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要内容主要内容课程课程教学教学教学的概念教学的概念教学的意义与任务教学的意义与任务课程课程理论与理论与教学教学理理论论 1.课程课程教学教学课程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教学理论 任何教育过程都会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二是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前者涉及课程的问题,后者涉及教学的问题。研究前一个问题的学科叫课程理论,研究后一个问题的学科叫教学理论。由于这两个问题是未来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我们就开列了课程与教学论这样一门学科。2.教学的概念教学的概念(1)教学的定义教学的定义 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和相统一的教育活动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教育活动。
2、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四层含义:第一,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活动;第二,教学必然涉及两个主体的活动,即教师与学生的活动;第三,教学必须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主体的活动,即相结合和相统一的教育活动;第四,这一定义明确了两个主体的活动过程中的地位那就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即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教育活动。3.3.教学的语义演变教学的语义演变A.A.教学即学习教学即学习 从我国古代甲骨文中用以标示教学活动的字或词来看,最早的教是:,意为成人手执小棍督促、惩戒孩子学习。最早的学是:,意为儿童在房子里学习。教与学两字合为一个词,即“教学”二字最早出现在尚书 兑命中,曰:“學半。”唐朝学者孔颖达的解释是
3、上学为教音xiao;下学者,学习也。言教人乃是益己学之半也。”学记中说“教学相长”,即“教”是学,“学”也是学。因此,在中国古代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下,教与学部分,以学代教。教学即学习,是通过教人而学,以提高自己。B.B.教学即教授教学即教授 随着我国清末科举的废除和新式学堂的兴起,班级授课制 代替了个别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成为了主要教学形式以后,教学活动对教师如何教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加之受从日本译介过来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以教为中心的思想的影响,教学即被理解为教授。例证:q1912年教育部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和1913年公布的高等学校规程都规定教育科学包括“教授法”;q1928年出版的中国教育
4、词典,把“教学法”解释为“各种教授方术者”。C.C.教学即教学生学教学即教学生学 教学一词的含义从教授变为“教学生学”,与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有关。1917年他从美国学成回国后,考察了许多学校,对当时我国的教育状况极为不满,因为在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他批判说:“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是 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他说:“教的法子必须要根据学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他极力主张把“教授”改为“教学”,并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全部课程中的“教授法”改为“教学法”,这样教学就有了“教学生学”的意义。D.D.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
5、生的学 这个观点是在我国学习苏联教育学的基础上树立起来的。现在的认识基本上仍然处于这个水平。1957年我国翻译过来的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中是这样给“教学”下定义的:“教学过程一方面包括教师的活动(教),同时也包括学生的活动(学)。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彼此不可分割地联系着。”于是,我国在以后至今的时间里,对教学的定义普遍地表述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1.从概念的逻辑看,两者是包容关系,教育包含教学;2.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教学教育教 育 校外教育校外教育 校内教育校内教育 各种学习和有组织的宣传教教学学团队活动科技小组其他(2)教学与教育、智育教学与教育、智
6、育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教育 智育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发展他们智力的教育。A.教学是智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B.智育主要通过教学来实现,但也可通过其他途径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德育智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实现的基本途径教学教学教学教学教学智智 育育教 学科技学习小组教学与智育教学与智育教学不等于课堂教学教学不等于课堂教学前前教学教学教教中中学学后后教学教学显教隐学显教显学隐教显学 备 课 讲 授 评 价预习复习听课练习课外作业教学教学教学中教学中q对教学这样理解的意义:对教学这样理解的意义:A.还教学以本来的面目B.使研究者更多地关注前后两个阶段,提高教学的成效。4
7、教学的意义和任务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A.教学的意义教学的意义 q个体发展的有力手段 q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 B.教学的任务教学的任务 q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机能;q发展体力、智力、创造力和实践精神;q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学生奠定科学的世界观、道德观、审美观和劳动观基础;q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和谐发展。5.5.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1 1)课程研究的简单历史)课程研究的简单历史 A.A.课程被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得以研究是20世纪以后的事。一般认为美国课程专家博比特(Bobbit,F)1918年出版的著作课程,是课程研究或课程理论研究诞生的标志。B.B.1949年美国学者
8、泰勒(Tyler,R.W.)出版了他的有关课程研究的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这本书的出版被认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建构起了现代课程研究的最有影响的理论框架。泰勒课程理论架构:泰勒课程理论架构:a.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课程目标b.提供哪些经验实现这些目标课程设置c.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课程实施d.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课程评价e.泰勒这一课程理论架构被课程理论研究领域奉称为泰勒这一课程理论架构被课程理论研究领域奉称为“泰勒原理泰勒原理”。由于课程理论课程理论研究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教学理论教学理论研究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有着密切
9、的关系,继而引发了研究者们对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关系的争论。争论形成了三种观点:A.教学理论包含课程理论课程理论是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的理论;B.课程理论包含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实现课程目标所采取手段的理论;C.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是密切联系但又相对独立的学科。理由:联系联系教育目的和人的发展,统一于教育活动之中;区别区别课程强调每一个学生及其学习的范围(知识或活动或经验);教学 强调教师的行为(教授或对话或导游)。q教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教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绪绪 论:论:概念、任务、对象、要素过程论:过程论:过程的概念、功能、原理目的论:目的论:概念、系统与层次、分类、目标设立原则论:原则论:概念、原则分析主体论:主体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分析方法论方法论:概念、具体方法及适用条件分析环境论:环境论:概念、环境的功能、环境的调控评价论:评价论:概念、方法及其功能余余 论:论:教学实践改革:历史、现状、未来q课程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课程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课程的基本理论课程的基本理论课程的本质课程的制约因素课程的结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理论课程设计理论课程评价理论课程评价理论课程管理理论课程管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