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杨鑫荣老师太极拳教学特点 杨鑫荣太极拳.docx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4834742 上传时间:2022-02-2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杨鑫荣老师太极拳教学特点 杨鑫荣太极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谈杨鑫荣老师太极拳教学特点 杨鑫荣太极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谈杨鑫荣老师太极拳教学特点 杨鑫荣太极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谈杨鑫荣老师太极拳教学特点 杨鑫荣太极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杨鑫荣老师太极拳教学特点 杨鑫荣太极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杨鑫荣老师太极拳教学特点 杨鑫荣太极拳.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谈杨鑫荣老师太极拳教学特点 杨鑫荣太极拳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珍宝,影响遍及海内外。在太极拳进展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德艺双馨的武术名家。吴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禹廷(18871982)先生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杨禹廷先生毕生致力武学,武功精湛,武德堪为大家风范,为武林同道景仰。杨鑫荣老师系杨禹廷先生长孙,自少年时起即随祖父学练拳械,深受杨老精湛武艺的熏陶,尽得杨老追求武术至高至精至妙之境界。杨禹廷先生仙逝后,杨鑫荣老师矢志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淡泊名利,潜心研习拳艺,笃行不倦,敢于突破成规,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在武学方面造诣颇深。杨鑫荣老师虽未正

2、式收徒,但他始终注意培育武学后进,分文不取。以高尚的武德、绝妙的中华武功赢得了同学们的敬重,并以其独特的教学方式、捷径的教学效果,吸引着不同层次的同学们。 我作为杨鑫荣老师的同学,有幸跟随他学拳近十年。杨老师以其独特的教学方法,使我对武术“博大精深”的熟悉,以及对太极拳那绝妙的击技、健身特色,在心感体悟上都有了一个全新层次上的追求。言传身教 盘架明理在太极拳的学习过程中,从字面上理解太极拳的运动原则和理论相对并不难,难点就在于如何正确地付诸于身体动作上,这恰恰是教学的关键。杨老师将拳理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解,并通过示范动作和意领身带的手段,让学习者明其拳架依理造势的内涵和行拳路线的肌肉感觉

3、。这是一个身体肌肉对大脑中枢传出的抽象命令信号的反应过程,需要经过大脑神经中枢不断接受身体运动系统的反馈信息,进行调整后重又传出调整命令信息的反反复复的过程,最终形成稳定的运动机能。比如,太极拳的松、静、虚、实的动作要求,对于不同阶段的学拳者,有层次和程度上的差异。在初学阶段,松与懈散简单混淆;虚与轻浮易混淆;实与滞重易混淆,等等。针对这种状况,杨老师分别做出这些易混淆的动作,让同学触摸他的手、脚、膝、腰等关键部位,通过同学的视觉及身体肌肉感觉,对杨老师所作出的正误动作加以区分、辨别。另外,再实行意领身带,手把手调整同学的肢体动作,让他们体会大脑神经中枢发出的指令在身体动作肌肉上的感觉,使其明

4、辨是非,产生由外而内的整体上的全身感受。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解决了学习者不仅在思想上理解拳理,在身体动作上也能够正确体现拳的运动原则和要求。这不但需要教学者具备高层次的技术功底,和对武术的深刻理解把握,而且还需要教学者有豁达宽广而不保守的气度。因而,杨老师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民间“宁授十手,不传一口”的保守做法。弄明拳理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是习拳者通过长期艰苦不懈的实践、讨论而得来,所以有人轻易不外传,也是可以理解的。杨老师这种由“怎样”到“为何”的教学方式,集中体现了他的盘架(练拳)明理的教学特点,同时,这种教学也使同学明确了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使学习者对太极拳基本技术要领有深刻的理解把握,达到了

5、事半功倍的作用。还避开了学拳者急于求成、轻视套路技术练习的弊端。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太极拳的学习与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渐进过程。因练习者的基础、条件、悟性在客观上存在差异,即便同时学习太极拳的两个人,其技术所达到的阶段却不尽相同。事实上,太极拳的运动技术阶段,并非像台阶一样彼此界限分明,而更近似于螺旋式上升的变化情形。杨老师依据同学的技术水平和身体特点,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不失时机地把握同学的学习进度。既突出每一个阶段学练的重点,又通过他的意领身带,使同学在感知上感受到、在认知上明确尚未达到的更高一层技术境界,从而激励同学不断进取。对初级阶段的同学,强调手型、步型、身型、动作路线

6、、三尖相对等;对有肯定基础的,则强调肌肉若一、内外相合;而对更高技术层次的,则要求其体会动作的虚、静,气的吞吐或收放等。在练习动作或交手时,使其从内在的意、气、神和外在的皮毛、筋、骨多层面上把握太极拳的运动技术和战术。此时练太极拳的目标,已转向以练气、养气、入气为目的,令人真真实切地感受到太极拳内外兼修的作用,也印证了武术的那一句谚语:“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真谛。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多年的习练者,杨老师一向对盘架子(练拳套)要求严格。由于它是练习太极拳者“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复归柔,刚柔相济”的必由之路。即太极功夫从练(拳、械)中来,练是永无止境的。杨老师很形象地这样比方:“修炼太极拳功夫

7、如同雕刻一件艺术品,需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工序越多,工艺越细腻,这件艺术品就越耐人寻味,越经得起历史考验。当然,艺术品永久是存在缺憾的,但也正由于如此,人们才不会满意,才有动力去探寻更高更美的艺术境界。”讲求科学 弘扬传统传统武术套路,练功方法,是经过前辈们多少年的实践总结出来的才智结晶。拳体于易,理通于医。杨老师在研修中华武术的同时,还潜心学习中医学,其骨伤推拿尤为得心应手。在他的教学过程中又一次印证了武术与中医血脉相连的关系。杨老师特殊注意同学的基本技术的规范化及其科学依据。如对步法手法动作的方向、位置要求一丝不苟,毫不模糊,并明确肢体运动所对应的穴位和气的转化时机。再如,打挤时,手心对脉门

8、,食指对鼻尖,不同动作的转化与连接与相应的穴位、路线,且手与眼协作、视线变换的角度等各不相同。通过这些规范的技术动作练习,使同学感受到了身体内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即“心为令,气为旗”,“意气君来骨肉臣”。杨老师的教学还表现了细致入微的特点。例如:手指要伸展,不能由于做到了肢体放松的要求而消失指端屈扣现象;实脚的脚掌、脚趾要平铺在地面上,若手指、脚趾随便或无意屈曲,则会阻碍内气由丹田向身体远端的畅通运行,从而影响太极拳的炼气、养气的作用,更影响太极拳技击力量的形成。总之,通过以上这些例子,都体现了杨鑫荣老师的教学特点是言之有据、教之有理,和以实践为检验标准的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正是由于这种教学方式和态度,使学习者感悟到了太极拳理论、技术的科学性、规范性,加深了学习者对武术文化渊源的熟悉,激发了学习者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精粹太极拳乃至整个武术的信念。因此,杨老师讲授太极拳的同时,也展现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科学魅力。 (注:系清华高校副教授、武术硕士)第 4 页 共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