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文名:郑和 民族:回族 出生地:云南昆阳 出生日期:明洪武四年1371年 逝世日期:宣德八年1433年 职业: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 信仰:伊斯兰教 主要成就:郑和下西洋 曾用名:本姓马,小字三保 朝代:明朝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马三宝。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
2、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郑和原来是个太监啊!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两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1.宣扬明朝国威(政治目的)2.扩展海外贸易(经济目的)3.还有一说法是,明成祖为了寻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军事目的);为什么选郑和呢?朱棣皇帝对郑和的人品、才能、知识有充分的了解。郑和知识丰富,熟悉西洋各国的历史、
3、地理、文化、宗教,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并且具有一定的航海、造船知识。郑和身份特殊,他是伊斯兰教徒,熟悉伊斯兰教教义、教规和宗教习俗。郑和又是佛家弟子,他自称是“奉佛信官”“菩萨戒弟子”,他熟悉、尊重佛教。而郑和下西洋途经的国家、地方,不是信奉伊斯兰教,便是信奉佛教。共同的宗教信仰,有利于沟通相互关系,赢得西洋国家人民的赞誉。正是由于郑和自身条件和所具备的才能、素质才为朱棣皇帝所赏识,并委于重任,成为下西洋船队的统帅。郑和不负重望,出色地完成远航任务。1.唐宋以来领先世界的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发达的造船技术;2.明帝国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保障,医疗技术成熟,熟悉西洋医术;3.有永乐帝朱
4、棣这样雄才大略的统治者,和郑和这样出色的航海家,外交家。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出使过的城市和国家共有36个: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勃泥、苏门答刺、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苏禄、加异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兰山、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儿、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儿、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据统计,在郑和大航海期间,全国共造大小海船近4000艘,船场遍及全国各地;永乐年间,明朝海军拥有3800艘舰只,其中包括1350艘巡逻船,南京新江口有400艘大型主力舰。因此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李约瑟断言
5、在1420年前后,中国海军也许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其它亚洲国家,甚至郑和大航海综合应用了天文导航、罗盘导航、陆标导航、测量水深和底质等多种导航手段,如西洋番国志所记载:“砍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这种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是很先进的。可能超过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乃至超过所有欧洲国家海军的总和。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6、第一次下西洋】永乐四年(一四零六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第二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第三次下西洋】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启航,11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同年12月从福建五虎门出洋,顺风经过十昼夜到达占城,后派出一支船队从占城直接驶向暹罗。【第四次下西洋】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1412年12月18日)朝廷令郑和进行规模更大的一次远航。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开航。【第五次下西洋】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朝
7、廷命郑和送“十九国”使臣回国。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冬远航【第六次下西洋】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第七次下西洋】宝船从龙江关出水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年6月29日),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再次出使西洋。同年闰十二月初六,船队从龙湾(今南京下关)启航,2月3日集结于刘家港。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西洋,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2.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给南洋,西洋各国带来了经济实惠;3.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4.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全部的开支都依赖明朝强大的国力来支撑,没有对中国带来什么经济实惠,于是,明朝全盛时期过后,再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持这项庞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随之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