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梧高中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80529028.wps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1505703 上传时间:2018-12-20 格式:WPS 页数:5 大小:1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桂梧高中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80529028.wps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广西桂梧高中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80529028.wps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广西桂梧高中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80529028.wps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西桂梧高中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80529028.wp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桂梧高中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80529028.wps(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桂梧高中 201720182017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第 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9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每逢春节便刷爆社交网络的返乡日记,道出的不仅仅是凋零的劳动力、解体的乡 规民约、高昂的娶亲负担这些表面现象,浓郁的乡愁背后,实际上是当代中国人集体面临的现 代化困境。一篇又一篇的返乡日记,记述的是残留的小农经济形态解体过程中的乡村巨变和个 人蜕变。而这些看似无意识的自然流露,背后却有文化的深层推力。文化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习 惯、性格特征、

2、处事风格,而这些都可以在历史回溯中窥探其奥秘。 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华大地 饱经沧桑战火,但没有像其他任何一个古文明发源地那样分崩离析。 因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深深植根于寻常百姓家,得到代际传承。中华文明能够躲 过岁月的刀斧、能够抗击少数民族的金戈铁马,其答案就在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中。中国有着 长达数千年的农耕经济形态,农耕文明早在黄河中游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形成,人们逐水而居, 春播秋收,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从肥沃的土地中收获上天的馈赠,过着与游牧民族饥 饱不定、奔走疲惫的迁徙生涯截然不同的富足生活。当农耕经济逐渐推广到整个中原大地,儒 家文化也日渐从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汉武帝罢黜

3、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文化便在历史的长 河中不断得到深化和扩充,并由上至下推行,深深渗入到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外化为柴米油盐 酱醋茶和琴棋书画诗酒花,从而演绎出数千年来稳健发展的人情百态。 所以说,天人合一、尊老敬上、友善勤劳、守旧谨慎、善恶报应、祖宗家法这些传承数千 年的文化观念,是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在根本上都是由农耕经济形态 决定的。农耕经济形态决定了传统中国人的存在样态,决定了传统中国人的处世风格,也塑造 了传统中国人的国民性。 然而,社会意识观念必须适应社会存在,否则就会制约社会的经济发展。当今的中国早已 不是农耕经济形态下的中国,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已经席卷着我们进入

4、现代化社会。在社会主义 现代化进程中,适宜传统农耕经济形态的中华文明已无法完全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而 文化的滞后性必然导致这样的情形出现: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当代中国人不得不遭受从传统文 化观念和生活样态中撕离出去的苦痛,在旧观念与新常态格格不入、新观念尚未形成确立之际, 难免陷入传统性与现代性所构成的两难境地。 因此,如何审视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交锋,不仅关系个人的安身立命,更关系国家的长远发 “展。如果固守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样的 遗老”不仅难以在现代工商业活动中收获 事业成功,也难以在新旧价值观念的现实冲突中求得心灵安宁。如果全盘抛弃传统文明,生搬 硬套西方国家在他们的传统文明基

5、础上生发演绎的现代文明,那不啻于邯郸学步,会使处在全 球化浪潮中的我们成为无根浮萍,随波逐流,沦为附庸。 所以,理性清晰地思考传统文化,慎思明辨地融入现代发展,做出恰当的判断和抉择,我 - 1 - 们才有可能走出现代性与传统性交织而成的圈牢。 (摘编自 2016年 2 月 24日光明网光 明时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返乡日记记述的是村庄的沦落和个人的乡愁,但这种看似无意识的自然流露背后,却有着 文化的深层推力。 B中华大地饱经风霜却没有分崩离析,是因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植根于寻常百姓 的生活中并代代相传。 C中国有着长达数千年的农耕经济形态,然而,随

6、着社会的发展,乡村的巨变宣告了小农经 济形态的彻底瓦解。 D农耕经济形态从根本上决定了友善勤劳、善恶报应、天人合一、守旧谨慎、祖宗家法这些 传承数千年的文化观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使中华文明躲过了岁月的刀斧、抗击了少数民族的金戈铁马,绵延发 展了几千年。 B儒家文化在汉武帝时期得到自上而下的推行,从此开始影响普通百姓的生活,并形成了稳 健发展的人情百态。 C浓浓的乡愁背后,是当代中国人集体性的现代化困境:传统的中华文明已不能完全适应当 今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D社会的意识观念如果不能适应社会存在,不仅会对个人的安身立命造成阻碍,也会对国家

7、的长远发展形成制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由于文化的滞后,在现代化背景下演进的传统中华文明,让当代中国人陷入旧观念与新常 态格格不入的两难境地。 B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已制约了当代社 会的经济发展。 C传统中国人的存在样态,传统中国人的处世风格,乃至传统中国人的国民性,归根到底都 受制于农耕经济形态。 D只有抛弃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才能在现代工商业活动中收获事业成功,并在新旧冲 突中求得心灵安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稀粥南北味 张抗抗 稀粥在中国,犹如长江黄河,源远

8、流长。 稀粥对于许多中国人,亦如生命之源泉,一锅一勺一点一滴,从中生长出精血气力、聪明 才智,还顺便喝出来的许多陈规积习。 少年时代在杭州,江浙地方的人爱吃泡饭。把剩下的大米饭搅松,用水烧开,就是泡饭。 - 2 - 泡饭里有锅底的饭锅巴,吃起来很香。佐以酱瓜、腐乳和油炸蚕豆,最好有几块油煎咸带鱼, 就是普通人家价廉物美的享受了。江南一带,泡饭也就是稀饭,家家离不开泡饭,与北方人爱 喝稀粥的习性并无二致。 外婆住在江南腹地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外婆家爱喝白米粥,煮粥必用粳米。用粳米烧的 粥又粘又稠,开了锅,厨房里便雾气蒙蒙地飘起阵阵粥香,听着灶上锅里咕嘟咕嘟白米翻滚的 声音,像是有人唱歌。熄火后的

9、粥是不能马上就喝的,微微地闷上一阵,待粥锅四边翘起了一 圈薄薄的白膜,粥面上结成一层白亮白亮的薄壳,粥米已变得极其柔软几乎融化,粥才成其为 粥。那样的白米粥,天然地清爽可口,就像是白芍药加百合再加莲子熬出来的汁。温热地喝下 去,似乎五脏六腑都被清洗了一遍。 我们家早也喝粥,晚也喝粥,而且总是见锅见底地一抢而空。南方人喝粥就是喝粥,有些 单调,不像北方人那样,还就着馒头烙饼什么的。那个时候,稀粥对于我来说,多半出于家传 的习惯,别无选择,所以偶尔也抱怨早上喝粥肚子容易饿,晚上喝粥总要起夜。外婆就皱着眉 “头,用筷子轻轻敲着碗边说: 小孩不懂事,早十几年,一户人家吃三年粥,就可买上一亩田 呢,你外

10、公家的房产地产,就是这样省吃俭用挣下来的”外婆喝粥有个习惯,她喝饱了以 后,放下筷子,必得用舌头把粘在粥碗四边的粥汤舔干净,干净得就像一只没用过的碗,那时 外婆的粥才算是真正喝完。 当我在寒冷的北大荒原野上啃着冻窝头、掰着黑面馒头时,我开始思念外婆的白米粥。白 米粥在东北称作大米粥,连队的食堂极偶然才炮制一回,通常是作为病号饭,必须经过分场大 夫和连首长的批准,才能得此优待。后来我有了一个小家,待后院菜园子的豌豆成熟,剥出一 粒粒翡翠般的新鲜豆子,再向农场的老职工讨些大米,熬上一锅粥,待粥快熟时,把豌豆掺进 去,再加上弄来的一点白糖,便成了江南一带著名的豌豆糖粥。一时馋倒连队的杭州老乡,纷 纷

11、如蝗虫拥入我的茅屋,一锅粥顿时告罄,就差没像我外婆那样把锅舔净了。 在当时年年吃返销粮的北大荒,所有以粗粮制作的主食里,唯有粥还是可以接受并且较为 容易适应的这就是大碴子粥和小米粥。 大碴子,其实就是把玉米粒轧成几瓣约如绿豆大小的干玉米碎粒。用一口大锅把玉米碴子 添上水,急火煮开锅,改为文火焖。焖的时间越长,碴子就熬得越烂,越烂吃起来就越香。等 到粥香四溢,开锅揭盖,眼前金光灿烂,一派辉煌,盛在碗里,如捧着个金碗,很新奇也很庄 严。大碴子粥米粒饱满又实沉,咬下去富有弹性和韧劲,嚼起来挺过瘾。从每一粒碴子里熬出 的粘稠浆汁,散发着秋天田野上成熟庄稼的气息,洋溢着北方汉子的那种粗犷和力量。 煮大碴

12、子粥必须在碴子下锅时,放上一种长粒的饭豆。那种豆子紫色粉色白色还带花纹, 五光十色的令人眼花缭乱。五彩的豆子在锅里微微胀裂,沉浮在金色的粥汤里,如玉盘上镶嵌 的宝石 小米粥喝起来感觉要温柔些细腻些,且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易被人体吸收,是北方妇女生 小孩坐月子和哺乳期的最佳食品。在北大荒农场的土炕上生下我儿时,有农场职工的家属送来 一袋小米。靠着这袋小米,我度过了那一段艰难的日子。每天,几乎每餐每顿,我喝的都是小 米粥。在挂满白霜的土屋里,冰凉的手捧起一碗黄澄澄冒着热气的小米粥,我觉得自己还有足 够的力量活下去。热粥一滴滴温热我的身体烤干我的眼泪暖透我的心,我不再害怕不再畏惧。 我第一次发现,原来

13、稀粥远非仅仅具有外婆赋予它的功能,它可以承载人生,可以疏导痛苦, - 3 - 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多年后回广东老家探亲,稀粥竟以我从未见过的丰富绚丽绿的菜叶红的肉丁黑褐色 带花纹的松花蛋和金黄色的海米,衬以米粒雪白的底色,就像一幅点彩派的斑斓绘画,呈现在 我面前。街头巷尾到处都有粥摊或粥挑子,燃得旺旺的炉火上,熬得稀烂的薄薄的粥汤正咕咕 冒泡,一边摆放整齐的粥碗里,分别码着新鲜的生鱼片、生鸡片或生肉片,任顾客选用。确定 了某一种,摊主便从锅里舀起一勺滚烫的薄粥,对着碗里的生鱼片浇下去,借着沸腾的稀粥的 热量,生鱼片很快烫熟,再加少许精盐、胡椒粉和味精,用筷子翻动搅拌一会儿,一碗美味的

14、鱼生粥就炮制而成。粥米入口便化,回味无穷;鱼片鲜嫩可口,滑而不腻。一碗粥喝下去,周 身通达舒畅,与世无争,别无他求。我在广州吃过烧鹅乳猪,却独独忘不了这几角钱一碗的鱼 生粥或鸡丝粥。却有几位外国朋友,闻粥色变,发表意见说,为人一世,最不喜欢喝稀粥,也 不能理解中国人对于粥的爱好。 而我,喜欢喝在这块土地上所能喝到的或精致或粗糙或富丽或简朴的各式各样的粥。 (选自张抗抗散文, 有删改)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吃稀粥的生活片断,以小见大,反映出人生的阅历和世情的 嬗变,以及自己对稀粥的特殊情感。 B“文中生动再现粥的烧

15、制和模样、人吃粥的情形和积习,而老乡如蝗虫般拥入茅屋喝 豌豆 ”糖粥 的细节,主要表现了粥的味美。 C文章写北方人就着馒头烙饼喝粥最简,写北大荒喝大碴子粥和小米粥最详,这样处理可见 作者的匠心,有直达人心的艺术魅力。 D行文围绕喝粥展开故事,最后着落在广东人喝粥上,稀粥从未见过的丰富绚丽,既表现了 粥的美味,也让人对美好生活有了憧憬。 5“文章始末写 稀粥南味”“,中间穿插 稀粥北味”。请简要赏析这样写的好处。(5 分) 6“”结合全文,简说对 稀粥对于许多中国人,亦如生命之源泉 的理解。(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12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

16、料一: 在北大今年录取的 4380名本科新生中,农村学生占 700 余名,这也意味着,每 6 名新生 中,几乎就有 1“名是农村寒门学子。而寒门学子人数创新高,得益于北大持续推进的 筑梦计 划”。事实上,不仅是北大,国内著名高校,均将高等教育的阳光,洒向了广袤的农村大地。 “无论是北大的 筑梦计划”“,还是清华的 自强计划”“、复旦的 腾飞计划”等,名校均提高了 招收农村学生比例,并向农村贫困生倾斜,让人们看到了高等教育走近农村、走向公平的希望。 每个孩子都有权利接受优秀教育,都有权利享受发达的教育资源,农村孩子尤其是贫困孩子起 点低、条件苦、上升通道较为狭窄,为此,在各方面多照顾他们一下,很

17、有必要。当然,在分 数上倾斜并非唯一渠道。彻底改变寒门难出贵子的状况,更应该在均衡教育资源上做文章。如 果贫困农村不配置优质资源,比如优秀教师不愿意下沉,比如基本的教学硬件不具备,即便名 校大幅度降分,受益的也只能是极少数农村孩子。 - 4 - “”“(摘编自促进教育公平, 筑梦计划 助 寒门” 学子脱颖而出) 材料二: 中国青年报两会调查 材料三: 2013年秋季学期起,友成基金会与北京人大附中合作开展了双师教学试验,探索通过互 联网把城市优质教学资源送到贫困地区的乡村学校中去。所谓双师教学,就是每个乡村试验班 有两位教师,一位是人大附中远程授课的教师,一位是乡村学校的现场教师。广西百色田东

18、县 的上法中学是全国首批 13 个试点学校之一,一段时间的效果证明,双师教学的效果很好,从 考试成绩来看,在上法中学初一年级的六个班中,试验班学生的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比其他班高 出了 412 分。学生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改观。乡村教师也成为受益者。等于每天都在接受人 “大附中教师的 培训”,不但学到了好的教学方法,还提升了教育理念。可以说,互联网十教 育扶贫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缺乏优质教师的问题,而且不仅是给孩子们带来了好的教育, 更重要的是把贫困地区的教师水平整体提高了,而且可复制、成本非常低。 (摘编自汤敏把慕课推广到贫困地区是中国解决教育 不公的创新) 材料四: 作为一种以网络为介质的教学方式,在线教育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让每个人获得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因此,在线教育开始承担起传播教学资源的责任,也被认 为是解决教育资源配置新的突破口。目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在线教育已经成为 一个热门领域。今年被认为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之年。教育部 2015 年教育工作要点提 到,要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完善国家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继续加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 和应用力度,探索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带动机制。 (摘编自诸葛亚寒在线教育织一张教 -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