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舟过安仁] .docx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4773963 上传时间:2022-02-1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舟过安仁] .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舟过安仁] .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舟过安仁] .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舟过安仁] .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舟过安仁]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舟过安仁] .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舟过安仁 舟过安仁以新颖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我在此整理了学校五班级语文下册舟过安仁课文,供大家参阅,盼望大家在过程中有所收获! 学校五班级语文下册舟过安仁-课文原文 舟过安仁 宋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解释 安仁:县名。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学校五班级语文下册舟过安仁-探究感悟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提示: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觉的情景,当然,两个小

2、孩很快引起了他的留意,为什么呢?由于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惊奇吗?由此可见,此时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开心的,所以才留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提示: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特别的行为,就开头更仔细地观看、思索,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缘由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缘由,肯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慧

3、,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布满童趣的一幕。 学校五班级语文下册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非常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

4、通、读正确这首诗。 (留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解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沟通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拦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气。 5.汇报沟通,小组指派代表沟通,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气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

5、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沟通,相互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同学描述画面,引导同学把想象的画面说详细、说生动。 4.请同学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确定会让同学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现:用投影仪展现部分同学的画,并让同学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确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慧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宠爱和欣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宠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同学读好这首诗。 3.诵读

6、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课后反思 学校各班级的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同学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育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同学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需更多地借助读,让同学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育力量及习惯。让同学耳、脑、口、眼协调活动,留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同学在变换中领悟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力量。因此,我虽然知道同学许多早已会背诵了,但我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多种方法指导同学进行朗读。通过读,同学体会了儿童生活的情趣。 第 4 页 共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