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软件测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394329 上传时间:2022-02-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软件测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国内软件测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国内软件测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国内软件测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国内软件测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内软件测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软件测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国内软件测试现状及对策研究摘 要 全球信息化不但推动了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更极大地促进了软件测试业的发展,但是在软件测试的认识、软件测试技术、软件测试商业化等方面,目前中国的软件测试业与欧美还有很大差距。本文阐述和分析了国内软件测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指出了中国软件测试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趋势。关键词 软件测试;软件质量监控;软件测试外包;软件测试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270.7;TP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07)02-0042-03 全球信息化极大推动了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但目前与欧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究其原因,大多人认为国内软件产业起步晚,

2、基础差。但笔者认为主要是市场运作模式、管理理念、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和不完善所造成的。软件质量监控体系包括软件质量管理认证体系,如ISO9001与CMMI;质量度量与管理模型,如Rayleigh模型与PTR子模型;软件开发过程与监控,即软件测试等。本文只对软件测试的认识、测试技术、测试商业化等方面作一些深入探讨。 一、国内软件测试现状 国内软件测试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在软件业中处于弱势地位,软件测试在软件业中的比重和质量与欧、美、日、印度有着较大的差距。 最近,我们对部分软件企业软件测试的现状做了相关调查,调查统计数据如表1和表2。 从表中数据我们不难看出目前国内软件测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一是

3、软件测试的地位还不高,在很多公司还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大多只停留在软件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功能测试上;二是软件测试从业人员的数量同实际需求有不小差距,国内软件企业中开发人员与测试人员数量一般为51,国外一般为21或11,而最近有资料显示微软已把此比例调整为12。 另据调查,国内缺乏完全商业化的操作机构,一般只是政府部门的下属机构在做一些产品的验收测试工作,就像质检部门为新产品加盖一个“合格”标识而已,实质意义不大,软件测试产业化还有待开发和深掘。 二、目前现状原因剖析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软件测试处于目前这种状态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 国内软件产业本身不强大。中国软件产业最近几年来发展非常

4、迅猛,业绩也是每年以百分之几十甚至成倍的速度增长,数据虽然好看,但由于基数很小,从总量来说仍然不大。软件公司规模不大,并且大多日子不好过,还处于一种为“生活”发愁,向上扩张阶段,“温饱”问题还没解决,怎能侈求“小康”呢?而搞好软件测试恰恰正是由“温饱”向“小康”的转变,软件企业也是在从量的追求向质的追求转变,因而软件产业的不发达导致软件测试的不繁荣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2. 对软件测试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在中国很多软件企业“重开发,轻测试”,许多人认为,软件测试就是在程序员编程时的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功能验证测试,甚至有人认为进行过多的测试是自己对自己过不去,影响开发进度,浪费人、财、物。然

5、而,软件测试是软件开发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软件开发过程的始终,其作用是确保在开发过程中,随时发现问题,促使开发人员及时作出修改,以免把错误带入下一阶段。错误是具有累积效应的,开发前期错误过多会导致整个系统开发失败!但事实上,软件测试是控制软件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控制成本的关键。 3. 软件管理者与用户的质量意识不够强。其实说软件管理者的质量意识不够并不完全正确,我们看到不少公司内部墙头贴着“软件质量是我们企业的生命”的宣传标语,可他们却往往在软件测试要进行大量投入时,或是在软件开发进度与软件测试发生冲突时,牺牲软件测试。这是在欺骗用户的善良,或是钻用户质量意识不够强的空子。 4.

6、 软件行业质量监督体系不够好。中国目前有很多软件企业在申评ISO9001和CMM,这本身是好事,但申评成功后,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大家又认为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依然故我,ISO9001和CMM实质上成了很多公司的宣传品,只是与客户谈生意时增加的一个砝码而已!目前,国内软件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和执行标准都是较为模糊的,软件提供商的质量承诺,既没有相应机构的监督,也没有第三方来严格论证,承诺显得苍白无力。这看似宽松的外部环境,却给中国软件产业提供了滋生不求质量的温床。从长远看这并非好事,它会严重损害软件业的发展,成为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5. 软件从业人员的素质不够高。目前,软件测试从业人员很多是由程

7、序员转型来的或由程序员兼任。软件测试实质是一个很专业的工作,既需要较强的测试理论素养作支撑,又要有较好的实践经验作保证。要成为一个好的软件测试工程师两者缺一不可。 6. 软件测试的经济效益短期内不够明显。据统计,一个好的软件花在软件测试上的成本要占整个开发成本的30%40%,甚至更多。相反,不做或少做测试就会降低开发成本,这意味着开发商又可多赚取一大笔利润。软件测试在查找错误过程中,遵从80-20定理,即前80%的错误只会花费整个测试成本的20%,而查找后20%的错误会花掉整个测试成本的80%,甚至更高。因为软件中的错误永远也无法知道是否找完并改正,并且一个软件中的深层次BUG一般不会在交付用

8、户时出现,甚至有的开发商知道用户一般不会太专业,软件明明有错误,却在交付时将其隐藏,等用户发现时,所有的款项已到手,要改,等升级交钱吧!当然,这样做的结果是鼓了当前的腰包,却伤了用户的心,毁了软件及测试业的前程。 三、解决之道 要想改变当前软件测试的现状,政府、软件企业、用户、科研机构、高校等共同努力。 1.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的职能部门,特别是与信息产业相关的单位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做好与软件质量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规的建立健全工作;二是做好质量监督员,加大对不合格的软件开发商的惩罚力度,规范行业有序发展;三是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软件测试机构,其行为是市场化的,所有软件在上市前必须经过严

9、格测试和认证;四是加大惩罚力度,让软件开发商诚信经营,加大对软件产业、测试业的指导和引导力度。 2. 呼唤客户质量和过程控制意识。无论是政府或软件企业,应有博大胸怀,主动让用户参与到软件开发中,去了解软件开发、测试的流程,用户从中提出更高、更好、更有效的要求,保证产品的质量有更高的水准,减少后续维护升级工作的成本。同时因质量的提高,得到更多用户的信任,软件市场需求量会更大,产品销量好,企业就会有更多的投入来提高软件质量,提高软件质量必然会催生更多的软件测试机会,这无疑是一个多赢的选择。 3. 加大软件测试人才培养和现有人员的技能培训。任何一个行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目前,中国的软件测试人员在数

10、量和质量上都与软件测试业的发展不适应。要尽快解决这个矛盾,国内各大高校可以与软件测试培训中心(甚至国外测试机构)强强联手,学校在培养软件测试人才的同时多引进测试实践,软件测试培训中心可以把培训班办到校园内,在培训在职测试人员时,多请高校的理论专家们来讲课,取长补短,相互融合。 4. 把软件测试从事后测试向质量控制上转移。软件测试不是教科书上的简简单单的白盒和黑盒(功能验证性)测试,它贯穿于软件开发的全过程,是软件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 5. 加大软件测试产业的开发力度。一个软件开发公司的测试小组理应做好软件开发过程的全测试,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测试机构应该多方拓宽自身业务,由开始受客户委托,对已

11、开发的产品进行验收、认证测试,逐步介入软件开发前的需求评审,开发中的文档资料评审、代码走查等,最终发展为软件监理。在此基础上,逐渐提高测试机构的业务和技术水平,大力开拓国外市场,比如软件外包测试等。 6. 多向国外学习,加大对软件测试理论、测试技术、测试管理的创新和测试工具的开发。这些工作一定要由专人来做,光靠软件从业人员搞些经验总结是不够的,它无法上升到一种高度来指导软件测试业的发展,应由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和科研机构来担负这个责任。 四、结束语 中国软件测试业的现状是与中国的软件业水平发展相一致的,因为软件测试本身是软件工程的一部分,要想让软件测试业有更大的发展,从事软件测试业的同仁们一定要

12、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事物要想发展很快,至少应具备3个条件,一是成为另一个更大事物发展的瓶颈时;二是人们都知道应该让它发展时;三是人们都认真对待它时。”其实,大家都知道,中国软件产品质量已成为软件产业发展的心病,而软件测试正是其解决之道,但大家对其重视程度还不够。软件测试业的同仁应主动自救,卧薪尝胆,做出更大的成绩来推动软件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美Stephen H Kan .软件质量工程度量与模型(第二版).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 美Cem Kaner等著.计算机软件测试 (第二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美William E Perry著.软件测试的有效方法 (第二版).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国内软件测试现状及对策研究 黄爱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