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3单元20认识气体粤教版.docx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4859908 上传时间:2022-02-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3单元20认识气体粤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3单元20认识气体粤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3单元20认识气体粤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3单元20认识气体粤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3单元20认识气体粤教版.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 认识气体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1) )知道空气能够流动。(2) )知道空气具有质量。2. 科学探究(1) )培养观察、比较的能力。(2) )利用实验证明空气可以流动、有质量。3. 科学态度(1) )体验 科学探究的乐趣。(2) )培养细心观察,动手操作,注重证据及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二、教学指引1. 活动安排思路课程安排活动题目活动内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力要求活动 1 转移气体利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空气具有可流动的性质观察、整理活动 2 空气有质量吗利用比较皮球充气前后在天平上平衡情况, 研究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实验、观察、比较、描述2. 活动指引生活情境:小朋友们在房屋外面玩耍,看到

2、一些管道,小朋友们 平时看到的水管很多,气管很少。煤气也可以像水一样输送吗? 来第1页/共5页源:产生问题:水可以流动,气体是否可以像水一样输送?驱动任务: 空气看不见摸不着, 它们到底是怎样流动和输送的? 通过驱动任务使学习聚焦在“空气如何输送”的问题上,引导学生开展“转移空气”的活动,展开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1 转移气体 来源:ZXXK本活动首先让学生用塑料袋收集空气样品, 通过教科书中的 “工具与材料”,提示转移空气的方法。利用“把空气装在塑料袋里,并 尝试将塑料袋里的空气转移到瓶里” 的学习任务, 驱动学生思考转移空气的实验方法。教科书中的插图是利用排水方法转移空气, 利用图示呈现具体

3、方法指引:本活动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空气是可以流动的, 并学会借助可见的方法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实验所需要材料:水槽、塑 料袋、小一点的饮料瓶、橡胶管。 来源:学.科.网 Z.X.X.K具体的实验步骤: 来源:ZXXK( 1)将水装满水槽的 2/3 处。( 2)将装满水的 塑料瓶 倾斜着放入水里,并慢慢倒着竖起来, 提起来一部分,瓶口不要露出水面。( 3)将橡胶管的一端扎紧在塑料袋口里,将橡胶管的另一端从水槽的水里伸入塑料瓶的底部。( 4)挤压塑料袋,塑料袋中的空气就会以气泡的形式,转移到第2页/共5页瓶子里。水瓶中的水位逐渐下降,空气被转移到瓶子里,这个过程的现象是十分清楚的,这个实验也正是通过

4、气泡对水的“扰动”来证明空气的流动。学生 通过做这个实验不 仅亲眼看到了空气的流动,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科学方法的魅力。这个实验是一个比较有趣的实验。 但在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 教科书只给了图示,没有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在实验前, 与学生 用对话的形式,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教师在指导演示这个活动时,要注意提醒学生观察塑料袋中的空气是怎样“跑到”饮料 瓶里的,我们在水中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它在水中是怎样移动的?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仅观察到了空气的流动,通过“是谁赶走了塑料瓶里的水,占据了瓶子的空间”的问题,还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5、 引导学生归纳出空气可以流动, 可以转移的特点。活动 2 空气有质量吗具有一定的质量是物质的本质特征之一, 但是空气看不见摸不着, 学生的生活经验可能会导致他们认为空气没有质量。本活动利用没有充气的皮球与充满气体的皮球在天平上的平衡情况进行观察比较,让学生感受和认识空气是有质量的。教科书中的三幅图:提示引导具体实验方法步骤, 关注皮球充气前后平衡情况, 由实第3页/共5页验现象引发讨论。 来源:学+科+网在活动前, 让学生对空气是否具有质量展开讨论,以了解他们的原有想法, 并引导学生利用怎样的实验验证他们的想法。 教师可以出示没有充气的皮球、天平等,提问学生能否利用这些工具材料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6、,关键是怎样进行比较。所以要通过讨论,使学生清楚实验的原理和目的,以及方法和步骤,进而顺利完成实验活动。因为学生在之前接触过天平, 因此实验重点应放在实验方法和步骤上。教师应演示怎样给皮球充气, 并说明皮球充气到什么程度可以认为是充满,可提前预试,感觉皮球充气情况,这也蕴涵着科学实验自定义的方法。在讨论中,应 要求学生想办法来证明自己的想法。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想法,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 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 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

7、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 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 称“教师”为“教员” 。引申的问题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 ,每周一换。第4页/共5页,引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导学生关注社会 ,热爱生活 ,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 ,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 ,除假期外 ,一年便可以积累 40 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水里有空气吗?第5页/共5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