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届高考语文冲刺第二次考试试题201805310229.wps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1474108 上传时间:2018-12-19 格式:WPS 页数:5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届高考语文冲刺第二次考试试题201805310229.wps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届高考语文冲刺第二次考试试题201805310229.wps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届高考语文冲刺第二次考试试题201805310229.wps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届高考语文冲刺第二次考试试题201805310229.wp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届高考语文冲刺第二次考试试题201805310229.wps(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52015级高三高考冲刺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18年 5 月 21 日 一、现代文阅读(35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海岱地区这些新石器文化核心区衰落,中原核心区稳步崛 起,中原中心趋势形成,这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历程。旧大陆西部即我们传统上所说的 中亚和西亚传来的农作物(大麦、小麦)和绵羊、山羊、黄牛和马等家畜,显然对中国史前文 化格局的改变起了作用。同时,伴随着冶金技术的东传,青铜铸造技术在中原地区扎根、发芽、 开花和结果,标志着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然而,西来的新作物与家

2、畜,对于中原地区的产 业仅为补充,未起到多大的作用。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对于中原的崛起作用有限。因此可以说, 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不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动因。 造成中国新石器时代传统核心区域文化衰落以及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原因, 是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史前商品经济基础与以黄河中游地区(后来的中原)为代表的小农经济 基础之间长期博弈。最终,黄河中游地区由于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总体和谐充分适应东亚地 区的生存环境,战胜了长江流域的商品经济,导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 以专营农牧两侧的中间商贸为经济基础的半月带社会政体或文化中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兴起的,半月

3、形地带的兴起得益于其农牧交错带的经济地理区位。 随着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的形成,半月带文化与文明衰落,半月带的功能从欧亚东西 双方贸易的媒介,转变为在中原和欧亚草原之间的“保护膜”,如同带有瓣膜的细胞壁,总体 上起到阻隔东西方自由交流的作用。正如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所认为的那样,东西双方 只是透过半月带即她所谓的“中国弧”进行“接触”,并非“交流和融合”,中原仅仅是有选择 地接受西方的文化因素与技术。中原透过半月带这一“保护膜”向西方输出的恐怕主要也只有 丝绸和粟了。 考古资料表明,中原夏商周三代许多先进的发明和政治策略,都被视为国家机密核 心“秘密武器”而被禁止西传,比如发达的天文历法知

4、识体系、完备的主表测量技术,以及天 下观、礼乐制度观念、玉礼器制度观念等等,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此相反 的是,中原许多政治发明和技术,却对朝鲜半岛、东南亚地区开放,影响极为深远。显然,先 秦时期中原政权始终将东亚大陆视为自己安全的腹地和大后方,而将欧亚草原高地视为外方。 - 1 - “”先秦时期中原政权的这种亲疏观念,使得以旧大陆西部为策源地的 青铜时代的全球化 停留在浅表的金属、作物、家畜三类技术层面,并主要将青铜、牛羊、小麦引入“祀与戎”领 域,这不仅加深了青铜时代东西双方的异质化,还进而使先秦时期的中原成为坚挺的东亚文明 核心。 (摘编自何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与青铜时代全球

5、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表现为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等新石器文化核心区的衰 落。 B.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半月带的兴起,与半月带独特的经济 地理区位优势有关。 C.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中原地区的影响有限,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与西来文化、文 明无关。 D.中原许多政治发明和技术对东南亚等地区影响深远,阻挡了西方文化进入东亚、东南亚 地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从分析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原因入手,阐述了中原核心区崛起的独特的经济、 政治因素。 B.文章运用了比

6、喻论证方法,如第四段用“细胞壁”比喻半月带所起的作用,化抽象为具 体,深入浅出。 C.文章引用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的观点,作为文章关于中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的补充论据。 D.文章以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作为立论,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层次分明,逻辑 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中原文明战胜长江流域文明,说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和谐、适应环境的文明更有生 命力。 B. 半月带从欧亚贸易的媒介转为东西方自由交流的障碍,使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形 成。 C. 如果中原夏商周三代的先进技术和政治观念没有被禁止西传,可以缩小东西文化的差 异。 - 2 - D. 先秦

7、时期的中原成为坚挺的东亚文明核心,与中原政权对东西方的亲疏观念有密切关 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麻纸流年 杨晋林 乡间的院落大都是土筑的,光阴洒在屋檐上,黑色的椽头裂着放射状的口子,檐下的燕巢 旧了,却有新燕呢喃细语。方格木棂的晴窗上糊有上一年的麻纸,已显陈旧,只有淡红的剪纸 还透着过年的气息。 这是二三十年前的乡村。老人穿着斜襟马褂,缅裆裤子,裤脚用猴皮筋扎紧。老人起床后 先扫院子,扫过之后,从内衣兜里摸出一把半尺长的铁钥匙,打开东厢房的门,麻纸的霉味像 一群淘气的小猫小狗争先恐后涌出来,在院子里打滚撒欢。接着,老人就待在破烂

8、的厢房里, 他儿子不屑地跟外人说,七窍迷了一窍,就知道那堆废纸了。老人日复一日地摊晾一堆无人问 津逐渐霉变的麻纸,用清水洗涤捏尺、竹帘、搅涵圪朵之类的制麻工具。除了忙碌的老人,一 切都尘封在拥挤的寂寞中。 三十多年前,麻纸开始贬值,到二十多年前,几乎成了累赘,村民新修的房子装潢材料选 择的是大尺寸的玻璃,村里有好几家纸坊,都一家挨着一家关门歇业。老人的幻觉似乎就是从 这开始的,总听到别人家的纸坊在洗麻、碾麻、搅涵、抄纸,只有他家的纸坊打着瞌睡,响着 呼噜。一天,儿子把搅涵圪朵往涵池里一丢,头也不回地进城打工了;儿子是大师傅,大师傅 一走,等于唱戏缺了须生,锣鼓点再紧凑,也不成其为戏了。雇来二师

9、傅也因涨工钱的事走人 了,只剩下赶毛驴碾麻的瘸子,瘸子本想靠老人的纸坊养老,临走的时候还依依不舍地说,啥 时开工,喊他一声。 老人孤独地照看着纸坊,一遍遍擦洗着从门头摘下来的牌匾。老人是文盲,但他认得牌匾 上的字德和园,这是前清时村里一个秀才给起的,老人摩挲着黑红木上的金字,想象着当 初的兴盛,恍然看见了一个精瘦的小男孩在碾房里吆喝着一头毛驴,鼻子下拖着两股清鼻涕, 挺着肚子唱赶碾歌。后来,日本人来了,男孩的左腿被小鬼子的狗咬瘸了。 老人晚上听见纸坊有动静,趿拉了鞋开了门,一只硕大的老鼠从麻纸垛里蹿出,踩着老人 的脚面跑了。老鼠不重,可老人被踩得心里往外直冒血,他借着灯光一页一页翻检着,想把老

10、 鼠啃坏的麻纸挑拣出来。麻纸是一座小山,他又怎么能在昏黄的灯下一页一页翻检得完? 每一页麻纸都经历了破麻、浸泡、沤染蒸馏、碾浆、搅涵、抄纸等十几道工序才最终成型。 - 3 - 老人搅浆抄纸时指法灵动而稔熟,像在弹奏钢琴。老人又回到纸坊门庭若市的当年了,德和园 的麻纸在晋北或者内蒙、陕西都是响当当的名牌,任意一张麻纸都经得住反复揉搓上百次,而 且极随意地忽略掉时间的腐蚀,据说千年不腐。现在,德和园的麻纸像一个被人冷落的小孩, 在狭小的纸坊里形成令人窒息的气场。 孙子一点点大起来,老人枯寂的眼神里透出一缕光芒,他一手攥着孙子的小手,一手反剪 背后,握着烟袋,走走停停,在院子里、胡同口打发着日子。从

11、那时起,他的注意力稍稍从纸 坊上面移开。 二三十年后,当老人安静地沉睡在祖坟里,当年的孙子已经长大,他透过一页仅存的麻纸, 再次回望那个驼背的、胡须上粘连着清涕的执拗老头时,恍惚看到一个孤傲的身影倒映在薄如 蝉翼的麻纸上,无声无息。 透过麻纸,年轻人看到岁月的流逝,想象当初仓颉在龟甲和兽骨上记录文字时的表情。尔 后,这种雕刻文字的方式并被另一种竹帛、金石平面载体所取代。远古文明有赖于这些材料得 以流传后世,而爷爷的祖先们,从纸槽里捞出麻纸,又从根本上颠覆了前人业已形成的所有文 字记载的形式,他们是毁灭者,又是缔造者。他不知道一页纸的光阴究竟有多长,但他知道这 一页纸背后记录了厚厚一沓断代文化的

12、传统旧事,旧事里的主角不一定是人,不一定是事,或 者也是人,也是事。 爷爷常给他讲述:村里造纸兴盛时期,除了德和园,还有德升恒、德太元、德兴裕、德和 园年年春三月都要给祖师爷蔡伦做寿,每年秋季,纸坊要淘洗井底,临下井前供奉井神柳 毅。 原来的土屋变成了混泥土建筑,高大明净的玻璃窗取代了纤维明朗的麻纸,而街门口那盘 石碾却依旧卧在那里。当年的儿子,也迈向了老年,他经常圪蹴在纸坊旧址上,吸着旱烟,眯 缝着眼看天色,看流云,看房顶上持久不散的炊烟。 (节选自散文2018 年第 2 期,有删减)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篇以移步换景的方式,选取屋檐、椽

13、头、晴窗等特色元素勾画出乡间院落景象,营造 了一种乡村过年的气氛。 B.文章借老人的幻觉插叙纸坊盛衰的情状,显示了纸坊退出历史舞台的历程,也表现了老 人的无奈。 C.吆喝着毛驴的小男孩长成赶驴碾麻的瘸子,纸坊几乎是他一生的依靠,所以作别德和园 时他依依不舍。 - 4 - D. 本文融叙事、描写和议论于一体,语言质朴生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平实之中蕴含着 深刻的文化忧思。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5 分) (1)除了忙碌的老人,一切都尘封在拥挤的寂寞中。(3 分) (2)他们是毁灭者,又是缔造者。(2 分) 6文章写了德和园三代人甚至祖祖辈辈与麻纸的交集与情感,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4、这样写的 作用。(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件小事引来不少家长关注,那就是“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 负担重”的表述。而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将这一问题列为非补不可的“民生 短板”。 书山题海、死记硬背、拖堂加课的教育方式,饱受诟病,事实上,减负的要求也由来已 久。早在 1955 年,教育部就下发过关于减轻中小学校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1990 年的学 校卫生工作条例,还规定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 6 小时。近年来,国家也多次出台“减 负令”,其规格之高,措施之细,让人印象深刻。 刚刚过去的寒假,“影子教育”成了一个热词,说的是校外培训机构的不断扩张。不仅 “”是寒假,孩子们其他的很多课余时间,也交给了补习机构, 负担越减越重,睡眠越喊越少 的情况普存在。 “”针对国家出台的中小学 减负 政策,21 世纪教育研究院与腾讯网教育频道联合调查中 “”小学生 减负 情况并进行发布。 减负后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情况 -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