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987697 上传时间:2022-03-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数学广角 集合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九章数学广角 。这一单元主要通过生 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让学生初步体会集合数学思想方法, 并运用这些方法解决一 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 集合理论可以说是数学的 基础。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 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了。 集合数学思想方法 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 而且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这一数学思想的引入 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在今后的学习经常运用到维恩图 表示关系,如:三角形的分类、各种四边形关系等。都是让学生在体会运用上解 决实际问题,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

2、 二、学情分析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 虽然学生在计数和计算的学习中, 已经接 触过集合思想, 但学生在低年级接触的集合思想更多是一一对应的思想, 对于两 个集合间的运算, 尤其是交集的体会并不多。 学生在早期学习数学时就已经开始 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如:分类的思想与方法,再如:一年级时接触过这样题: “有一列小朋友,从前数明明排第 5,从后数明明排第 3,这一列有几人?”对 于“重复的人数要减去” ,学生是有经验的,能够列式解答。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经历集合思想的形成过程, 初步理解集合 知识的意义。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的价值

3、, 理解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 图的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 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 问题。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解决实验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 性,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的严谨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 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学法指导 1、采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2、采用补救法,在授课时有齐眉将学生导入误区,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判断 并改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计算时,牢记要减去重复的个数。 五、教学重点: 初步体会集

4、合的有关思想方法并能用之来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难点:对重复部分的理解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课前谈话(脑筋急转弯) 老师先给大家出一道脑筋急转弯: 对面走来两位爸爸、 两位儿子, 一共有多 少人?可是走到跟前一数,只有三个人。这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 用你的手指比比,两个爸爸、两个儿子,怎么变成 3 人? 在黑板上画一画,再把中间两个手指圈起来 中间的代表两个人,用语文上的关联词组说一句话,这个人既是 又是 看来同学们还真聪明, 2、揭示课题 在生活中这现象很多, 我们经常会遇到,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数学广角, 来

5、研究一下这有趣的重复现象。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 1. 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1)学生尝试。 师:学校准备从每个班中选几名热爱运动的学生参加体育训练, 为下学期的 校运动会做准备。下面是二( 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出示第 104 页表格) 师: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数一数,参加跳绳的有几位同学?参加踢毽的有几位同学? 生:参加跳绳的有 9人,参加踢毽的有 8 人。师:那么,参加体育训练的一 共有几位同学?你会计算吗? 学生可能回答:一共有 17 人, 9+8=17(人)。 你们确定吗? 可是,参加这两项活动的没有 17 人呀。

6、我发现有的人两项活动都参加了。 应该是一共有 14 人参加了,算式是 9+83=14(人) 师:到底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有人说一共是 14 人呢?为什么要减去 3 呢? 生:因为有 3 个人重复了。 生:因为这 3 个人既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踢毽。 生:因为跳绳的 9人里面有这 3个人,踢毽的 8 人里面也有这 3 个人,所以 计算的时候就不能是 9+8=17(人),还应该减去 3 人,所以是 9+8-3=14(人)。 生:因为 9+8 就把这 3 个人重复算了,也就是多算了一遍,所以要减掉 3 人。 师:同学们的发言真是精彩, 报名参加校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呢? (2)活动。 师:为了能

7、使同学们更方便的看清楚, 我把这同学请班里的同学分别对应的 替代其中一人,我们来演示一下。 班内的 14 名学生分别选定自己要替代的人。 师:请报名参加跳绳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左边, 我用圈圈把它们围住。 这个有 点套不下,我们在黑板上表示下,怎么表示? 请报名参加踢毽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右边, 我用圈圈把它们围住。 你们过来干 嘛呀?原来你们也参加了踢毽呀!好的。黑板上表示下。 现在我来数数跳绳的人, 怎么只有 6 个人了,那你们还不回来 现在我来数数踢毽的人, 怎么只有 5 个人了,那你们还不回来 今天这节课, 你们三个人为了证明你是正确的, 就得不停的钻过来, 不停的 钻过去 现在我可管不了哪么

8、多了, 你们得向我证明这个红圈里有 9 个人,蓝圈里有 8 个人,谁有办法? 把这个圈套在一起。 为什么要把这个圈套在一起,怎么套? 那我可要验证一下,红圈的,数下,蓝圈的数下 红圈 9 人,蓝圈 8 人,数一数一共多少人? 9+8 14 人 我终于知道自己错哪了,原来 9+8 不等于 17,是等于 14 怎样才能成立呢? 我就不明白了,好端端的数出来的,为什么要减 3? 要减去他们 3 个人,你们出来,他们说要减去你们 减去这个 3,是减去他们的什么? 其中的一个兴趣班,是你们两种身份中的一个身份。 (3)分析列式。 好了,同学们,现在请你们下去 师:看图,说说每一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生:左

9、边,表示只参加跳绳的;右边,表示只参加踢毽的;中间即参加跳绳 又参加踢毽的。红圈呢?蓝圈呢? 那么,一共多少人呢?还有其它办法吗? 师:你能列式计算这两个小组的人数吗? 生: 9+8-3=14(人) 生:(8-3)+3+(9-3)=14(人) 看来,同学们的方法真多 (4)整理,课件展示韦恩图介绍 同学们,刚才呢,我们让这 14 名同学上讲台来,进行了演示,经过同学们 积极思考, 用这两个圈套住了他们, 创作出了这样的一个集合图, 这个重复的位 置被找到了, 居然和我们伟大数学家发明的图一样, 这就是十九世纪英国的哲学 家和数学家韦恩发明的图, 这个图为集合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人们为 了

10、纪念他, 所以取名叫韦恩图, 希望同学们也能继续扎实学习, 老师期待以后能 看到用咱们班同学的名字命名的数学小发明, (三)巩固练习 1、二( 1)班男生有 20 人,女生有 25人,一共多少人? 学生回答 为什么不减 3 没有重复的 二( 1)班男生有 20 人,三好学生有 15 人,能求出一共多少人吗? 不能,三好学生 15 人中不知道有多少个男生,多少个女生? 不要今天学了重复的问题, 就什么事情都重复, 具体的事情得根据实际情况 去解决 2、课本 105页“做一做” 12 题。 3、课本106页练习二十三中第1 2题。 (四) 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都很出色,谁愿意来说说今天有

11、什么收获?和同学们一 起分享。 学生自己交流各自的收获。 课后请大家留心观察,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五) 课堂作业。 勰的学生 聪孵生 教学反思: 这一课教学过程基本上实现了教学设计的意图, 让学生体会到了 集合 这一 基础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实现运用, 以及这一知识对解决我们生活的实际问题的重 要性。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 决问题。 本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也有不足之处: 1、强调过程与教学时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要注重过程,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 实践感知,强调学生的体验,这是新课改的方向。我在本课设计中,比较注重过 程,注重学生的体验,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设计图 案。但是在活动中,有一部分学生的确积极参与,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积极 2、应该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我在本课利用直观集合图说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找了少数的同学说了一下, 就过渡到下一环节。 但到了后面的列算式解答时, 由于时间问题, 没有发散学生 思维,只用了一种固定模式。 3、在细节处理上不够到位,学生在书写中把集合圈上的踢毽子的毽字写错 了,没有注意到。只把下边的字我用红笔给改正了,但没有给学生予以说明。 4、整节课上学生缺乏练习,课后巩固练习时,应让学生先动手在书本上完 成,再指名回答演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