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小雨课堂设计.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444014 上传时间:2022-02-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雨小雨课堂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雨小雨课堂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雨小雨课堂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雨小雨课堂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雨小雨课堂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模板课题摘要学科音乐学段低段年级一年级单元第一单兀教材版本人教版课程名称大雨小雨一、学习内容分析大雨和小雨是一首短小易唱,音乐形象鲜明的 儿童歌曲。全曲通过力度的变化表现大雨、 小雨的不冋音响,使学生初步感受力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歌曲音域八度,旋律流畅、节奏简单,富有儿童特点。歌词模仿了大雨哗啦啦和小雨淅沥沥的声音并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小草笑嘻嘻隐喻了雨水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歌曲音乐形象鲜明,富有童趣。2.学情分析A类学生:学生具备独立演唱的能力,音准较好,能够准确地唱出曲谱中音符的音高; 学生节奏感较好,能够运用拍手及划拍子的方式打出歌曲的节奏;学生能够较好的控制自己的音量,能够进

2、行强弱对比的变化;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与积极性都较高,能够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B类学生:学生具备跟唱、哼唱的能力,音准稍差,能够跟唱出曲谱中音符,但音高过高或 过低;学生节奏感稍差,能够跟随教师拍手及划拍子,但是学生的动作与歌曲节奏无法统一;学生缺乏控制自己的音量的能力,致使音量过强或过弱;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与积极性都较差,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协助。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1. A类学生能准确的演唱大雨和小雨并进行。B类学生能够跟唱歌曲大雨和小雨。2. 增强学生对音量强弱的掌控。3. 寻找生活中的声音。【教学重点】:学唱歌曲大雨和小雨。【教学难点】:音量强弱对比的变化。二、教学环境

3、选择简易多媒体教室三、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及应用策略: 通过呼吸放松训练使学生的发声器官得以放松, 为之后的歌曲演唱 奠定基础;通过发声练习引导学生正确的去进行发声, 增强学生的呼吸支持能力, 调节学生 存在的音调异常冋题。】1. 呼吸放松训练: 双臂交替上举运动。 双臂划圈运动。 双肩耸立运动。2. 发声练习: 用/a/音进行长音模唱练习。 用/a/音进行强弱音对比练习。预设生成:1. 发声练习时学生的声音响度可能会过大或过小,音调可能过高或过低。教师应对:1. 可以通过手势引导学生控制自己的声音响度及音调高低。环节二:导入【设计意图及应用策略:通过让学生听、模仿生活中常见声音的形式,激发

4、学生的学习兴趣。】1播放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声音让学生猜一猜。2带领学生模仿生活中常见的声音。3播放大雨和小雨引出本课的课题。预设生成:1. 学生在进行模仿时,声音可能不够准确,其他学生参与程度也不够。教师应对:1.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并边做动作,边模仿声音带动所有学生来做一做。环节三:新授【设计意图及应用策略: 学生跟随音乐伴奏进行演唱,教师通过观察来了解学生学习前对歌曲的掌握程度;引导学生运用拍手的方式掌握歌曲的节拍与歌词;通过教师范唱、学生跟唱、接龙演唱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音量强弱变化的练习。】1. 学生跟随音乐伴奏进行演唱。2. 对学生的演唱情况做以总结

5、。3. 教师范唱。4. 学习歌曲的歌词。 打节拍说歌词。 接龙的形式说歌词。 完整朗读歌词。5. 学唱歌曲。 教师领唱,学生跟唱。 接龙的形式演唱。 跟随歌曲伴奏演唱。6. 游戏:学话。环节三:新授【设计意图及应用策略: 学生跟随音乐伴奏进行演唱,教师通过观察来了解学生学习前对歌曲的掌握程度;引导学生运用拍手的方式掌握歌曲的节拍与歌词;通过教师范唱、学生跟唱、接龙演唱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音量强弱变化的练习。】1. 学生跟随音乐伴奏进行演唱。2. 对学生的演唱情况做以总结。3. 教师范唱。4. 学习歌曲的歌词。 打节拍说歌词。 接龙的形式说歌词。 完整朗读歌词。5.

6、学唱歌曲。 教师领唱,学生跟唱。 接龙的形式演唱。 跟随歌曲伴奏演唱。6. 游戏:学话。7. 再次演唱歌曲,并在演唱中加入音量强弱的变化。8. 请学生上前表演。预设生成:1. 在学歌词及演唱时,如果歌词过长学生可能会记不住。2. 歌曲的节奏与旋律虽然简单,但学生也可能打不准节奏或唱不准音高。3. 学生在进行音量变化时,可能会出现过强、过弱、无变化的现象。 教师应对:1.将一句歌词分成前后两部分,教师与学生通过交替说词的方式来进行演绎,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2.可以通过降低速度的方法来进行练习,进而逐渐加速至正常速度。3.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及用手势提醒的方法引导学生完成音量的强弱变化。环节四:课

7、堂总结【设计意图及应用策略: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动人的声音。】总结学生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声音。In教学环节活动设计信息技术使用说明环i发声练习游戏多媒体,白板投影环节2导入模仿环节3授新歌唱,表演四、教学评价设计1.评价方式与工具课堂提问表演律动2.评价量表内容(测试题、作业描述、评价表等) 分组表演,跟琴模唱,发现学习程度,及时跟进六、备注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管理思路、可能存在的教学意外及相应的应急预案等预设情景贴合低段孩子心理特点,通过音量强弱对比的练习,增强学生发声时的控制能力; 从而使学生的演唱更加富有表现力,也能促使学生的音乐素质的提高。寻找生活中的声音, 发现乐音和噪音的区别备注:本模板仅供参考,参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修改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