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505603 上传时间:2022-02-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该课程面向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共16课时,1学分,为专业选修课。二、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以环境质量 评价、环境规划及污染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以此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是学生认识人类环境及其变化,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三、教学基本要求1、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要求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环境,掌握环境变化的基本知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2、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应

2、紧密结合实际,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降解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技能、降解原 理与典型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机理,掌握细胞固定化与膜固定化的原理与技术,深入学习水、大气、固体废物与污染场地的生物处理与修复基础理论,了解环境生物技术的最新理论与方法。4、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生物学基础理论分析相关环境问题,拓展学生知识面。通过对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深入理解,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四、教学方法与主要教学环节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应充分利用课堂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方法和图表、模型、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启

3、发、帮助和指导学生理解和思考问题,提高教学效果。2、主要教学环节课堂讲授要突出重点并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自学和选学有关内容,通过课外小组调查研究的方法,加强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五、课程总学时及学时分配(一)理论教学总学时及学时分配环境科学概论总学时共 16学时,安排在第四学期开设。具体分配如下:第一章 绪论1学时第二章优先控制有机污染物种类及生物降解性3学时第三章环境微生物培养技术3学时第四章 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与转化原理2学时第五章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途径2学时第六章好氧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2学时第七章厌氧活性污泥法生物处理废水1学时第八章生物脱氮除磷技术1学时第九章微生物固定化技术1

4、学时第十章有机固体废物微生物处理技术1学时第H一草污染大气的生物处理技术1学时第十二章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技术1学时第十三章酶制剂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技术1学时第十四章微生物絮凝剂1学时六、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一)理论教学内容(16学时)绪论(1学时)目的要求了解环境科学的地位及发展,掌握环境学研究的内容和组成分科重点难点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第一节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3、环境科学的内容第二节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1、理论环境学2、综合环境学3、部门环境学第三节环境科学的发生和发展1、环境科学的初期发展阶段2、环境科学向整体化发展阶段第四节环境

5、的组成和结构1、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2、工程环境的组成和结构3、社会环境的组成和结构第二章大气环境(3学时)目的要求掌握大气环境结构和组成,理解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的扩散规律,了 解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如烟尘控制技术、二氧化硫控制技术、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及综合防治与管 理技术。重点难点大气环境结构和组成、主要大气污染物及其相互转化、大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和管 理措施。第一节大气的结构和组成1、大气的构成及主要组成第二节大气污染和污染物1、大气污染的来源2、主要大气污染物及大气污染类型第三节 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化学转化1、大气光化学特性2、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的化学转化3、光化学烟雾的形

6、成机理第四节 大气污染物的扩散1、大气的温度场2、大气水平运动的受力情况3、湍流运动的要素及形成原因4、无界大气的扩散模式5、有界大气的扩散模式6、扩散参数的确定第五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与管理1、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2、大气污染物综合防治方法3、大气环境标准第三章水体环境(3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及转化,水体富营养化过程;理解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了解水体污染控制及管理技术。重点难点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危害;污染物的扩散和转化;目前处理水体污染的主要措施。第一节水体环境概述1、天然水的循环2、天然水水质3、水体污染的来源及主要污染物第二节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1、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运

7、动特点2、河流水体污染物扩散的稳态解3、河流水质模型第三节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转化1、水体中耗氧有机物的降解及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2、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第四节水环境污染控制及管理1、水体污染的防治与管理方法2、废水处理方法第四章土壤环境(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土壤的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土壤污染源、污染物质;理解土壤污染发生类型 及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了解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重点难点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危害;污染物的扩散和转移方式;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第一节土壤的组成和性质1、土壤的组成成分2、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第二节土壤环境污染1、土壤污染的净化2、土壤的污染源及污染物质

8、3、土壤污染的发生类型第三节 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 1、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2、土壤中重金属的背景值3、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第四节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1、化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2、主要农药类型3、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4、降解及残留第五节土壤污染的防治1、如何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2、控制土壤污染的措施第五章固体废物与环境(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固体废物的定义、固体废物的来源、分类、污染途径及危害;理解固体废物资 源化、资源化系统;了解固体废物综合处理意义、原则及处理系统的分类。重点难点固体废弃物的定义及分类;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的概念及处理系统。第一节固体废物的概述1、固体废物的来源及分类2、固体废物的污染

9、途径及危害第二节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及资源化1、固体废物处理的意义,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方法2、固体废物资源化第六章物理环境(1学时)目的要求噪音的概念、特征及其来源和危害,介绍电磁辐射污染、光污染和热污染的基本内 容及其危害。重点难点物理环境污染的种类及其危害;物理污染的防治方法。第一节噪音污染第二节电磁辐射污染第三节光污染第四节热污染第七章环境质量评价(1学时)目的要求掌握环境质量、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类型和方法等基本概念;理解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内容、评价方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意义和作用;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类型、评价程序、评价 的方法及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写。重点难点环境质量、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类

10、型和评价方法等基本概念。第一节环境质量评价概述1、环境质量2、环境质量评价3、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4、基本内容及评价方法第二节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程序、内容及方法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1、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2、评价的类型、程序及方法3、环境影响评价书的编写方法第八章 全球环境问题(1学时)目的要求了解全球性环境问题中主要四个方面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生物多 样性的被损害和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定性和定量地研究人口对环境带来的问题。重点难点全球环境变化的趋势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产生的影响。第一节全球气侯变化1、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2、全球气候变化的

11、趋势第二节臭氧层破坏1、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及危害第三节生物多样性的损害1、生物多样性被损害的基本情况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第三节危险性废物的越境转移1、危险性废物的定义 2、危险性废物的越境转移第四节人口与环境1、人口的增长2、人口预报模型3、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第九章可持续发展与环境(1学时)目的要求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和意义,认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重点难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第一节环境与发展前景展望第二节增长与协调发展第三节可持续发展七、课程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查课,成绩由平时成绩40% (考勤占10%;作业占30%)与期末考核成绩(60%)三部

12、分组成。期末考核要求学生就周边重要环境问题,自拟题目,撰写调查报告一份。要求对所调 查环境问题从理论上有深刻的认识,能够正确分析该问题的产生和危害,并提出可能的防治措施。八、授课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 .张兰英编著环境微生物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 .刘培桐,薛纪渝,王华东,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3 .殷维君,环境保护基础,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4 .马玉琴,环境监测,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5 .张小平,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6 .胡亨魁,水污染控制工程,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7 .李连山,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8 .肖洪亮,噪声污染控制,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9 .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