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复习整理.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680473 上传时间:2022-02-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复习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区域经济学复习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区域经济学复习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复习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复习整理.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六个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海陆统筹。一、区域经济学的作用: 1.综合开发利 用区域条件 2.确保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3.建立国家或地区经济系统4.开展地域空间结构研究二、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第一, 研究的核心问题:深入研究中国作为一个特定 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们利用规律驾驭经济活动、提高发展效率的基本途径。1. 农业集体承包2. 城市公有多种所有制 ,第二,区域经济学者有义务回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及人们有效作用于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途径与措 施。1.港口发展问

2、题 2.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第三, 研究的历史使命: 我国的政府需要一门系统 阐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理论, 该理论应能够回答处于区域发展各个过程中所产 生的基本问题以及政府可能采取的对策。二、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关系 ,区域经济学 是一门产生较晚的学科, 它是借助地理学的一些方法论来研究经济问题。 认为“凡是研究经 济现象位置移动的经济学都是区域经济学” 的观点是错误的, 这混淆了经济现象位置移动与 区域经济特征 .区域经济学不是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也不是区域经济学,但两者是在日 益靠拢,日趋溶合,无论从方法,还是从研究本身,都难以分清。三、古典区位论 1.农业区位论 2.工业

3、区位论 3.运输区位论。四、现代区位论 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 因素的研究, 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 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 企 业尽量布局在利润最大处。 生产成本与运费、 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合理结构。 谢菲尔的空间 相互作用理论、 费特的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 帕兰德的市场竞争区位理论、 罗斯特朗的盈利 边界理论、吉李的自由进入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任何两地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互作 用关系, 两地的市场间分界点为两地作用均衡点。 二、中国区域经济学界目前研究面临的问 题 1.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2. 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制度创新 3.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 区

4、域关系 4. 区域经济政策 5. 区域开发 2.1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一、基本概念 狭义: 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货币形式表示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实物形式 表示为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广义:除狭义上的含义外,还应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 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基本特征: 是一个长期的时间序列过 程。呈现出:基钦周期(短) 、朱格拉周期(中) 、库兹涅茨周期(长)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长)。影响因素:不能把影响因素等同于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和技术) 。 1.投入型生产 要素:资本、劳动力、资源、技术等等;2.形成生产环境的要素:硬环境(基

5、础设施)、软环境(制度) 2.2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一、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1. 区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 区域经济产业部门可以分为主导部门和其他部门, 主导部门影响力系数较大, 对其他部门的 带动效应会形成乘数效应。 2. 增长极模式 3. 点轴模式 4. 网络型模式是点轴模式的演化结 果,由若干个点轴联合在一起。极化效应产生的聚集规模经济在更大的范围表现出来, 意味着增长结果和增长极的分散化。整个增长网络可以视为一个巨大的增长极, 其效应更强, 影响也更大。三、区域开发部门空间转移规律高梯度地区:创新活动频繁,新的产业部门、新 产品、 新技术等都不断产生和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

6、高, 对新产品需求的增 加以及旧产品成本的上升, 使高梯度地区产业部门在区域间的转移有充足的动力。 低梯度地 区:一类地区由于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金、技术都很缺乏,愿意接 受高梯度地区转移来的产业部门; 另一类地区由于资源耗竭而产生经济停滞, 迫切需要从发 达地区转入新的产业部门, 改善部门结构。 防止资源性衰退: 1. 尽量节约资源, 合理开发。2. 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的产业部门,形成新的支柱产业。3. 区位影响经济,需要从发达地区引入新的产业机制,改善区位条件。 4. 环境恶化影响经济,需要发达地区转入新 技术,改善生产环境。 5. 体制造成经济停滞,需要从发达地

7、区引入新的发展机制,注入新 的发展动力。 3.2 产业结构的划分 一、高新技术型产业的划分及基本特点,高技术产业是指 那些技术变化快、 产品寿命周期短、 产品性能和工艺技术改进快, 以高技术为核心力量发展起来的产业。高技术产业是个动态的概念,对其认识也在逐步深化。OECD(经合组织)则依据产业的 R D 密集度将制造业分类为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和低技术四大类。我 们认为,后一种分类方法能更准确的反映出动态变化着的高技术产业基本特点:1. 产品知识密集程度高 2. 产品附加价值高, 垄断价格与专利利润 3. 激烈的市场竞争 3.3 产业结构的总 体演变 一、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1、技术进

8、步的影响,技术进步对一、二产业有差异,第二产业更容易受到技术的影响。技术-劳动力减少;规模扩大 -吸收农业劳动力;技术进步把更多劳动力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二、三产业劳动率高也是原因。2、收入水平提高及消费结构变化, 随着收入的增加,用于第一产业产品的比重下降;对第二、三产业提出 要求;恩格尔定律。 3、社会分工与市场经济水平 4、利益的趋动 5、国际贸易平台也是重要 条件 5、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一、如何理解中国改革开放之前有悖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工 业化道路?建国初期,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低。1952 年中国人均GDP仅为119元;在GDP中,第一产业比重高达 50. 5

9、%,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 20. 9% 和 286。根据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建国以后中国应该首先发展轻工业,增加就业,进行 资本积累, 逐步由轻工业发展到重工业, 促使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但是,中国政府选择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1978 年以前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过程基本上表现为第二产 业比重上升、 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以及第二产业中重工业比重上升、 轻工业比重 下降的过程, 重工业的增长远远快于国民经济其他各产业的增长。 建国以后, 中国选择重工 业优先发展的道路是由当时国际国内环境所决定的:第一,由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所决定。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

10、中国持敌视态度,.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 中国要获得真正的独立, 必须加快发展国民经济, 建立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第 二,由当时世界经济所处发展阶段所决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正在由 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 以电子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兴产业尚未得到迅速发展, 重工业 的规模和水平仍然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区位论。 也被称为标准化理论或立地原理,是企业或生产项目选择最优区位的理论。产生:该理论最早出现于经济学界, 十九世纪初期, 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根据农业商品生产与市场的空间关系,探索由于区位不同引起的农业生产地域分异。二、 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系指以

11、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 呈同心园状分布的农业地带。 三、农业区位论的假设条件 (由此推算在一定时期内唯有运费 是个变量, 运费低, 利润才大。 1.孤立国中的唯一城市在平原的中央, 周围为农业生产基地, 外侧为荒野(黑箱) 2.城市是多余农产品唯一的市场,而且城市与其它市场也不存在农产品 的交流; 3.孤立国内部的唯一交通工具是马车(假定无水运, 当时火车运输还没有) ; 4.腹地是匀质, 即认为气候、 土壤等环境条件相同, 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水平相同 5.农业生产追求最 大利润,并可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5.运费与距离成正比,运费是由生产者支付的。P-T = V-E = K 6.P利润;T运

12、费;V市场价格;E生产成本;K 常数。六、空间结构的理论作用(地域空间核心)地域空间核心即经济地域的中心城市.现代经济条件下 ,地域空间核心以工业为主要内容,但也有商业、金融、旅游或行政管理等 内容 。 1.组织作用 2.聚集作用 3.辐射扩散作用 4.传输作用七、区域中心 -空间网络 -外围 空间(三者的关系)空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依靠三者的统一协调来推动经济地域的发展。 表现为经济功能的一致性和结节、 网络与规模等级的协调性。 经济地域内, 核心城市的大小, 其它城镇的数量与规模, 外围地域的经济内容和经济实力强弱与网络的密度、 质量和数量之 比,有着正常的比例关系。总之,核心、外围、网络

13、三者之间就是在不断的协调t不协调 t协调”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六、工业化阶段以网络为主的原因。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收入达到较高的水平 ,信息要素日益重要,产业布局的经济原则面临挑战。地区间就业、 收入、消费、和选择机会的差异逐步消失。 以高技术布局为主: 资源在某种意义上被 “淹没”, 追求安静、清洁的环境,形成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中国的北京中关村。1、逐步消除了地区间的不平衡。 集聚经济在区位决策中的作用下降, 而公平、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日益 受到重视。 2、完成了点 -轴的开发系统,逐步向网络系统过渡。网络:各种行为主体之间在交换资源 传递资源过程中发生联系时而建立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14、一、点轴系统的概念 和特征。点 -主要是指各级中心城市。轴 -在一定方向上联结若干不同级别中心城镇而形成 的相对密集的人口和产业地带。 轴线是区域经济设施、 社会设施相对集中的地区。 根据空间 相互作用原理,该带对周围地区存在一个“力场” ,有吸引作用。轴线附近的产业则产生一 种向心力, 这个力不仅指向一个点而是若干个点或一条线。 轴线上集中的产业及设施通过产 品、信息、技术、人员、资金等,对附近地区有扩散作用。扩散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作用于 周围的区域,与区域的其它要素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四、大河河岸发展轴 大河河岸发展轴的形成:大江大河沿岸地区曾经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在现代经济发展中, 仍是

15、许多国家地域开发和发展经济的征战地区。如中国黄河、 长江,德国的莱茵河,俄罗斯 的伏尔加河、第聂河 ,美国密西西比河等。 1.巨大的运输通道。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 水运曾是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比陆上的铁路、公路要早)。 2.水资源和水能源的开发利用。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工业和城镇发展的必备条件。3.大江大河下游一般也多广阔肥沃的平原。大河河岸发展轴的基本特征:1.大河一般跨越较大的地域,在其干支流吸引范围内, 往往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能源、农林牧渔资源及水资源。 基础产业为主。 2.在较长的开发历史条件下,大河的上下游、干支流之间建立起密切的经济联系。上游资源型 -中游重

16、化工业 -先进技术储备。 3.产业的关联度高。 同一流域形成产业体系 ;物资运输 利用同一河流 ,长期形成互补。五、铁路干线发展轴。铁路干线发展轴的形成:铁路是现代 交通运输中比较重要的方式, 在国土比较辽阔的国家, 铁路干线因其在运输中的重要地位而 形成区域发展的主要轴线。 1.巨大的陆上运输通道。铁路轴带的地位尤其重要,原因在于: (1)我国的自然、 人口和经济的地区差异明显, 长距离的大宗货物交流有增无减, 如煤炭、 木材、成品油、冶金物资等; ( 2)我国的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远离水域,资源在西部,经济 重心在东部,货物交流频繁; ( 3)国外的高速公路已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铁路,而我国则

17、不 可能,因高速造价太高,只适合中短程的经济联系,如沈大、京津、沪宁、沪 杭、广深、广珠等。 2.资源和基础固有的优势。铁路的走向是人为选择的结果,干线必 然通过重要资源产地、 现有或规划中的经济中心、 行政中心及地势较平缓的发达农业区。 如 京广线沿着太行山东侧,联结石家庄、郑州、武汉、广州等中心城市;京兰线则三 次穿越黄河,经过河套平源、银川平源,把内蒙古西部、宁夏的经济中心、主要农牧区联系 起来。 3.铁路与水路不同的职能,内部与外贸。 4.高速铁路有新的内涵。 铁路干线发展轴的基本特征: 1.产业结构偏重型。由于铁路建设主要是为工业服务,特别是 为重工业服务, 同时也由于多把开发矿区作为修筑铁路的重要目标之一, 因此, 在铁路沿线 地带的城镇利用资源条件发展的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等重工业占有较大的比例。 2.促进地区产业规模和结构的急剧变化。铁路是适应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建设的,一 旦通车,附近的资源和经济潜力很快得到开发和利用,地区经济很快发展起来。3. 铁路发展轴多为国家或地区的二级开发轴带。同时, 它也面临高速公路的有力竞争 人工设计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