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分析与评价指标的构建.pdf

上传人:时光煮雨 文档编号:15033967 上传时间:2022-03-0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04.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分析与评价指标的构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分析与评价指标的构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分析与评价指标的构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分析与评价指标的构建.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分析与评价指标的构建.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分析与评价指标的构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分析与评价指标的构建.pdf(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3 6 卷第6 期V 0 1 3 6N o 6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o FH E N A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2 0 0 9 年1 1 月N O V 2 0 0 9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分析与评价指标的构建曲雁1 ,孙燕2( 1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北京1 0 0 0 8 3 ;2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北京1 0 0 0 8 0 )摘要:通过从科技创新过程角度分析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从物质环境和软环境分析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的影响因素,根据评价原则,构建以高校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创新环境三个方面为一

2、级指标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评价指标体系,并细化了7 个二级指标和2 3 个三级指标。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建立科技创新能力转化计量模型,力求对大学科技创新能力的转化进行定量分析。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评价中图分类号:G 6 4 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0 - 2 3 5 9 ( 2 0 0 9 ) 0 6 - 0 2 5 0 0 4近年来,高校在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评价大学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我国,已有的大学评价研究工作侧重于对大学教学和科研这两大功能的评价和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围绕大学

3、的第三大功能,即社会服务功能进行评价,主要阐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科技创新能力转化计量模型。目的在于通过评价指标体系,更有效地发挥高校社会服务功能。一、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目前,国内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含义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从科技创新资源的角度,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看做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认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指高校创造新知识和新技术,将新知识和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推动区域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1 。从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容和目的来理解,认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包括人才创新能力、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 2 。从高校科技

4、创新过程来理解,认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指高校有目的、有意识地依靠t l 身的收稿日期:2 0 0 9 0 3 _ 1 6- 2 5 0 科技力量和借助外部环境的支持,准确识别和把握科技发展的趋势,有效应对科技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开创性地进行研究开发,并把研究开发成果成功实现转化及产业化的能力,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投入能力和科技创新产出能力 3 。本文主要从高校科技创新过程来理解,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投入能力和科技创新产出能力上,将产出能力分为高校科技创新成果产出能力( 对经济发展起间接作用) 和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对经济发展起直接作用) 。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的内涵及影响因

5、素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的核心是高校帮助企业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使之能够有效发挥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现有文献很少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方面的分析。国外研究影响技术转移的因素主要从大学和企业两个方面来探讨:从高校角度看,主要包括缺乏对科研后期结果及收益率的重视等问题“ ,从企业角度看主要包括缺乏研发能力、缺乏与大学有效的沟通等问题 5 。国内研究影响技术转移的因素主要从高校、企业角度共同面临的创新环境、创新能力供求、创新吸收能力来研究。借鉴这个思 万方数据路及上述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内涵的分析,从评价指标的数据收集的客观性角度考虑,本文主要从高校创新的物质环境和创新软环境来分析影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

6、化的影响因素。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评价指标体系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Il 创新环境基础研究lI 应用研究Il 实验发展II 科技专著lI 科技论文l | 申请专利及其他l l 技术转让科研课题萋|蓁ll墓ll萋ll萋ll蓬|l萋Il萋耋ll囊l I蚕ll囊l l菱lI嘉ll耋l|篓ll囊|塞ll羹ll耋ll鏊( 一) 高校科技创新的物质环境高校创新的物质环境主要指高校科技创新的基础物质条件,即产业发展与创新活动直接相关的各种物质条件构成的物理环境。物质环境是高校科技创新的硬指标,即高校的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能力,科技投入主要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发展的情况,科技创新产出主要包括科技专著、

7、专利申请、技术转让的情况。这些硬指标反映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 二) 高校科技创新的软环境创新环境是影响和制约创新活动及其结果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是各种政治、经济、自然、社会等诸方面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软环境是指由社会、政治、法律、文化、观念、习惯和弹性的研究方向以及政府机构行政效率等无形要素构成的软性约束。软环境主要指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需求度、高校和政府的政策及高校的文化环境。高校的文化环境主要包括学术传统、学风和创新环境的氛围。硬环境与软环境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程度,决定了高校科技创新转化的结果。三、关于评价工作的原则要深入评价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建立一套科

8、学、合理、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 1 ) 系统性原则。考虑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特殊性,其评估与一般的竞争力及科技进步评估有所不同,它必须以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为核心,并从总体目标出发来建立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2 ) 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是确保评估结果准确合理的基础,因此,设计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时要考虑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指标元素及文指标结构整体的合理性,从不同侧面设计若干反映科技创新能力的指标,并且指标要有较好的可靠性、独立性、代表性和统计性。( 3 ) 可比性原则。本指标体系是对多个区域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因此,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各区域之间统计指标

9、的差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体系研究在具体指标选择上必须是各区域共有的指标含义,统计口径和范围尽可能保持一致。( 4 ) 可操作原则。为保证获取数据的可靠性,要最大限度利用和开发现有统计系统发布的统计数据,注意量化的可操作性,使评估建立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基础上,保证评估结果的可信度。( 5 ) 弱相关性。从理论上来说,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都具有较强的鉴别能力,每个指标均可用来区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的相关效果,也就是说,每个评价指标之间是不相关的,可以使每个指标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的指标体系是最理想的。但是,所有的评价指标是不可能完全不相关的,所以在选择评价指标的过程中尽量选择弱相

10、关的指标,避免选择显著相关的指标。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上述理论研究,考虑到对于“科技创新能力转化”内涵的确定,能力是一种潜在的,而不是已实现的,可以逻辑地推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衡量的是其转化过程,而不能用最终结果来衡量 6 。因此,根据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和试算,本文按照以“硬指标”( 量化指标) 为主,“软指标”( 定性指标) 为辅的原则,确定了以“科技投2 5 】 万方数据人”“科技产出”与“创新环境影响”三个主要因素作为衡量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的主要指标。经综合考虑,建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的评

11、价指标体系7 。方案名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评价指标体系评判因素科研课题U -基础研究研发人员投入U :研发经费投入U 。科研选题U 。科技创新投入应用研究研发人员投入U 。研发经费投入U 。科研选题U ,实验发展研发人员投入U s研发经费投入U 。出版著部U ,。科技专著出版著字数U 。国外期刊U 。科技论文全凼性期刊U 。地方性期刊U 。8 6 3 计划u 1 5基金及其他U 。科技创新产出项目验收9 7 3 计划U 1 7科技攻关计划u 。发明专利U ,申请专利及其他实用新璋! U :。外观设计等U 。t合同书U :技术转让合同金额U 。当年实际收入u 。市场需求度U :。创新环境政策

12、U 2 。文化U 2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3层,由3 个一级指标,7 个二级指标,2 3 个三级指标组成。其中,科技创新投入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发展。科技创新产出主要由科技专著、论文、申请专利、技术转让的数量来体现。根据大量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笔者认为,创新环境也是影响创新能力转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本文将市场需求度、政策或制度、文化作为影响创新环境的因素。为体现评价指标的科学性、统一性和可操作性,在指标设计时,量化指标的数据可以从教育部高校科技统计年鉴资料和中国统计年鉴中获得。指标体系存在的不足是,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制作指标权霞要求同一级指标之间是不具有

13、相关性的,但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很难存在,所以只2 5 2 要求指标之间存在较弱的相关性。笔者意识到这一点,但由于现实的局限性,也只能尽量选取弱相关性的指标。五、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评价中的应用模糊综合评判作为模糊数学的一种具体应用方法,主要分为两步:第一步先按每个因素单独评判,第二步再按所有因素综合评判。其优点是:数学模型简单,容易掌握,对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问题评判效果比较好,是别的数学分支和模型难以替代的方法。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特点在于评判逐对进行,对评判对象有唯一的评价值,不受被评价对象集合的影响。对于多层次问题,我们一般把高层次的诸因素看做子问题,先对诸子问题分别进行综

14、合评判,然后再对总体进行综合评判,即先对低层次因素进行综合,再对高一层因素进行综合,这就是多层次综合评判。针对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建立如下模型:B = A 。R = Ao 瞄纠A 3 。R 3其中A 2 I 。忌IA 2 2 。R 2 2A 2 3 。R 2 3A 2 。R z 4A 2 5 。R 2 5,R 3 = A 3 l 。R 3 1阿心式中B 为赖以做出决策的总体评价集;A ,A 1 、A 2 、A 3 ,A 1 1 、A 1 2 、A 1 3 ,A 2 】、A 2 2 、A 2 3 、A 2 4 、A 孙A 。,为各层次的权重阵。R ,R 。、R 。、R 。,R :。、R :、R 2

15、 3 、R 2 。、R 2 。,R 3 。为个层次的评判距阵。B 。,B 2 ,B 3 ,。,:,J 。是V 上的模糊集,它们分别是对最低层各因素的一个评价。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1 ) 因素集和评语集的确定确定因素集和评语集一般需要和专业人员共同=2R,、lllIIJ堙”RRRooOl23AAA=Rl |”、承 几、lIJ,IGGGl l磁地R一、J、17慨慨慨属kI I| |而R如 万方数据决定。其原则为既要全面又要抓住主要矛盾,否则,会因漏掉主要因素而使评判不准确,或因选取因素过细而导致不必要的麻烦。根据分析、选取确定因素集U 一 U ,U 。,巩7 ) ,其中【

16、,i ( i = 1 ,2 ,2 7 ) 的含义参见前表,由于因素分有不同的层次,不能同等看待,要按它们各自所属层次分别处理。确定评语集V = 好,较好,一般,较差,差) 一 饥,耽,口3 ,讪,砺( 2 ) 评判矩阵的建立首先对着眼因素集中的单因素U ,= ( i = 1 ,2 ,2 7 ) 做单因素评价,从因素【,i 着眼该事物对抉择等级口i ( j = 1 ,2 ,3 ,4 ,5 ) 的隶属度为嘞,这样就得出第i 个因素U i 的单因素评判集,f = ( r n ,r z ,r 3 r f 4 r f 5 ) ,这样着眼因素的评判集就构造出了一个评价矩阵丘从而得出最低层的其他评价矩阵B

17、- ,B 。,B 。,) l ,】t ,) 3o( 3 ) 权重分配矩阵的确定得到的模糊关系矩阵,尚不足以对事物做出评价。评价因素集中的各个因素在“评价目标”中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即各评价对象在综合评价中占有不同的比重。拟引入U 上的一个模糊子集A ,称权重或者权数分配集,在此我们应用二元择优比较法确参考文献:定A ,A l 、A 2 、A 3 ,A 1 1 、A 1 2 、A 1 3 ,A 2 1 、A 2 2 、A 2 3 、A 2 、A 2 5 ,A 3 l 。( 4 ) 进行模糊合成和做出决策R ,R l 、R 2 、R 3 ,R 2 l 、R 2 2 、R 2 3 、R 2 4 、尺

18、2 5 ,R 3 1 中不同的行反映了某个被评价事物从不同的单因素来看对各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程度。用模糊权向量将不同的行进行综合,就町以得到该评价事物从总体上来看对各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程度,即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引入V 上的一个模糊子集B ,称模糊评价,又称决策集。B = ( 6 。,b 。,b 。,6 4 ,b 。) 上述模型中的为算子符号。对于不同的模糊算子,就有不同的评价模型。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还需要通过调查问卷和专家访谈,结合现有同类高校实际情况对比分析和确定,并进一步做符合性实证测算。本文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的评价指标构建和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为使评价结果更接近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19、转化的真实情况,为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还要根据理工科高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实证测算,并根据测算结果调整、细化评价指标,从而提高评价的整体可信度。 1 王建萍论中国高校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和策略 J 研究与发展管理,1 9 9 7 ,( 3 ) 2 3 王章豹徐枞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原则、指标、模型与方法 J 中国科技论坛,2 0 0 5 ,( 2 ) 3 梅轶群,张燕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分析和评价 J 技术经济,2 0 0 6 ,( 5 ) 4 C o r s t e nH T e c h n o l o g yt r a n s f e rf r o mu n i v e

20、 r s i t i e st os m a l la n dm e d i u m - - s i z e d E n t e r p r i s e a ne m p i r i c a ls u r v e yf r o mt h es t a n d p o i n to fs u c he n t e r p r i s e 口 T e c h n o v a t i o n ,1 9 8 7 ,( 6 ) 5 L i uHJ i a n gY T e c h n o l o g yt r a n s f e rf r o m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i

21、 n s t i t u t i o nt oi n d u s t r yi nC h i n a :n a t u r ea n di m p l i c a t i o n s J T e c h n o v a t i o n 。2 0 0 1 ,( 2 1 ) 6 刘国瑜略论大学科研及其组织重构 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 0 0 7 ,( 1 1 ) 7 何建坤,等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模式研究与实证分析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 0 0 7 6 5 6 6 R e s e a r c ho nt h eE v a l u a t i o no ft h eT r a n s f

22、 o r m a t i o no f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SI n n o v a t i o nC a p a b i l i t yo f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Q UY a n ,e ta l( U n i v e r s i t y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B e i j i n g1 0 0 0 8 3 ,C i n a )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o nt h ee v a l u a t i o np r i n c i p

23、 l e 。T h i sp a p e rt r i e st Oc o n s t r u c tt h ee v a l u a t i o ni n d e xs y s t e mo f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si n n o v a t i o nc a p a b i l i t yo f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I nt h ei n d e xs y s t e m 。t h ef i r s t o r d e ri n

24、d e xm a i n l yt a k e nf r o mt h et h r e ea s p e c t so fi n p u t ,o u t p u ta n de n v i r o n m e r l to fi n n o v a t i o no f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i n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M o r e o v e r ,i ti sr e f i n e da s7s e c o n d - - o r d e ri n d e x e sa n d2 3t h i r

25、d o r d e ri n d e x e s B yu s i n gf u z z ym a t h e m a t i c s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e v a l u a t i o nm e t h o d 。t r yt oc o n s t r u c tam e a s u r i n gm o d e lf o r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s c i e n t i f i ca n d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 , a n ds t r i

26、v ef o rc a r r y i n go u tq u a n t i t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t ot h ei n n o v a t i o nC a p a c i t yo f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i n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i n n o v a t i o nc a p a c i t yo f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27、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e v a l u a t i o n 责任编辑孙景峰2 5 3 万方数据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分析与评价指标的构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分析与评价指标的构建作者:曲雁, 孙燕作者单位:曲雁(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北京,100083), 孙燕(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北京,100080)刊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9,36(6)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7条)参考

28、文献(7条)1.王建萍 论中国高校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和策略期刊论文-研究与发展管理 1997(03)2.王章豹.徐枞巍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原则、指标、模型与方法期刊论文-中国科技论坛 2005(02)3.梅轶群.张燕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分析和评价期刊论文-技术经济 2006(05)4.Corsten H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universities to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an empiricalsurve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such enterprise 1987(06)5.

29、Liu H Jiang Y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to industry in China:natureand implications 2001(21)6.刘国瑜 略论大学科研及其组织重构期刊论文-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11)7.何建坤 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模式研究与实证分析 2007 相似文献(10条)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 程丽明.CHENG Li-ming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综述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9(5)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校发展和取得竞争优

30、势的关键,如何提高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关系到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涵义及构成、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意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价、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四个方面对国内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进行综述.2.期刊论文 王哲.聂飞飞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分析 -经济研究导刊2010(4) 基于生态位的宽窄理论,提出了构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原则,设计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模型,并以中国西部地区6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3.学位论文 梅轶群 江苏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分析和评价 200

31、4 有创新才有发展,科技创新对推动科技进步至关重要.因此一个国家和地区要充分利用科技进步推动其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必须构建一个包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政府等在内的科技创新体系.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是最具创新实力和潜力的部分,然而,由于管理和体制上的原因,中国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没有能够充分的发挥,高校的科技创新成果没有得到充分应用,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中也没有能够有效地与其他部门协作,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对于高校云集的江苏来说,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在区域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是当前江苏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论

32、文结合江苏省教育厅项目江苏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对江苏经济的贡献研究分析研究了江苏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问题.论文明确了高校科技创新的内涵和定义,分析了高校科技创新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以及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在高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讨论了评价方法.接着,论文利用2002年的数据,在对江苏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总体评价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江苏科技创新能力的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深入剖析了江苏高校的科技创新基础实力、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然后,论文利用1998-2002年的数据,选择了11个省(市),对江苏高校科技创新能

33、力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论文所做的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全面了解江苏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把握江苏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4.期刊论文 吕建荣.姚远.陈镱文.王强.LV Jian-rong.YAO Yuan.Chen Yi-wen.WANG Qiang 陕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分析和对策研究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1) 为求全面考察陕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借助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通过统计分析与文献分析方法,从科技基础、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人才培养四个方面分析了陕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指出其优势和问题,并提出增强陕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措施.5.期刊论

34、文 殷海成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构成要素、作用与提升对策研究 -中国电力教育2010(1)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中,主体是科技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是科技创新团队的核心,研究目标和方向以及科学精神是其支撑力量;客体是科技创新支撑条件;连接主客体的是科技创新环境.三者之间通过科研活动构成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在构成要素中,学术带头人、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环境起主要作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国家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使命处于重要战略地位.提出了科学定位,合理规划,建立特色舞台,凝聚内在动力,实现特色优势;以人为本,形成特色创新团队,提高整体科技创新能力;

35、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改革约束科技创新的瓶颈,优化评价体系的提升对策.6.期刊论文 陈林心.CHEN Linxin 江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实证 -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3) 高校在国家(区域)创新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比较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在建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同时,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西省11所硕士授权高校2008年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为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江西高校科技创新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7.期刊论文 蓝祥龙.谢南斌.LAN Xiang-long.XIE Nan-bin 基于AHP/DEA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36、体系研究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3(1) 依据层次分析法(AHP)和数据包络法(DEA)各自具有的特点,构造了基于两者结合的AHP/DEA综合评价模型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以18所高校作为研究时象,采用AHP/DEA相结合进行相对效率评价的两阶段方法,对18所高校2008年科技创新能力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情况进行评价.实例应用表明,AHP/DEA模型能充分兼顾考虑主客观因素,对评价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具有有效性和科学性.8.学位论文 黄璐 湖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2007 国际竞争日益体现在高科技及其创新人才的竞争上,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在不断地建

37、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和地区创新系统,旨在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高等学校作为科技创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技术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地处中部的湖北具有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源的优势,对湖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研究,不仅对提升湖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而且对促进高校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发挥科技创新作用具有理论研究价值。 本文在对科技创新理论,国家创新系统等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调查研究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等分析方法,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和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出发,论述了高校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并进行了国内外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系统中作用的比较分

38、析。研究了国内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基本情况、发展趋势和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湖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具体分析。 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研究背景及研究的内容、方法及特点。 第二章分析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国家科技创新系统。 第三、四、五章为本文的重点,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现状和湖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方法进行评析与选择,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提出了提高湖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比较系统的评价大学科技创新能力的定性与量化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所以本文在进行了大量的系统分析和比较研究后,建立了

39、一套较为全面的针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集了相关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湖北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做出了较为准确的定位和较为客观的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找出了影响湖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为湖北高校今后科技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9.期刊论文 蒋艳萍.田兴国.吕建秋.章家恩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科技管理研究2010,30(8) 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定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三个方面对国内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有较强综合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提供参考.10.期刊论文 吕建荣.姚远.陈镱文.王强.LV Jian-rong.YAO Yuan.CHEN Yi-wen.WANG Qiang 我国西部12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3) 为求全面考察我国西部12个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通过统计分析与文献分析方法,从科技基础、科技投入、科技产出三个方面分析了西部12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增强西部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措施. 本文链接: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