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2018053101113.wps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1464134 上传时间:2018-12-19 格式:WPS 页数:5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2018053101113.wps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2018053101113.wps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2018053101113.wps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2018053101113.wp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2018053101113.wps(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72017年重庆一中高 20202020级高一上期半期考试 语 文 试 题 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相应的题号下面。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 I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35分) (一)(原创)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9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正面临全新机遇和挑战。历史上,中国曾处于文 化强势地位,彼时我们面对海外受众,抱持“”化成

2、天下 的“老师思维”。在现代化转型过程 “中,我们又经历了较长时间虚心学习外国文化的 学生思维”。近年来,随着国际交往日益繁 “密,以更加平等的 朋友思维”在海外开展文化交流的做法渐成日常。然而,中国文化如果要 “走出去在国际社会获得更大空间,还需要有 用户思维”。 “用户思维”,指的是一种以用户体验为中心,让用户在产品或服务使用过程中更好实现 “”个人价值的思维方式。这也是当代社会中生产者与消费者 关系倒转 的重要标志。 “用户的成功才是产品的成功”,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除了要让人感受到善意之外,还 “必须从 非刚需”走向“刚需”。为此,产品和服务提供者需要尊重现实规律,以用户个人需 求和个

3、人成长为中心,使用户在体验后真正有所知、有所乐、有所感、有所思、有所获,从而 有所恋、有所敬。只有以用户为根本,在服务中让用户愉悦地实现知识、认同、情感或价值的 “提升,产品才能成为其生活一部分。换言之,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并非只要我们表示出 友 好”“就够了,还要针对海外民众日常生活需求,提高用户满意度,战胜同类 竞品”,这才是 文化走出去实现民心相通的关键要素。 理解用户思维,要抛弃简单臆测和自我想象,跨越文化差异,深入海外用户实际生活进行 研发。在多年文化积累熏陶下,不同国家地区的用户,其语言、文化、习惯、年龄、职业、阶 层、心态不同,期待也完全不同。例如,东亚地区对中国文化较为熟悉,

4、其青年时尚爱好者喜 欢不断接触新鲜亮丽的时尚文化;非洲地区处于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观众对于讲述个人奋斗、 家庭伦理的影视剧更为期待;欧美地区文化底蕴深厚,艺术与技术创新活跃敏锐,深层思想交 流需要保持足够的理性高度、学术严谨性和个性化尊重。在文学、出版、影视、动漫、游戏、 体竞、艺术、展览、演出、科教、旅游等各个领域,各国用户每天都在不断成长,市场不断细 “”“”分, 竞品 也层出不穷。这就需要 走出去 的机构不断开展更有针对性地研发、译制、合 作与传播,以专业高度精准邀请熟悉海外用户需求的高端人才参与策划设计,深耕细作、反复 磨练。唯此才能推动更多内容在国内出新出彩、稳获市场,在海外扎根生长、

5、蓬勃传播,从而 让中国文化在国际交往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与自我创造,体现出更为丰富自由、善良友好且聪 慧有趣的国民文化品格、社会文化氛围与国家文化气质,在世界舞台上展示更加主流、智慧、 开放的大国形象。 (摘编自蒋好书 “文化走出去要有 用户思维” 原载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1 A.“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文化弱于外国文化,我们曾以 学生思维”的思维方式虚心学习外国 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B.“生产者与消费者 关系倒转”“,使得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 用户思维”成为更适合中国文 化国际传播的思维方式。 C.“我们只要针对海外民众日常生活需求,提高用户

6、满意度,战胜同类 竞品”,就能让中国 文化走出去实现民心相通。 D.理解用户思维,不能凭主观臆断,而应尊重现实规律,跨越文化差异,深入用户实际生活, 了解用户个体需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旨在阐述,当前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思维模式应由 朋友思维 向 用户思维 转变。 B.“”第三段表明 用户思维 应该是尊重现实规律,把用户个人需求和成长作为中心。 C.第四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说明在不同文化的积累熏陶下,用户的期待也往往不同。 D.“”文章以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的思路进行论证,思路清晰,论证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7、 分) A.我国现在在海外举办文化节庆、艺术活动,与各国民众分享中国语言、文化、故事和产品 “”的做法,更多地是 朋友思维 的表现。 B.“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在国际社会获得更大空间,需要有 用户思维”“”,但 朋友思维 也是 必不可少的。 C.我国一些出口译介的书籍,有时因内容艰深或背景陌生而难以推广。这就是没有很好地理 解用户思维而到导致的结果。 D.理解用户思维,既能促使中国文化在海外扎根生长、蓬勃传播,又能推动其在国际交往中 的自我更新与创造。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14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春风

8、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 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 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 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 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 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

9、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 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 垛躲猫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 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 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害怕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 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 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 “”发出 呃呃 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老哑巴是

10、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 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 2 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 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 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 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 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

11、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 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 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 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 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 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 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 嚓嚓

12、嚓 ”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 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 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 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 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 点什么。 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里歌唱的人! (选自散文选刊2011年第 3 期,有改动)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13、.文章开头,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春天的声色,这对引出关于老哑巴的伤感回忆起了铺垫 作用。 B.老哑巴娶不上媳妇,因而靠种花来作为生活的寄托,过路人对花的评价中流露出对老哑巴 的冷漠和歧视。 C.文章运用了细节描写,通过对人物外貌、动作、心理的刻画塑造了一位社会地位低下的老 哑巴形象。 D.第七段中,达子香花静静绽放,既呼应前文,又和老哑巴在众人歧视中消失的遭遇形成强 烈的对比。 5.请简要概括哑巴的人物形象特点。(5 分) 6.结合全文,说明结尾句 “”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里歌唱的人 的含义。(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12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14、材料一: 2011年 6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正式实施。 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 2016年组织 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 行评估。 3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 2016 年 8 月 31日,全国有 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 规共 72 部。其中,17 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云南省共制 定了 20 部相关地方性法规,立法数量居全国之首。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 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

15、南省、四川省、青海省 7 省(区、市)省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 2015 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 163731万元,有 10 省(市) 累计投入 5000 万元以上,其中,四川省以 23652万元、浙江省以 18740 万元、北京市以 13550 万元位列前三。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 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 2016 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 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 批准公布了 14928 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

16、传承人老龄化问 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 70 周岁的已达 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 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 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 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 非遗法 颁布五年落实情况喜忧参半,2017年 02 月 15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 厚厚的黑框眼镜,蓬松的头发,一身休闲装束的高光耀,与时下的年轻人并无二致。然而,穿 上唐装、拿起糖勺的他,立刻变得与众不同。目前,高光耀是国内最年轻的糖画师傅之一。 父亲会做糖画,母亲会

17、捏面人,出身世家的高光耀从小就对糖画有兴趣。用了两年时间掌握 了糖画技巧后,“高光耀并没有就此满足。 跟着我爸出去演出,我就发现玩这些老手艺的没有年 轻人。我就在想,为什么这些传统文化吸引不了年轻人?我觉得我有责任去做些事情把这么好 ”的传统手艺发扬光大。 去年 10月,“高光耀和家人成立了光耀民俗艺术工作室。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 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 ”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 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 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

18、接 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2017 年 2 月 15日大众日报)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 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形成网红,就能很好圈粉。笔者认为,我们应该 “做好 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 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 人就多了。 (“”摘编自落实 非遗法 还需做加法,2017年 2 月 16 日南方网) 7.下列对上述材料

19、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 B.非遗传承人面临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 C.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涵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 D.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 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 分) A.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传等问题,旨在引起社 会各界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B.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 4 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20、 C.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材料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 具体的解决办法。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三者的语言风格都是朴 实通俗的。 E. 三家媒体都关注非遗保护这一文化热点,与国家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一致,体 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9. 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35分) (一)(原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4 小题,19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周昌者,沛人也,及高祖起沛,击破泗水守监,于是从沛公。从入关,破秦。沛公立为汉 王,以周昌为中

21、尉。汉王四年,拜为御史大夫。常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与萧、曹等俱封, 为汾阴侯。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 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 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 “为人吃,又盛怒,曰: 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 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 ”几废。 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 “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进请

22、问曰: 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隙邪?备 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 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尧曰: 陛下独宜为赵 ”“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 高祖曰: 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 可者!”“尧曰: 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独昌可。” “”“高祖曰: 善。 于是乃召周昌,谓曰: 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周昌泣曰: 臣初 起从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高祖曰: 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 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强行!”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 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于 “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周昌至,谒高后,高后怒而骂周昌曰: 尔不知我之怨戚氏乎? 而不遣赵王,何?”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至长安月余,饮药而死。周昌因谢 病不朝见,三岁而死。 (选自史记 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有删节)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