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分析】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之新论.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373085 上传时间:2022-02-0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律师分析】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之新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律师分析】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之新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律师分析】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之新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律师分析】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之新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律师分析】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之新论.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律师分析】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之新论在判定某一行为人是否应当对其实施的违法行为承当刑事责任以及承当的 责任轻重程度时,刑事责任年龄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它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刑罚 和法律的适用.本文对“是否应该适当降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 这一问题进行探 究,联系案例,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论证, 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客观 与公正,从新的角度和思路来丰富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相关内容.我国现行刑事责任年龄制度一直是沿用 1979年刑法的规定,当时社会处于 改革开放初期,法制建设还在萌芽阶段,现如今刑法修正案八已经出台,刑 事责任年龄制度是否应该与时俱进呢我们从一那么案例开始这个论题.2021年11月25日

2、在重庆长寿区一 10岁女孩李蕾在电梯内摔打婴儿原原, 婴儿随后从25层诡异坠楼,重伤昏迷.这一段视频被重庆电视台播出后,引起 媒体的广泛关注,也让舆论一片哗然,从视频内容看来,李蕾先向原原的背部和 手臂重击了两下后,又用手打向原原的脸,并在男孩脸上重重掐了一下.13秒后,她将抱在怀里的原原扔到地上,并踢到电梯的角落.踢了3脚之后,她还将躲避的原原翻身继续踢打.由于电梯空间狭小,李蕾还向后退了几步,保证自己 踢打的力度.根据视频显示,在电梯间内,她向原原的身体和头部连踹6脚并重 击两下.事后,李蕾向长寿区警方供述称,她将原原带回家后又在客厅沙发上对 他进行了殴打,最后抱至阳台栏杆上逗玩,随后致原

3、原从25楼坠落.相类似的还有黑龙江的赵力宝案、北京房山硫酸案,司法实践中这样的案例 很多,由于未成年人不满刑事责任年龄, 于是不用承当刑事责任,即使他们的行 为具有相当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可以看出降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必要性.确实,任何人应当对其社会行为负责.根据巴甫洛夫的反射原理,不良行为 是在不良心理支配下发生的,不良行为如果得逞,会反作用于不良心理结构,使 不良心理结构得到强化和开展.因此,不对严重危害社会的暴力性犯罪进行严厉 处分,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得到满足,这极有可能促使其进行二次犯罪.另外, 被害者抱怨法律不公,可能产生报复的心态,把所受的伤害发泄到无辜者身上,于是从被害者转向害人者

4、.所以应当下调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这样有助于法律约 束更多的犯罪,从心理上对试图犯罪的人进行震慑, 到达预防犯罪的作用.从另 一个角度说,法律的不公将直接导致受害者和守法公民对守法价值发生疑心,继而失望,使守法价值发生贬值,动摇正常的社会心理根底,最终导致社会法制环 境混乱,犯罪频发.所以适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符合罪刑相适应原那么要求,正如以上案例,小女孩虽然年纪小,但明显具有极大的主观恶意,手段极其残忍,社 会危害大,造成恶劣影响,如果不对其进行严惩,罪刑相适应原那么就成了空谈, 因此为了表达该原那么,应当适当降低最低年龄,扩大法律保护法益的范围.但是, 笔者在此,是要提出否认间接.一、最低刑事

5、责任年龄下调之否认首先,根据犯罪统计来看,未成年人犯罪增长速度没有超过总体刑事犯罪的 增长速度.这也就说明现今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可以实现限制未成年犯罪的目的, 心理、生理年龄的早熟并没有导致犯罪率的大幅度提升.其次,大多数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在性质上并不严重,更多的是一种妨害性的行为,其中手段极其残忍、 社会影响十分恶劣的更是少数,可见我国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是具有普遍实用性 的,在预防犯罪角度起到了积极作用. 最后,上文提到的重庆摔婴事件向没有定 论,摔婴女孩曾受过车祸,精神状况并不稳定,所以是否具有正常精神状况还有 待进一步了解.不能由于个案而随意变动刑法的根本制度, 这有悖于保证刑法的 稳定性.

6、未成年人犯罪是由生理、心理、社会等相关因素决定的,司法打击力度并不 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未成年人暴力倾向的增加主要的原因是:暴力文化已经成 为现代文化生活中局部成年人不可缺少的文化享受.因此,如果单单以降低刑事 责任年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无疑是在推卸成人社会应负的教育责任.降低未成 年人犯罪率应该从教育角度着手而不是通过降低起刑年龄.试想,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降低一岁,我们的监所警力等司法投入要增加 多少现如今巨额的司法本钱已经是一个国家难题,少年犯的关押和教育问题也 还没有彻底解决,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再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关押更多的少年 犯,虽然外表上看对于治安治理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将给司法

7、本钱带来巨大的增加,如果把这些钱用在预防和教育上是不是更好?二、笔者观点笔者不赞成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笔者以为应该通过其他辅助手段进行教育和 管制.正如赵秉志教授所言:“降低负刑事责任年龄的下限,不符合刑事责任能 力和刑罚目的,有悖于中国处理少年儿童危害行为的一贯政策,不符合刑法根本制度相对稳定的要求.中国现行刑法典关于负刑事责任年龄下限的规定与现代国 际社会刑事立法对待负刑事责任年龄下限的通例及其开展趋势相符. 赵秉志:?刑法争议问题研究上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20页.从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来看,未成年人在社会生活中属于“弱势群体.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往往在于其合法权益未受到有效

8、的保护:从家庭角度而言,随着结婚离婚的条件逐步放宽、价值多元化导致离婚率持续上升.单亲家庭愈来愈 多,缺乏父爱或母爱的子女常常性格孤僻、行为怪异、极易走向犯罪道路.另外, 有些父母在对待子女教育问题上,相互推诿,对子女不管不问,也极易导致未成 年人走向罪恶的深渊;从学校角度来看,多数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无视对学生 进行心理角度的教育治理,使一些问题学生整日不求上进,沉溺于游戏厅、网吧, 在无钱消费时,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那么成为偶然中的必然;从社会角度而言,传媒业的兴旺导致一些作品过分宣扬暴力和色情,令模仿力极强的未成年人“顶礼 膜拜.成年人尚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粉红色的陷阱,何况缺乏区分是非水

9、平 的未成年人呢所以通过分析未成年人的犯罪原因可以看出,其犯罪不是由于年幼,而是由于教育的失调,所以为了扩大承当刑事责任的主体范围而下调刑事责 任年龄,让更小的孩子背负刑事责任,以求降低犯罪率,这根本不是针对未成年 人犯罪的作法,如果不增强教育,不让家长和学校重视这个问题,仅靠司法手段, 关押更小的儿童,完全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从未成年人本身的特点来看,其生理、心理发育均未成熟.“少年之行为,尚包涵有冒险欲、征服欲、称霸欲、好奇性、梦想性、玩笑性、漫不经心等特质. 青春期之风暴与激荡,乃少年行为之决定性因素. 20未成年人危害社会的行为 所表现出的主观恶性较成年人同样的危害行为恶性要小得多,其心智状况均未达到成年人之状况.其主观恶性表达的“朦朦胧胧,罪恶性不明显,且具有较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