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优秀名师资料.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438698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优秀名师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优秀名师资料.doc(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 从 ( ?层层分封 作用:?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 ?形成了“周天子诸侯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 ?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 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作用:?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 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 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第二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

2、春秋时期 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现:?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 ?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 ?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二、战国时期 1、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 ?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职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

3、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相互关系: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职 3、郡县制(地方) 特征:?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 ?县以下设乡、里、什伍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贯穿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条主线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 一、西汉 (一)七国之乱 1、原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行,上

4、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 ?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 2、过程: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 ?建中朝(“中朝”( ?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对地 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3、作用: ?积极: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

5、发展。 ?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注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 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二、唐代 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 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 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2、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宋太祖改革(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

6、立北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 统兵权 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 调兵权 归枢密院掌管 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2)削实权 兵权枢密院 中央: 削弱了宰相权力 财权三司使 行政权中枢门下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3)制钱谷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运往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2、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到

7、北宋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胜利而结束。)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贯穿中国古代史的第二条线索: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中枢门下负责行政 ?枢密院负责军事 ?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 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

8、,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二、明朝皇权的加强 1、明朝初年,沿袭元制,设中书省。 2、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 ?由于事务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3、明成祖时期 正式设立 ?特洛伊战争出现在这个时代。 二、黑暗时代(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9世纪) 三、古希腊城邦 1、兴起的时间: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 黑暗时代结束,古希腊进入复兴时代。复兴时代的标志:就是一系列城邦的出现 2、概念: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村落。 3、地理环境: ?多山少耕地农耕经济不发达 ?三面环

9、水、港湾众多有利于航海与文化交流,商业贸易发达,海外殖民活动活跃。 4、城邦的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代表城邦:斯巴达和雅典 5、五种政体:贵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僭主制、寡头制 其中最为流行的是:贵族制和民主制 6、城邦政治的实质:公民政治 7、政体划分的标准:根据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划分。 五、古希腊的海外殖民(了解) 1、原因: ?人多地少,多山地少耕地,农业不发达 ?三面环海,多岛屿港湾,航海业发达。 2、影响: ?促进古希腊商品的生产和海外贸易 ?利于古希腊吸收外来文化,形成自己的独特文明。 第六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一、雅典民主制的形成 1、形成的条件:贵

10、族制取代君主制 【解析】雅典进入文明社会之初实行的是君主制。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7世纪,贵族推翻王权,建立了贵族制。 【重点问题突破】君主制与贵族制的不同: 君主制:世袭、终身、专制 贵族制:选举、任期、集体领导、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 在一定程度上说贵族制取代民主制是一种进步,为后来雅典向民主制过渡创造了条件。 2、雅典民主制形成过程 ?梭伦改革:将雅典引上了民主道路。 ?克里斯提尼改革:使雅典确立了民主制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制发展到顶峰。 二、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 (1)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2)基本特点的体现: ?公民大会: 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

11、。体现了人民主权。 ?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附属机构,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行使最高权力。代表由抽签选举产生,每个公 民当选2此后就不能再次当选,体现了轮番而至。 ?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并且审议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 三、实质 雅典的民主制以奴隶制为基础,是奴隶主的民主,而不是真正的民主。 五、评价 1、积极 ?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民主政治使决策更全面。 ?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非君主任命,受人民监督,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2、消极: ?是公民主体的民主。 ?外邦移民、妇女、奴隶没有民主权利。 ?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第七课 罗马的政体与法律 一、罗马政体演变 君主

12、制贵族共和制元首制帝制 1、贵族共和制 ?执政官:共和国的最高官职,有任期,只由贵族担任。 ?元老院:最高权力机关,是古罗马的决策机构,成员由贵族组成,实行政事共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公民大会:负责选举公职人员,通过元老院拟定的提案。 ?保民官:监督政府,维护平民利益。 2、帝制 (1)元首制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 ?实质: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 ?作用:确立了较完整的统治秩序,罗马进入相对稳定的“罗马和平”时期。 (2)帝制:三世纪初,戴克里先公开实行君主统治。 二、罗马法 1、十二铜表法罗马法的源头 (1)?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 ?虽没有给平民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

13、,贵族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任意解释习惯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组成: ?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 3、罗马法 (1)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 (2)对罗马法的评价: 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它保留了罗马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以法律手段规范人的行为,调节社会矛盾,成为维 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工具。 ?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的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第三单元 第八课 渐进的制度创新(英国)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

14、立 1、背景 ?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奉行“君权神授”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控制了议会,迫切要求得到相应的政治地位。 (新贵族:指的是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也就是说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的旧贵族) 2、过程 ?13世纪,大宪章目的是为了限制王权 ?1640 年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詹姆斯二世下台,最终解决了国王和议会的权力之争。 ?1689年,威廉和玛丽接受权利法案登基。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3、权力法案颁布的历史意义 ?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 ?英国由人治走向法制。 ?促进

15、英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英国进入长期稳定发展时期。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君主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成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 ?议会主权至上 ?君主受议会制定的宪法的限制 【注意】(1)权利法案在英国起宪法作用,属于宪法性质的文件,但它并不是成为宪法。 (2)英国议会组成:上议院、下议院、国王 二、责任 托利党发展成保守党 ?20世纪初,自由党被工党取代,今天英国政坛上活跃的两党是自由党和工党 三、1832年议会改革 1、根本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 2、 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三)1787年宪法制定与完善的历史作用 ?根据宪法,美国建立了联邦制国家。 ?是世界近代史上第

16、一部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保证了美国的统一与稳定,成为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政治前提。 二、美国两党制(驴象之争:驴:民主党;象:共和党) (1)形成:华盛顿之后形成。(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之后,美国两党制形成, 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之前 ?民主党主要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奴隶主利益) ?共和党主要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的利益 【了解】美国南部奴隶制和古希腊奴隶制的区别 古希腊:纯粹的奴隶制 美国南部:利用努力进行生产,将产品卖给北方,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奴隶制。 (3)南北战争之后,民主党和共和党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17、,但是政治主张有所不同。 【重点问题突破】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总统共和制比较 项目 英国 美国 国家元首 国王 总统 行政首脑 首相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法国) 一、法国政体的演变 1791年前,波旁王朝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1791年,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 1830年,七月王朝,实行君主立宪 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 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二、法国大革命 1、原因 ?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直接原因:三级

18、会议的召开 ?思想原因: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重点问题突破】法国大革命前,波旁王朝统治下的三个等级 ?第一等级:教士 ?第二等级:贵族(一、二等级是统治阶级) ?第三等级: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和农民(被统治阶级) 2、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时间和标志: 1789年7月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3、成果: ?1789年,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 ?1791年,制宪议会颁布了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1791年宪法。 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1792年,巴黎人民推翻王权,国民大会宣布法国为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三、法兰西第一帝国 1、建立的根本原因:为了维护法国大革命成果,

19、稳定资本主义统治。 2、建立过程: ?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建立独裁统治。 ?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注意: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君主专制与封建君主专制并不完 全相同,带有维护资本主义性质) 3、统治政策 ?对内:维护法国大革命确立的资本主义财产制度,颁布了一系列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典,恢复旧制度, 尤其是等级制度。 ?对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摧毁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 4、1815年,灭亡。 四、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1、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法国为总统制共和国,标志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2、法国“1875年宪法” ? ?帝

20、国元首:皇帝。 ?行政权:皇帝首相。首相由皇帝产生并对皇帝负责。 ?立法权: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 联邦议会:权利大,议长由首相担任,议员由皇帝任命。 帝国国会:权利小,议员由普选产生,有立法权,但不能通过任何对政府不利的法律。 (2)颁布的历史意义: ?积极:德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有利于德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德国跻身于世界强国。 ?消极: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阻碍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造的彻底完成。 【重点问题突破】 1、英法君主立宪制的比较 项目 英国 德国 国家元首 国王 皇帝 行政权 首相内阁 皇帝首相 立法机构 议会 议会 议会独立立法权 有 无 行政与立法机构

21、的关系 首相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 皇帝首相控制议会 总评 典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 有封建残余的君主立宪 2、法国和德国政体比较 项目 法国 德国 国家元首 总统 皇帝 行政权 总统内阁 皇帝首相 立法权 议会 议会 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关系 对议会负责 皇帝首相控制议会 三、魏玛共和国 1、建立:一战后,德意志帝国灭亡。1918年,德国颁布了新宪法,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史称“魏玛共和国”。 2、特征: ?人民享受到一些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权利。 ?依然没有摧毁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 被誉为“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3、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原因: ?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德国民

22、族复仇情绪抬头。 ? 希特勒法西斯实力进行欺骗性宣传 ?德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教训:在德国这样的国家,要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政体,必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第四单元:第十三课 鸦片战争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近代中国的最基本的国情,形成大约60年左右时间,形成过程中有四个关键点: 1、1840年,鸦片战争签订了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般封建社会 2、1856年开始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及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 3、1894年,甲午战争 签定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

23、半殖民地般封建社会基本形成。 一、鸦片战争 1、原因: ?根本原因: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扩大海外市场和获取原材料, 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大门,但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 ?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沉重打击英国鸦片走私活动,为维护鸦片贸易,英国发动了侵华战争。 2、虎门销烟 在中英正常贸易中,英国处于贸易逆差,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清政府开始禁烟, 1839年发生了虎门销烟 3、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间:18401842年 4、结果:清政府战败,签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及附件、 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24、 5、南京条约主要内容 ?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贸易) ?割香港岛给英国(领土) ?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关税)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6、影响 ?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般封建社会。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及启示】模块P52页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扩大在华利益 ?直接原因:清政府拒绝改约 2、过程 ?第一阶段:18561858年天津条约 ?第二阶段:18591860年

25、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3、内容 (1)天津条约内容 ?开放10个通商口岸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外国军舰、商船可自由在沿海、沿江口岸航行 ?外国人可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2)北京条约主要内容 ?开天津为商埠 ?割九龙司给英国 4、影响 ?中国领土与主权被进一步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 ?清政府权利结构发生变化 ?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第十四课 太平天国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封建统治者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2、重要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26、,民族矛盾激化 3、具体原因:自然灾害严重 二、兴起 1、准备:洪秀全成立拜上帝会(基督教) 2、开始:1851年金田起义 3、1853年定都天京形成了与清政府南北对峙的政权 4、军事上进行了北伐和西征,1856年达到全盛 5、政治上颁布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 【重点突破】天朝田亩制度 1、 ?产品分配: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目的是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2、评价 ?革命性: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 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空想性:在产

27、品分配方面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无法调动农民阶级的积极性,是一种空想,无法实现。 三、天平天国运动的衰落 1、由胜转衰的标志:1856年天京事变 2、重建领导核心:军事上启用陈玉成、李秀成 政治上启用洪仁玕 洪仁玕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3、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四、失败原因 1、主观原因(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革命纲领不切实际 ?广大将士目的不明确 ?统治者思想变化 2、客观原因: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五、意义 1、太平天国运动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2、太平天国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

28、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六、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起义的三大不同点 1、双重使命(反帝反封建) 2、中国历代农民起义的最高峰,提出天朝田亩制度 3、提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七、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比较(不同点) 项目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根本原因不同 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 斗争侧重点不同 反封建 反帝 斗争方式不同 有组织 自发的 地域不同 南方 北方 依靠宗教不同 基督教 本土宗教 八、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比较的不同点 1、对私有制的态度不同: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绝对平均主义,反对私有制;资政新篇赞同资本主

29、义私有制。 2、作用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推动太平天国达到顶峰;资政新篇没有实施。 第十五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中日甲午战争 1、原因 ?根本原因:日本侵华是蓄谋已久的基本国策。 (解析: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由于改革不彻底,封建残余浓厚,国 ?具体原因:日本国内爆发了经济危机。 ?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2、过程: ?开始的标志:日本在朝鲜半岛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甲午战争开始。 ?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3、马关条约主要内容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领土主权) ?赔偿日军军费两亿两白银(是中国财政不堪重负) ?开放重庆、沙市

30、、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最里面为重庆) ?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列强对中国侵略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变化,影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是马关条约所有条款中危害最严重的一项) 4、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 通过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是:三国干涉还辽。三国指俄国、德国和法国) ?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财政的负担,使之不得不转借外债,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中国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三、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根本原因:

31、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借口:“救助驻华使馆,并助中国剿匪” 2、危害: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巨额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第十六课 辛亥革命 一、原因: 1、根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矛盾) 2、直接: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挽救危机的骗局(阶级矛盾) 二、革命准备工作 1、组织基础 ?1894年,兴中会成立,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中国 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了一个 新的阶段。同盟会

32、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即“三 民主义”。 【重点问题突破】“三民主义”解析 (1) ?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推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建立) (比维新派的兴民权的思想先进:民主共和国比君主立宪先进)(解决了封建主义与人民 大众之间的矛盾)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资产阶级的土地政策) (2)评价: 积极: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集中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 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制定颁

33、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推动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局限性:?大汉族主义。 ?没有提出“反帝”目标。 ?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2、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论战 (1)?中华民国主权归全体国民所有(实质: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专制) ?国民一律平等,享有居住、财产、言论等自由。 ? 实行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为了限制袁世凯) (2)性质: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五、袁世凯夺权 1、原因:?帝国主义支持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软弱与妥协 ?袁世凯个人的权术和阴谋 2、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的条件 ?临时政府设在南京 ?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

34、 ?袁世凯接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1912年2月,清宣统帝下诏退位,标志着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政府统治的结束。 4、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篡夺。 六、失败原因: 1、主观(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模块四点) 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七、评价 1、积极: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 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局限性: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篡夺,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半封

35、 的社会性质。 第十七课 五四爱国运动 一、原因 1、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使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2、具体原因: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3、直接原因: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二、过程 项目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19年5.46.3 1919年6.3日之后 活动中心 北京 上海 运动主体 学生 工人阶级 斗争方式 罢课 “三罢斗争“ 【要点解析】 1、五四运动最具概括性的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2、在五四运动的第二个阶段,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在五四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这是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也

36、是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一个重要标准。 三、结果:取得了初步胜利(仅仅是初步:因为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1、北洋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 2、罢免了张宗祥、陆宗舆和曹汝霖三个卖国贼的职务。 3、出席巴黎和会中国代表拒签凡尔赛和约(这是中国近代史第一次拒绝签订列强条约) 四、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运 动的主旋律。 2、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与科学精神。 3、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用于解放的精神。 4、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

37、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6、五四运动的伟大功绩在于启蒙了人民的思想,为革命准备了力量。 五、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 项目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阶级(根本不同) 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不同 三民主义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目标不同 民主共和国 人民民主共和国 革命深度不同 革命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 革命纲领彻底,广泛发动群众 结果不同 任务没有完成,以失败而告终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以胜利而告终 六、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比较(模块总复习) 第四单元:第十九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根本条件):工业革

38、命推动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产生了两个后果: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矛盾激化;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暴露。 两个后果从根本上促使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阶级基础:独立工人运动兴起。 欧洲早期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基础: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主观原因:马克思、恩格斯积极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 【重点问题突破】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1)代表人物:英国的欧文、法国的圣西门和傅立叶 (2)主张: ? 圣西门:主张实行实业制度,是“工业社会”的最早预言家。 ? 傅立叶和欧文都主张建立合作组织。欧文建立

39、的合作组织是“新和谐公社” 2、诞生 (1)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注: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实践,1847年,马、恩与德国流亡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协商,将其改组为共产主义 者同盟,并为该同盟写了宣言共产党宣言。 要求知道共产党宣言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前身是正义者同盟。 (2)共产党宣言的 俄国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重要原因: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各种矛盾尖锐。 3、主观原因:有了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4、直接原因:一战使各种矛盾激化。 二、革命过程 1、

40、二月革命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由俄国资产阶级领导,革命任务是推翻俄国沙皇的专制统治) ?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2、四月提纲 (1)内容 ?指出俄国的形式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实行土地改革,并退出战争。 (2)影响: ?提出了由资产阶级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 3、七月事件 七月事件是俄国革命的转折点,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布尔什维克党确立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4、十月革命 (1)1917年11月6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武装工人、士兵起义,推翻了资产阶

41、级临时政府, 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2)召开了“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内容: ?宣布一切权力归工兵代表苏维埃 ?颁布和平法令 ?颁布土地法令 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2、使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第二十一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成立条件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

42、动的发展。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考点】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国际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2、成立 (1)时间:1921年7月23日 (2)标志: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重点问题突破】中国共产党“一大” (1)地点:现在上海法租界,最后一天到了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 (2) ?成立领导机构中央局。 (3)中共“一大”召开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中国出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中国共产党“

43、二大” (1)时间:1922年7月 (2)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3)现阶段奋斗目标(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反帝、反封建、反军阀。 【分析】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深刻认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国情和社会本质(中国半殖民地般封建社会性质)的基 础上提出的,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 义是反对资产阶级的,而中国国情决定资产阶级是可以团结和争取的势力)。 二、中国工人运动(19221923年) 1、党领导工人运动的最高机构:1921年成立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2、1922年开始中国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这次工人运动的高潮以香港海员罢

44、工为起点, 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被镇压为终点。 3、经验教训:必须团结广大农民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三、国民革命 1、开始的前提: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重点问题突破】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的过程 (1)1923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确立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3)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 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形成。(国公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2、国民革命的开始:在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推动下,

45、以“国民大革命”为口号,以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为目标的全国 性革命运动开始。 3、高潮:1926年,北伐 4、失败: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失败,也标志着国民革命的失败。 5、教训: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进行武装斗争。 四、南昌起义与井冈山道路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 意义:打响了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意义: ?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问题,是中共由幼 稚到成熟的标志。 ?使革命形势转危为安。 5、八一宣言 (1)时间:1935年8月1日 (2)主张: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6、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