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201805300293.doc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1472118 上传时间:2018-1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20180530029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20180530029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20180530029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20180530029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201805300293.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五月高二历史月考试题一、 选择题(共24题,每题2分)1、中国古代的女政治家,如西汉的吕雉、唐代的武则天等一直被看作是不正统的。但欧洲女性位居女皇、女王却是很普遍。造成中西方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血缘宗法观念的影响B女性独立地位的丧失C女权至上传统的削弱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2、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B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C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D分封制日益

2、发展完善3、考古资料表明,西周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此现象说明()A工官制实现了标准化器物生产B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C宗法制注重同族文化的延承性D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4、商朝设立了“三风十愆”罪,是三种恶劣风气所滋生的十种罪愆。“指巫风二;舞、歌;淫风四:货、色、游、略(打猎);乱风四:悔圣言、逆忠直、远耆德(年高徳劭、素孚众望者之称)、比顽童(愚钝无知的人),合而为十愆。”这说明()A商朝官吏腐败现象非常普遍B商朝统治者推行以徳治国C商朝重视培育良好社会风气D政府对百姓加强教化5、中国商周时期便

3、有男子休妻“七出”之说,后又增加“三不去”对随意休妻进行限制,即“妻子无娘家可归、曾替家翁姑服丧三年、丈夫娶妻时贫贱但后来富贵”。这些规定()A保护了女性基本权益B维护了宗法伦理秩序C稳定了家庭婚姻关系D体现了男女平等观念6、仪礼(先秦)内容主要是冠、昏、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如“昏礼”(即婚礼)必经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共六道程序,才能取得社会的认同。这一记载最能反映当时()A社会生活的迷信色彩B血缘政治的等级关系C包办婚姻的封建特色D儒学的包容开放7、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是一个成功的创造,“大宗维翰(栋梁),小宗维城”,既讲“亲亲”, 也讲“尊尊”,与此相联系,魏

4、晋南北朝时谱牒之学十分流行,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由此可知宗法制()A在西周以后走向消失B体现家国同构的特点C是国家政治制度核心D成为法律规范的源头8、秦朝时三公之下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皇室财政;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宮廷御马;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物这反映了九卿()A职权细化,各负其责B服务皇室,君权至上C政务繁杂,中央集权D官员众多,权力分化9、在秦代,官僚这种政治角色是从分封制下君主的家臣演变而来的,同时设置官府中掌管薄书案牍的吏胥,辅助官员履行政务。这表明秦代()A已出现了完整的

5、官僚体系B平民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C官僚政治的模式己经形成D中央文官的地位较为突出10、中国古代社会地方执法是由地方官员进行的,地方官员往往就是制度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案件能否得到合理的判断就依赖于地方官员的断案能力及道德水平。这说明中国古代社会()A人治为主,法律为辅B外儒内法,济之以道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D法律为主,人治为辅11、“太子年幼继位,年轻的太后临朝,不得不重用她娘家父兄来协助处理政事,外戚骄横擅权,无视幼主。及至皇帝成年,结纳在自己身边的心腹宦官,发动政变,除掉外戚。皇帝亲政后,自然重用夺权有功的宦官,于是又演成宦官专权的局面。这种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成为东汉后期封建政权

6、的一个特点。”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外戚、宦官权力过大B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C君权至上的结果D中央集权所致12、有学者认为专制君主集权始终面临两个无法解脱的困境。其一,只要君主运用官僚体制来管理社会,就会受到官僚集团的制约。其二,君主为了防止其坐大,必然采取各种手段来削弱。但是,皇帝越是打击,官僚集团的规摸越庞大,组织越严密。由此可知()A君主加强皇权的措施经历了由内官到外官的演化B专制君主必须要依靠官僚体制才能统治整个社会C君主大权独揽的说法某种程度上不具有可操作性D皇权加强官僚体制的削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3、汉武帝统治时期颁布了附益法、左官律、六察法、限占田宅法、阿附豪强法、禁大姓族居法

7、等法律文书,这些举措为后世王朝所继承和发展。这表明汉武帝时期()A形成了抑制贵族政治的制度基础B宗法观念对政治生活的影响缩小C注重立法手段加强对地方的治理D为西汉强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14、北宋初立,有千百个州县行政单位,后采取措施,在众多州县之上设置一级行政机构“路”,以此达到“振领而群毛理”之意。这一做法()A分化了地方行政大权B严密了地方监察体系C可收统摄管理之功效D便于地方官向上奏事15、元代推行行省制,设河南行省统辖说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将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治所在南昌;将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治所设于武昌。这一规

8、划和设置()A体现了“山河形便”的习惯做法B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保障了蒙古族贵族的统治特权D是对南宋统治区实施的特殊政策16、唐代有“出将入相”的惯例,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宋人认为“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这表明()A唐朝的大多数官员来源于武将B宋代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发达C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D科举制度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17、唐代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明经科相同,合

9、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配合政权统治的需要C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D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18、贞观年间的乡贡须先经过当地尊长和州县官批准,再由户部审阅,才送吏部考试,不是二百九十三姓(国家登记管理的家族)的人,不得参与乡贡。这一要求()A凸显察举制和科举制的优点B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基础C说明唐代科举资格审查严格D在于控制科举的录取比例19、永乐年间,内阁只是一个特命人值的朝臣辅佐皇帝办理机务的处所,六部等部院的政事都直接呈送皇帝。但到宣德年间,明宣宗让阁臣兼任六部尚书并“票拟”皇帝谕旨,经由皇帝“批红”后再经内阁下达部院。材料表明宣德年间()A内阁成为法定的

10、行政机构B君主权力受到内阁的制约C六部权力较明初大为下降D六部不再直接听命于皇帝20、宋代读书人无论在位与在野都敢于品评朝政,力争“正君心”“得君行道”,但明代知识分子很少议论时政,王阳明就要求门人恪守“君子之思不出其位”。这主要由于明代()A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B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C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D政治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21、据清会典记载:“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抄)者,皆下于阁。内外陈奏事件,有撰(折)奏,有题本。撰(折)奏或奉朱旨谕旨,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奏撰(折),则传知各衙门钞(抄)录遵行;题本则发六科,由六科传钞(抄)

11、”这说明雍正时期()A军机大臣获得部分决策权B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C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D内阁变为承递文件的机关22、明朝科举曾采取分卷录取制度,明仁宗规定“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占比为55%、35%、10%。这反映出()A遴选优秀人才利国利民B地域文化的独特性C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D科举选才公正公平23、“自明革中书省,析其事权归之六部,而内阁惟司票拟之职;至世宗中叶,夏言、严嵩迭用事,压制六卿矣;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材料表明()A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B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C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渐强化D六

12、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24、1723年刚刚继位的雍正皇帝开始推行“养廉银”制度,即以国家的名义给官员足够的钱,使他们不必贪污,以此杜绝官场腐败现象。但后来却逐步形成只有“高薪”而不“养廉”的情况。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高薪”和“养廉”成反比关系B养廉银制度推行的力度还不够大C统治者的态度是整顿吏治的关键D在“人治”之下腐败难以避免25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论及科举制:“(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1910年梁启超说“科举非恶制也”,“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政府

13、公报第24号中提及考试的重要意义:“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 材料二 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务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1997年,为纪念恢复高考20周年,人民日报有这样一句评价: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高考的社会作用远远超出了考试、招生、教育;1977年高考恢复的不仅仅是一项考试,更是知识的价值、知识分子的地位,是社会流动的渠道、社会的公平。 于涵: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内容改革评述(中国考试2017年第3期) (1)根

1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并指出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制度的根本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科举制和当代高考制度的主要异同点。谈谈你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15分)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明成祖朱棣事迹简表 1360年 出生于当时称为应天府的南京,为朱元璋第四子。 1380年 以燕王身份坐镇北平,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对北方蒙古势力的军事活动。 1402年 经三年的“靖难之役

15、”,是年率军攻进南京,夺取皇位。大肆搜捕、镇压拒绝效忠的官员和士子。次年正式登基,改北平为北京。 1406年 下诏筹建北京宫殿,以作迁都的准备。 1410年 以北京为基地第一次亲征蒙古。 1414年 第二次亲征蒙古。 1421年 改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 1424年 死于第五次亲征蒙古的会师途中。 据明史本纪整理 材料二 明清故宫平面示意图(局部) (1)依据材料一分析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故宫的布局特色,分析军机处选址在图中所示位置的主要因素。(9分)高二历史5月月考答案一、 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1112选项ABDCBBBBCACC题号131

16、415161718192021222324选项CCBCBCDDDCCD25、(1)特点: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影响深远。(6分) 原因:科举制度不能适应近现代化的现实需要。(4分) (2)异:前者是为国家选拔官吏,后者是为高校选拔新生。(4分) 同:都由国家统一组织考试,具有多方面社会功能;都坚持择优录取,成绩面前人人平等;都有利于弘扬知识价值,提高知识分子地位,推动文化教育普及;都促进了社会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8分) 看法:利用考试选拔人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高考改革应合理扬弃传统,实事求是,改革创新。(3分,一点两分,两点3分,言之成理即可)26、信息

17、1: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郡县二级制到州(道、路)郡县三级制再到四级制、五级制的演变过程,其中,三级制占主体地位(3分),层级的增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3分)。(6分) 信息2: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最稳定的单位是县(3分),它始终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有极强的稳定性(3分)。(6分) 信息3:在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变化最大,同时最为频繁(3分),秦为郡,汉为郡国,魏晋南北朝和隋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为行省,明为布政使司,清为省(3分)。(6分) 信息4:随着州、道、路等监察区转化为一级行政单位(3分),原有的郡、州、道、路等一级行

18、政单位的级别不断下降,沦为二级或者三级行政单位(3分)。(6分) 信息5: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3分),变革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3分)。(6分) 27、(1)原因:北京是其经营多年的根据地;经靖难之役,南京及江南部分官员和知识分子对其统治不满;充实北部边防,防范蒙古势力入侵。(6分,如答便利进一步控制北方地区,维护全国的统一也可给l分) (2)特色:严格中轴对称;前朝后寝;中轴线上建筑高大,两侧建筑相对低矮简陋。(4分) 因素:雍正皇帝在养心殿居住和理政,这里成为政治活动中心;为处理紧急军务,军机处需要设在离养心殿较近的地方。(5分)-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