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402889 上传时间:2022-02-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3.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一、典题示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北洛河为渭河的一级支流、黄河的二级支流,是一条经常发生高 含沙洪水的河流。流域内人类活动区域差异大,水土流失严重。下图 示意北洛河流域及不同时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速度。(1)黄土丘陵沟壑区是北洛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请说明其原因。 简析北洛河流域林地在19982010年快速增长的原因。(3)简述图示时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北洛河水文的影响。(4)据监测,北洛河上游的输沙量呈下降态势,除人工植被变化外,推 测其他人为

2、措施的影响。答案:(1)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多垂直节理,表土质地松软易崩塌;河 流上游,地势落差大,河水流速快,侵蚀作用强;降水相对较少,植被覆 盖率低;地处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区,降水变率大。(2)人们对水土流失的危害性认识提高,造林积极性高;国家政策支持; 经济林木比重高,既环保又增收。(3) 土壤侵蚀减弱,河流含沙量减少;植被覆盖率增大,流量季节变化 减小。(4)水库调水等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的水沙分布;修筑 水平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改变了水沙形成条件。解析:(1)主要从地形、土质、植被、水文、降水等方面进行分析水土 流失严重的原因。(2)从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可以看出耕地减少

3、, 林地增加,说明人们对水土流失的危害性认识提高,退耕还林,造林积 极性高;国家政策支持;经济林木比重高,既环保又增收。(3)从图中看 林地增加,森林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土壤侵蚀减弱,河流含沙量减少; 植被覆盖率增大,森林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流量季节变化减小。(4)结 合所学的知识可知,还有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二、方法讲解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一一小流域综合治理黄土高原地区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实行“保堤、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 体措施如下图所示2 .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对比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都是我国水土流失典型区

4、域,但两者在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方面又不尽相同,具体分析如下:(1)两地水土流失原因对比共同点:人为滥垦乱伐;不同点: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南方低山丘 陵区降水丰沛。(2)两地水土流失危害对比两地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同,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造 成的损失更大。主要原因:南方低山丘陵区人均土地少,单位土地的 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南方低山丘陵区多为较薄的地表土层覆盖 下的石质山丘,一旦表土被冲蚀,恢复更加困难;南方低山丘陵区地 处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 会造成更大损失。(3)两地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对比黄土高原侧重退耕还林、还牧;南方低山丘陵区侧重发展多种经 营。

5、三、跟踪训练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 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 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 “山水林田湖是 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13题。1 .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固定表土减少径流沉积泥沙降低风速A.B.C. D.答案:A解析: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 涵养水源等作用。2 .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 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

6、答案:D解析: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 运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河流在洪 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故排除A、C两项。河流在枯水 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 下游河床的冲刷。若是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 量较小,会达不到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故D项正确,B项错误。3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含的地理原理主要是()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答案:C解析:“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

7、是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2019 湖南省永州市一模)近年来,黄河水文情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中游地区尤为明显。头道拐和龙门是黄河中游地区两座水文站,窟野河是其间主要支流。读不同时期头道拐和龙门水文站水、沙变化表,完成45题。年份头道拐水文站龙门水文站水量(亿立方米)沙量(亿吨)水量(亿立方米)沙量(亿吨)2006174.90.635199.61.82007189.30.719205.91.442008164.10.476177.60.5842009169.60.457178.30.56819701979均值233.121.15284.548.684.20062

8、009年间,两水文站之间的支流流入黄河的水量()A.逐年增加B.逐年减小C.先减后增D.先增后减答案:B解析:20062009年间,两水文站之间的流量差值就是两水文站之间的 支流流入黄河的水量。结合表中数据,通过计算龙门和头道拐水文站 水量的差值,可知两水文站之间的支流流入黄河的水量逐年减少。5 .与19701979年相比,20062009年黄河中游水、沙发生明显变化,与其形成的原因无关的是()A.打坝淤地,拦沙蓄水 B.退耕还林,保持水土C.毁林开荒,过度放牧 D.采砂取土 ,疏浚河道答案:C解析:20062009年与19701979年相比,黄河中游水量和沙量明显变 小。打坝淤地,拦沙蓄水,

9、退耕还林,保持水土,采砂取土,疏浚河道, 会使得洪峰流量减少,河流的含沙量减小;毁林开荒会导致地面径流 增大,对土壤的侵蚀作用增强,导致来水来沙增多,和来水来沙量减少 无关。(2019 福建省莆田二十四中第一次调研考试)河流的流量、流速及流 域内的土质状况等都会影响河流含沙量,而所含泥沙矿物成分的不同 也会影响河流的水质和水色。由于渭河流经地区土壤所含矿物成分的 原因,当渭河含沙量达到10 kg/m3时,水色便呈赤黄色了,从而在某些 季节在泾河(渭河的支流)、渭河交汇处容易出现“泾渭分明”的景观。 读渭河、泾河流量及含沙量统计表,完成67题。河流平均径流量汛期平均径流量汛期平均含沙量枯水期平均

10、含沙量渭河22.939.740.110.10泾河13.923.9268.005.756 .与渭河相比,泾河枯水期含沙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A.侵蚀量小 B.降水量小C.支流较多 D.植被稀疏答案:A解析:地势落差大则含沙量高,地势平缓则含沙量低。与渭河相比,泾 河的坡度要小得多,故A正确。泾河和渭河在枯水期降水都较少;河流 的支流对含沙量影响较小;森林覆盖率差则含沙量高,反之则低,泾河 枯水期含沙量较小,故植被覆盖率比渭河要高些。7 .“泾渭分明”景观容易出现在()A.春季 B.夏季C.秋季D.冬季答案:D解析:夏季两条河含沙量都很大,到了枯水期,渭河含沙量要比泾河大 故答案是冬季,选Do地处

11、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 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 801题。降水序号降水历时(天)降水量/mm汾川河洪峰情况1253.0无明显洪峰2480.3无明显洪峰35100.1无明显洪峰4273.2无明显洪峰5290.7洪峰流量346 m3/s6254.4洪峰流量1 750nm/s8 .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A.减小降水变率B.减少河水含沙量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9 .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历时长强

12、度大下渗少植被截流少A. B.C. D.10 .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A.河床 B.沟谷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解法指导读:从材料中获取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提:(1)由文字材料提取以下信息:汾川河流域地处黄土高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2)由图表提取以下信息:第5次降水历时短,降水量大,洪峰流量大; 第6次降水历时短,降水量小,洪峰流量最大。(3)由题干提取到以下信息: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调:该题需要调取如下知识:降水强度

13、对河流水量和含沙量的影响,降 水强度大,易产生地表径流,对地表的冲刷力强。答案:8.B9.B 10.D解析:8.由材料可知,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所以无法减小降水变 率,故A项错误;植被覆盖率大幅度增加,植物根系增多,保持水土能 力增加,地表径流含沙量减少,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获取由于植 被增加导致该地降水量增大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植被覆盖率增 加,涵养水源能力增强,下渗量增大,地表径流量减少,河流径流量减 少,故D项错误。9.依据表中数据可知,第5次降水只有2天,历时时 间较短,故错误;2天时间内降水量达到90.7 mm,降水强度大,故 正确;由于该月降雨天数较多,且连续性较强,土

14、壤含水量趋于饱和, 使下渗量减少,且该次降水强度大,历时短,地表径流增加,形成河流 洪峰,故正确;由于植被覆盖率没有变化,植被截流量不变,故错 误。10.该地地处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由于该月降水频率高,降水 量大,在植被覆盖坡面,因土壤水分含量增加,使土壤摩擦力减小,坡 度较大的地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从而导致该次降水后含沙量极高 故D项正确;河流对河床侵蚀一直都存在,不可能导致河流含沙量突 然增加,故A项错误;由于该次降水量为54.4 mm,相对较少,对沟谷侵 蚀相对较弱,也不可能导致泥沙大量增加,故B项错误;因历次降水都 对裸露坡面侵蚀作用较强,故由其导致泥沙含量不可能产生极大现象

15、故C项错误。(2018 海南地理)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 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 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 映了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1113题。11 .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固定表土减少径流 沉积泥沙降低风速A.B.C. D.答案:A解析: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 涵养水源等作用。12 .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 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C.洪水

16、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答案:D解析: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 运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河流在洪 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故排除A、C两项。河流在枯水 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 下游河床的冲刷。若是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 量较小,会达不到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故D项正确,B项错误。13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含的地理原理主要是()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答案:C解析:“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11 /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