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与“遗音遗味”说精品文档9页.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369392 上传时间:2022-02-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与“遗音遗味”说精品文档9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与“遗音遗味”说精品文档9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与“遗音遗味”说精品文档9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与“遗音遗味”说精品文档9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与“遗音遗味”说精品文档9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与“遗音遗味”说精品文档9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与“遗音遗味”说精品文档9页.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与“遗音遗味说?礼记乐记?日:“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这里 把?乐记?的这一论述,简称为“遗音遗味说.“大羹不和、“清庙 之瑟的“遗音遗味说,外表上看来,是分别论之的,并没有直接说“遗 音也就是有“遗味,但从?左传?记载晏子所提出的“声亦如味的 观点及其影响看,实质上,不仅“遗音与“遗味反映共同的礼乐观念, 而且其间包含着“遗音就如遗味一样这种内在的逻辑联系,所 以后人如陆机、刘勰等直接用这种“遗味说,来论述音乐和诗文等艺 术的某种“美感要求.二?乐记?的“遗音遗味说,一方面,是对前代礼乐传统的继承

2、,另 一方面,编撰者又赋予其新的思想意义,应该从?乐记?的音乐观出发, 来分析其“本义,并进一步由此考察其对后代的影响.?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很丰富,在此不能详论,这里只联系要讨论的问题,略作如下几 点分析.第一,?乐记?所持的是儒家的心性本体论的音乐观. ?乐记?一开始 ?乐本篇?就从儒家的心性学说出发, 提出了 “物感说,或者说其“物 感说,是建立在心性本体论的根底上的. ?乐记?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 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这种心性学说乃是从两个假定出发,建构其“物感理论的.首先, 它假定人生本来就具有一种“静的天性,

3、也就是“天理,而同时又具 有一种“感物而动的“欲的功用,亦即“静是性之体,“欲是性 之用.由此回到?乐记?开篇的论断:“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 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可见,“物使之然也的根 据与前提,在于人本身有一种“性之欲. 其次,它假定了这种“性之欲 本身即是一种“性之情,只是“感物之前处在“静而不动的状态 中.?乐记?还分析指出了人的“感于物的不同情感和“音声的对应 关系:“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是故其哀心感者, 其声喉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 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4、 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第二,?乐记?明确区分了声、音、乐这三个“概念,具有重要的 理论价值.必须看到?吕氏春秋?的著者,也注意把“音和“声、“乐 加以区别使用,而笼统论述的时候,却用“音这个“术语. 其?音初? 篇说“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而其?大乐?篇说“万物所出,造于太 一,化于阴阳,接着说“声出于和,最后说“乐由此而生、“乐乃 可成,盖“声是本于“道的,是自然之“阴阳所化成的,“人 亦有“声,但只有本于“心而制成“和而“适的“声,才可以 称为“乐.但?吕氏春秋?的著者对此表述得不甚清楚明白.而这个问 题,在?礼记乐记?中,就得到了解决.所以说,虽然?乐记?的“遗 音遗味说渊源很早

5、,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但?乐记?是有自己的较为严密的理论逻辑的,是根据自己的音乐观念,来进行编撰和采纳前人的音 乐思想的.?乐记?认为:“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又日:“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 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就是说:人和一些动物都能够 发“声,自然界也存有各种不同的“声,但“声并不等于“音, 所谓“声成文,谓之音,有“文采节奏的“声,才能称之“音; 但“音也不等于儒家所说“乐,仅仅只有美妙动听的令人无比陶醉的 “文采节奏之“声,也只能是“音例如郑卫之音,

6、而不是“乐. 那什么是“乐呢?乐记?日: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 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那么所 谓“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其中包含具体的内容是什么呢 这就是儒家所说的“德,只有“德音,才能称之为“乐,才能“与 政相通.先看?乐记?中记载的魏文侯和子夏的一段对话 ?魏文彳II篇?: 魏文侯问于予夏日:“吾端冕而听古乐,那么唯恐卧;听郑卫之音,那么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子夏对日:“今夫古乐, 进旅退旅,和正以广,弦匏笙簧,会守拊鼓,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 以相,讯疾以雅.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 之发也.

7、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优侏儒,杂子女, 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今君之所问者乐也, 所好者音也.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这里明确说明“音不等于“乐.子夏认为“夫古者,天地顺而四 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疾不作而无妖祥,此之谓大当.然后圣人作为父 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 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因此,“乐能够反映出国 家政治的治乱情况.也正是从这个角度,子夏认为:“郑音好滥淫志,宋 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 是以祭祀弗用也.这些都是“溺音而非“德音.由此,“乐

8、和“礼得以统一,子夏所谓:“圣人作为靴鼓控 H垠廉,此六者,德音之 音也.然后钟磬琴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所 以献酬1酉育酢也,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之 序也.这主要继承的是荀子的思想.?乐记?乐化篇?中也直接“抄录 了荀子?乐论?这种观点: “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其?乐象篇?的前段也直接“抄录 了?荀子 乐论?,然 后日:“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

9、乐不可以为伪. 又日:“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见方,再始以 著往,复乱以饬归.反复说明了 “乐的礼教意义. 先王所造之“乐, 在于顺乎人情的需要,所谓“唯乐不可以为伪,并由此教化民众,使之 本乎情而发,又能自觉地服从“礼的标准,这是“礼本身只讲外在的标准原那么所不能完成的功能.第三,以上两点是?乐记?的根本音乐观点,也是其“遗音遗味说 的理论前提.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前提下,?乐记?乐本篇?日: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 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

10、,审声以 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 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那么几于知礼矣.没有“文采节奏之“声,只是自然之“声,所以“知声而不知 音者,禽兽是也;而 “知音而不知乐者,如魏文侯一样,就流于“众 庶之伍;只有懂得“乐者,通伦理者也的道理,才可谓之“知乐.孔颖达解释“乐者,通于伦理者 一句曰:“伦,类也.理,分也.比音 为乐,有金、石、丝、竹、干、戚、羽、旄,乐得那么阴阳和,乐失那么群物 乱,是乐能经通伦理也.阴阳万物,各有伦类分理者也.根据上文所引, “德音之“德,就是指表现儒家的一套“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的思想,“德音才能称之为“乐,所以,“审乐就

11、可以“知政.接着?乐记?论述了 “遗音遗味的问题: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 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 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 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孔颖达疏“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句日:“清庙之瑟, 谓歌清庙之诗,所弹之瑟朱弦,谓练朱丝为弦,练那么声浊也.越,谓瑟底孔也,疏通之使声迟,故云疏越.弦声既浊,瑟音又迟,是质素之声, 非要妙之响.以其质素,初发首一倡之时,而唯有三人叹之,是人不爱乐, 虽然,有遗余之音,言以其贵在于德,所以有遗

12、余之音,念之不忘也.又,疏“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两句日:“此皆质素之食,而大飨设之,人所不欲也.虽然,有遗余之味矣,以其 有德质素,其味可重,人爱之不忘,故云有遗味者矣.可见,所谓 有“遗音遗味,就是说有“遗余之音、“遗余之味,就是表现了贵“德贵“本的礼乐意义,目的在于“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弄清这一点,非常重要.首先,如前所论,“遗音与“遗味,逻辑上也密切相联系,“遗音表现的是“德音;“遗味表现的是“质素之德.因此“遗音亦有“遗味,这样就有用“味来喻“音的内在涵义,成为后代“乐味论的源头.其次,所谓“遗音遗味,换句话说,就是“余音余味,而能表现出一种“质素之德

13、的礼乐意义,也就是说有“言外之意,后代的文艺理论批评中的“余味说、“味外味说等,其要旨也在于此,不过指向的是艺术境界的“言外之意而已.再次,所谓“质素之德 所谓贵“本等,正是汉代人们由 此联系到老庄的自然平淡的“无味论的关键之所在,或者说是其思想转 轨的关键这里不遑细论.?乐记?是在严格区分声、音、乐的理论前提下,从儒家的心性本体 论的根本观念出发,从“德音的问题来讨论“遗音遗味的意义,在整 体思想上,?乐记?受?荀子乐论?的影响较大.?乐记?由“大乐与天 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进而说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其目的在于:以天尊地卑的自然现象说明

14、封建礼教的合理陛.根据?乐记?的逻辑,也包含了这样的思想:乐是一种人心之动,而人心之动,源于感物而动,而这“物外 境,就“自然的层面讲,乃是一种“和而有序的宇宙,“人声本 之以成乐、本之以成诗.?荀子?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前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和道家的“自然论思想,这也反映到?乐记?之中.这样就有把这种“遗音作为音乐普遍意义来看待和作为最高境界来追求的倾向,后代音乐理论批评家,普遍崇尚音乐的“素淡、“雅淡之美,是与?乐记?这种“遗音遗味说的影响有一定关系的,也是与?乐记?把乐之“和的最高境界视为“天地之和以此来象征人类的伦理宇宙的和谐的思想有一定关系的.三有关“遗音遗味说的相关论述,也见于?左传

15、?、?荀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著作之中,就其表现出的礼乐观念而言,至少可以追溯 到周代.?左传?有所谓“大羹不致不致五味,也就是“大羹不和的 意思的观点,见于桓公二年东周桓王十年,公元前 710年臧哀伯的论 述,所谓“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荀子礼论?中有所谓“大飨尚玄尊,俎生鱼,先大羹,贵食饮之本也.飨尚玄尊而用酒醴,先黍稷而饭稻粱.祭齐大羹而饱庶羞,贵本而亲用也. 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大一,夫是之谓大隆. 清庙之歌,一唱而三叹也,县一锤尚拊之膈,朱弦而通越也,一也.如前所论,这正是?乐记?“遗音遗味说之所本.?吕氏春秋?有关这

16、方面的音乐观点,集中表达在其?侈音?篇,所谓“清庙之瑟,朱弦而 疏越,一唱而三叹,有进乎音者矣.大飨之礼,上玄尊而俎生鱼,大羹不 和,有进乎味者也.?淮南子?也讨论“大羹不和、“清庙之瑟的 礼乐意义,其?泰族训?所谓“大羹之和,可食而不可尝也;朱弦漏越, 一唱而三叹,可听而不可快也.这其间有关“遗音遗味说的逻辑开展 过程,因本文属于节要发表,不能详论,但比拟而言,虽然?左传?、?荀子?、?吕氏春秋?及?淮南子?等也有这种“遗音遗味问题的论述,不 过其立论的角度跟?乐记?并不完全相同,再把这种“遗音遗味说与汉 代扬雄、王充等人关于文章的“淡味美的论述结合起来,可以看到以“味论“艺的风气和文艺审美

17、观念,在秦汉时期进一步开展的情况.特别是“大羹不和、“清庙之瑟的“遗音遗味之说,在汉代已经渗 透进道家的“无味、“淡味的哲学观念和审美精神,这对后代艺术家 提出的“余味论、“味外之旨味论,是有一定影响的.这种如“大 羹之味必“淡的“淡味,不仅逐渐成为音乐最高的审美理想,而且 由于先秦时期“诗乐舞是合一的,其论述本身包括了 “诗,这也就影 响到“文学.所以说,“遗音遗味说,是后代提出诗文乃至书画的创作要表现“遗味、“余味、“平淡之味的思想源头之一.以?乐 记?为中央,考察其“遗音遗味说的思想渊源与开展过程,对深入研究 中国古代文艺审美观念,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的.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1、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2、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必须能耐得住寂寞单干3、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