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课程细目.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856742 上传时间:2022-02-2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数学课程细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八年级数学课程细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数学课程细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数学课程细目.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数学学科课程横向细目表 数学学科课程细目 一、 课程细目综述 本课程细目适用于八年级数学教学,编写时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0112011 年版)和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对于 部分章节和课时做了小幅度的变化和更改。课程细目主要分为“学习领域”“课标要求”“课时要求”“教学建议”四个子栏目对教学应该 完成的任务进行了阐述。其中课标要求选自课程标准,课时要求中的内容主要依据教科书中设计的内容,而教学建议是依据以往个人教 学经验、学生认知基础水平和其它版本教材而写。 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本课程细目采取了分学年、学期不同时段撰写,便于教师教学使用, 同时也可以作为学生的学习的纲目。 二、 课

2、程细目 (八年级) 第一部分八年级上册 领 域 课标要求 课时要求 结果目标等级 过程目标等级 教学建议 了解 理解 掌握 运用 经历 体验 探索 数与代数数与式 对应教 1. 1. 了解分式的概念,掌握 分式的基本性质。 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 分式概念的过程, 体会分式是 一种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 系的数学形式,发展学生的符 号意识; 关于分式的定义, 应当使学生明确: 分式的分子可以含有字母,也可以 不含字母,但分母中必须含有字母, 否则就成为整式。 分式的基本性质中,“都”、“乘”、 “同一个”、“不等于零”、“整 式”、“值不变”是六个要点。 了解分式的概念,明确分式 与整式的区别,

3、会求分式的 值; 理解分式有意义、 无意义、 值为零的条件; 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 材第3 3章分式前七节 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 变形。 2.2.能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 对分式进行约分。 经历观察、 类比、 抽象等活 动过程, 探索分式约分和最简 分式的概念, 理解约分的依据 是分式的基本性质; 约分是要约去分式的分子与分母中 的公因式,对于分子或分母是多项 式的分式,要先进行因式分解。 应让学生明确“约去”和“消去” 两个术语的不同。 了解分式约分、最简分式的 概念; 利用分式的意义和分式的 约分进行整式的除法运算。 3.3.能进行简单的分式乘、 除运算。 经历探索分式的乘除法、乘 方运算法

4、则的过程, 丰富学生 的数学活动经验; 运用法则转化为分子与分子、分母 与分母的乘法后,可以先进行约分, 然后再分别把运算结果化为整式或 最简分式。在混合运算中,应引导 学生注意运算顺序,即先乘方,后 乘除。 熟练运用法则,进行简单的 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4.4.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 进行通分。 探索并理解分式通分和最 简公分母的意义; 确定最简公分母的方法是:系数是 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相同字 母的最高次幕;只在一个分母中出 现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也作为最 简公分母的一个因式。 能把几个异分母分式进行 通分 5.5.能进行简单的分式加、 减运算。 通过与分数加减法的类比, 探索分式

5、加减运算的法则, 发 展合情推理能力; 加减分为同分母和异分母,异分母 向同分母巧妙的转化也是一个重 点。 会用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 6. 6. 了解比、比例、连比的 概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 质,会利用比和比例刻画 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并解 决相关的实际冋题。 了解比、 比例、 连比、 线段 的比的意义; 比转化成分式,利用分式的约分即 可化简。两条线段的比实际上就是 两条线段长度的比,它们的比与线 段选定的单位长度无关,但求两条 线段的比时,它们的长度单位要统 。 会把比的形式写成分式形 式并化简; 会进行比例式与等积式的 互化, 能判断已知的线段是否 成比例。 数 与 代 数 1 方 程 与

6、 不 等 式 对 应 教 材 第 3.3. 7 7 7.7.会解可化为一兀一次方 程的分式方程。 经历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 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的过程, 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 体会分 式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或具 体情境的数学模型; 有关分式方程,应使学生注意:分 式方程是从形式上定义的;分式方 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在于分母中是 否含有未知数;分式方程强调的是 分母中含有未知数,而不是分母中 含有字母。 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是: 去分母, 化为整式方程;解整式方程;检验; 写出分式方程的根。注意了解分式 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检验有两层 含义: 检验所得的根是否为原方程 的根;检

7、验所得的根是否符合题意。 经历探索分式方程解法的 过程, 能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 程的分式方程, 掌握解分式方 程的一般步骤, 体会把分式方 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求解的转 化思想; 了解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 根的原因,会检验分式方程的 根; 能根据实际问题列出分式 方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 的意义。 1 1 早 与 第 5 5 早 8.8.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 念,能识别全等三角形中 的对应边、对应角。 通过实例,了解全等形的概 念及特征; 两个图形全等必须同时具备两个 条件:(1 1)形状相同(2 2)大小相 等,与它们的位置无关。 表示两个三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把 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 上

8、。 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 识别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顶 点、对应边、对应角; 能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 边相等,对应角相等解决有关 问题; 能结合图形,用符号表示两 个全等三角形, 培养学生的符 号意识和几何直观。 9.9. 掌握基本事实:两边及 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 角形全等;两角及其夹边 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 等;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 三角形全等。 10.10. 证明定理: 两角分别相 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 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通过画图、 叠合、 实验、 观 察、合情推理等数学活动, 探 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从两个三角形六对元素之间的相 等关系中,确定最少几对元素相等, 就可判

9、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在教学 中,应引导学生按相等条件的个数 依次讨论:一个(一条边对应相等 或一个角对应相等);两个(两条 边对应相等、两个角对应相等或一 条边及一个角分别对应相等);三 个(三边对应相等、三角对应相等、 两边一角对应相等、两角一边对应 相等) 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 定方法:SAS,ASA,AAS,SSSSAS,ASA,AAS,SSS 能 初步运用它们判定两个三角 形全等; 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 边形的不稳定性, 能举例说明 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探索并了解两个三角形中, 有一对元素、两对元素或除 SAS ASA AAS SSSSAS ASA AAS SSS 外的三对 元素

10、相等时, 不能判定两个三 角形全等。 11.11.能用尺规完成以下基 本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 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 知道什么是尺规作图,能说 出尺规作图与使用其他工具 画图的区别; 在教学中, 要使学生明确并会运用 作图语言。本节要求学生熟悉下列 几何作图语言:过点点作直 已知角。 12.12.会利用基本作图作三 角形:已知三边、两边及 其夹角、 两角及其夹边作 三角形。 能用尺规完成以下基本作 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 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线,或作线段,或作射线; 连接点,;或连接 . ;以点 为圆心,线段的长为半径作圆(或 弧)。在线段上截取= =。 延长线段到点,使 = = 0

11、会利用基本作图作三角形: 已知三边、两边及其夹角、两 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 在尺规作图中,知道作图的 步骤并知道实施这些步骤的 理由,保留作图痕迹。 13.13. 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定 义、命题的意义。 14.14. 结合具体实例, 会区分 命题的条件与结论。 15.15. 了解反例的作用, 知道 利用反例可以判断一个命 题是错误的。 通过具体实例, 了解定义、 命题的意义,了解真命题、假 命题的意义; 对于命题的定义要抓住“判断”和 “语句”这两点。 命题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命 题有真假之分。 判断一个命题是假 命题,只要举出符合题设条件但不 符合结论的一个例子即可。 会在具体事例中,区

12、分命题 的条件与结论; 会把命题改写成“如 果,那么”的形式; 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 反例可以判断一个命题是错 误的。 16.16.知道证明的意义和证 明的必要性。 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通过 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猜 想等活动得到的命题, 其正确 性有待确认; 和学生们共同举出生物现象、 几何 直观、生活经验和代数问题等有趣 的反例,让学生体会:由观察、实 验、归纳、类比、猜想等得到的命 题,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需要一 步步的推理加以证实。 知道证明的意义及证明的 必要性。 了解基本事实的作用,掌握 本节中提出的8 8条基本事实以 及等式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本节规定了初始命题 基本事

13、实, 通过实例介绍怎样进行几何证 明,概括几何证明的步骤。 17. 17. 了解定理的意义, 知道 证明要合乎逻辑。 知道证明的意义,初步了解 几何证明的步骤和书写格式, 通过例题了解什么是推理,以 及、的推理形式,体会推 理要合乎逻辑; 注意画图时,要将文字语言正确的 翻译成图形语言,既要防止忽视或 遗漏条件,也要防止不自觉地增加 条件,写证明过程时,要准确、简 明。 几何证明的一般步骤是: 找条件结 论、画图、写已知求证、写推理过 程。 了解定理的意义,会证明定 理:对顶角相等,同角的余角 (或补角)相等。 18. 18. 了解原命题及其逆命 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 逆的命题,知道原命题成

14、 立其逆命题不一疋成立。 证明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2,3 2,3 和判定定理 1 1, 2 2; 规范证明过程的步骤, 体会文字语 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之间的相 互转化。提醒学生注意逆命题与逆 定理的不同,引导学生感受原命题 的正确性与逆命题的正确性无直接 关系。 会区分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及性质定理, 体会二者的区别 与联系; 了解互逆命题的概念,会识 别两个互逆的命题, 知道原命 题成立,逆命题不一疋成立, 了解逆命题的概念; 进一步熟悉证明的格式,感 受证明的逻辑性。 19. 19. 了解推论的意义, 探索 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 理,掌握它的推论。探索 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疋理。 证

15、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体会证明中辅助线的作用, 尝 试多种方法证明三角形内角 和定理; 添加辅助线,一是让学生理解添加 的辅助线是怎样想出来的,二是让 学生体会辅助线的作用。 画辅助线时一定用虚线。 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进的 两个推论,知道什么叫推论; 证明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 理及逆定理。 20.20. 知道证明的过程可以 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会综 合法证明的格式。 21.21. 证明:角角边定理,等 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 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线 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 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 理,“HLHL定理; 证明: 角角边定理, 等腰三 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及判定定理,线段的

16、垂直平分 线、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 逆定理,“ HLHL定理;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性质定 理和判定定理的区分。引导学生归 纳证明线段相等和角相等常用的定 理与思路。 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会通 过分析的方法探索证明的思 路,知道证明的过程可以有不 同的表达形式,会综合法证明 的格式; 进一步体会通过合情推理 探索数学结论, 运用演绎推理 加以证明的过程,发展推理的 能力; 掌握基本的作图技能,会利 用尺规作直角三角形: 已知一 直角边和斜边。 22.2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轴 对称的概念。 经历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 轴对称、 两个图形关于一条直 线成轴对称的概念的过程, 了 解轴对称的有关概

17、念, 认识成 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对称轴 和对应点; 在教学中,强调“轴对称”是图形 的一种全等变换。要让学生明确“轴 对称”与“两个图形关于某一条直 线成轴对称”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轴对称 是一种图形的变化, 一个图形 经过轴对称变化所得到的图 形与原来的图形是全等形; 理解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 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是指 两个全等图形的一种特殊的 教 材 第 2 2 早 位置关系; 会用折叠的方法画出一个 简单图形(三角形、五角星) 关于给定对称轴的对称的图 形; 认识和欣赏现实生活中的 轴对称, 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 活中的广泛应用和文化价值。 23.23. 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 质

18、: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 中,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 轴垂直平分。 24.24. 能画出简单平面图形 (点、线段、直线、三角 形等)关于给定对称轴的 对称图形。 经历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 质的过程, 理解在成轴对称的 两个图形中, 对应点的连线被 对称轴垂直平分; “扎孔”是一种直观且容易操作的 方法, 按照点、 线段、 直线的顺序, 引导学生根据轴对称的基本性质进 行画图、思考和说理的活动。 能作出简单平面图形 (点、 线段、直线、三角形等)关于 给定对称轴的对称图形; 在直角坐标系中,探索以坐 标轴为对称轴, 两个对称点的 坐标之间的关系, 并能写出已 知顶点坐标的多边形的对称 图形的顶点坐标。 2

19、5. 25. 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 念,认识并欣赏自然界和 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 形。 通过具体实例,了解轴对称 图形的概念, 能指出轴对称图 形的对称轴, 能补全一个简单 的轴对称图形; 引导学生寻找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和轴对称图形间的区别与联系。区 别:轴对称是一种全等变换。两个 图形成轴对称是指两个全等图形相 对于一条给定直线的位置关系。轴 对称图形是指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 图形;每个轴对称图形都被它的对 称轴分成轴对称的两部分。联系: 关于一条直线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 了解轴对称、两个图形关于 一条直线成轴对称和轴对称 图形的区别与联系; 认识和欣赏自然界和现实 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发展空

20、 间观念。 以及轴对称图形都可以由一个图形 或图形的一部分通过轴对称得到。 如果把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两旁的 部分分别看作两个图形,那么这两 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如 果把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作一个整 体,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26.26.探索线段的垂直平分 线的性质, 能用尺规作图 完成:作一条已知线段的 垂直平分线;过一点作已 知直线的垂线。 经历线段的轴对称性质的 探索过程, 理解线段的垂直平 分线的概念; 探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时, 要注意分类讨论的思想。在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体会分类讨论的数学思 想。由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引申到线 段的中点,进而引申到四等分点, 八等分点。 探索

2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 性质; 能用尺规完成两个基本作 图: 作一条已知线段的垂直平 分线;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 线 在尺规作图中,了解作图的 道理,保留作图的痕迹,不要 求写出作法。 27.27.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 能用尺规完成基本作图: 作一个角的角平分线。 探索角的轴对称性质,丰富 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发展空 间观念;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角是轴对称图 形,角的平分线所在直线是它的对 称轴。角平分线的作法要求学生掌 握并理解其中的理由。 探索并理解角平分线的性 质; 能用尺规完成基本作图:作 一个角的角平分线。 28.28.探索等腰三角形、矩 形、菱形、正多边形、圆 的轴对称性质 探索等

22、腰三角形的轴对称 性, 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 性质; 29.29. 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 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 判定方法。 30.30. 尺规作图: 已知底边及 底边上的咼线作等腰三角 形 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 判定方法,能区分性质与判 疋; 引导学生理解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 角形的关系,并适时归纳线段相等, 角相等的证明方法。 在未确疋是等腰三角形之前,不能 说成腰,底角。 理解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 角形之间的关系, 知道等边三 角形具有等腰三角形的所有 性质; 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 判定方法; 尺规作图:已知底边和底边 上的咼作等腰三角形。 统 计 与 概 率 抽 样 与 数 31.31

2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能 计算加权平均数;体会样 本与总体的关系,知道可 以通过样本平均数推断总 体平均数 通过具体情境,理解权与加 权平均数的意义, 会求一组数 据的加权平均数; 给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应将 它与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进行比较, 使学生感悟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 的,过去学过的平均数公式是加权 平均数公式的一种简化形式。要使 学生明确,通过随机抽样,可以用 样本的平均数估计总体的平均数, 从而感受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了解加权平均数与简单算 术平均数的关系, 体会权对平 均数的影响; 能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 问题,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 识; 通过用样本平均数推断总 体平均数,

24、体会样本与总体的 关系 32.32.能计算中位数, 了解中 位数可以用来描述数据的 集中趋势 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中位数 的意义, 体会中位数可以用来 描述数据的集中程度, 会求一 组数据的中位数; 中位数的概念给出了求中位数的 一般方法:先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 顺序排列,再根据这组数据的个数 确定处于这组数据中间的数。 经历数据整理、分析和推断 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 体会数 据处理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 据 分 析 对 应 教 材 第 4 早 的数据分析观念和应用意识。 33.33.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了解中位数可以用来描述 数据的集中趋势 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众数的 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5、体会众数也是对数据集中趋 势的描述; 众数与中位数的不同点, 一是众数 必须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二是众 数不具有唯一性。一组数据可能有 一个众数,也可能有两个或多个众 数,也可能没有众数。其共同点在 于都不容易受个别极端数据的影 响。 体会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的区别, 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 众数、 中位数或平均数作为一 组数据的代表, 用以解释数据 的集中趋势; 能对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统 计冋题与统计现象做出一疋 的判断, 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 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34.34.体会刻画数据离散程 度的意义。 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要把 握一组数据, 仅仅关心数据的 集中趋势是不够的,

26、还需要了 解数据的分布情况; 让学生通过发现两组数据的平均 数、中位数和众数都分别相等,从 而感受到:要比较两组数据,只关 心数据的集中趋势还是不够的,还 需要从数据中挖掘更多的信息。 通过实例,了解数据的离散 程度, 体会刻画数据离散程度 的意义; 经历探索比较两组数据偏 离平均数程度的活动过程, 丰 富学生的活动经验。 了解一组数据的方差的概 念, 通过方差的计算公式的产 生过程,培养学生的符号意 35.35.会计算简单数据的方 差。 识; 本节中利用方差比较两组数据的离 散程度的大小,应当注意只有当两 组数据的平均数相等或接近时,才 米用这种方法。当平均数相差较大 时,在统计学中不采用这

27、种方法进 行比较。 理解一组数据的方差与其 离散程度的关系, 当两组数据 的平均数相同时, 会通过计算 它们的方差比较两组数据的 离散程度 会用样本的方差推断总体 方差,能运用方差解释统计结 果,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 判断。 第二部分八年级下册 领 域 课标要求 课时要求 结果目标等级 过程目标等级 教与学的建议 了解 理解 掌握 运用 经历 体验 探索 数与代数之数与式 对应教材 1. 1. 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 念, 会用根号表示一个非 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会 用根号表示一个非负数的算术 平方根; “倒着想”,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平 方运算与求算术平方根互为逆运算 的关

28、系。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有且只有一个。 了解求一个非负数的平方运 算与求算术平方根互为逆运算 的关系,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 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2.2.探索勾股定理, 并能运 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 题。 经历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积累数 学活动的经验; 勾股定理的不同证法很多, 据文献 介绍,至少 370370 种,是几何定理中 证法最多的。在“史海漫游”中, 介绍了赵爽的“弦图”,使学生进 一步感受数学中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和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掌握勾股定理, 会用勾股定 理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问 题; 第 7 7 早 和 第 9 9 早 尝试用多种方法验证勾股定

29、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 性,发展推理能力。 3.3. 了解无理数的概念。 4.4. 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 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5.5. 了解近似数, 在解决实 际冋题中, 能用计算器进 行近似计算, 并会按问题 的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 经历V2的产生以及J2不是 有理数的探索过程, 了解无理 数的概念,感受无理数是确实 存在的数; 由于根号表示求算术平方根的运 算,所以带根号的数并不都是无理 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无理数,应 从定义出发,看它是不是无限不循 环小数。 教学中,应使学生明确,除了算术 平方根可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外, 和形如 0.10100100010.1010010001的数也都

30、 是无限不循环小数,还可以让学生 自己构造几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当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是无 理数时,能借助平方运算用有 理数估计它的大致范围,会按 照指定的精确度说出它的不足 近似值与过剩近似值。体会用 两列有限小数逼近无理数的思 想以及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 与联系; 通过计算器和计算机探索一 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是无理数 时,它的大致范围和近似值, 感受现代信息技术是解决问题 的有效的辅助工具。 会利用勾股定理作出长度为 竝丽品 等算术平方根的 线段,并会在数轴上或方格纸 上将它们表示出来,感悟数形 结合的思想。 6.6.探索勾股定理的逆定 理,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 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探索并证明勾

31、股定理的逆定 理:边长满足a2 b2 c2的三 要鼓励学生先用文字语言说出勾股 定理及其逆命题,再用符号语言分 别加以叙述。 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教师应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好细绳、 图钉、木板、三角尺等。 能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 断已知三边长度的三角形是不 是直角三角形。 7.7. 了解平方根的概念, 会 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 8.8. 了解乘方与开方互为 逆运算, 会用平方运算求 百以内整数的平方根。 了解平方根的意义, 知道平 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区别与联 系,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正数的 两个平方根,知道负数没有平 方根; 平方根的意义是由于数学自身的 发展而产生的。教材在学生已学过 算术平方根

32、的基础上,通过平方等 于a(a0)a(a0)的数有两个的事实,引出 平方根的概念和记法。应使学生理 解,由于任意两个非零的相反数的 平方是同一个正数, 所以正数的平 方根有两个,一个是它的算术平方 根,一个是算术平方根的相反数。 了解开平方运算的意义, 知 道开平方运算与平方运算互为 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百以 内整数的平方根。 9.9. 了解立方根的概念, 会 用根号表示数的立方根。 10.10. 了解乘方与开方互为 逆运算, 会用立方运算求 百以内整数(对应的负整 数)的立方根。 了解立方根的意义, 会用符 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知道 任何一个数都有立方根; 注意立方根与平方根的联系, 它

33、们 分别产生于已知一个数的平方与立 方求这个数的问题,开平方与开立 方分别是平方运算和立方运算的逆 运算;0 0的平方根是 0 0,0 0 的立方根 也是 0 0;它们的区别在于正数的平方 根有两个,在目前所学数的范围内, 负数没有平方根,而正数和负数都 有立方根,一个数的立方根只有一 个。 了解立方运算与开立方运算 互为逆运算,会用立方运算求 100100 以内整数的立方根; 了解开立方运算的结果可能 是一个无理数,能借助有理数 的立方运算估计这个无理数的 的不足近似值和过剩近似值。 11. 11. 了解实数的概念,知 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 一对应, 能求实数的相反 数与绝对值。 了解实数的

34、概念, 会对实数 进行分类,能求实数的相反数 和绝对值。 把有理数扩充为实数后, 有理数中 曾经建立的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 可以扩大到实数。 0 0 用数轴上的原点表示,一个正数用 原点右边的一个点表示,一个负数 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 - 对应,会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知道有序实数对与坐标平面 上的点 - 对应,进一步体会 可以用坐标刻画一个简单的图 形。 用原点左边的一个点表示,这个点 到原点的距离等于这个实数的绝对 值;反过来,数轴原点右边的一个 点表示一个唯一确定的正实数,原 点左边的个点表示个唯确疋 的负实数。这样,便建立了实数与 数轴上点的一一对应关系。随后, 便可利用两个实数在数轴

35、上表示的 点的不同位置,比较两个实数的大 小。 了解在实数范围内, 有理数 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 算法则、性质、运算律和运算 性质仍能适用。能用计算器进 行近似计算,并会按问题的要 求对结果取近似值。 12. 12. 了解二次根式、最简 二次根式的概念。 结合具体情境, 了解二次根 式的概念,理解符号va(a 0) 的意义,会确定二次根式有意 义的条件; 由二次根式的定义可知,二次根式 有两个特征:一是从数学形式上看, 带有二次根号;二是被开方数必须 是非负数。 厂厂 2 :2 J J a a a a a a 0 0 与与 a a a 0 0 的 相同点是:两个等式中字母 a a 的取

36、值范围都疋 a a 0 0,等式的右边都疋 a a,不同点疋两个寺式左边的运算顺 序不同。 能利用等式 VaVa a a a a 0 0 计算二次根式的平方; 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 a0 k0 和k0k0k0 和 k0k0k0 时,y y 随 x x 的增大而增大; k0k0b0 时,函数与 y y 轴的交点在正半轴; b0b0 时,函数与 y y 轴的交点在负半轴。 经历探索一次函数性质的过 程,初步体验借助图象研究函 数性质的方法,感受数形结合、 分类、转化等数学思想。 25.25.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 一次方程的关系。 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 程的关系,探索两个一次函数 的图象的交点与对应

37、的二元一 次方程组的解的联系; 本节的意图在于建立一次函数与 二元一次方程的联系,利用一次函 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体现数学的整体性,培养学生的识 图技能和数形结合与转化的思想。 经历用画图象的方法解二元 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会用图像 法求二兀一次方程组的解; 了解直线 y=ay=a 和 x=bx=b 的意义, 并会画直线 y=ay=a 和 x=bx=b; 26.26.能用一次函数解决简 单实际问题。 能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实际 问题。 最小值问题通过运用一次函数的 性质来解决。 图 形 与 几 何 1 图 27.27.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 念。 28.28. 探索并证明平行四边 形的性

38、质定理。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在探索证明时,引导学生将新知识 转化为已学知识,像四边形分割成 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等。 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和性质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 经验,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 证明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 质定理,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演 绎推理能力。 形 的 性 质 对 应 教 材 第 6 6 早 29.29.探索并证明平行四边 形的判定定理。 探索并证明平行四边形的三 个判定定理; 在教学中,应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 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与判定定理之间的关系。 30.30. 理解矩形、菱形、正 方形的概念, 以及它们之 间的关系。 31.31.

39、 探索并证明矩形、 菱 形、正方形的性质定理及 它们的判定定理。 32.32. 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 形的性质定理: 直角三角 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 边的一半。 理解矩形、菱形、正方形的 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矩形、 菱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既是特殊的矩形,又是特殊 的菱形,这种包含关系决定了它们 的性质之间具有特殊与一般的关 系。它们都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 性质,但特殊之处各不相同。 探索并证明矩形、菱形、正 方形的性质定理及它们的判定 定理; 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 质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 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33.33.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 中位线定理 经历三角形中位

40、线定理的探 索过程,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 经验;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学习平行线分 线段成比例的知识基础,又是证明 两线平行和线段倍分关系的常用工 具。要引导学生注意区分中位线和 中线,这是比较容易混淆的一点。 会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 理,体会证明过程中辅助线的 作用及转化的数学思想; 会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进 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图 形 与 几 何 1 图 34.34.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 移,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 所得的图形中, 两组对应 点的连线平行(或在同一 条直线上)且相等。 35.35. 认识并欣赏平移在自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 探 索它的基本性质:一个图形和

41、它经过平移所得的图形中,两 组对应点的连线平行(或在同 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教师要引导学生完善语言叙述,表 述要求简洁准确。对于“等腰梯形 同一底上的两个底角相等”教学时 应提醒学生:一是不要把说理当成 证明,二是不必说明这是等腰梯形 的性质,三是该结论不能当定理使 用。 认识并欣赏平移在自然界和 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形 的 变 化 对 应 教 材 第 1111 早 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 用。 36.36.运用图形的轴对称、 旋转、平移进行图案设 计。 运用图形的轴对称、旋转、 平移进行图案设计。 能运用平移的概念和基本性 质,按照要求画出简单平面图 形平移后的图形。 37.37.通过具体实

42、例认识平 面图形关于旋转中心的 旋转。探索它的基本性 质: 一个图形和他经过旋 转所得到的图形中, 对应 点到旋转中心距离相等, 两组对应点分别与旋转 中心连线所成的角相等。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面图形 关于旋转中心的旋转,了解旋 转的有关概念,探索它的基本 性质; 图形绕一点旋转特定角度后的图形 的画法:在已知图形上选若干关键 点;确定这些关键点旋转后的位置; 顺次连接这些点,得到旋转后的图 形。 运用基本性质画出线段、角、 三角形旋转后的图形; 欣赏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 用。 38.38. 了解中心对称、中心 对称图形的概念, 探索它 的基本性质。 39.39. 探索线段、 平行四边 形、正多边形、 圆的中心 对称性质。 40.40. 认识并欣赏自然界和 现实生活中的中心对称 图形。 了解中心对称、 中心对称图 形的概念,了解中心对称和图 形旋转变化的关系; 应当使学生明确两个问题:其一, 中心对称图形是平面图形,且旋转 时不得离开图形所在的平面;其二, 中心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中心对 称的区别与联系。教师可引导学生 将两个图形关于某一条直线成轴对 称与轴对称图形进行对比,帮助学 生理解概念。 探索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 会利用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 画出与已知图形成中心对称的 图形; 能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 中心对称图形,认识并欣赏自 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中心对称 图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