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安岭第一初级中学安岭第一初级中学六一班六一班刘珍秀刘珍秀写作背景此诗作于贞元三年(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目前须加“赋得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
2、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固幽闲鼓吹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
3、荣。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萋萋满别情。读一读这两句古诗,诗人写的什么?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草他写出了小草的什么?小草生命力的顽强 哪些地方能看出小草生命力的顽强?指名读古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1、好好想一想,哪个字最能看出小草生命力的顽强?为什么?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2、去年烧尽了,今年又生了;今年烧尽了,明年又;明年烧尽了呢?春风吹又生生。前两句古诗写出了小草生命力的顽强,后两句古诗又写了什么呢?远芳侵古道,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4、晴翠接荒城。又又送送王孙去,王孙去,萋萋满萋萋满别别情情在这么美的情境之下,作者在做着什么?送别王孙,送别王孙,王孙是谁?出示诗句理解王孙。王孙是谁?出示诗句理解王孙。(可以直接告诉。)这里的王孙是同一个人(可以直接告诉。)这里的王孙是同一个人吗?吗?但他肯定是诗人的朋友。但他肯定是诗人的朋友。作者是第几次送别朋友?从哪里看出来的 远芳侵古道,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晴翠接荒城。又又送王孙去,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萋萋满别情。(“又又”字)(只有第二次吗?)字)(只有第二次吗?)诗人第一次来送别友人,心里会想些什么?诗人第一次来送别友人,心里会想些什么?诗人第二次来送别友人,又会想些什么?诗
5、人第二次来送别友人,又会想些什么?诗人第三次来送别友人,又会想些什么?诗人第三次来送别友人,又会想些什么?第四次呢?第四次呢?第五次呢?第五次呢?赋得赋得古原草送别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离离原上草,原上草,一一岁岁一一枯荣枯荣。野火烧不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风吹又生。远芳远芳侵侵古道,古道,晴翠晴翠接荒城。接荒城。又送又送王孙王孙去,去,萋萋萋萋满别情。满别情。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青草茂盛的样子。青草茂盛的样子。年。年。本指贵族后代,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此
6、指远方的友人。长满。长满。草原明丽翠绿草原明丽翠绿。草香远播草香远播 茂盛。茂盛。枯萎枯萎。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诗歌大意原野上的青草繁茂,一年一度枯了又会繁茂起来。燎原的野火能把枯干的野草连叶带茎统统烧尽,但深藏在地底下的根,在第二年春风吹拂时,春雨滋润下还会复生,重新铺盖大地。伸向远方的散发清香的青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在睛天阳光的照耀下,一片翠绿接连着荒城。今天我又来送别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前六句写景,春草繁茂,蔓延远方。暗示友人要远行。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离愁,随行目送,别情浓郁。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诗歌鉴赏 命题命题“古原草送别古原草
7、送别”颇有意思。草与别情,颇有意思。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生兮萋萋”(楚辞楚辞招隐士招隐士)的名句以)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但要写出来,就结了缘。但要写出“古原草古原草”的特色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不易的。首句即破题面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却抓住“春草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从“春草生兮萋萋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
8、为后文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古原草”而言,何尝而言,何尝不可开作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僧古怀原是秋原是秋草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写作“枯枯荣荣”,与作,与作“荣荣枯枯”就大不一样。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的好句来。两个“一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字复叠,形成咏叹,又
9、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水到渠成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这是“枯荣枯荣”二字的发展,由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斩不尽锄不绝”,而,而写写作作“野火烧不尽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
10、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茎带叶统统“烧尽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烧不尽”,大有意味。,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
11、那看那“离离原上草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语言朴实有力,“又生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语简而意尽尽”,实未见得。,实未见得。此二句不但写出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烧不尽”与与“吹又吹又生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是何
12、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古原草”而重在写而重在写“草草”,那么,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而将重点落到“古原古原”,以引出,以引出“送别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远芳”、“睛翠睛翠”都写草,而比都写草,而比“原上草原上草”意象更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具体、生动。芳曰“远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曰“晴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侵”、“接接”二字继二字继“又生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古道”、“荒城荒城”则扣题面则扣题面“古原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僧古怀原上秋草原上秋草)的秋原,该是)的秋原,该是如何生气勃勃!如何生气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