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生物实验目录优秀名师资料.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444710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生物实验目录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最新高中生物实验目录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最新高中生物实验目录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生物实验目录优秀名师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生物实验目录优秀名师资料.doc(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中生物实验目录高中生物必修课程开放性模块一览表 模块名称 题目 页码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必修1-7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必修1-18 实验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必修1-26 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必修1-40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必修1-47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必修1-78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必修1-97 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必修1-110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必修1-115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 必修2-6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必修2-21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必修2-88 生物体

2、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必修3-9 设计实验 必修1-36 解释数据 必修1-56 解读图表 必修1-73 分析数据 必修1-124 技能训练 设计实验程序 必修2-7 识图和作图 必修2-25 类比推理 必修2-30 提出假说,得出结论 必修2-71 分析图解 必修2-122 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必修3-6 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 必修3-49 分析和处理数据 必修3-97 运用术语准确表达 必修3-114 模型建构与制作 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必修1-54 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生物膜模型 必修1-69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必修2-23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3、必修2-50 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必修3-26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必修3-112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必修1-61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必修1-83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必修1-91 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必修1-104 探究 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必修2-57 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必修2-116 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必修3-51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必修3-61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变化 必修3-68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必修3-75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必修3-102 调查人群

4、中的遗传病 必修2-91 调查 体温的日变化规律 必修3-7 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必修3-97 课外实践 调查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 必修2-107 制作 课外制作 基础性实验 实验一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一(实验目的: 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2)运用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利用高倍镜可以看到某些在低倍镜下无法看到的细胞结构,例如:可以看到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从而能够区别不同的细胞。 三(方法步骤: 第一步:转动反光镜使视野明亮 第二步: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 第三步:用转换器转过高倍物镜 问(

5、1)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为什么, 提示:低倍镜的视野大,通过的光多,放大的倍数小;高倍镜视野小,通过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数高。 问(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提示:如果直接用高倍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对象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问(3)用转换器转过高倍镜后,转动粗准焦螺旋行不行, 提示:不行。用高倍镜观察,只需微调即可。转动粗准焦螺旋,容易压坏玻片。 第四步:观察并用细胞准焦螺旋调焦。 四、讨论:1.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是什么,

6、答:(1)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 (2)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并轻轻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楚材料为止。 2.试归纳所观察到的细胞在结构上的共同点,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可能的原因: 答:这些细胞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 各种细胞之间的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是:这些细胞的位置和功能不同,其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是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产生的差异。 3.P8图是一个大肠杆菌的电镜照片和结构模式图,大肠杆菌与你在本实验中观察到的细胞有什么主要区别, 答:从模式图中可以看出,大肠杆菌没有明显的细胞核,没有核膜,

7、细胞外有鞭毛,等等。 大肠杆菌电镜照片 大肠杆菌结构模式图 实验二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8) 一(实验目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二(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O沉淀。如: 2葡萄糖+ Cu ( OH ) 葡萄糖酸 + CuO?(砖红色)+ HO,即Cu ( OH ) 2 2 2 加热 被还原成Cu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 22(脂肪可以被苏丹?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 3

8、(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2+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三(实验材料 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四、实验试剂 斐林试剂(包括甲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 mL CuSO溶液)、苏丹?或苏丹?染液、双缩脲试剂(包括A液:

9、质量浓4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 mL CuSO溶液)、体积分4数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馏水。 五、实验仪器:双面刀片,试管,试管架,试管夹,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 六、方法步骤: (一)可溶性糖的鉴定 操 作 方 法 注 意 问 题 解 释 1. 制备组织样液。 苹果或梨组织液必须临时制备。 因苹果多酚氧化酶含量高,(去皮、切块、研磨、过滤) 组织液很易被氧化成褐色,将产生的颜色掩盖。 2. 取1支试管,向试管内注 入2mL组织样液。 3. 向试管内注入1mL新制的应将组成斐林

10、试剂的甲液、乙液斐林试剂很不稳定,甲、乙斐林试剂,振荡。 分别配制、储存,使用前才将甲、液混合保存时,生成的Cu 0乙液等量混匀成斐林试剂; ( OH )在7090C下分解 2成黑色CuO和水; 切勿将甲液、乙液分别加入苹果甲、乙液分别加入时可能会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 与组织样液发生反应,无Cu ( OH ) 生成。 204. 试管放在盛有50-65C温最好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使防止试管内的溶液冲出试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分试管底部不触及烧杯底部,试管管,造成烫伤; 钟,观察到溶液颜色:浅蓝口不朝向实验者。 色 ? 棕色 ? 砖红色(沉也可用酒精灯对试管直接加热。 缩短实验时间。 淀) (二

11、)脂肪的鉴定 操 作 方 法 注 意 问 题 解 释 花生种子浸泡、去皮、切下一些子干种子要浸泡34小因为浸泡时间短,不易切片,叶薄片,将薄片放在载玻片的水滴时,新花生的浸泡时浸泡时间过长,组织较软,切中,用吸水纸吸去装片中的水。 间可缩短。 下的薄片不易成形。切片要尽可能薄些,便于观察。 在子叶薄片上滴23滴苏丹?或苏染色时间不宜过长。 丹?染液,染色1分钟。 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染液,用 酒精用于洗去浮色,不洗去浮50%酒精洗去浮色,吸去酒精。 色,会影响对橘黄色脂肪滴的观察。同时,酒精是脂溶性溶剂,可将花生细胞中的脂肪颗粒溶解成油滴。 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酒精,滴上 滴上清水可防止盖盖玻

12、片时产12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 生气泡。 低倍镜下找到花生子叶薄片的最装片不宜久放。 时间一长,油滴会溶解在乙醇薄处,可看到细胞中有染成橘黄色中。 或红色圆形小颗粒。 三、蛋白质的鉴定 操 作 方 法 注 意 问 题 解 释 制备组织样液。 黄豆浸泡1至2天,容易研磨(浸泡、去皮研磨、过滤。) 成浆,也可购新鲜豆浆以节约实验时间。 2+鉴定。加样液约2ml于试管A液和B液也要分开配制,储与蛋先加NaOH溶液,为Cu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摇匀;存。鉴定时先加A液后加B白质反应提供一个碱性的环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34液。 境。A、B液混装或同时加入,2+滴,摇匀,溶液变紫色。 会导致Cu变成Cu

13、 ( OH ) 2沉淀,而失效。 CuSO溶液不能多加。 否则CuSO的蓝色会遮盖反应44的真实颜色。 可用蛋清代替豆浆。 蛋清要先稀释。 如果稀释不够,在实验中蛋清粘在试管壁,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后会粘固在试管内壁上,使反应不容易彻底,并且试管也不易洗干净。 附: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碘液不要滴太多 以免影响颜色观察 用试管取2ml待测组织样液,向试管内滴加2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实验三: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 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

14、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休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三(材料用具 人口腔上皮细胞(也可用其他动物或植物细胞代替)。 大烧杯、小烧杯、温度计、滴管、消毒牙签、载玻片、盖玻片、铁架台、石棉网、火柴、酒精灯、吸水纸、显微镜。 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取A液20ml、B液80ml配成染色剂,使用时现配。A液:取吡罗红甲基绿粉1g,加入100ml蒸馏水中溶解,放入棕色瓶中备用。B液:取乙酸钠

15、16.4g,用蒸馏水溶解至1000ml。取稀释的乙酸钠溶液30ml和乙酸20ml,加蒸馏水50ml,配成pH为4.8的溶液),蒸馏水。 四(方法步骤: 操作步骤 注意问题 解释 取口腔上皮载玻片要洁净,滴一滴质量分数为防止污迹干扰观察效果 细胞制片 0.9%的NaCl溶液 保持细胞原有形态 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消毒为防止感染,漱口避免取材失败 上轻刮几下取细胞 固定装片 将载玻片在酒精灯下烘干 水解 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质量分数为8%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0的盐酸溶液中,用30C水浴保温5min 入细胞,促进染色体的DNA与蛋白质分离而被染色 冲冼涂片 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

16、载玻片10S 洗去残留在外的盐酸 染色 滴2滴吡罗红甲绿染色剂于载玻片上 染色5min 观察 先低倍镜观察,选择染色均匀、色泽使观察效果最佳 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调节清晰后才换用高倍物镜观察 实验四 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一、 实验目的 体验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和过程。 二、 实验原理 ,(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只有细胞膜一种膜结构吸水 ,(红细胞在蒸馏水中吸水胀破 三、 材料用具 猪血,蒸馏水,滴管,吸水纸,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四、 方法步骤 ,(稀释:向新鲜的猪血中加适量的生理盐水。 ,(制片:用滴管吸取少量红细胞稀释液,滴一小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观察

17、:将制成的临时装片在高倍镜下观察,待观察清晰时,用引流法使装片中的红细胞吸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蒸馏水,同时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小心吸引,注意不要把细胞吸跑。上述操作均在载物台上进行,并持续观察细胞的变化。可以看到近水的部分红细胞发生变化:凹陷消失,细胞体积增大,很快细胞破裂,内容物流出。 五、讨论 如果上述实验在试管中进行,细胞破裂后,还需要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较纯的细胞膜, 实验五 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必修一P47) 一(实验目的: 使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分布。 二(实验原理: 叶绿体的辨认依据:叶绿体是绿色的,呈扁平的椭圆球形或球形。 线粒体辨认依据:线粒体的形态多样,有

18、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三(实验材料: 观察叶绿体时选用:藓类的叶、黑藻的叶。取这些材料的原因是:叶子薄而小,叶绿体清楚,可取整个小叶直接制片,所以作为实验的首选材料。 若用菠菜叶作实验材料,要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并稍带些叶肉。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四(方法步骤: 步 骤 注 意 问 题 分 析 1(制片。用镊子取一片黑藻制片和镜检时,临时装片中的否则细胞或叶绿体失水收缩,的小叶,放入载玻片的水滴叶片不能放干了,要随时保持将影响对叶绿体形态和分布中,盖上盖玻片。 有水状态 的观察。 2(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 3

19、(高倍镜下观察叶绿体的形 态和分布 4(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在洁净载玻片中央滴一滴健 时装片 那绿染液?用牙签取碎屑?盖盖玻片 5(观察线粒体 蓝绿色的是线粒体,细胞质接 近无色。 讨论: 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不是静止不动的,为什么, 答:不是。呈椭球体形的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可以运动,这种运动能随时改变椭球体的方向,使叶绿体既能接受较多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答: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都有利于接受光照,完成光合作用。如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改变方向。又如叶子上面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比下面的多,这可以接受更多的光照。 实验六 比较

20、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必修一P78、P83) 一(实验目的: (探究不同温度和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12(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二(方法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包括选择实验材料、选择实验器具、确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实施实验?分析与结论?表达与交流。 3+实例1: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的催化效率 一)(实验原理: 3+鲜肝提取液中含有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和Fe都能催化HO分解放出O。222经计算,质量分数为3.5%的FeCl溶液和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相比,每33+滴FeCl溶液中的Fe数,大约是每滴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氢酶分子数的25万倍。 3二)方

21、法步骤: 步骤 注意问题 解释 取4支洁净试管,编号,分O接HO有一定的腐蚀性 不让H2222别加入2mL HO溶液 触皮肤 220将2号试管放在90C左右的 水浴中加热,观察气泡冒出情况,与1号对照 向3号、4号试管内分别滴入溶液中混有不可用同由于酶具有高效性,若滴入的FeCl32滴FeCl溶液和2滴肝脏研一支滴管 少量的过氧化氢酶,会影响实验准确性 3磨液,观察气泡产生情况 肝脏研磨因为过氧化氢酶是蛋白质,放置过久,可受细液必须是菌作用而分解,使肝脏组织中酶分子数减少,新鲜的 活性降低 肝脏在制研磨可破坏肝细胞结构,使细胞内的酶释放出成研磨液 来,增加酶与底物的接触面积 2-3min后,将

22、点燃的卫生香放卫生香现象:3号试管产生气泡多,冒泡时间短,卫分别放入3号和4号试管内时,动作要生香猛烈复燃,4号试管产生气泡少,冒泡时液面的上方,观察复燃情况 快,不要插间长,卫生香几乎无变化 到气泡中 避免卫生香因潮湿而熄灭 实例2: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初步学会探索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方法。 2(探索淀粉酶在不同温度下催化淀粉水解的情况。 二)实验原理: 1(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 2(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淀粉水解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中间产物遇碘后,会呈现红褐色或红棕色。)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显色。 注:市售a-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约600C

23、三)方法步骤: 操作 注意问题 解释 取3支试管,编上号,然后分 别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 另取3支试管,编上号,然后 分别注入1mL新鲜淀粉酶溶液 将装有淀粉溶液和酶溶液的试不能只用不同温度防止混合时,由于两种溶液的温度不管分成3组,分别放入热水(约处理淀粉溶液或酶同而使混合后温度发生变化,反应温060C)、沸水和冰块中,维持各溶液 度不是操作者所要控制的温度,影响自的温度5min 实验结果。 分别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相同温保持各自温度时间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需要一定时间 度下的淀粉溶液中,摇匀后,不能太短 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 在3支试管中各滴入1-2滴碘碘液不能滴加太多 防止影响实验现象的

24、观察 液,摇匀后观察这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变化并记录 用表格的形式显示实验步骤 序号 加入试剂或处理方法 试管 A B C a b c 1 可溶性淀粉溶液 2mL 2mL 2mL / / / 新鲜淀粉酶溶液 / / / 1mL 1mL 1mL 0000002 保温5min 60C 100C 0C 60C 100C 0C 3 将a液加入到A试管,b液加入到B 试管,c液加入到C试管中,摇匀 0004 保温5min 60C 100C 0C 5 滴入碘液,摇匀 2滴 2滴 2滴 6 观察现象并记录 实例3: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操作步骤:用表格开式显示实验步骤:(注意操作顺序不能错) 序号 加入试剂或

25、处理方法 试管 1 2 3 1 注入新鲜的淀粉酶溶液 1mL 1mL 1mL 2 注入蒸馏水 1mL / / 3 注入氢氧化钠溶液 / 1mL / 4 注入盐酸 / / 1mL 5 注入可溶性淀粉溶液 2mL 2mL 2mL 06 60C水浴保温5min 7 加入斐林试剂,边加边振荡 2mL 2mL 2mL 8 水浴加热煮沸1min 9 观察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变化变记录 实验七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必修一P97) 一(实验目的: 1(尝试用过滤方法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和用纸层析法分离提取到的色素。 2(分析实验结果,探究叶绿体中有几种色素,以及各自所呈现的颜色。 二(实验原理: 1(叶绿体中

26、的色素是有机物,不溶于水,易溶于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用丙酮、乙醇等能提取色素。 2(层析液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分子量小的溶解度高,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所以用层析法来分离四种色素。 三、实验材料:幼嫩、鲜绿的菠菜叶 四、实验步骤: 步 骤 注 意 问 题 分 析 1(提取色素 为了研磨得更充分。 加SiO加SiO225克绿叶剪碎,放入研钵,加CaCO 加CaCO防止研磨时叶绿素受到破坏。因为33加SiO、CaCO和5mL丙 叶绿素含镁,可被细胞液中的有机酸产生的氢23酮(或10mL无水乙醇)迅 代替,形成去镁叶

27、绿素,CaCO可中和液泡破3速、充分研磨。(若没有无加丙酮 坏释放的有机酸,防止叶绿体被破坏。 水乙醇,也可用体积分数迅速 叶绿体色素易溶于丙酮等有机溶剂。 为95%的乙醇,但要加入减少研磨过程叶绿素的分解,减少有毒性的适量的无水碳酸钠,除去丙酮挥发。 水分) 2(收集滤液 漏斗基部放一单层尼龙尼龙布起过滤作用。 布,研磨倒入漏斗内挤压, 将滤液收集到小试管中,试管口用棉花塞塞紧是为了防止丙酮挥发。 用棉花塞塞住试管口。 3(制备滤纸条 将干燥的滤纸,顺着纸纹剪干燥 可吸收更多的滤液。 成长10cm,宽1cm的纸条,顺着纸纹剪成层析时,色素分离效果好。 一端剪去二个角,并在距这长条 可使层析液

28、同时到达滤液细线。 一端1cm处划一铅笔线。 一端剪去二个角 4(划滤液细线 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滤液细线越细、防止色素带之间部分重叠。 沿铅笔线划出细、齐、直的越齐越好。 一条滤液细线,干后重复三重复三次。 增加色素在滤纸上的附着量,实验结果更明次。 显。 5(纸层析法分离色素 将3mL层析液倒入烧杯层析液不能没防止色素溶解在层析液中, 中,将滤纸条(划线一端及滤纸条。 朝下)插入层析液中,用烧杯要盖培养层析液中的苯、丙酮、石油醚易挥发。 培养皿盖盖上烧杯。 皿盖。 6(观察实验结果 扩散最快是胡四种色素之所以能被分离,是因为四种色素胡萝卜素(橙黄色) 萝卜素,扩散最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

29、散速度不同。 慢是叶绿素b,叶黄素(黄色) 含量最多的是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a。 叶绿素b(黄绿色) 五:实验讨论: 1(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答: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如触及层析液,滤纸上的叶绿体色素就会溶解在层析液中,实验就会失败。 2(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什么, 答:提取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叶片要新鲜、浓绿;?研磨要迅速、充分;?滤液收集后,要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以免滤液挥发。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一是滤液细线要细且直,而且要重复划几次;二是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线。 实验八 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必修一P110) 一(实验目的: 通过探究细胞大小

30、,即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与物质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二(实验原理:用琼脂块模拟细胞。琼脂块越小,其表面积越大,则其与外界效换物质的表面积越大,经交换进来的物质在琼脂块中扩散的速度快;琼脂块中含有酚酞,与NaOH相遇,呈紫红色,可显示物质(NaOH)在琼脂块中的扩散速度。 三(操作步骤: 操作方法 注意问题 解释 用塑料餐刀将含酚酞的琼脂块切成三块边长分别为 3cm、2cm、1cm的正方体 将3块琼脂块放在烧杯内,加入NaOH溶液,将琼脂不要用勺子将琼脂块避免干扰实块淹没,浸泡10min。用塑料勺不时翻动琼脂块。 切开或挖动其表面 验结果 戴上手套,用塑料勺将琼脂块从

31、NaOH溶液中取出。应避免NaOH与皮肤和NaOH有腐蚀用纸巾把它们吸干,用塑料刀把琼脂块切成两半。仔眼睛等接触。如泼洒性 细观察切面的颜色变化,变成红色的部分代表NaOH出来,应立即用水冲 扩散的深度,测量每一块上NaOH扩散后着色的浓度。洗泼洒处。 记录测量结果 每两次操作之间必须避免干扰实把刀擦干 验结果 根据测量结果进行计算,并将结果填在记录表中 结论: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 四(课后讨论题答案: 1.当NaOH与含酚酞的琼脂块相遇时,其中的酚酞变成紫红色,这是常用的检测NaOH的方法,从琼脂块的

32、颜色变化就知道NaOH扩散到多远;在相同时间内,NaOH在每一琼脂块内扩散的深度基本相同,说明NaOH在每一琼脂块内扩散的速率是相同的。 2.根据球体的体积公式V=4/3r3,表面积公式S=4r2,计算结果如下表。 细胞直径 表面积 体积 比值(表面积/体积) 23(m) (m) (m) 20 1 256 4 187 0.30 30 2 826 14 130 0.20 3.细胞越大,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所以多细胞生物体是由许多细胞而不是由少数体积更大的细胞构成的。细胞越大,需要与外界环境交流的物质越多;但是细胞体积越大,其表面积相对越小,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物质交流的面积相对小了,所以物质运输的

33、效率越低。 实验九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必修一P115) 一(实验目的: 1(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 2(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识别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比较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 3(绘制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简图。 二(实验原理: 1(在高等植物体内,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芽尖等分生区细胞。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是独立进行的,因此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看到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 2(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着色,通过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存在状态,就可判断这些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进而认识有丝分裂的完整过程。 三(实验材料:

34、洋葱(可用葱、蒜代替)。因为根尖生长点属于分生组织,细胞分裂能力强,易观察到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 四(实验步骤: 步 骤 注 意 问 题 分 析 一、根尖的培养 实验前34天,让洋葱放在广口瓶置于温暖处,常换水。 因为细胞分裂和生长需要水上,底部接触清水。根长约5cm时可分、适宜的温度和氧气。 用。 二、装片的制作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解离时间要保证,细目的:溶解细胞间质,使组织1(解离: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剪胞才能分散开来。 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此取洋葱根尖23mm,立即放入盛有 时,细胞已被盐酸杀死。 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解离时间也不宜过否则,根尖过于酥软,无法

35、取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长。 出。 的玻璃皿中,室温下解离35min。 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漂洗要充分,可换水目的: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 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2次。 10 min。 3(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染色时间不宜过长,龙胆紫等为碱性染料,可使染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否则显微镜下一片紫色体着色。 紫溶液的玻璃皿中染色35min。 色,无法观察。 醋酸洋红溶液也能使染色体着色 4(制片:用镊子将这段洋葱根尖取要弄碎根尖,再垂直目的:使细胞分散,避免细胞出来,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向下均匀用力压片,重叠,便于观察。做

36、得成功的并用镊子尖把洋葱根尖弄碎,盖上盖不可移动盖玻片, 装片,标本被压成云雾状。 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使细胞分散开来。 三、观察 1(低倍镜观察:把装片放在低倍镜 一定要找到分生区。 分生区细胞特点是:细胞呈正下,慢慢移动装片,找到分生区细胞。 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处于分裂期。 2(高倍镜观察:移走低倍镜,换上在一个视野里,往往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不容易找全有丝分裂野调整清晰,仔细观察,找出处于细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细胞分裂期中期的细胞,再找出前期、胞。如果是这样,可后期、末期的细胞。 以慢慢地移动装片,从邻近的分生区细胞中寻找。 讨论:

37、制作好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关键是什么, 答:制作好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关键有以下几点:(1)剪取洋葱根尖材料时,应该在洋葱根尖细胞一天之中分裂最活跃的时间;(2)解离时,要将根尖细胞杀死,细胞间质被溶解,使细胞容易分离;(3)压片时,用力的大小要适当,要使根尖被压平,细胞分散开。 实验十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和理解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孟德尔的假说。 2(在模拟实验的过程当中,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贯彻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增强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倡导协作探究精神。. 二、实验实施

38、: 1.实验前准备: ?复习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中出现的现象及孟德尔对此现象的解释。 ?介绍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2.实验过程: 学生分组?取小桶和小球?分装小球?抓取小球?统计数据?班级汇总?结果分析?得出结论 3.课堂练习巩固。 三、实验原理:(多媒体展示,学生先阅读然后教师讲解) 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D),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d),而且基因成对存在。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为纯合子,不同的为杂合子。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

39、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 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四、实验材料: 1(两种颜色(黄、白)的大小体积相同的小球各200个,共400个。 2(不透明的大小体积相同的小桶20个。 3(计算器一部。 五、实验步骤:(学生自主探究) 1(全班60个同学分成10个小组,每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实验。 2(每个小组可以领取2个小桶和40个小球(黄、白各20个),然后每个小桶放置20个小球(黄、白各10个)。 3(每个小组安排3个同学(

40、甲、乙、丙),甲负责从两个小桶中随机抓取1个小球进行组合,乙负责统计实验数据,丙负责把抓取的小球放回原处。 4(每个小组抓取的次数在50,100次之间,完成任务之后,小组长负责把本小组的实验数据向班级汇报(把实验数据填写到指定表格上)。 5(10个小组都完成任务后,把各个小组的实验数据进行汇总并计算平均值,得出最终数据。 6(结果分析得出结论:F自交得到F,F中会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3:1.122实验重复的次数越多,实验结果越准确。 六、注意事项:(教师先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 1(负责抓取小球的同学(甲)要求先闭上眼睛,然后才可以实施抓取任务。 2(负责把小球放回原处的同学(丙)

41、,要留意每个小球原来的位置,不能放错地方。 3(负责统计数据的同学(乙)要认真观察甲每次抓取小球的组合情况,并如实记录,不能主观更改实验数据。 七、问题探讨:(师生互动) 1.为什么每次抓取小球后都必须先放回原位,然后才重新抓取? 答:确保每个小球被抓取的几率相等,数据准确. 2.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他还能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吗? (提问:随机抓取10次,请同学们统计结果,是否出现三种基因组合,且性状分离比是否为1:2:1,) 答:不能,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当对10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八、课堂

42、练习: 1.某同学接连抓取三次小球的组合都是Dd,则他第4次抓取是Dd的几率是( ) A.1,4 B.1,2 C.0 D.1 答案:B 2.豚鼠的体色黑色对白色为显性,一对杂合黑豚鼠产仔4只,4只鼠仔的性状表现可能是( ) A.三黑一白 B.全部黑色 C.二黑二白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答案:D 3.具有一对遗传因子的杂合子,逐代自交3次,在F中纯合子比例为( ) 3A.1,8 B.7,8 C.7,16 D.9,16 答案:B 4.孟德尔遗传规律不适于原核生物,是因为原核生物 A.没有细胞核 B.没有遗传物质 C.没有完整的细胞器 D.主要进行无性繁殖 答案:D 九、表格设计: 小组统计表格

43、各组合数量 小组 抓取 比例 小组 序号 次数 (显性:隐性) DD Dd dd 成员 全班汇总表格 各组合数量 比例 小组序号 抓取次数 (显性:隐性) DD Dd dd 1 2 3 4 5 6 7 8 9 10 总计 平均值 实验十一二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必修二P21) 一(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的阶段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44、,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三(方法步骤: 低倍镜在低倍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 观察 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 高倍镜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 观察 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绘图 根据观察结果,尽可能多地绘制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 细胞简图 A.精巢管顶端 B.减数第一次分裂 C.减数第二次分裂 D.精子细胞 E.精子 四(课后讨论题: 1.减数第一次分裂会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形成、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位置成对排列、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分别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等现象

45、。 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非同源染色体成单排列在细胞赤道板位置,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2.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别排列在细胞赤道板的两侧,末期在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由该细胞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组成,其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每条染色体均由两条染色单体构成。 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的位置。末期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3.同一生物的细胞,所含遗传物质相同;增殖的过程相同;不同细胞可能处于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多个精原细胞的减数分裂,推测出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连续变化。 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示意图

46、实验十二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必修二P88) 一(实验目的:1(学习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方法 2(理解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的作用机制 二(实验原理: 1(进行正常有丝分裂的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子染色体在纺缍丝的作用下分别移向两极,最终被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2(用低温处理植物组织细胞,使纺缍体的形成受到抑制,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三(方法步骤: 低温培养洋葱根。待洋葱根长出1cm左右时,将整个装置0 C)。诱导培养36h 诱导 放入冰箱的低温室内(4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1cm,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固定 0.5-1h,以固定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形态 冲冼2次 制作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装片 观察 用显微镜观察,并寻找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化的细胞 四(课后讨论题答案:两者都是通过抑制分裂细胞内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实验十三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实验原理 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缓冲物质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目的要求 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