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数学必修一、必修四、必修五知识点优秀名师资料.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441718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数学必修一、必修四、必修五知识点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新高中数学必修一、必修四、必修五知识点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新高中数学必修一、必修四、必修五知识点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数学必修一、必修四、必修五知识点优秀名师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数学必修一、必修四、必修五知识点优秀名师资料.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中数学必修一、必修四、必修五知识点一、知识点梳理必修一第一单元1.集合定义: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2.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3.表示法:列举法1,2,3,、描述法x|P、韦恩图、语言描述法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4.常用的数集:自然数集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正整数集N.5.集合的分类:(1) 有限集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2) 无限集 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3) 空集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例:x|x2=55.关系:属于、不属于、包含于(或)、真包含于、集合相等.6.集合的运算(1)交集: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表示为: 数学表达式: 性质:(

2、2)并集: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表示为: 数学表达式: 性质:(3)补集:已知全集I,集合,由所有属于I且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表示: 数学表达式:方法:韦恩示意图, 数轴分析.注意: 区别与、与、a与a、与、(1,2)与1,2; AB时,A有两种情况:A与A.若集合A中有n个元素,则集合A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所有真子集的个数是-1, 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空集是指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和的区别;0与三者间的关系。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条件为,在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的情况。符号“”是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 点与直线

3、(面)的关系 ;符号“”是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 面与直线(面)的关系 。8.函数的定义: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的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定义域: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3)对数

4、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集合.(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 (7)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求函数的值域的方法 : 先考虑其定义域(1)观察法 (2)配方法(3)代换法9.两个函数的相等:当且仅当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都分别相同时,这两个函数才是同一个函数.10.映射的定义:一般地,设A、B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关系f,对于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那么

5、,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B,以及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关系f)叫做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记作f:AB.由映射和函数的定义可知,函数是一类特殊的映射,它要求A、B非空且皆为数集.11.函数的三种表示法: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12.函数的单调性(局部性质)(1)增函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x2时,都有f(x1)f(x2),那么就说f(x)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区间D称为y=f(x)的单调增区间.如果对于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x2 时,都有f(x1)f(x2),那么就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区间

6、D称为y=f(x)的单调减区间.注意: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局部性质;(2) 图象的特点如果函数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在单调区间上增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上升的,减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下降的.(3).函数单调区间与单调性的判定方法(A) 定义法:任取x1,x2D,且x11,且* 当是奇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次方根是一个负数此时,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式子叫做根式,这里叫做根指数,叫做被开方数当是偶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此时,正数的正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负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正的次方根与负的次方根

7、可以合并成(0)由此可得: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结论:当是奇数时, 当是偶数时,2分数指数幂规定: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指出:规定了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后,指数的概念就从整数指数推广到了有理数指数,那么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也同样可以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3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1) ; (2) ;(3) 一般地,无理数指数幂是一个确定的实数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无理数指数幂4.一般地,函数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5.指数函数的性质图象特征函数性质向x、y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函数的定义域为R图象关于原点和y轴不对称非奇非偶函

8、数函数图象都在x轴上方函数的值域为R+函数图象都过定点(0,1)自左向右看,图象逐渐上升自左向右看,图象逐渐下降增函数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1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1在第二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1在第二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1图象上升趋势是越来越陡图象上升趋势是越来越缓函数值开始增长较慢,到了某一值后增长速度极快;函数值开始减小极快,到了某一值后减小速度较慢;6.对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那么数叫做以为底的对数,记作: 底数, 真数, 对数式 说明: 注意底数的限制,且;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两个重要对数: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自然对数:以无理数为底的对数的对数7.

9、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8.对数的性质(1)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2)1的对数是零:;(3)底数的对数是1:;(4)对数恒等式:;(5)9.如果,且,那么:(1); (2);(3) 10.换底公式 (,且;,且;)(1); (2)11.对数函数的概念1定义:函数,且叫做对数函数。其中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注意: 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如:, 都不是对数函数,而只能称其为对数型函数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且类比指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研究,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并填写如下表格: 图象特征函数性质函数图象都在y轴右侧函数的定义域为(0,)图象关于原点和y轴不对称非

10、奇非偶函数向y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函数的值域为R函数图象都过定点(1,1)自左向右看,图象逐渐上升自左向右看,图象逐渐下降增函数减函数第一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第一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第二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第二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规律:在第一象限内,自左向右,图象对应的对数函数的底数逐渐变大12.幂函数:一般地,形如的函数称为幂函数,其中为常数幂函数性质归纳:(1)所有的幂函数在(0,+)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过点(1,1);(2)时,幂函数的图象通过原点,并且在区间上是增函数特别地,当时,幂函数的图象下凸;当时,幂函数的图象上凸;(3)时,幂函数的图象在区间上是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

11、,当从右边趋向原点时,图象在轴右方无限地逼近轴正半轴,当趋于时,图象在轴上方无限地逼近轴正半轴必修一第三单元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把使成立的实数叫做函数的零点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的零点就是方程实数根,亦即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即: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交点函数有零点2.函数零点的求法:求函数的零点:(代数法)求方程的实数根;(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3.零点存在性定理: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a

12、,b),使得f(c )=0,这个c也就是方程f(x)=0的根.4.二分法及步骤:对于在区间,上连续不断,且满足的函数,通过不断地把函数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近零点,进而得到零点近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给定精度,用二分法求函数的零点近似值的步骤如下:1确定区间,验证,给定精度;2求区间,的中点;3计算: 若=,则就是函数的零点;若,则令=(此时零点);若0,则当x=时,;若a0,则当x=时,运算律:;坐标运算:设,则20、向量共线定理:向量与共线,当且仅当有唯一一个实数,使设,其中,则当且仅当时,向量、共线2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

13、于这一平面内的任意向量,有且只有一对实数、,使(不共线的向量、作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22、分点坐标公式:设点是线段上的一点,、的坐标分别是,当时,点的坐标是23、平面向量的数量积:零向量与任一向量的数量积为性质:设和都是非零向量,则当与同向时,;当与反向时,;或运算律:;坐标运算:设两个非零向量,则若,则,或设,则设、都是非零向量,是与的夹角,则必修四第三单元1.三角恒等变换公式正弦的两角和、差公式:sin()sin cos cos sin sin()sin cos cos sin 余弦的两角和、差公式:cos()cos cos sin sin cos()cos cos sin s

14、in 正切的两角和、差公式:tan()tan()正弦的二倍角公式:sin 22sin cos 余弦的二倍角公式:cos 2cos2 sin2 2cos2 1 12sin2 正切的二倍角公式:tan 2必修五第一单元1.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的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形式一: (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形式二: (边化正弦)形式三:(比的性质)形式四:(正弦化边)利用正弦定理能够解两类三角形:1、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与任意一边.其步骤是:(1)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第三个角;(2)利用正弦定理求出另两边.2、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其步骤是:(1)利用正弦定理求出另一边的对

15、角;(2)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第三个内角;(3)利用正弦定理求出第三边.此时,可能无解或仅有一解或有两解.判断有多少个解的方法:在中,已知a,b和A,解三角形时,由正弦定理得则有两解.2.余弦定理: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遇见二次想余弦)形式一: 形式二: ,利用余弦定理能够解三类三角形:1、已知三角形的三边,求三个角.其步骤是:(1)利用余弦定理求出两个角;(2)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第三个角.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求第三边和另外两个角,其步骤是:方法一:(1)利用余弦定理求出第三边;(2)利用余弦定理求出一个角;(3

16、)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第三个角.方法二:(1)利用余弦定理求出第三边;(2)利用正弦定理求出一个角;(3)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第三个角. 3、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用余弦定理求出第三边,此时第三边的个数即为三角形解的个数.必修五第二单元1数列的概念:数列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的特殊函数,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的解析式。 2等差数列的有关概念:(1)等差数列的判断方法:定义法或。(2)等差数列的通项:或。(3)等差数列的前和:,。(4)等差中项:若成等差数列,则A叫做与的等差中项,且。提醒: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和公式中,涉及到

17、5个元素:、及,其中、称作为基本元素。只要已知这5个元素中的任意3个,便可求出其余2个,即知3求2。2为减少运算量,要注意设元的技巧,如奇数个数成等差,可设为,(公差为);偶数个数成等差,可设为,,(公差为2)3等差数列的性质:(1)当公差时,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关于的一次函数,且斜率为公差;前和是关于的二次函数且常数项为0.(2)若公差,则为递增等差数列,若公差,则为递减等差数列,若公差,则为常数列。(3)当时,则有,特别地,当时,则有.(4)若、是等差数列,则、 (、是非零常数)、 ,也成等差数列,而成等比数列;若是等比数列,且,则是等差数列. (5)在等差数列中,当项数为偶数时,;项数为

18、奇数时,(这里即);。4等比数列的有关概念:(1)等比数列的判断方法:定义法,其中或。(2)等比数列的通项:或。 (3)等比数列的前和:当时,;当时,。特别提醒: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有两种形式,为此在求等比数列前项和时,首先要判断公比是否为1,再由的情况选择求和公式的形式,当不能判断公比是否为1时,要对分和两种情形讨论求解。(4)等比中项:若成等比数列,那么A叫做与的等比中项。提醒:不是任何两数都有等比中项,只有同号两数才存在等比中项,且有两个。提醒: 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和公式中,涉及到5个元素:、及,其中、称作为基本元素。只要已知这5个元素中的任意3个,便可求出其余2个,即知3求2;2为

19、减少运算量,要注意设元的技巧,如奇数个数成等比,可设为,(公比为);但偶数个数成等比时,不能设为,因公比不一定为正数,只有公比为正时才可如此设,且公比为。5.等比数列的性质:(1)当时,则有,特别地,当时,则有.(2) 若是等比数列,则、成等比数列;若成等比数列,则、成等比数列; 若是等比数列,且公比,则数列 ,也是等比数列。当,且为偶数时,数列 ,是常数数列0,它不是等比数列. (3)若,则为递增数列;若, 则为递减数列;若 ,则为递减数列;若, 则为递增数列;若,则为摆动数列;若,则为常数列.五.数列的通项的求法:公式法: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已知(即)求,用作差法:。已知求

20、,用作商法:。若求用累加法:。已知求,用累乘法:。已知递推关系求,用构造法(构造等差、等比数列)。特别地,(1)形如、(为常数)的递推数列都可以用待定系数法转化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后,再求。注意:(1)用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时,你注意到此等式成立的条件了吗?(,当时,);(2)一般地当已知条件中含有与的混合关系时,常需运用关系式,先将已知条件转化为只含或的关系式,然后再求解。六.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1公式法: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特别声明:运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务必检查其公比与1的关系,必要时需分类讨论.;常用公式:,.2分组求和法:在直接运用公式法求和有困难时,常将“和式”中“同类项”先合并在一起,再运用公式法求和. 3倒序相加法:若和式中到首尾距离相等的两项和有其共性或数列的通项与组合数相关联,则常可考虑选用倒序相加法,发挥其共性的作用求和(这也是等差数列前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4错位相减法:如果数列的通项是由一个等差数列的通项与一个等比数列的通项相乘构成,那么常选用错位相减法(这也是等比数列前和公式的推导方法).5裂项相消法:如果数列的通项可“分裂成两项差”的形式,且相邻项分裂后相关联,那么常选用裂项相消法求和.常用裂项形式有:; ;,; ;.6通项转换法:先对通项进行变形,发现其内在特征,再运用分组求和法求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