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科学发展观落实基层文化建设发展.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446589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践行科学发展观落实基层文化建设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践行科学发展观落实基层文化建设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践行科学发展观落实基层文化建设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践行科学发展观落实基层文化建设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践行科学发展观落实基层文化建设发展.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范文最新推荐- 践行科学发展观落实基层文化建设发展 践行科学发展观落实基层文化建设发展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区近年来不断加大文化投入力度,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注重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和推动了文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基层文化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步形成了一个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自娱自乐、自我教育为特点的基层文化活动的可喜局面,满足了人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实践证明,开展

2、基层文化活动不仅活出了百姓的精气神,活出了百姓思进心,更活出了百姓的凝聚力,活出了地区的向心力,更活出了生产力,活出了和谐风。为构建和谐*,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一、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近年来,*区的基层文化建设,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基层文化设施得以完善。全区有休闲健身广场4处,面积达到16000多平,23个村13个社区,有文化活动室28个,面积达到3928,其中达到标准60以上(含60)的27个,占总数的75%。文化广场24个,面积达到42018,其中达到标准200以上(含200)的24个,总数的占66.7%

3、。沈家村现已建成占地2700,使用面积1100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室,内设图书和电子图书室、乒乓球室、计划生育健康之家、演艺大厅,外有篮球场地及健身路径等活动场所。20xx年至今我区先后有四个村被评为市级城乡共建先进村,八个村被评为市级文化特色村,沈家村被评为市级城乡共建标兵村,*区被评为本溪市城乡共建达标区。二是群众文化生活得以活跃。全区现有业余演出队21个,合唱队9个,秧歌队27个,健身队13个,突出特色文化发展,先后有八个村被评为全市文化特色村,群众把亲身的经历和感受,把改革开放、棚改进社区和新农村建设中家乡的变化通过自编、自导、自演来唱响家乡,营造和谐大家庭的浓厚氛围,抒发基层群众对党、对

4、国家的感恩之情,特别是沈家村的问路节目在全市获得一等奖并参加了省里的文艺调演。几年来,*区充分利用各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举办广场大型文艺演出活动10余次,举办了*区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并多次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组织摄影、书法、乒乓球、运动会等各种赛事活动,送图书下乡,建立了一批乡村图书室,全区农家书屋58个,藏书26,800册,其中沈家村已达10000余册。三是传媒资源平台得以整合。我区在全市率先完成广播电视20户以上自然村屯“村村通”工程的基础上,现已基本完成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今年将以沈家村为试点并逐步在全区农村推开,农村电影放映工作有

5、序开展。四是文化产业资源得以发展。形成了以辽砚、云石、奇石资源为依托的奇石文化,全区现有3家较具规模的辽砚厂,产品远销境内外和海内外;形成了以剪纸、秸秆粘贴画等民俗工艺为依托的工艺文化,我区活跃着一批以马娇、尹殿奎为代表的民间艺人,“千手观音”剪纸和秸杆粘贴画都极具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形成了以财神、满族等文化为依托的民俗文化,20xx年举办的首届中国本溪财神节,被中国民间文艺协会节日文化专业委员会论证并授权为地方民俗节日;形成了以大冰沟、影视基地等为依托的旅游文化,推动了全区基层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二、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虽然我区在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不可否认,基层文化

6、工作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基层文化缺乏认识和重视,致使发展不平衡。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经济成为各乡镇街和村社区的第一要务,而文化建设工作只是个软任务、软指标,导致部分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只想着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只想着发展经济。在文化发展上只挂在嘴边,不落实在事上,只应付,不付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文化的发展。二是对基层文化资金投入不足,致使文化基础设施滞后。全区各乡镇街综合性文化活动站场所资源不足,甚至没有;各村、社区文化活动室设施不完善,文化器材严重不足,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广场面积不足,健身路径、音响设备等配套设施急需解决,满足不了群众的文化需求;图书室藏书

7、量少,内容陈旧,没有针对性,根本无法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三是基层文化队伍力量薄弱,文化活动难以开展。乡镇街之间,村社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由于基层文化人才都是业余爱好者,年龄偏大,素质偏低,外出打工等因素造成流动性大,基层文化队伍不稳定,个别年青文化骨干出于商业目的,不能经常性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四是基层文化活动内容单一,致使群众活动意识不高。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内容单调。与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相比,基层文化生活发展明显滞后,文化生活方式较为单一,余暇之时,消遣活动大多集中在走亲访友、串门闲聊、看电视、聚众喝酒,甚至赌博打牌等。五是是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致使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传统文化产业项目门

8、类不够齐全,项目单一,规模不大,人才短缺,思想观念和认识滞后,且在经营生产上各自为战,没有形成规模,没有形成集团式的开发和经营,对地区的经济发展拉动不大,对百姓的就业的推动不强,群众的普惠程度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是认识不足。市场经济导致基层部分领导思想认识不高,不到位,重视程度不一致,误以为只要抓好经济建设,做好钱袋子工程,“一好可以遮百丑”,文化建设也就很容易被忽视,致使文化工作只能在低水平上运行。二是经济困难。基层财政基础薄弱,项目发展不平衡,财源不足,乡镇级财政更是捉襟见肘,日不付出,根本挤不出过多的资金投入文化建设,即使认识到位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观念滞后。部分村、社区还存在“

9、等、靠、要”思想,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仍然依靠政府,投入渠道单一,体制机制不活,管理运行机制陈旧,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四是人才匮乏。基层群众文化队伍人才匮乏,知识结构不合理,年龄老化,专业水平低,组织活动的能力不强,人才资源发展不平衡,文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缺少创新,缺乏吸引力。五是产业不强。市场意识淡薄,市场手段运作缺乏活力、动力,产业不精,产业不强,市场份额小,专业知识强,参与人数少,拉动力小,形成不了规模,形成不了产业带。三、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繁荣基层文化,改善人文环境,不仅是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群众精

10、神需求的客观要求,也是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更是实现和维护群众文化权益,让老百姓得到文化实惠的关键举措。一是科学制定规划,创新发展观念。加强基层文化建设首先要提高认识,更新发展观念。首先必须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真正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政策上给予扶持和资金上增加投入,从制度上和战略上给以保证。对文化工作要切实做到“四个纳入”,即将基层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以此从根本上增强宣传文化工作的目的性、计划性和主动性。对文化工作要实现“三个突破”,要突破旧的思维模式,要突破旧的管理模式,要突破旧的体制模式

11、。采用多元化、多渠道建设基层文化设施的新思路,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下运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参与基层文化建设,逐步形成一个覆盖城乡、功能健全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二是加大经费投入,创新投资渠道。要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经费的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形成基层文化建设市、县、乡(街)、村(社区)四级财政支撑体系。基层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要通过多渠道解决,抢抓中央省市扩大内需的机遇,抢抓村企共建、社企共建的有利契机,搞活市场运作方式,多途径、多角度、多层面、多领域争取基层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三是巩固文化阵地,创新共建方式。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满足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迫切需要。在旧城区改造的同时,加强对社区和居

12、民小区配套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对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广场建设,发展特色文化。充分发挥城乡共建单位的共建力度,在抓好经济共建的同时帮扶共建村培育文化业务骨干,配套服装、乐器等文化设施,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特别是在资金、政策、信息等方面实现全面共建。四是加强队伍建设,创新激励机制。群众文艺骨干队伍是基层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动的重要保证和中坚力量。加强对群众文化人才的挖掘和吸纳。对现存群众文化组织实行稳定队伍,加强培训和业务指导,把懂点艺术、有点进取心、善于学习的文艺爱好者,通过进行专业培训学习的方式充实到基层文化队伍中,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适时提供有偿服务,创新发展模式;通过汇报、展演、汇演、

13、评比等方式找准人才,挖掘骨干,评选先进;通过电视、网络、信息等媒体手段宣传群众文化骨干和典型,实施典型带动,典型推荐,为人才队伍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大力培养和发展民间艺人队伍,加强群众文艺创作队伍建设,着力培养群众文艺创作人才,激发艺术创作热情。五是丰富精神生活,创新文化形式。进一步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尽快推广覆盖全区的数字电视工程和电影放映工程,实现全区农村一村一月一场电影;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业信息网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为基层群众提供信息服务平台;实施文化下乡工程,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图书室建设,购置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图书,

14、创造条件建设小网吧,方便基层群众对知识的需求和对外面世界的认知;充分利用现有的基层文化设施,继续组织开展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鼓励群众自编、自演小节目,并经常性组织全民健身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六是实施品牌战略,创新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体制的创新步伐,真正做到“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自主发展、依法运营”文化产业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和文化产业政策,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拓宽融资渠道,推进文化项目招商引资。财神文化集知识、趣味于一身,通过挖掘财神文化资源和满族风情文化的刺绣和剪纸等工艺做大做强民俗文化。强力推介桃源度假村、大冰沟等休闲度假圣地,充分发

15、挥喜庆农家、英雄儿女等影视基地和名角、名剧的演艺资源优势,弘扬影视文化,发展旅游产业。依托奇石文化,打造“以一带一街”为主体的产业发展平台,形成以制石、展石、售石为主要内容的奇石产业一条街,建立一个展示平台、投资平台、交流平台,让*奇石走向全国,让全国奇石走进*,提高*对外的知名度,提升*的综合竞争力。基层文化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要把文化建设的注意力集中在百姓身上,工作的重心放到基层。几年来,*区在繁荣基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上下大力气,出真功夫,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基础和文化氛围,今后将紧紧围绕深入

16、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为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营造文化大氛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十月一日来临了,这可是我们祖国妈妈六十华诞。一大早,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视机,等待着威风凛凛的阅兵仪式的开始。十点刚过,首先是代表五十六个民族的五十六门大炮,发出了六十响腾空而起的礼炮,紧接着三军仪仗队迈着整齐的步伐,来到天安门广场的升旗台。主持人宣布:“升国旗,奏国歌,敬礼!”霎时,鼓乐齐鸣,雄壮的国歌音乐中,一位解放军叔叔拽住国旗的一角用力一扬,国旗像火红的雄鹰展翅飞翔,国旗缓缓升起,广场上的人们纵情歌唱,我也情不自禁地举起手,敬礼!然后,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一

17、脸严肃的胡锦涛爷爷在红旗车上接受三军总司令的报告,开始检阅。红旗车徐徐开动着,胡爷爷站在检阅车上威风凛凛,神采飞扬。“同志们好!”“首长好!”“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10时37分,阅兵分列式开始了。在鲜艳的八一军旗引领下,陆军方队、水兵方队等14个徒步方队,雄赳赳,气昂昂,迈着整齐的步伐从天安门城楼前走过,接受国家领导的检阅。然后又陆续被阅的是坦克、飞机,它们气势磅礴,轰轰响声震得大地都好像颤动起来,好不壮观。听妈妈讲,这些新式武器100%为我国自行研制,其中90%为首次亮相。听后我不由得激动万分,我想,我将来一定要做一个军人,研制出更新型的武器来保卫祖国,要让美国、日本等怕得连海岸

18、线都不敢靠近,就更别说侵略了。妈妈笑了,“光想是做不了用的,现在该怎么办呢?”我沉思了片刻,坚定地说:“我现在要刻苦学习,从小锻炼好身体,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把祖国建设的更强大、更美丽、更富饶!”说到这里,一种旋律从心底升起:“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祖国妈妈呀,祝您生日快乐!我骄傲,我自豪,我是您的儿女,我要珍惜现在的每时每刻,长大后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关于农民工培训工作的调研分析当前农民工整体素质低下已成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定转移,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对农民工、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已成为各级政府工作中需要妥善处理的大事,日益受到中

19、央和各级政府的重视。然而,根据我们的调查,当前农民工培训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须采取措施。 培训内容方面的问题 培训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与农民工就业实际需求不相吻合。一些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上与农民的需求有差距,既与实践相脱节,更不能让受训者立竿见影。参加过职业培训的农民工普遍感觉培训内容“用不上”,造成“不学白不学,学了也白学”。 培训内容单一、雷同,针对性不强,且多集中在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上,缺少对现代农业技术和农业科技的培训。目前基本上很少开设农业技术和农业科技方面的培训。当前大多数培训都集中在裁剪缝纫工、电焊工、厨师、美容美发等专业。这些工种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都很低,对提高就业能力的

20、作用有限。 培训内容多侧重技能培训。目前培训多是让农民工拥有一技之长,但注重提高他们的生存技能,涉及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法律法规常识讲座和城市文明常识、心理健康知识辅导等培训很少。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本领虽然得到了加强,但就个人综合素质而言,仍然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培训资金方面的问题 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农民工想培训和被培训的瓶颈问题。当前培训资金分配在各个部门,导致各自为政,使培训形不成合力。 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制约农民工培训工作。根据20xx20xx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政策措施,农民工的培训资金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共同负担。现实中农民工培训主要由政府埋单,农民工没有承担费用的能力,而企业则

21、没有承担费用的意愿。要增加培训投入,由就业专项资金和相关专项资金中给予补贴,目前看来仍显不足。在一些中西部劳动力输出地,贫困县的财政收入50%要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县财政根本无力划拨资金用于补贴农民培训活动。培训内容“缩水”,造成培训形式走过场。 农民感觉培训费用太多,“不划算”。农民工要参加培训,除培训费外,书本费、考试费、生活费、职业技能鉴定费、职业介绍费诸项费用少则数百元,多则几千元,这就把相当一部分农民工挡在了培训门槛之外。 培训资金分散,就业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目前国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补助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同一培训科目可能有几种不同的补贴额度,导致培训机构收取的培训费用难以确

22、定,使农民工培训的效率很低。另外政府虽然明确提出以就业专项资金补贴农民工职业培训,由于使用范围狭窄,审批很严,往往是下半年财政拨款才到位,从而造成一方面失业者急需帮助,另一方面又有资金结余过多的现象。 职业教育在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农业职业教育又是弱势中的弱势。农业职业院校难以投入大量的资金与师资来专司此项工作,影响培训效果。 培训时间方面的问题 农民工不能自主选择培训专业的培训时间。部分农民确实有参加培训的意愿和需求,但由于不能灵活自主选择培训时间错过培训机会,没能参加培训。目前,对农民工的免费短期培训时间在23个月,像厨师、缝纫、车工、焊工这类专业,两三个月的培训确实难以熟练掌握,导致部分

23、农民工不愿参加培训。另一方面培训时间过长,参训人员难以保证学时,农民工又担心耽误找工作,从而影响到了培训效果。 培训观念方面的问题 有些地方仍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地方的领导和部门对农民工培训工作仅停留在口头上,具体问题落不到实处。 大多数农民工还没有意识到培训学习的重要性。农民工自主参加就业培训意识淡薄,对培训工作认识不够,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农民工大多数文化底子差,学起来很费力,很多人常常因为没有信心半途而废。 一些地方政府以为将农民工送进培训班就万事大吉了,认为“培训能让返乡农民工有一个地方呆着,不闹事”就行了。 培训体制方面的问题 管理体制不顺。目前参与农村劳动

24、力培训的部门多,各部门、各有关单位的职责范围没有明确划分,自成体系,互不联通。纵向层面省、市、县、乡建立的科技素质培训资源未能相互有效地衔接。横向层面涉及农民培训工作的部门有农业、科技、教育、劳动、财政、妇联、共青团等近20家,造成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重复培训等。 在培训中没有很好地调动企业在农民工培训中的积极性。企业培训对农民工提高实用技能、增强操作本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企业在农民工培训中存在缺位现象。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目前对农村劳动力培训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监督机制,多数地方政府只是把培训费往下拨付,没有跟踪检查培训效果、考核培训工作成效。由于监管不力,有的培训学校(点)存在学时不足、学

25、员流失、有少数冒名顶替现象等问题。更有甚者,一些不负责任的培训机构和人员钻政策的空子,挪用资金,搞假培训,编造名册,骗取国家的补助金。 对策措施 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就业的引导性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逐步形成政府统筹、行业组织、多方参与、整体推进,重点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培训的工作局面。 强化组织领导。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建立一个组织、法律、政策、投入、师资、资源“六到位”的、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民培训机制,将农民教育培训真正纳入“有领导、有机构、有

26、场地、有内容、有特色、出实效”的正常运行的机制中,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 积极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培训资金投入。一是按照合理布局,方便农民,充分挖掘教育资源的潜力和空间,有效整合各级各类农民培训及教育资源,强化基地建设,增加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二是加大农民工培训资金投入。农民工培训经费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农民工培训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培训教材补助、聘请师资补助、必要的教学仪器设备补助和经济困难学员食宿补助等,不能挪作他用,更不能兑换或变相兑换成现金。 完善培训服务体系。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把劳动需求情况、技能要求及时传递给农民工,使他们明白参加培训的重要性

27、。认真落实“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输出”用工制度和输出制度。二是建立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系统,对农民工培训则要“按需下菜单”。三是进一步丰富培训内容。科学设置培训项目,采取“请进来、走出去”,长训、短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走农业技术培训和二、三产业技能培训并举的路子,切实提高农民工的生产技能和自身综合素质。四是增强培训效果,切实提高培训含金量。要紧密联系就业市场需求,适时调整培训内容,尽可能满足农民工的现实需要,让他们感觉到所学的正是所用的、所求的,确实“学有所获”。五是提高农民工培训待遇,适当降低农民工培训的成本。农民工大都是家庭收入的主力,一天不挣钱就意味着一天没收入,要将培训与农民工创收、就业结合起来。 15 / 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