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把握“用教材教”的内涵_人教版新课标.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420990 上传时间:2022-02-0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1.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论文把握“用教材教”的内涵_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论文把握“用教材教”的内涵_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论文把握“用教材教”的内涵_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论文把握“用教材教”的内涵_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论文把握“用教材教”的内涵_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论文把握“用教材教”的内涵_人教版新课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论文把握“用教材教”的内涵_人教版新课标.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论文-把握“用教材教”的内涵人教版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 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个要求隐含 着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 即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一、“用教材教”意味着生本和自主“用教材教”与“教教材”尽管字面上没有多少差别,但是却反映出两种 不同的教育理念。“教教材”,是把解读教材作为目的,其理论前提是“教材中心”。传统 的课程观强调的是学科本位,教师以教材为中心,一切教学活动都是紧紧围绕教 材展开的。教师讲教材,学生学教材,考试考教材。教师

2、不敢越教材这个“雷池” 半步,教师一篇篇课文讲,学生一篇篇课文学,生怕有半点遗漏。教师教教材, 总想把教材讲细讲透,自然也就总是感觉课时不够用,于是就加班加点,教师和 学生都把时间和精力耗在了教材上。在师生的眼中没有教材之外更广阔的学习时 空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教材成了至高无上的文本,师生都成了教材的“奴隶”。“教教材”,使学生误认“教材”就是“语文”,学语文就是为了考试;“教教 材”,学生可能记住了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但不一定读懂了课文,理解了作者 的感情和思想;“教教材”,学生可能记住了字词句篇、语法修辞等一大堆知识, 但不一定形成了语文能力,拥有了语文素养。“用教材教”,就是用课程标准来教

3、,是把教材作为素材和工具,而不是 把教材当作目的,它体现的是为了学生发展这一新的教育理念。 现代课程观认为, 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成 教材或科目的观念,教师不再仅仅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 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而 是与专家、学生等一道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因此,教学的过程是“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就是把教材当成教学的基本材料或凭借,而不 是唯一的凭借。教师除了根据地区实际和学生实际, 对教材有目的地加工、取舍、 改造、重组外,还要主动去寻求适合学生特点的一切有利于教学的材料,去开发 利用一切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用教材教”,师生都获得

4、了自由和解放,成为 驾驭教材的“主人”;“用教材教”,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现在和未来的需要, 是要教给学生终生可用的知识;“用教材教”,教师就会满眼无不是语文,就会 让学生“超越教材,超越教师,超越课堂”,获得主动自主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刘锡庆教授说:“编课本的初衷,我想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以 示范、引路。这只是一掬水,课本之外,还有大量可读的江河湖海。但 现在似乎割裂了课本和课外,切断了 一掬水和大海洋的密切勾连。这样, 学生读书的天地狭窄了,视野局促了,胸襟和精神都变得萎顿、小器。这种不正 常的贫瘠状态亦急需改变。”只有广大教师尽快深刻领会和把握“用教材教” 的内涵,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理念,外

5、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彻底实现从“教 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让教材真正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最终促进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个性的良好发展。二、“用教材教”的基础依然是教材“用教材教”并不是要否定和抛弃教材,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教材依然是 进行教学的基础,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 “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 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正是基于此,新课程倡导教师以 教材为平台和“范例”,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 和重组,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尽管受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和制

6、约,当前 的语文教材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它毕竟浓缩了大量文化的精粹,提供了学生 终生发展最基本和必须牢固掌握的知识。因此,教材仍然是学生必需的“范例” 和“凭借”,是不可抛弃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因此,当前的语文教学要处理好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关系,要鼓励和提倡“用教材教”,创造性地理解 和使用教材。三、引导学生“走进教材”再“跳出教材”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语文的重要凭借,是表达思想、运用语言、语文 训练的主要范例,是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依托。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要 求教师要摒弃“教教材”的思想,树立“用教材教”的新理念。因此,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要真正实现“用教材教”,就必须

7、授教师于“渔”一一解读、处理、开 发等驾驭教材的本领。有了这个本领,教师手中的教材才能“立”起来,课堂教 学才能“活”起来,学生的语文实践天地才会更广阔,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才 有丰实的根基。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这一方面谈几点浅陋之见。1、贴近生活一一让教材“立”起来传统的语文教学恰恰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变得单调、乏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为语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 问,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在生活中丰富 学生的经验世界,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结合学生生活世界学习语文,走进生活, 回归生活,走出课堂,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以唤起

8、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语文 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生命生命一文,为引导学生理解重难点,我在教学时,就把对生命的感悟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让学生联 系实际谈一谈自己对生命的思考, 使学生从中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 命。在介绍杏林子的事迹后,请学生说说哪些人是在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 值?学生列举了张海迪、海伦、雷锋等生命有限却价值无限的人,在此基础上, 我出示“我要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一一雷锋”等名人名言,顺势引导:“同学们,我们又该怎样好好对待自己的生命呢?”此时,学生 思维的闸门打开了,纷纷说出了自己对生命的看法,最后再以“生命是什么”为 开头让

9、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学生不仅有生活感悟的收获,还有创作成功的喜悦。 整个课堂因感悟而生动,生命也因感悟而精彩。这样学习与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 系,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学习、感悟,身心得到了舒展,情感得到了升华,个性 得到了张扬。可见,融入了生活的语文,学生在学习运用语言的同时,充分地享 受到语文的乐趣。2、 拓展延伸一一让教材“宽”起来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学应凭借这一例子,拓展学生阅读 领域,不断充实学生的认知,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 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例如我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首诗时,围绕“乡愁”这一情感点,选编了静夜思、回乡偶书这

10、两首 诗,整合成以“乡愁”为核心的教学版块,引导学生从诗句中体会古人借助不同 的物象,表达了同样的乡愁。教材中像这样的可供开发的课程资源可以说是无处 不在,而且成功的经典案例也随处可见。如同一诗人不同篇目组合学习,同题名 篇对比学习,同题材经典篇目综合学习等。关键看教师是否能善于发现,勤于捕 捉,精于利用。再如教学生命 生命一文时,在探究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体味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理解了生命的价值后,我和学生一起涉猎书籍报刊, 寻找了几篇和本文的体裁和题材相似的美文 生命的奇迹、感谢生命、人生如月等,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阅读品味、鉴赏。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 高涨,朗诵的朗诵、品评的品评、谈感受

11、的谈感受,气氛异常活跃。最后有些学 生还把自己对生命的感情和体验写成文字, 要求发表在本班的学习园地上。这种 拓展延伸既开阔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 又丰富了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收到很 好的教学效果。3、精于取舍 一一让教材“实”起来所谓精于取舍,主要是指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使之更有利于教学, 更便于学生理解、把握和运用。重组教材就是以现有教材为蓝本, 重组出切合学 生学习实际的教学版块。教材中许多内容学生都能自己读懂, 教师就没必要面面 俱到地讲解,可以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剪裁,选出精华作为核心,这个核心可以是 训练点,也可以是情感点。然后根据选取的核心,选编与之相关联的、适合学生 需要的内

12、容,再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教与学的切入点,作为培养学生语文素 养的着力点。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面对这篇距离学生生活世界 和情感世界都相当遥远的课文,我采取“抓住重点、各个击破”法来组织教学,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课中,我让先学生明白伯父的无奈和非痛及发出的中 华不振的哀叹,重点处理第二件事,周恩来在外国租界地看到中国人受外国人和 中国巡警的欺负,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通过理解“耀武扬威、灯红酒绿”等 几个关键成语,在课文的关键处让学生想象:“他们把中国妇女训斥了一通,会怎样训斥”?学生马上摆出一副蛮不讲理的样子:“你瞎眼了!” “没看见汽车吗”等,课文中的中国人“只有握紧拳头,

13、敢怒不敢言”。学到这里学生真正理 解了中国不振的含义。此时教室里面悄然无声,我仿佛听见了每一颗小小的心在 跳动,在沉痛中悲愤,在悲愤中呐喊。学生有了真切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语文学 习变得实在而有效。4-以读为本一一让教材“活”起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 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浙江大学朱作仁教授曾谈朗读时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在理解课文时,老师要注意讲解 和朗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用情地读、深入地理解。这样以情动情,拉近学生与 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入

14、情入境,直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在感悟的基础上有 感情的朗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同时抓住课文内容精彩之处,领悟语言 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并积累语言。又如指导学生朗读生命生命一文,在“飞蛾求生”这个段落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挣扎”、“极力鼓动双翅”等重点 词,在读中品,在品中悟,悟到了作者对弱小的生命这种顽强生命力的敬意;在“瓜子生长”这个段落,学生品读的过程中,我创设了师生对话的情境,引导学 生进入文本,最后反诘追问:“小瓜子你拼命地冲出外壳,冒出地面,可只能活 几天,你这样做俏吗?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生命的价值。学生进入情境,充分感 受到小瓜子顽强的生命力,领悟到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存活的时间长短, 而在于是 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是否活得精彩,从而真切的感受到了生命的不屈与 伟大。这样使学生在心灵火花的撞击中与课文内涵的理念相沟通, 产生共鸣效应, 达到以读感悟。有人说课堂教学有二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 第二 种境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第三种境界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 当学生 能够带着自己的问题、想法、疑问、矛盾、困惑走向教师的时候,就意味着学生 已经挣脱了教材的束缚,“跳出了教材”,获得了个性的发展,同时也意味着教 师“用教材教”达到了较高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