开平方法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引导学生通过特殊情况下的解方程,小结、归纳出解一元二次方程

10、 ax2+c=0(a 0, cv 0)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准确地求出方程的根.难点:正确地表示方程的两个根.第二课时配方法教学目的1. 使学生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2. 使学生能够运用适当变形的方法,转化方程为易于用配方法求解的形式,来解某些一元二次方程.并由此体会转化的思想.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配方的法则难点:凑配的方法与技巧第三课时求根公式法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一般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并由此培养学生的分析、 合和计算能力2使学生掌握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要求学生正确运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难点:1. 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2. 含

11、有字母参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解法 第四课时 因式分解法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应用因式分解法解某些系数较为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难点: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对左侧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第五课时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2使学生掌握不解方程,运用判别式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3. 通过对含有字母系数方程的根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论 证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和严密性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内容及应用难点: 1.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推导2.

12、 利用根的判别式进行有关证明第六课时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即韦达定理 ) ,并学会其运用2培养学生分析、观察以及利用求根公式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 韦达定理的推导和灵活运用2. 已知方程求关于根的代数式的值 难点:用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表示含有两根的各种代数式第七课时 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 ( 公式法 )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二次三项式的意义及解方程和因式分解的关系2使学生掌握用求根法在实数范围内将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用求根法分解二次三项式难点: 1. 方程的同解变形与多项式的恒等变形的区别2.

13、 二元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22.3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一课时教学目的 1使学生会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2使学生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进一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由应用问题的条件列方程的方法难点:设“元”的灵活性和解的讨论第二课时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有关面积和体积方面以及 “药液问题” 的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的解法 提高 学生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用图示法分析题意列方程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对方程的求解问题 .第三课时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关于增长率的应用题的方法 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4、重点:弄清有关增长率的数量关系难点:利用数量关系列方程的方法第二十三章 旋转23.1 图形的旋转( 1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了解旋转及其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的概念, 了解旋转对应点的概念及其应用它们解决一些 实际问题通过复习平移、 轴对称的有关概念及性质, 从生活中的数学开始, 经历观察, 产生概念, 应用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二、重难点、关键1 重点:旋转及对应点的有关概念及其应用2 难点与关键:从活生生的数学中抽出概念.1 图形的旋转 (2)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 理解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理解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 角;理解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掌握以上三个图形的旋转的基本

15、性质的运用先复习旋转及其旋转中心、 旋转角和旋转的对应点概念, 接着用操作几何、 实验探究图 形的旋转的基本性质二、重难点、关键1 重点:图形的旋转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2 难点与关键:运用操作实验几何得出图形的旋转的三条基本性质23.1 图形的旋转 (3)第三课时理解选择不同的旋转中心、的知识设计出美丽的图案复习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 出美丽的图案二、重难点、关键、教学目标 不同的旋转角度, 会出现不同的效果, 掌握根据需要用旋转着重强调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然后应用已学的知识作图, 设计1 重点:用旋转的有关知识画图2 难点与关键:根据需要设计美丽图案23.2 中心对称 (1)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 了

16、解中心对称、对称中心、关于中心的对称点等概念及掌握这些概念解决一些问题 复习运用旋转知识作图, ?旋转角度变化, ?设计出不同的美丽图案来引入旋转180的特殊旋转一一中心对称的概念,并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二、重难点、关键1 重点:利用中心对称、对称中心、关于中心对称点的概念解决一些问题2 难点与关键:从一般旋转中导入中心对称23.2 中心对称 (2)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理解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 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 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 分;理解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掌握这两个性质的运用复习中心对称的基本概念(中心对称、对称中心,关于中心的对称点),提出问题,让学生

17、分组讨论解决问题,老师引导总结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二重难点、关键1 重点:中心对称的两条基本性质及其运用2 难点与关键:让学生合作讨论,得出中心对称的两条基本性质23.2 中心对称 (3)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 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的概念,掌握这两个概念的应用 复习两个图形关于中心对称的有关概念, 利用这个所学知识探索一个图形是中心对称图 形的有关概念及其它的运用二、重难点、关键1 重点: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2 难点与关键:区别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23.2 中心对称( 4)第四课时一、教学目标理解P与点P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横纵坐标的关

18、系,掌握P (X, 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 , -y )的运用.复习轴对称、 旋转, 尤其是中心对称, 知识迁移到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关系及其 运用.二、重难点、关键1 重点: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即点P (x, y)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P( -x , -y )及其运用.2 .难点与关键:运用中心对称的知识导出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性质及其运用它 解决实际问题.23.3 课题学习 图案设计一、教学目标利用平移、 轴对称和旋转的这些图形变换中的一种或组合进行图案设计, 设计出称心如 意的图案.通过复习平移、 轴对称、旋转的知识,然后利用这些知识让学生开动脑筋,敝

19、开胸怀大 胆联想,设计出一幅幅美丽的图案.二、重难点、关键1 .重点:设计图案.2 .难点与关键: 如何利用平移、轴对称、?旋转等图形变换中的一种或它们的组合得出 图案.第二十四章 圆24 1 圆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圆的有关概念2垂径定理: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及其它们的应用教学目标 了解圆的有关概念,理解垂径定理并灵活运用垂径定理及圆的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从感受圆在生活中大量存在到圆形及圆的形成过程, 讲授圆的有关概念 利用操作几何 的方法, 理解圆是轴对称图形, 过圆心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通过复合图形的折叠方法得 出猜想垂径定理,并辅以逻辑证明加予理解

20、重难点、关键1重点:垂径定理及其运用 2难点与关键: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及利用垂径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4.1 圆(第 2课时)教学内容1圆心角的概念2有关弧、弦、圆心角关系的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3定理的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条弧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圆心角相等,所对的弦相等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条弦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圆心角相等,所对的弧也相等 教学目标了解圆心角的概念: 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心角、 弦、 弧中有一个量的两个相等就可 以推出其它两个量的相对应的两个值就相等,及其它们在解题中的应用通过复习旋转的知识, 产生圆心角的概念, 然后用

21、圆心角和旋转的知识探索在同圆或等 圆中, 如果两个圆心角、 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 分别相等,最后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重难点、关键1重点: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弦也相等及其两个推论和它们的应用2难点与关键:探索定理和推导及其应用24.1 圆(第 3课时)教学内容1 圆周角的概念?都等于这条弦所对2 圆周角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的圆心角的一半推论: 半圆(或直径) 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及其它们的 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圆周角的概念2 理解圆周角的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 同

22、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 都等于这条 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3 理解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 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4 熟练掌握圆周角的定理及其推理的灵活运用设置情景, 给出圆周角概念, 探究这些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 运用数学分类思想给予 逻辑证明定理, 得出推导, 让学生活动证明定理推论的正确性, 最后运用定理及其推导解决 一些实际问题重难点、关键1 重点:圆周角的定理、圆周角的定理的推导及运用它们解题2 难点:运用数学分类思想证明圆周角的定理3 关键:探究圆周角的定理的存在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目标(一 ) 教学知识点了解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

23、定一个圆,以及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作圆 的方法,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等概念(二 ) 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2通过探索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问题,进一步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三 )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 精神2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教学重点 1经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探索过程,并能掌握这个结论 2掌握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作圆的方法3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等概念2、( 1)直线和

24、圆的位置关系教学目标(一 ) 教学知识点 1理解直线与圆有相交、相切、相离三种位置关系 2了解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直径之间的关系(二 ) 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2通过观察得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d和半径r的数量关系”与“直线和圆的位置关 系”的对应与等价,从而实现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相互转化(三 )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 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过程.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

25、位置关系.了解切线的概念以及切线的性质.教学难点经历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归纳总结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探索圆的切线的性质.2、(2)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目标(一 ) 教学知识点1能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2. 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3. 会作三角形的内切圆.(二 ) 能力训练要求1通过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训练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 2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训练学生的作图能力(三 )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演绎推理能 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经历探究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过程,掌握图形的基础知识和

26、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 单的问题教学重点探索圆的切线的判定方法,并能运用 作三角形内切圆的方法教学难点 探索圆的切线的判定方法3、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目标(一 ) 教学知识点 1了解圆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2了解两圆外切、内切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联系.(二 ) 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探索两个圆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训练学生的探索能力.2.通过平移实验直观地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发展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三 )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通过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2经历探究图形的位置关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27、,发展形象思维.教学重点探索圆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了解两圆外切、内切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联系.教学难点探索两个圆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外切、内切时两圆圆心距 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过程4、弧长及扇形的面积教学目标(一 ) 教学知识点1经历探索弧长计算公式及扇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2了解弧长计算公式及扇形面积计算公式,并会应用公式解决问题(二 ) 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弧长计算公式及扇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2了解弧长及扇形面积公式后,能用公式解决问题,训练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三 )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经历探索弧长及扇形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体验教学

28、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 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2通过用弧长及扇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提高大家的运用能力教学重点 1经历探索弧长及扇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2了解弧长及扇形面积计算公式 3会用公式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1探索弧长及扇形面积计算公式2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5、圆锥的侧面积教学目标(一 ) 教学知识点 1经历探索圆锥侧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2了解圆锥的侧面积计算公式,并会应用公式解决问题(二 ) 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圆锥侧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2了解圆锥的侧面积计算公式后,能

29、用公式进行计算,训练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三 )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让学生先观察实物,再想象结果,最后经过实践得出结论,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培 养学生的观察、 想象、实践能力,同时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使他们获得学习数学的经 验,感受成功的体验2通过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懂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他们学 习数学的兴趣,克服困难的决心,更好地服务于实际教学重点1经历探索圆锥侧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2了解圆锥的侧面积计算公式,并会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圆锥侧面积计算公式教学方法观察想象实践总结法6、(1)回顾与思考教学目标(一 ) 教学知识点1掌握本章的知识结构图2探索圆及

30、其相关结论3掌握并理解垂径定理4认识圆心角、弧、弦之间相等关系的定理5掌握圆心角和圆周角的关系定理(二 ) 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探索圆及其相关结论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2用折叠、旋转的方法探索圆的对称性,以及圆心角、弧、弦之间关系的定理,发展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用推理证明的方法研究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4让学生自己总结交流所学内容,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三 )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本章内容,使他们在动手操作方面,探索研究方面,语言表达 方面,分类讨论、归纳等方面都有所发展教学重点掌握圆的定义,圆的对称性,垂径定理,圆心角、弧、弦之间

31、的关系,圆心角和圆周 角的关系对这些内容不仅仅是知道结论,要注重它们的推导过程和运用教学难点 上面这些内容的推导及应用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法6| ( 2)回顾与思考教学目标(一 ) 教学知识点 1了解点与圆,直线与圆以及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2了解切线的概念,切线的性质及判定3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二 ) 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平移、旋转等方式,认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使学生明确图形在运 动变化中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2通过探索弧长、扇形的面积、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的计算公式,发展学生的探索 能力3通过画圆的切线,训练学生的作图能力 4通过全章内容的归纳总结,

32、训练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三 )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探索有关公式,让学生懂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 数学结论的确定性2经历观察、 猜想、 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 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学重点1探索并了解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2探索切线的性质;能判断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教学难点探索各种位置关系及切线的性质教学方法学生自己交流总结法第二十五章 概率初步25.1.1 随机事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生活中各种事件的判断, 归纳出必然事件, 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 的特点,并根据

33、这些特点对有关事件作出准确判断。过程与方法:历经实验操作、观察、思考和总结,归纳出三种事件的各自的本质属性, 并抽象成数学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从事物的表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 感受到数学的科学性及生活 中丰富的数学现象。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的特点 . 难点:准确判断现实生活中哪些是必然事件事件,那些事件是随机事件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课后反思:25.1.2 随机事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摸球” 这样一个有趣的试验,形成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 定性分析的能力,了解影响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因素。过程与方法:历经“猜测动

34、手操作收集数据数据处理验证结果” ,及时发现问 题,解决问题, 总结出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特点以及影响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 小的客观条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试验过程中,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得出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准确结论。 需经过大量重复的试验, 让学生从中体验到科 学的探究态度。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定性分析。难点:理解大量重复试验的必要性。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25.1.3 概率的意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通过大量重复试验时的频率可以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2.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猜想试

35、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的探索过程,丰富对随机现象的体验,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规律的数学模型初步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体验数学的价值与学习的乐趣通过概率意义教学,渗透辩证思想教育。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意义 难点:对频率与概率关系的初步理解25.2 .1用列举法求概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m1. 理解P( A) = n(在一次试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其中A包含m种)的意义.m2. 应用P( A)= n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几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m等

36、,事件A包含其中的m种结果,那么事件 A发生的概率为 P(A)= n,以及运用它解决实 际间题.m2. 难点:通过实验理解P(A)= n并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题目25.2.2 用列举法求概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包含两步,并且每一步的结果为有限多个情形”的意义,会用列表 的方法求出: 包含两步, 并且每一步的结果为有限多个情形, 这样的试验出现的所有可能结 果。过程与方法: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提高解题能力。情感与态度: 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 交流成功的经验, 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积极思维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正确理解和区分一次试验

37、中包含两步的试验。 难点:当可能出现的结果很多时,简洁地用列表法求出所有可能结果。25.3.1 用频率估计概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当事件的试验结果不是有限个或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相等时,要用频率来估计概率。2、通过试验, 理解当试验次数较大时试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进一步发展概率观念。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及分析试验结果、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得出结论的试验过程, 体会频率与概 率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学生根据频率的集中趋势估计概率的能力。情感与态度: 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概率是描述不确定事件规律的有效数学模型,在解决问 题中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习惯。2、在活动

38、中进一步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当试验次数较大时,试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 难点:对概率的理解。25.3.2 用频率估计概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模拟实验在求一个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进一步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对一个简单的问题提出一种可行的模拟实验。情感与态度: 1、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加强集体合作意识,丰富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思想。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用模拟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合理性。 难点:会对简单问题提出模拟实验策略。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小结、概率1事件的划分必然事件:一定发生的事件为

39、必然事件 事件一不可能事件:一定不发生的事件为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2、概率(1) 一般地,在大量重复实验中, 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 -会稳定在某个常数 p附近,那n么这个常数p就叫事件A的概率,记为P (A) = p.(其中n为实验的次数,m为事件A发 生的频数)(2) 因为 OW m n,所以 Ow m 1,即 0 P (A) 1。当A为必然发生事件时,m= n, m = 1, P (A )= 1.n当A为不可能事件时,m = 0, m = 0, P (A )= 0.n当A为随机事件时,0P (A) 1.(3) 概率反映可能性大小的一般规

40、律,它从数量上刻画了一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 小,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贝陀的概率越接近1;反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小,贝陀的 概率越接近0.二、用列举法求概率1、 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试验(如古典概型),实际上不需要做大量的重复试验,而通过列举 法进行分析就能得到随机事件的概率。2、古典概型是具有如下两种特点的试验: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限多个;一次试验中,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3、 在古典概型中事件 A的概率的求法:P (A)=nn表示在一次试验中有 n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 m表示事件A包含其中的m种结果。4、列表法:当一次试验要涉及两个因素,并且可能出现的结果数目较多时,为不重不漏地 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通常采用列表法。5、树形图法:当一次试验要涉及三个或更多个因素(当事件要经过三次或更多步骤完成) 时,列方形表就不方便了,为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通常采用树形图法。三、利用频率估计概率1、当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不是有限个,或各种可能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相等时,我们一般 通过统计频率来估计概率。2、频率稳定性定理:在同样条件下,大量重复试验时,根据一个随机事件的频率所逐渐稳 定到的常数,可以估计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3、通常用频率估计出来的概率要比数据表中的频率保留的数位要少,所以在计算频率时, 可以多保留一位或两位小数。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