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201805290289.wps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1505436 上传时间:2018-12-20 格式:WPS 页数:5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201805290289.wps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201805290289.wps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201805290289.wps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201805290289.wp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201805290289.wps(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82018 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 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 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 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 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 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

2、常生活用品、 “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 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 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 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 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 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 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

3、,使其永 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 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 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 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 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 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 业,进行

4、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 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 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 1 -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 (3 分) A “”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 乡痛 。 B 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 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 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

5、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3 分) A 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 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 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 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 (3 分) A 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 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

6、村记忆。 C 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 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盛开在屋顶的莲花 葛俊康 听父亲说,奶奶生前喜欢种莲,并且还是种莲的高手。每年奶奶都要在家门前的河汊道里 种上一大片的莲藕。奶奶种的莲,花开得最艳。每天早晨,奶奶总要站在莲花旁边,一脸慈祥 地看着在河里划船的父亲。 父亲十八岁那年,从爷爷手中接过船桨,成了村里唯一的摆渡艄公。父亲除了摆渡,没事 时,就按奶奶的吩咐,帮人们运这运那,特别是洪水来的时候。

7、父亲说,那年的洪水,来得特别突然,也来得特别猛。半夜里父亲听到奶奶的喊声,忙跑 出门去看,洪水已经冲进了街道。 父亲惊呆了,还没反应过来就听见奶奶喊:“”赶紧叫醒大家搬到山上去。 那时,没有电 话,更没有手机,奶奶就和父亲分头边喊边敲人家的门。 洪水越来越大,奔腾着,蹿进了院里。 - 2 - 父亲回来后,马上开始手忙脚乱地往山坡上搬东西。这时,奶奶忽然想起了生产队堆放在 河边晒场上的稻谷还没收拾,那可是全村人的口粮啊!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粮食显得特别珍 贵,奶奶忙叫父亲去找他的船,然后到晒场去运粮食,还要他边跑边喊人。 父亲赶到晒场,把船靠过去,闻讯赶来的青壮年一下就围了过来。几千斤稻谷少量已

8、经装 袋,大多还堆在地上,大家七手八脚,装袋的装袋,装船的装船,劲大的直接扛上麻袋往山坡 上跑。洪水越来越大,父亲的心里挂念着奶奶,运完一船后,就直接把船划回了家里。 “”这时,洪水已经淹没了柴楼。奶奶已被逼到了房顶上,看见父亲,忙问: 运完了吗? “”父亲说: 还没!我想先把你送上山。 “奶奶厉声对父亲说: 瞎胡闹,赶紧回去!运完了再来,我没事!” 父亲望着奶奶,不敢吭声,只好又把船划了回去。 晒场上的人们还在忙着,有人抱怨父亲咋现在才来,一袋袋稻谷装好,运到山坡前,卸下, 背上山坡;返回,再装。洪水还在上涨,但平稳了些。 马上就运完了,这是最后一船,看着那一麻袋一麻袋胀鼓鼓的稻谷,父亲开始

9、动起了心思。 那个年代,粮食是多么金贵啊!他看看左右没人,就把船停了下来,从船上找出一截绳子,把 一袋稻谷拦腰捆好,绑在船舷外的挂钩上,麻袋浸在水中,只有一小节绳子露在外面,即使是 白天,不仔细看也看不出,何况这闹洪水的三更半夜呢? 船靠岸了,人们很快就把稻谷搬完了,父亲悬着的心放了下来,这才想起了奶奶,赶紧划 着船往家赶。但由于一边吊着稻谷,船倾斜得厉害,走得也很慢。 父亲回到家,洪水即将浸过房顶,但奶奶还静静地坐在屋顶上,像安祥的观音。父亲赶紧 跳上房顶去扶奶奶上船,这时船一下子倾斜得几乎要翻了。 “”奶奶愣住了,问父亲: 船咋了?下面挂着啥东西? 洪水还在上涨,父亲没时间跟奶奶解释,催促

10、她赶紧上船,但奶奶似乎猜出了七八分,盯 着父亲不放。父亲只好说出了实情。 奶奶立刻急了:“你咋能这么干?我刚才还寻思,经了这场大水,后季的庄稼眼看没了指 望,全村人就指着这点粮食活命呢,这要是谁动了歪心眼,偷偷地王自己家里背,那咱村非有 ”饿死的不可。没想到我儿子就这么干! 父亲惭愧得低头不语,只是一个劲地催奶奶上船。 “”奶奶用严厉的口气说: 今天你不送回去,我就不走了! 说完,奶奶挣脱父亲的手,盘腿端端正正地坐在了屋顶上。 父亲答应奶奶一定把粮食送回,要奶奶先上船,但生气的奶奶执意不肯:“你不送回粮食, - 3 - 我哪有脸见人?”父亲无奈,只好调转船头去送粮食。这时天已放亮,父亲回头看时

11、,洪水顺 着房檐流过,端坐的奶奶像一朵盛开在屋顶的圣洁的莲花。 突然,轰隆一声,房架垮了,屋顶上的奶奶掉进了洪水里。父亲大喊一声,手忙脚乱地把 船又划了回去。船边的稻谷浸了水,坠得船怎么也划不动。父亲赶到时,奶奶已不见了踪影。 父亲哭喊着,不停地划,不停地寻找。 洪水无情地涌动着,往下游狂奔而去 从此,奶奶那莲花般圣洁的形象,就一直开在了父亲的心里。 4、下列有关小说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 (3 分) A小说第一段写奶奶喜欢莲花,每年在门前河汊里种满莲花,还写到奶奶种的莲花开得最艳, 意在强调奶奶勤劳,心灵手巧。 B“”父亲划着船到达晒场时,许多人已经到了,大家 七手八脚 忙着搬运粮食,

12、这反映出那 个时代的人们都有着高尚的情操。 C父亲在运生产队粮食时,放心不下奶奶,这显示出父亲对奶奶的孝敬,这种情感令父亲不 敢违抗奶奶让他送回粮食的命令。 D父亲将一袋稻谷吊在船侧,致使船走起来很慢,不仅不能及时赶回家,也不能及时将粮食 送回集体,这是奶奶遇难的根本原因。 5“”、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 奶奶 这一形象的特点。(5 分) 6“”、小说以 开在屋顶的莲花 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 的声势占据了微信

13、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 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 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 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 朗读 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 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 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 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

14、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 - 4 - 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 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 放飞自我 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 “”“”“”讲述的故事,其实把 我 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 爱 和各种 责任 。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 “”时表示, 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 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 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 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

15、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 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名 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 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 “”文学梦 ,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 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 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

16、相当有 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 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 年 2 月 23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 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 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 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 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 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 背后的故事 ,再加上朗读 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 -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