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上传人:doc321 文档编号:14846257 上传时间:2022-02-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题】必修模块一 第二章 第一节 题目: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课标要求及分析】新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目标分析: 1.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2.读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3.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从中分析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关于三圈环流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析和推导。这部分内容既是这节课的核心,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空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也是由小空间尺度地理问题扩大到

2、大的空间尺度地理问题的迁移;还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注重通过“假设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实验整理或实践验证”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 学情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学习困难较大。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了解实际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新认识和新的心理准备。但仍有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习惯于“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并缺乏小组交流意识和协作精神。【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3、: 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平面图),并说出移动规律是课标的要求。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不是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所以对这个过程我们可以通过理想地球单圈环流的铺垫,分步附加地球自转(地向偏向力)、公转(季节性移动)得到三圈环流及其季节移动规律;最终把推导得到的结论让学生明确下来。这些结论包括在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按发生规律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方向。 过程与方法: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移动规律。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使模型逐步贴近实际,是简化复杂问题,探索其规律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推导过程的逻辑的严密性,使学生初步

4、认识到世界是普遍了解和运动的、而了解和运动是有规律的,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它不仅是课标明确要求的内容,更是下一节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前提,而气候因素又是自然环境中活跃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教学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作为教学难点是因为它的推导过程比较严谨,牵扯的相关知识较多。【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教学方式: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主要方法:1图表解说法:指导学生看图、说图、绘图等活动获得地理信息。2归纳法:指导学生对所获得的各种地理信息,进行思维加工提

5、炼概括。3演绎法:指导学生寻找发现各种地理信息之间的内存关联、并借助这种关联进行地理推理从而获得新的地理信息。4练习法:指导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基础上,运用所学做练习从而在运用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能力。理由1.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学习困难较大,多媒体教学能充分体现直观性原则。2. 仍有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缺乏小组交流意识和协作精神。传统教学能节约时间,增大容量,提高效率。【教学设计思路】1三圈环流的形成比较复杂,从复习“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入手,要求学生用板图作出“北半球单圈环流”的示意图,再结合地转偏向力来引出北

6、半球的三圈环流,这样由浅入深,学生能更好的接受和理解。2组织学生开展诱导式探究性学习:启发学生逆向思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依照“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图”,探究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图。有了北半球的样本,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就构成不了问题了。3借助手势或口诀进行理解和记忆。学生各科知识记忆量太大,又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消化,需要借助记忆窍门儿。4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从网站下载一些用“FLASH”做成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移动”等课件进行教学,又节约时间,又能触动学生的感官,效果会更好。【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习题回顾导入新课探究学习知识落实课堂小结1

7、回答以下问题若此图是热力环流AB侧视图,A、B、C、D四处比较,温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_ ,气压由高到低的顺序是_ 。若此图是城郊环流侧视图,则A、B中_处是城区。讲故事“马纬度”,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南北纬30附近的海面上经常无风?1.提问:如果上面说的A地是北极,B地是赤道,地球不自转,这样大范围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90N0030N60N90N2.承转:教师提出问题,真正的地球是不停转动的,而且地球的表面并不是均匀的,因此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 3 .提问: 我们仍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只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北半球的大气环流会是怎样的?(尝试画出图形)引导学生思考:(1)赤道附近

8、地区空气上升,两极附近地区空气下沉,在近地面气压状况如何?(2)纬度30附近地区空气下沉,近地面气压状况如何?(3)纬度60附近地区空气上升,近地面气压状况如何? (4)赤道低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5)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4.让学生总结气压分布规律。5. 教师引导学生在图上绘制高低纬度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并提问学生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下,风向应如何绘制90N6.教师让每位学生在北半球示意图上写出所有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并标出风向30N60N07.教师让学生尝试画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图极地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赤道低压带030N30S60S60N东

9、北信风极地东风盛行西风8.问题回归“马纬度无风的原因”9.教师使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Flash演示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听故事并思考学生进行思考读书P37, 学生尝试画出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学生分组讨论,画出三圈环流图,得出结论学生观察总结气压分布规律学生画图分析得出结论学生画图学生画图学生思考回答学生观察复习热力环流,巩固其形成过程和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内容温故知新使学生回忆热力环流原理得出全球大气会有规律地运动起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绘图分析能力强化记忆知识巩固、迁移学以致用归纳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气压带、风带

10、的季节移动【板书设计】 单圈环流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气压带、风带三圈环流地表均一、地球自转【教学反思】三圈环流这一部分内容是大气环境部分最核心的知识之一,是后面学习气压带、风带知识的基础,所以必须让学生理解清楚。但它也是公认的教学难点,其难度主要在于学生对地球大气运动空间概念的建立。以前我们常采用最传统的教学方法:板图+讲授。基本思路是从热力环流入手,引入单圈环流,再加入地转偏向力因素,进而分析得到三圈环流、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从整个课程的结构设计来看整个过程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这一设计的初衷的确是符合此内容的特点。但是,上课下来,虽然花了20多分钟来解决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老师讲到口干舌燥

11、喉咙冒烟,但是学生总会被两个环节所困扰:一是30高空空气为何会堆积?二是60近地面冷暖气流相遇是如何形成爬升的,冷气团去哪里了?每当学生提出这两个问题,我虽然都尽力去解释,但是我仍能感受到学生满眼的不解和似懂非懂。我想这里的主要问题应该在于学生对地球大气运动的空间思维还没有完全建立。所以,我准备采取“新教法”,先设计导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收集大家不明白的问题,再分组讨论,这样下来,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再集中讲解,最后竟然发现学生比以往的问题少得多了。这正是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当然,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我先画板图说明地球上人类生存的空间状况,建立大气分布的空间概念。接着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没有这方面的障碍了。 这节课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法、根据学案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合作学习的方法、地理问题的分析方法等学习方法。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6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